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6-20
    矿物·矿床·岩石·地球化学
    新疆阿尔泰协库斯特伟晶岩中锂的矿物学行为及其启示
    徐遥辰,卢奂,饶灿
    2019, 25(3):  321. 
    摘要 ( 325 )   PDF (5398KB) ( 6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库斯特伟晶岩位于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镇,属于典型的Li-Cs-Ta(LCT)伟晶岩,发育大量锂的磷酸盐矿物和硅酸盐
    矿物。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结合野外观察,系统研究了协库斯特伟晶岩中锂的矿物学行为,探讨
    花岗质岩浆—热液过程中锂矿物的结晶演变与热液蚀变过程。研究表明:协库斯特伟晶岩中锂矿物结晶于两个阶段,花岗
    质岩浆阶段,锂矿物主要有锂辉石、磷锂铝石与磷锰锂矿,而锂电气石、多硅锂云母、锂白云母等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
    阶段至热液阶段。磷锰锂矿与羟磷锂铝石团块包体反映协库斯特伟晶岩中锂的磷酸盐熔体与硅酸盐熔体的不混溶机制。磷
    锰锂矿逐渐蚀变形成黄白色—红色的结构相似的矿物相,揭示了磷锰锂矿的氧化过程以及锂的释放过程。早期锂辉石、磷
    锰锂矿、磷锂铝石等锂矿物热液蚀变释放出Li进入热液,这种富Li热液作用形成了次生富锂矿物,显示了协库斯特伟晶岩
    内部Li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黄钾铁矾微形貌对比研究
    曹丽娜,陈炳辉,苟习颖,邹琦
    2019, 25(3):  333. 
    摘要 ( 419 )   PDF (1395KB) ( 5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钾铁矾是酸性矿山废水(AMD) 中常见的次生矿物,能有效吸附AMD中Cu、Pb、Zn、Gd、As等重金属元素。不
    同条件下形成的黄钾铁矾微形貌不同,其吸附能力也不同。文章通过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合成了黄钾铁矾,并在粤北大宝山
    矿酸性矿山废水中采集了含黄钾铁矾的泥样。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 和X光衍射(XRD),对三种不同条件下形
    成的黄钾铁矾进行鉴定和微形貌特征观察,并分析黄钾铁矾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pH值2.0~2.5时能够化
    学合成黄钾铁矾,其晶体粒径约2~10 μm,且晶形呈板状;而在65℃时,可在pH2.0~3.0之间化学合成黄钾铁矾,但晶形
    差。微生物法合成黄钾铁矾pH范围是2.0~5.0,其晶形完好,呈菱面体且晶体大小比较均匀,而约为2~4 μm。酸性矿山废
    水中的黄钾铁矾形成的pH值为2.5~3.5,晶形为菱面体形,单个晶体大小多为1~2 μm。根据其形成条件和微形貌特征,文
    章推测酸性矿山废水中形成的黄钾铁矾可能是微生物成因。
    赣南隆坪萤石矿床成矿时代及成因初探:来自萤石Sm-Nd测年及黑云母电子探针的证据
    杨世文,丰成友,楼法生,张芳荣,贺斌,曹员兵
    2019, 25(3):  341. 
    摘要 ( 528 )   PDF (4074KB) ( 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隆坪萤石矿床是赣南已探明的大型单一萤石矿床,矿体产于永丰复式岩体外接触带北东向硅化破碎带中。文章首次
    采用Sm-Nd等时线法对隆坪萤石矿进行测年和稀土元素分析,并对永丰复式岩体中黑云母矿物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测试;获
    得了隆坪萤石矿的成矿年龄为158±3 Ma,与永丰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基本一致,表明该矿床萤石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岩浆
    活动关系密切。隆坪萤石矿中萤石轻稀土元素略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具微弱Ce正异常(δCe=1.08~1.11,平均1.09) 和
    微弱Eu负异常(δEu=0.91~0.98,平均0.95),指示了萤石矿床的成矿流体经历了相对较高的温度。黑云母电子探针分析结
    果证实永丰复式岩体形成于相对高温、低压和高氧逸度的环境,岩浆起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分异晚阶
    段岩浆期后热液富含F等挥发分。隆坪萤石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
    冀北张麻井铀钼矿床黄铁矿化蚀变岩地球化学迁移特征及与成矿关系亲缘性的讨论
    宋凯,巫建华,郭恒飞,郭国林
    2019, 25(3):  352. 
    摘要 ( 207 )   PDF (1950KB) ( 4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围岩蚀变广泛发育,其中黄铁矿化在该矿床分布虽
    较为局限,但是与铀钼成矿关系密切。为了研究黄铁矿化蚀变与铀、钼成矿的亲缘关系,文章对张麻井的黄铁矿化蚀变岩
    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选择Yb作为不活动组分,使用质量平衡迁移计算方法, 利用Grant公式对其组分迁移进行定量
    计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黄铁矿化蚀变岩的TFeO含量极高,介于11.24%~24.57%之间(平均18.45%),其中Fe2O3含量
    10.78%~25.25% (平均18.64%)、FeO含量1.43%~1.90% (平均1.69%),Fe2O3/FeO比值平均为10.99,有可能受到后期氧
    化。黄铁矿化蚀变岩在Isocon图解上等浓度线斜率小于1,表明整体发生了组分的带入,带入的主要组分为大量的TFeO
    (131倍),成矿元素Mo(884倍)、Pb(11倍)、U(4.9倍)、V(2.8倍)、Ta(0.44倍)、Cu(0.64倍),碱金属Na2O(0.45
    倍),以及Cd(424倍)、Bi(13倍) 等;带出的主要组分有碱金属Li(-0.73)、K2O(-0.17),成矿元素Zn(-0.38)、Cr
    (-0.37),以及Eu(-0.58)、Sc(-0.25) 等。其中SiO2略微减少(-0.03),带入的Mo含量远大于U的含量,据此认为黄铁
    矿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西天山加满特一带早二叠世乌郎组双峰式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陈邦学,徐胜利,周能武,白权金,黄基汉,郑勇
    2019, 25(3):  364. 
    摘要 ( 281 )   PDF (3175KB) ( 4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天山加满特一带基性与酸性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其SiO2含量分别为41.89%~52.75%和74.79%~78.51%,具
    有明显的Daly间断,属于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中的基性单元属于碱性系列,酸性单元属于钙碱性系列。对流纹岩
    进行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其形成年龄为(294.2±0.8) Ma,属于早二叠世,其εHf(t)为较高的
    正值(8.0~17.1),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Hf)平均值为468 Ma。通过对加满特一带双峰式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
    型进行探讨,表明其不属于同源岩浆演化成因,其中玄武岩是富集石榴石地幔源区发生了尖晶石相橄榄岩向石榴石相橄榄
    岩过渡相部分熔融的产物,流纹岩是亏损地幔源底侵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二者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结合区域构造
    演化,认为西天山在早二叠世已经进入伸展构造背景。
    沉积学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湖相白云岩地质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林春明,王兵杰,张霞,张妮,江凯禧,黄舒雅,蔡明俊
    2019, 25(3):  377. 
    摘要 ( 286 )   PDF (2641KB) ( 6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相白云岩是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发现的一种特殊油气储层类型。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薄
    片、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等分析,确定了该套白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矿物特征,并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白云岩的
    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北塘凹陷白云岩常与泥岩和方沸石岩呈互层状产出,其次为均匀块状;矿物成分主要有白云石、方
    沸石、粘土矿物等。通过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白云岩形成时的古盐度、古温度、水深、氧化还原条
    件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白云岩沉积于高盐度、较高水体温度和较高PH值的半咸水湖湾还原环境。海水的侵入使湖水
    的含盐度增大,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
    龙门山前带中侏罗统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展布与叠置模式
    于海跃,刘君龙,郝运轻,孙炜,刘玲
    2019, 25(3):  389. 
    摘要 ( 277 )   PDF (5680KB) ( 4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坳陷龙门山前带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时期,发育一套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的近源冲积体系。基于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分析化验、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阐明发育在山前带的近
    源冲积体系的砂体成因类型,总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和平面分布规律,建立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叠置模式。结果表明,河道
    和席化滩坝是研究区内主要的砂体成因类型,其中河道较为发育;物源和湖平面升降是影响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物源控
    制河道砂体的展布,湖平面升降控制滩坝砂体的展布和河道砂体的质量;砂体叠置模式可以分为4种,分别是超低可容空
    间叠置河道砂砾岩体、低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高可容空间叠置河道砂体和高可容空间河道叠置席化滩坝砂体。
    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邢智峰,林佳,周虎,李妲,齐永安,郑伟
    2019, 25(3):  401. 
    摘要 ( 299 )   PDF (5858KB) ( 4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
    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
    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
    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
    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
    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滇中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李向东,陈海燕
    2019, 25(3):  412. 
    摘要 ( 286 )   PDF (7919KB) ( 2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寒武系筇竹寺组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位之一,同时也是澄江动物群的寄主层位,但对其沉积环境和
    沉积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章以滇中地区昆阳梅树村剖面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指向沉积构造进
    行了古水流分析,并对广泛发育的条纹、条带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 交错层理与小型槽模所表示的古水流
    夹角在43°和108°之间,集中分布的区间为50°和79°之间,其中同一薄层粉砂岩中两者的夹角平均值为50°,大于45°;
    (2) 条纹、条带构造在垂向上多数显示出双向递变的周期性特征,其中有的条纹构造还表现为多个周期的复合。结合当时
    的古地理特征和筇竹寺组的深水沉积环境,可推断沉积流体流动方向与古区域斜坡倾向存在大角度夹角,并且水流具有明
    显周期性特征,故可能为深水等深流。筇竹寺组深水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筇竹寺组页岩气烃源岩和储集层的分
    布研究以及澄江动物群的生存条件、死亡因素和软体化石的保存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地质学与能源地质学
    加载速率对岩石单轴压缩试验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黄靥欢,刘春,张晓宇,秦岩,邓尚
    2019, 25(3):  423. 
    摘要 ( 565 )   PDF (885KB) ( 6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单轴压缩数值模拟试验中,加载速率由每次边界条件变化幅度和边界条件变化后的平衡计算时间这两个因素共同控
    制。同样的加载速率,两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也会对加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探究以上两因素对岩石单轴压缩数值模拟
    试验的影响机制,可对高效进行高精度的各加载速率下的数值模拟试验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使用MatDEM软件,基于软件自
    动设定的加载区间以及标准平衡迭代,设置不同的应力施加步数Nd与平衡迭代比率Rb,进行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数值模拟试
    验。模拟结果表明:(1)单步加载后平衡迭代次数越多(Rb越大),该步中应力波传播与动能衰减越充分。在最优阻尼条件下,
    当单步加载后平衡迭代次数等于40次(Rb等于0.8)时,每步加载中动能充分平衡,可以最低计算量取得准静态模拟结果;
    (2)单步加载应力增量越小(Nd越大),数值模拟试验精度越高;(3)当加载速率一定即计算量相同时,为保证更高的模拟试验
    精度,应采用低单步应力增量与低单步加载后平衡迭代次数(Nd大、Rb小)的加载方案。本文为定量研究岩石加载速率问题和
    相关数值模拟提供了参考。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砂土颗粒级配分析研究
    吕超,唐朝生,李胜杰,谢约翰,刘博,徐其良,王东伟
    2019, 25(3):  431. 
    摘要 ( 351 )   PDF (3596KB) ( 6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土颗粒级配是影响砂土工程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的颗分试验方法由于试验原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适用范
    围。为更加方便、准确地获取砂土颗粒级配,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取SEM照片中的砂颗粒粒径参数及级
    配特征的新方法。将准备好的砂土样品打磨成薄片放在扫描电镜下拍照,然后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拼接,并采用
    自主研发的SMAS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对拼接好的照片进行定量分析处理,获取样品的微观结构参数,将获得的“土颗粒等
    效直径”和“土颗粒面积”分别等效为实际土颗粒粒径和土颗粒质量,进而换算得到砂土的颗粒级配曲线;然后将通过数
    字图像技术获得的砂土颗粒级配曲线与通过传统筛分法和激光粒度分析法得到的颗粒级配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提出的数
    字图像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分析了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对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和传统颗分方
    法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山区公路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扰动评价研究
    谢全敏,但山林,杨文东
    2019, 25(3):  437. 
    摘要 ( 288 )   PDF (632KB) ( 4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长大隧道建设期间具有显著地集水廊道效应,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不断向隧道轴线汇集,进而诱发一系列的水文
    地质灾害,给施工人员和隧址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在构建山区公路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扰动
    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群决策不同个体实践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基于决策人员偏好信息的区间数层次分析模型用于山
    区公路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有机结合,对西藏米拉山特长隧道建设对地下水
    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米拉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的扰动程度属于一般水平。依据评价结果,采取了相
    应的工程措施,实现了隧道建设与隧址区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可为类似地区隧道建设的地下水环评工作提供有益的
    参考。
    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进展
    陈欢庆,梁淑贤,李文青
    2019, 25(3):  444. 
    摘要 ( 279 )   PDF (7293KB) ( 3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在文献调研基础上详细对
    比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优缺点。总结了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内容:(1) 通过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和地应力
    场等研究,确定断裂体系构造地质成因。(2) 井震结合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分析构造地质成因。(3) 对构造地质成因研
    究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4) 综合动静态资料,开展储层地质成因分析。(5) 与沉积相研究和成岩作用研究等紧密结合。
    (6) 加强地质成因分析成果应用,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基础。(7) 裂缝表征和建模。(8) 微构造地质成因分析。油气田开发
    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研究、野外露头观察描述、岩心观察和描述、镜下薄片观察、物理模拟、
    各种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各种分析测试统计、地质建模、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等。结合研究实践,对每一种方
    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存在的8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临兴上古生界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富集影响
    刘玲,汤达祯,许浩
    2019, 25(3):  457. 
    摘要 ( 248 )   PDF (24481KB) ( 2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兴区块上古生界储集层为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富集影响尚不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甜点区预测。
    根据岩心、露头、薄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裂缝发育特征,探讨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气富集的影响。临兴区块上古生界主
    要发育高角度缝,其次为中低角度缝及水平缝,微观上根据裂缝与矿物颗粒的相对位置关系,可识别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
    缝,其中粒缘缝最为发育。受塑性泥岩阻挡,裂缝垂向延伸较差,一般延伸1~2 m后消失于泥岩层中,受燕山期北西—南东向
    地应力影响,裂缝走向多为北东—南西向,裂缝密度一般2~5条/m。裂缝可改善储集空间、提高油气充注效率,储层裂缝发育
    区渗透率可增大1~2个数量级,含气饱和度高,此外,研究区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效通道,影响着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致
    密气的富集,在后期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寻找裂缝发育区,并通过进一步压裂获得高产。
    其他学科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李江海,吴桐雯,雷雨婷
    2019, 25(3):  466. 
    摘要 ( 899 )   PDF (3225KB) ( 9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
    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
    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
    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
    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
    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
    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
    快速的演化过程。
    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新材料
    杨继媛,马海丹,陈爱林,侯先光
    2019, 25(3):  474. 
    摘要 ( 231 )   PDF (4392KB) ( 5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描述了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一新种——螺旋小细丝海绵(Leptomitella spiralis sp. nov.)。新种
    具有横向骨针束围绕海绵体呈螺旋状排列的典型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在外部形态和骨针类型上与属内其他种
    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种的发现增加了Leptomitella种间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也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寒武纪海绵动物辐射演
    化研究提供新的化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