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栏目文章信息
构造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岭格局及其构造—岩浆作用
董长春, 舒立旻,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23-239.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3
摘要
(
1736
)
PDF
(2209KB)(
667
)
可视化
收藏
晚中生代时期,中国东南部位于日本—台湾火山岛弧的后缘。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期间,受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俯冲以及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了伸展断陷盆地和火山—侵入岩岩系。盆地类型包括中侏罗世的裂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碎屑—熔岩断陷盆地、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碎屑断陷盆地等3种,火成岩岩系则主要由花岗岩类、双峰式火成岩、碱性花岗岩、变质核杂岩与穹隆状花岗岩等组成。盆地形成时代和岩浆岩侵位结晶时代相近,年龄峰期140~110 Ma (早白垩世),两者紧密分布在一起,构成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文章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地和岩浆岩山岭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对火成岩系列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等特征以及形成中国东南部盆岭格局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先存被动盐底辟挤压变形数值模拟
吴 超, 徐雯峤, 李 青, 汪 伟, 陈维力, 尹宏伟, 屈元基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40-25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7
摘要
(
1628
)
PDF
(14318KB)(
254
)
可视化
收藏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含盐褶皱冲断系统。文章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2组数值模拟实验来探究先存被动盐底辟对含盐的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构造形态及演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克深 5 构造区沿走向分段差异的盐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并对盐下断层活动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先存被动盐底辟作为挤压构造变形优先发育的位置,是应力释放的优先区域,影响了盐上断层顺序和盐下断层的活动性,进而控制了构造沿走向的差异演化。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库车坳陷克深5构造区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吐孜玛扎背斜是盐盆地内部先存被动底辟受后期挤压变形的产物。吐孜玛扎背斜吸收大部分的缩短量,造成紧邻的盐下断片显著抬升,盐上受同构造沉积影响在背斜北侧形成一个宽缓的向斜,抑制了向斜内乱序断层的形成。先存被动盐底辟构造是控制克深 5 区域构造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研究区东段不含先存被动盐底辟,依次发育有库木格列木背斜和喀桑托开背斜,背斜变形幅度向盆地方向减小,盐下断裂活动强度向盆地方向减弱,研究区西段含先存被动盐底辟,发育吐孜玛扎背斜,先存被动盐底辟的盐下断裂活动强度强于毗邻的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贝加尔裂谷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来自物理模拟的启示
王盟楠, 李江海, 柳 晨, 刘磊鑫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51-26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9
摘要
(
1485
)
PDF
(6688KB)(
298
)
可视化
收藏
贝加尔裂谷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板块中心,远离任何活跃板块边界,却是地球上现今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地
区之一,其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是地球科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并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物理实验模拟手段,研究了
裂谷区在局部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形变过程。贝加尔裂谷区位于较强的西伯利亚克拉通与较弱的萨彦—贝加尔造山带结合
部位。克拉通一侧下地壳强度大,壳幔机械耦合程度高,实验结果显示,当区域遭受局部拉张时,应力易在克拉通一侧聚
集,最先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薄弱缝合处的靠近克拉通边缘一侧发育深大断裂。随着岩石圈不断伸展,应力向造山带一侧传
递,断裂也随之向造山带一侧发生迁移,呈现雁列式排列。古老克拉通相比于年轻造山带下地壳流变性质差异,决定了贝
加尔裂谷窄且深凹陷的发育特征及发育结构的不对称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地球早期滞壳构造及其向板块构造体制演变
杨昊坤, 李江海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6
): 862-87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2
摘要
(
1361
)
PDF
(958KB)(
826
)
可视化
收藏
板块构造是现今地球上主导的构造体制,而地球早期是何种构造体制,以及板块构造运动何时开始,学界仍在争论不休。明确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地球发展历史、演化规律以及预测地球的未来至关重要。早期学者普遍采用均变论观点,认为早期构造运动与现今板块构造相似。然而随着地质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技术的进步,从“滞壳构造”到现代板块构造转变的观点逐渐被接受。所谓的滞壳,是指地球表面环绕地球一圈的单一板块。文章在滞壳构造的背景下,介绍了前人提出的地球早期构造体制模式假说,主要有热管构造模式、深成粘盖模式、地幔反转模式、盖—板构造模式等。随后对地球从滞壳构造向板块构造转化时间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笔者认为目前主流学术观点已形成大体一致的框架,即中新太古代发生从滞壳构造模式向板块构造模式转化,现代板块构造样式可能在新元古代最终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宿东向斜“挤压弯滑—顶托平移”构造形成机制及验证
李 浩, 屈争辉, 朱冠宇, 郭 梁, 章必成, 薛志文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61-27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42
摘要
(
1070
)
PDF
(1328KB)(
303
)
可视化
收藏
宿东向斜形似不对称哑铃,在区域地质图上显得格外醒目,其成因值得关注。文章通过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梳理和宿东向斜构造组合分析,探讨宿东向斜成因,并结合朱仙庄煤矿构造发育特征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宿东向斜可以划分为四类变形区,包括NE翼整体变形区、SW翼挤入变形区、SW翼挤出变形区和SW翼正常变形区;宿东向斜形成经历了两个关键变形期,即SW向挤压应力持续作用下先后发生的,以层间弯滑调节为特征的宿东向斜和“X”型共轭断裂形成期(挤压弯滑期)和因宿南箱状向斜东南弯折端顶托而沿“X”型共轭断裂平移为特征的挤入挤出期(顶托平移期);朱仙庄煤矿8#煤层煤镜质组反射率光率体记录了形成向斜各期应力的来源方向;8#煤层不同变形类型和程度层滑构造的规律分布是对宿东向斜“挤压弯滑—顶托平移”形成机制的良好响应。提出了一种基于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断层走向断距计算方法,并据此定量表征朱仙庄煤矿南部断层的平移方向和距离,进一步验证宿东向斜顶托平移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新疆中天山地块星星峡群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峰期变质条件
朱米西, 朱文斌, 葛荣峰, 王逸琼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565-58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219
摘要
(
1015
)
PDF
(5298KB)(
332
)
可视化
收藏
中天山地块是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寒武纪基底的年龄自西向东逐渐变老。星星峡群位于中天山地块最东端,是天山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目前为止,有关星星峡群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后期发生的变形变质作用尚无详细研究。文章重点对星星峡群的变质片岩和片麻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取样,室内开展了薄片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星星峡群变质片岩和片麻岩的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砂岩;微量与稀土元素结果显示,星星峡群沉积形成于大陆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数据结合全岩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计算获得,星星峡群所经历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大致为610~730℃,6.8~8.5 kbar。此外,通过最新的基底岩石变质年龄限定星星峡群发生峰期变质的时间大概在380 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隆升及构造扩展方式转换
金文正, 白万奎, 叶治续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6
): 872-885.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7
摘要
(
885
)
PDF
(1532KB)(
521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构造挤压过程中,构造变形扩展方式的变化,文章选取青藏高原东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块体具有诸多低温热年代学及构造隆升差异:若尔盖盆地样品冷却速率较为集中,介于1.257~1.285 ℃/Myr,而龙门山块体样品冷却速率变化较大,介于1.243~2.875 ℃/Myr;若尔盖盆地在100 Ma以来共经历了2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100~80 Ma(冷却速率为4.40±0.395 ℃/Myr),第二次为21~12 Ma(冷却速率为2.89±0.597 ℃/Myr),龙门山块体东缘地区在70 Ma以来,总体上表现为构造隆升程度的逐渐增强,且在8 Ma以来构造隆升持续增强,冷却速率达到了5.75±0.238 ℃/Myr;若尔盖盆地的构造变形属于前展式构造扩展,而龙门山块体则为后展式(自8 Ma以来),文章将该过程总结为“构造变形扩展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部分”在第四纪(4.48 Ma)达到龙日坝断裂附近,形成兼具逆冲与右旋走滑的龙日坝断裂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东天山星星峡杂岩构造热年代学研究
王逸琼, 朱文斌, 罗 梦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582-591. DOI:
10.16108/j.issn1006- 7493.2020112
摘要
(
721
)
PDF
(3947KB)(
481
)
可视化
收藏
星星峡地区位于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地块最东部,天山造山带记录了新元古代以来的众多微陆块、洋壳和岛弧复杂拼贴造山。为了进一步认识天山造山带的基底演化及后期隆升—剥蚀过程,本研究运用40Ar/39Ar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热年代学实验方法,对星星峡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星星峡前寒武基底岩石的白云母、黑云母
40
Ar/
39
Ar年龄分别为239.74±1.64 Ma、266.20±2.77 Ma;前寒武纪基底及后期侵入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92.5~70.5 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黑云母
40
Ar/
39
Ar年龄239.74±1.64 Ma代表区域内发生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间,而白云母
40
Ar/
39
Ar年龄的解释有两种:其一266.20±2.77 Ma代表另一期韧性剪切作用的发生时间,其二它是一个冷却时间。总之260~240 Ma 星星峡地区发生至少一期韧性剪切作用,可能代表了北天山洋闭合后,天山地区后碰撞的走滑作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结果表明在90 Ma研究区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过程,可能是拉萨地块拼贴的远程效应或者是同时的蒙古—鄂霍茨克造山运动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黔西北垭都—蟒硐成矿带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及找矿意义
崔中良, 姚艳领, 程金华, 罗 开, 周家喜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592-605. DOI:
10.16108/j.issn1006- 7493.2020218
摘要
(
563
)
PDF
(1193KB)(
403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精细厘定了黔西北垭都—蟒硐成矿带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并结合构造控矿特征及Fry分析圈定有利找矿区,指出研究区铅锌资源进一步找矿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3.371~26.965 km范围内,断裂构造统计自相似性良好,断裂整体容量维为1.6052,信息维为1.6051;铅锌矿床分布区具有分维值较高和存在相对阻挡—圈闭流体区两个特征,其中小型铅锌矿床发育于容量维大于1.29、信息维大于1.39的分区,中—大型铅锌矿床发育于容量维大于1.58、信息维大于1.42的分区;铅锌矿床及其金属资源量丛集性显著,二者空间分布分维值分别为1.0096和0.9313。本次工作根据分维值、构造控矿特征和Fry分析等,在研究区划分出四级有利成矿区,其中Ⅰ级有利成矿区找矿潜力最大,在空间上呈NW向展布,包括已知找矿突破猪拱塘铅锌矿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