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分享到:

全年文章

    高校地质学报2004 Vol.1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Niobrara组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意义——Ⅰ: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分带
    刘怀宝,D.K.Watkins
    J4   
    摘要388)      PDF(pc) (5088KB)(317)    收藏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且多保存良好,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经系统鉴定,计有60属10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Kansas西部和South 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稍有不同。经与白垩纪颗石藻化石带对比,可将Kansas西部的Niobrara组划分为6个化石带(CC13~CC18)和8个亚带,其中,根据本文研究地区的化石序列,CC15和CC16带被进一步划分。根据与同一剖面所建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带对比,钙质超微化石CC17带的时代被重新厘定,即该带应始于中Santonian的晚期,结束于晚Santonian的早期,并据此将Santoniatr/Campanian的界线划在CC18带之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Niobrara组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意义——Ⅱ:古环境研究
    刘怀宝, D.K.Watkins
    J4   
    摘要464)      PDF(pc) (3308KB)(215)    收藏
    沉积于北美西部白垩纪内陆海盆的Niobrara组,是一套以白垩,白垩质灰岩,以及钙质页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其中自垩的主要组分为颗石藻及其它钙质超微化石。通过对Kansas州西部和South Dakota州东部四条剖面中Niobrara组的岩性,沉积物厚度,及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证明北美西部内陆海盆的沉积环境及水体温度在Niobrara组沉积时期因地而异。在Niobrara组沉积初期,海盆内的水体温度为北冷南暖,其后,至少在位于Kansas西部海域的海水温度呈与时逐渐降低趋势。钙质超微化石有关属种在盆地内的分布差异,进一步说明海水变冷的直接原因源自北极海域水体的缓慢南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运动的物理模拟
    戈红星, BrunoC.Vendeville, MartinP.A.Jackson
    J4   
    摘要407)      PDF(pc) (2621KB)(235)    收藏
    尺度物理实验用干石英砂和聚合硅树脂为实验材料,模拟了前陆褶皱冲断带厚皮缩短盐构造,并与薄皮缩短盐构造及无盐层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模型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由于塑性盐层的存在,厚皮缩短盐构造呈3层式结构模式。盐上层主要形成敞开褶皱、箱状褶皱、前冲和背冲断层以及冲垒构造,盐下层形成逆冲断层及冲垒构造,断层通常都终止于盐层中。尽管盐层局部变薄或增厚,但不形成刺穿型盐构造。褶皱冲断带不具构造指向特征,其楔形库仑锥剖面呈平台与斜坡两段式形态。模型对比表明,厚皮缩短与薄皮缩短所产生的盐上层构造形态相似,不易区分;但二者的库仑锥剖面有所不同。厚皮前陆褶皱冲断盐构造与无盐层的褶皱冲断构造无论是其几何形态、还是库仑锥剖面都有极大的差别,极易区分:实验结果对解释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和寻找盐下油气圈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1)
    4. 新生代酒西盆地沉积特征及其与祁连山隆升关系的研究
    陆洁民, 郭召杰, 赵泽辉, 张志诚
    J4   
    摘要472)      PDF(pc) (3078KB)(414)    收藏
    酒西盆地普遍缺失上白垩统-始新统,在渐新世晚期开始接受沉积,并形成厚约3.9km的中下第三系一第四系河流相沉积约,不整合覆盖于下白垩统上。渐新统火烧沟组仅在盆地北部出露,往盆地南部尖灭,古流向向南,其物源区应在北部,可能和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关。白杨河组全盆均有分布,北祁连山中也有沉积。山中-盆内沉积相由山麓相转变为河湖相,变化明显;古流向大致向北,说明当时祁连山开始隆升,成为白杨河组的物源区。对酒西盆地中、新生界的重矿物进行了系统分析,白杨河组重矿物绝对含量的脉动增加明显,显示白杨河组沉积物源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北祁连山开始隆升,酒西盆地的沉积物源由北转向南侧的祁连山。重矿物的相对含量以及ATi,GZi和ZTR特征值也指示了白杨河组时期矿物成熟度低,构造活动强烈,可能对应着北祁连山的开始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3)
    5. 苏鲁造山带南缘虎山多期次韧性剪切变形特征研究
    潘明宝 , 陈火根, 解国爱, 张庆龙, 卢华复, 陈守矩
    J4   
    摘要347)      PDF(pc) (2186KB)(173)    收藏
    从变形机制、力学性质和变质变形矿物世代研究入手,对江苏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南缘东海虎山多期叠加剪切带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区存在三期韧性剪切变形,第一期为滑脱拆离变形,长英质糜棱岩中形成长石拉伸线理,榴辉岩中形成绿辉石、石榴石分异成分层;第二期变形为韧性逆冲,形成蓝晶石、多硅白云母、黝帘石拉伸线理,在榴辉岩中形成石榴石眼球体;第三期变形为韧脆性逆冲构造,形成长英质S—C糜棱岩,具S—C面理和丝带状石英条带,该结论为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下二维广角地震初探
    胡中平 , 顾连兴, 王良书, 胡文瑄, 邬达理
    J4   
    摘要372)      PDF(pc) (2143KB)(145)    收藏
    江汉油田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发育,利用常规地震资料很难得到高速玄武岩下的地震反射。分析研究表明,广角地震有利于玄武岩下的地震成像。通过综合正演和实际地震数据完成了广角地震资料的处理,获得了江陵凹陷北部高速玄武岩下的反射地震信息。在开展广角地震波场的识别和利用研究过程中,从正演模型出发,探讨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高速层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并针对靶区资料讨论了如何识别广角地震信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做精细的分析和处理,最终完成了高速玄武岩下地震资料的成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7. 用线性自由能关系预测金属络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徐惠芳, 王益锋
    J4   
    摘要388)      PDF(pc) (1814KB)(209)    收藏
    Sverjensky与Molling提出的线性自由能关系是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热力学性质来预测等结构系列中固体相的标准生成自由能。本文研究结果证实,水溶液中金属络合物与简单金属阳离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差异通常小于1.5kcal/mol或小于一个log单位,这一线性自由能关系对于预测自然环境中重金属的水溶物种的配分、迁移和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及幔源捕掳晶的矿物化学: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裴福萍,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林景仟
    J4   
    摘要426)      PDF(pc) (2223KB)(547)    收藏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形成于119Ma,为碱性玄武岩。该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幔源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橄榄石捕掳晶具有环状裂纹,其Mg^#值介于90.0~93.0之间,平均为91.5;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具有特征的反应边,斜方辉石的Mg^#值介于88.0~93.5之间,平均为90.4;单斜辉石的Mg^#值介于86.0~91.7之间,平均为88.4。捕掳晶的矿物化学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的矿物成分特征,这暗示捕掳晶应为寄主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的地幔橄榄岩物质,并且反映了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费县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具有地幔原生岩浆的特征,其高,Isr、低εNd(t)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应与断离的俯冲板片(苏鲁造山带中的榴辉岩)与软流圈物质的混熔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纳米尺度研究——反应机理和表面积变化
    陈天虎, 徐惠芳, 彭书传, 汪家权, 徐晓春
    J4   
    摘要378)      PDF(pc) (2208KB)(236)    收藏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BET-比表面积分析(BET-SSA)技术调查了沉积型凹凸棒石与酸作用过程中形态和比表面积变化,并探讨了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理。对不同条件下凹凸棒石与酸反应产物纳米尺度观察表明,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既表现出棒状晶体端部四面体和八面体一致溶解,也表现出柱面位置四面体和八面体不一致溶解。纳米尺度观察揭示出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制是质子从外表面扩散渗透,而不是质子从晶体孔道的渗透,反应速率主要受穿过酸溶产物硅酸层扩散速率控制。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过程中,酸处理凹凸棒石的纳米孔结构现象与柱面位置四面体硅局部溶蚀有关。酸处理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增加归因于凹凸棒石中八面体不均匀、不连续溶解和局部四面体硅的溶蚀导致凹凸棒石孔道开放和直径扩大,从而使N2分子更多的进入凹凸棒石的孔道。部分八面体残留对四面体片起支撑作用,当凹凸棒石中八面体阳离子近于完全溶解时,四面体片失去支撑,结构塌陷,内孔孔道消失,比表面积再度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埃达克岩、富铌玄武岩组合:古亚洲洋板块南向俯冲的证据
    张海祥, 年贺才, Hiroaki Sato, 单强, 于学元, Jun'ichi Ito, 张旗
    J4   
    摘要655)      PDF(pc) (2100KB)(359)    收藏
    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富蕴县境内的晚古生代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的安山质岩石具有与埃达克岩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Al2O3,Na2O和Sr含量以及Sr/Y比值;明显亏损重稀土和Y,它们的MORB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Sr正异常,同时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埃达克岩共生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则与富铌玄武岩一致,表现为Si过饱和及富Na的特征,同时具有较高的Nb,TiO2和P2O5含量,并富集高场强元素。由于埃达克岩和富铌玄武岩的形成均与板块俯冲有关,因此,它们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早-中泥盆世向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发生了一次洋壳俯冲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新疆哈密黄山地区多金属矿床遥感地质信息提取与找矿模式研究
    吴昀昭 , 田庆久, 陈骏, 季峻峰, 张敏
    J4   
    摘要354)      PDF(pc) (1870KB)(270)    收藏
    东天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远景区,蕴藏着金、铜、镍、钼等矿种,其独特的地理特点非常有利于遥感找矿研究。在分析黄山地区多金属矿床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ETM影像进行遥感找矿研究,拟建立适合该区的遥感找矿模式,实现该区快速、节省资源勘探目标。研究的方法步骤为:首先对影像进行滤波处理提取区域构造信息,确定找矿远景区;进而利用与金属矿化有关的蚀变岩的ETM双峰波谱特性,采用比值主成分变换技术对已确定的成矿远景区进行蚀变信息提取,从而缩小勘探范围,确定勘探靶区,在此基础上建立该区多金属矿床资源勘查的遥感找矿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成熟度曲线及其在剥蚀量计算中的运用
    宋明水
    J4   
    摘要420)      PDF(pc) (1756KB)(208)    收藏
    在地温场的作用下,样品的镜质体反射率与埋深呈指数关系。依据大量的分析测试数据,拟合了济阳坳陷新生代成熟度曲线关系式,并根据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温梯度、古地表温度的差异性,推算出中生代成熟度曲线关系式,为该地区分析、判断烃源岩的成熟度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史演化与构造升降的对应关系,介绍了利用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推算地层剥蚀量的两种具体方法,并就济阳坳陷中生界与古生界不整合面的地层剥蚀量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发生于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造成了济阳坳陷区3000余米的地层剥蚀,剥蚀掉的地层包括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全部地层及石炭系顶部的部分地层,从而得出济阳坳陷区三叠纪地层的缺失不是沉积缺失,而是剥蚀缺失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GIS在边坡有限元数值分析前处理中的应用
    王宝军, 施斌, 周汇光, 蔡奕
    J4   
    摘要368)      PDF(pc) (1525KB)(334)    收藏
    有限元数值分析是边坡稳定性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但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工作通常比较繁琐,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整体工作效率。利用GIS软件实现了从计算剖面确定、计算剖面自动绘制到网格自动剖分的全部前处理过程。有效提高了边坡有限元计算的前处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剖面图的科学性和边坡评价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14. 浅覆盖区第四系三维立体透视方法研究——以太湖西北地区为例
    张祥云 , 张庆龙, 邵家骥
    J4   
    摘要337)      PDF(pc) (2325KB)(211)    收藏
    采用剖析图法从三维透视角度研究了太湖西北地区浅覆盖区第四系。该剖析图较直观、清晰地展示了新近纪、第四纪各地层的岩性、厚度、沉积结构特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并可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及阶地上的岩性分布,同时显示了基底(前新近系)的起伏变化特征,为该区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区域地层的对比以及建立该区沉积结构模型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较全面的基础地质资料。在简要介绍了剖析图方法的同时,着重强调要通过柱状地层对比,进行第四纪地层的多重划分,确定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15. 赣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Pb-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生代地幔源区特征及构造意义
    章邦桐, 陈培荣, 凌洪飞, 孔兴功
    J4   
    摘要411)      PDF(pc) (2975KB)(202)    收藏
    赣南龙南—寻邬地区余田群菖蒲组底部的玄武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72.6~175.6Ma),其Pb,Nd,Sr同位素组成的特征为:富放射性成因铅((^206Ph/^206Ph)i=17.872~18.653,(^207Pb/^204Pb)i=15.434~16.131,(^208pb/^204pb)i=37.837~39.194),中等的εNd(t)(-0.4~+1.1,平均值为0.1)及较高的ISr(0.70835~0.71115)。玄武岩在Ph-Ph图解上均投影于NHRL上方,A7/4Pb值为0.19—61.7(平均值为22.1),AS/4Pb值为59.2~101.5(平均值为71.03),△Sr值为80.0~111.5(平均值为91.5),表明存在典型的Dupal同位素异常。根据Sr-Nd,Sr-Ph,Nd-Pb和Pb-Pb相关特征,判明赣南玄武岩是由亏损地幔端元(DMM)和EMⅡ型富集地幔端元在源区混合形成的。按Sr-Nd双变量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亏损地幔端元和EMⅡ富集地幔端元所占份额分别为58%~64%和42%~36%。赣南地区呈东西向展布的中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带反映了华南板块内部在燕山早期发生的一起重要伸展构造事件。根据Ph-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构造特征,推测赣南中生代地幔源区中的EMⅡ富集地幔端元组分可能源自冈瓦纳古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云南金满、水泄铜多金属矿床的Ar-Ar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徐晓春, 黄震, 谢巧勤, 岳书仓, 刘因
    J4   
    摘要318)      PDF(pc) (1998KB)(224)    收藏
    滇西北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铜多金属成矿带受澜沧江断裂带控制,赋矿围岩为二叠系至第三系,主要由下二叠统经上三叠统到上侏罗统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及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矿体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对该成矿带上的金满铜矿床和水泄铜(钴)矿床主成矿阶段的石英进行了^40Ar-^39Ar快中子活化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坪年龄分别为56.7±1.0Ma和59.2±0.8Ma,且各自与对应的等时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都可以代表矿石的形成年龄。综合已发表的有关兰坪盆地西缘及盆地内部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两矿床与区域矿床具有一致的成矿时代,反映区域铜、多金属矿床均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辽南与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地层Sr和C同位素对比及年龄界定
    郑文武, 杨杰东 , 洪天求, 陶仙聪, 王宗哲
    J4   
    摘要390)      PDF(pc) (3378KB)(349)    收藏
    采用Sr,C同位素地层学方法,对苏皖北部和辽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试,并将其测试结果与新元古代海水Sr,C同位素组成演变曲线相比较,试图从中获得研究区有关地层自然层序、形成时限范围及其有关同位素年龄数据取舍等方面新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新元古代淮南群、徐淮群、宿县群和细河群、五行山群、金县群等,均形成于南沱冰期或Sturtian冰期之前,为900~700Ma。并且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应该属于前伊迪卡拉期的一次重要的生物大爆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5)
    18. 攀西茨达和太和层状岩体时代
    刘红英, 夏斌, 梁华英, 张玉泉
    J4   
    摘要339)      PDF(pc) (1817KB)(265)    收藏
    由于对攀西层状岩体中的同一岩体采用不同的定年方法获得的年龄结果有较大差异,导致对层状岩体的成岩时代产生争议。对攀西古裂谷带内茨达和太和两个层状辉长岩体进行了黑云母^40Ar/^39Ar法和锆石ELA-ICP-MS法定年研究,结果表明:茨达不含矿层状辉长岩中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56Ma,太和含矿层状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215Ma,其年龄范围在256-215Ma,相当于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属于海西晚期—印支期,而且不含矿层状辉长岩侵位时间在前,含矿层状岩体侵位时间在后。此外,根据此次层状岩体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表明其早期侵位时间并非在裂谷张裂之前的成穹阶段,而是和峨眉山玄武岩在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张裂阶段的喷溢具有同步性,亦显示层状辉长岩的岩浆作用与地幔柱活动,以及断裂构造的密切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吕志成 , 段国正, 郝立波, 李殿超, 潘军, 吴丰昌
    J4   
    摘要327)      PDF(pc) (3096KB)(92)    收藏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涉及南蒙古-兴蒙造山带的后期构造演化及区内众多的铜、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因而对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对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的岩石类型为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的常量元素以富集SiO2,Na2O,K2O和亏损Fe2O3,FeO,MgO,CaO等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亲石元素和亏损铁族元素及Nb,Ta为特征;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87Sr/^86Sr).为0.7045~0.7077,且主要集中在0.7045~0.7055的区间内,εNd(t)多数为正值。火山岩是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它们是天山一兴安造山带后造山期软流圈或地幔柱上涌所引起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内蒙古-吉黑印支造山带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形成的拉张作用等综合效应的响应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赣东北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证据
    李武显, 李献华
    J4   
    摘要401)      PDF(pc) (2693KB)(360)    收藏
    报道了赣东北蛇绿岩中西湾钠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研究结果,它的许多特征与现代环太平洋地区的埃达克岩(Adakite)极为相似,包括高Al2O3(15%~17%),Sr(383×10^-6~920×10^-6)和Sr/Y(166~444),低HREE(Yb=0.14×10^-6~0.21×10^-6)和Y(1.66×10^-6~2.81×10^-6)以及高εNd(t)值(+4.9~+6.9)。与现代典型埃达克岩的差异仅在西湾钠长花岗岩具有异常高的Na2O/K2O(12~37),Na2O/CaO(2.7~3.6)比值和异常低的MREE(Sm=0.6×10^-6~1.2×10^-6)和HREE含量。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西湾钠长花岗岩为俯冲的细碧岩化的洋壳玄武岩(MORB)在高压条件下小比例部分熔融形成,源区残留矿物相有较大比例的角闪石和石榴石,而缺少斜长石。这种形成过程类似于现代的埃达克岩的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9)
    21.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吴新华, 楼法生, 王玉净, 宋志瑞, 杨群, 邓国辉, 黄志忠, 凌联海
    J4   
    摘要424)      PDF(pc) (1742KB)(147)    收藏
    赣东北地区硅质岩各时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各时代硅质岩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4.90%~97.19%,Si/Al为10.84~93.21,与Al2O3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Al2O3/(Al2O3+F2O3)=0.60~0.99,Ce/Ce=0.99~1.22,(La/Ce)N=0.91~1.83,V/Y<5.78,Ti/V>17。上述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而与大洋盆地及洋中脊构造环境无关。自古生代以来,该地区没有出现深海大洋盆地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0)
    22. 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黄顺生, 徐兆文, 顾连兴, 华明, 陆现彩, 陆建军, 聂桂平, 朱士鹏
    J4   
    摘要404)      PDF(pc) (2280KB)(193)    收藏
    狮子山矿田内分布着一系列燕山期岩浆岩,岩性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属富碱高钾钙碱性岩系,并有类似高Ba—Sr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Ba,Sr和LREE含量高,Y和HREE含量较低,LREE/HREE强烈分离,Nb,Ta,Ti强烈亏损,无明显的Eu负异常,Sr—Nd同位素具有EMⅠ型特征),由此推断它们具有相同岩浆来源。在区域拉张一伸展构造域中,由富集Ba,Sr的基性岩浆底侵熔融下地壳,并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4)
    23. 库车前陆盆地的二维重力模拟与综合解释
    王勤 , 卢华复, 王良书, 徐鸣洁, 胡德昭, 嵇少丞
    J4   
    摘要354)      PDF(pc) (2517KB)(253)    收藏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2条MT测线和3条地震剖面的重力二维模拟与综合解释,提高了在复杂变形带进行的构造建模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库车前陆盆地是以断层相关褶皱作为滑动机制的前陆冲断带。沿下第三系膏盐岩和膏泥岩、侏罗系一三叠系煤系地层发育的滑脱层控制了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模式,并导致浅层背斜与深部圈闭的位置不一致。在盆地北面,南天山古生界楔入了北部单斜带的中生代地层,导致剩余重力异常值升高;盆地南面,新生界沉积厚度的增加使剩余重力值逐渐降低,局部盐体的堆积可形成重力异常低谷。此外,拜城凹陷基底的密度较高,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岩浆底侵的结果。推覆变形自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移,反映了中新世以来逐渐增强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和地壳缩短,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鲁西地块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活动区划及演化的新认识
    侯贵廷, 李江海, 金爱文, 钱祥麟
    J4   
    摘要343)      PDF(pc) (2768KB)(324)    收藏
    以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成果,根据地壳构造层次划分、构造作用及岩浆活动特征,探讨了鲁西地块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格局。鲁西地块的构造-岩浆岩区可以划分为:西部的TTG类岩区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TTG类岩石是鲁西地块新太古代陆壳岩浆活动的产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是TTC类陆壳岩浆活动之后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大规模陆壳增生活动形成的。贯穿两个构造-岩浆岩区之间的多条北西向韧性剪切带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发生的地壳加厚是两个岩区通过多条韧性剪切带挤压叠置实现的陆壳加厚作用所致。TTG岩区和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区内广泛发育的元古代未变形未变质的酸性岩脉和基性岩墙群表明鲁西地块在新太古代末两个岩区已经焊接在一起,进入元古代以后,鲁西地块完全克拉通化,具有刚性板块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6)
    25.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陈海云 , 舒良树, 张云银, 林春明, 刘国宏, 赵彦彦
    J4   
    摘要697)      PDF(pc) (1801KB)(209)    收藏
    综合地质、物探及钻井等资料,通过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受两大构造体系的共同作用,合肥盆地在印支期形成了盆地的基底,中新生代的演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J1~J2坳陷盆地发育期;J3再生前陆盆地发育期;K1走滑盆地发育期;K2—E断陷盆地发育期;N—Q盆地消亡期。其中,在盆地发育早期受大别造山带影响较大,郯庐断裂作用较小;在盆地发育的中后期,郯庐断裂的影响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东营凹陷沙四中亚段盐湖相烃源岩研究
    朱光有, 金强, 戴金星, 张水昌, 张林晔, 李剑
    J4   
    摘要285)      PDF(pc) (2659KB)(285)    收藏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中亚段蒸发岩十分发育,其中与泥岩共生的含盐系地层在胜坨南部及中央隆起带等地区厚逾千米。通过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和对这套蒸发岩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沙四中沉积时期湖盆充填呈现出欠补偿的饥饿状态,并建立了深水蒸发成盐的沉积模式。蒸发岩夹层中的深灰色泥岩和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充分体现了盐湖沉积环境标志。高盐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沙四中亚段的灰色泥岩和页岩为东营凹陷的一套有效烃源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1)
    27. 大庆油田杏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原油特征及油源对比
    王渝明, 李士奎, 何光玉, 朱岩, 陈汉林, 杨树锋
    J4   
    摘要502)      PDF(pc) (1879KB)(162)    收藏
    杏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的原油具有密度低、粘度低、含胶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的物性特征,属于典型的轻质油。其饱和烃含量、总烃含量和饱/芳比高,反映了藻类母质油源的输入特征。其正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15—nC39,呈单峰态分布,主峰碳数为nC23,nC23。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较轻。甾烷化合物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数量的C30—4甲基甾烷,C27,C28与C29甾烷的分布型式呈“L”字型。原油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丰富,主要有藿烷系列、升藿烷系列和r-蜡烷系列等。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只具有与其东侧三肇凹陷中青一段泥岩大致相同的碳同位素值和甾、萜烷分布特征,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该凹陷中的青一段泥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黔南台地罗甸末期—冷坞期海平面变化特征
    刘家润, 杨湘宁, 施贵军, 孙历
    J4   
    摘要322)      PDF(pc) (1952KB)(130)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南部台地相区二叠纪罗甸末期—冷坞期的海平面经历了连续7次三级旋回升-降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以早期上升较慢为特点(包括第1~3次升降旋回)和以早期上升较快为特点(包括第4~7次升降旋回)的两个不同阶段,其中以海平面第1次升降旋回的早期上升最慢,第4次的最快;海平面变化期间的海面始终都位于台地边缘坡折带之上,而最后一次海平面下降叠加东吴运动导致海水退出台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29. 轮南油田原油中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的检出及其意义
    卢鸿, 孙永革, 彭平安
    J4   
    摘要294)      PDF(pc) (1643KB)(348)    收藏
    轮南油田不同时代储层原油中检出了丰富的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被普遍认为是来自于高盐度和强还原水体沉积环境中绿硫菌体内的类胡萝卜素的特征性生物标志化合物。该类化合物的检出对轮南油田烃源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暗示了具有分层水体或高盐度的强还原环境下发育的优势烃源岩,对该区烃类的主力生烃贡献不容忽视。基于C15-3,4,5-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异构体在轮南油田原油中的分布规律,及C15-3,4,5/C13-2,3,6-比值与Pr/Ph,Ga/C31H和Ts/Tm等常规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说明具有生源意义、能够指示沉积相特征的三甲基苯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烃类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0)
    30. 岩石破裂行为的实验研究
    葛和平 , 孙岩, 朱文斌, 郭继春, 刘德良, 陈祥云, 王锋, 温世红
    J4   
    摘要380)      PDF(pc) (1568KB)(113)    收藏
    岩样的破裂行为、破坏过程和参数测试是裂隙断裂构造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实验岩石样品采自四川东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为测试准确起见,对岩样进行了应力等值线的有限元法计算。通过单轴和三轴实验的岩样破坏观察和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将岩石的破裂行为、应力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微观劈裂阶段和宏观破裂阶段。基于单轴抗压实验岩石劈裂—破裂—碎裂发展过程的微观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破裂主要是沿岩样原有的隐裂隙、临界裂隙发育的,许多新裂隙则主要是在宏观破裂阶段产生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31. 不同支护结构的桩身应力及其分析
    李俊才 , 罗国煜, 戴加东
    J4   
    摘要298)      PDF(pc) (1749KB)(193)    收藏
    钻孔灌注桩悬臂支护结构和单层支点混合支护结构是常用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型式,钻孔灌注桩连拱式组合拱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型式。通过对南京某大厦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桩身应力的实测研究和对比分析,获得了在相同的工程水文地质、施工和降水条件下,3种不同支护结构的受力主筋在不同深度的应力大小及其分布形态,为设计计算和钻孔灌注桩连拱式组合拱结构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德滋
    J4   
    摘要878)      PDF(pc) (3053KB)(707)    收藏
    半个世纪以来,华南花岗岩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根据地质证据与同位素年龄数据,证实华南存在多旋回的花岗岩,即晚元古代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海西一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基本规律是:不同的造山旋回伴有相应的花岗岩。大体上,自西北往东南(向洋方向)花岗岩时代呈愈来愈新的趋势;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划分为M型、Ⅰ型、S型和A型,研究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例如研究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以及岩浆混合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此阶段研究方兴未艾,仍在深入开展之中。今后主要研究方向,环绕3个问题进行:(一)壳幔作用与A型花岗岩成因;(二)陆内花岗岩浆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变质核杂岩、花岗岩穹窿、复式花岗岩体);(三)华南大花岗岩省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94)
    33. 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
    邓晋福, 苏尚国, 赵国春, 刘翠
    J4   
    摘要491)      PDF(pc) (2325KB)(352)    收藏
    采用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的概念,对华北燕山造山带进行了研究。燕山造山带各演化阶段的结构要素组合特征如下:前造山和初始造山幕(J1),早侏罗世早期为前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三又式裂谷带、板内型玄武岩、含煤建造;早侏罗世晚期为初始造山收缩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向北倾伏的褶曲与逆冲、九龙山组类磨拉石建造,硬绿泥石一十字石一蓝晶石为标志的低温、中一高压变质带。早期造山幕(J2),中侏罗世早期为同造山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及可能的同期侵入岩,火山岩线型分布;中侏罗世晚期为收缩构造,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峰期造山幕(J3),晚侏罗世早期同构造伸展构造,结构要素组合有: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与同期侵入岩,火山岩面型分布,火成岩组合中出现高压粗面岩类,较大量的流纹岩;晚侏罗世晚期收缩构造有关结构要素组合为: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侵入岩中出现高压正长岩类。早白垩世早期(K1^1)晚造山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收缩变形分布较局限,湖相沉积建造替代磨拉石建造,侵入岩组合中出现过碱性石英正长岩,大晶洞构造的花岗岩及科马提质辉长岩等。早白垩世晚期(K1^2)后造山幕伸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正断层、变质核杂岩、双峰式岩墙辟、典型的过碱性花岗岩和含煤建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9)
    34.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徐义刚
    J4   
    摘要450)      PDF(pc) (1921KB)(345)    收藏
    总结了华北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资料和中一新生代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随时问的演化趋势与岩石圈减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作用持续时间(180~90Ma)认为该区岩石圈减薄时限约为100Ma。这暗示热机械侵蚀可能是华北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华北东、西部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具有相反的演化趋势,显示了该地区岩石圈减薄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5)
    35.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杜杨松 , 李铉具
    J4   
    摘要475)      PDF(pc) (2542KB)(175)    收藏
    在安徽铜陵白芒山、老庙基和小铜官山岩体中发现了3个辉长质岩石包体。报道了这些辉长质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岩相学观察以及矿物电子探针和全岩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锶钕同位素分析资料,总结了辉长质岩石包体的特征,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意义。该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主要有两类。一类具“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和角闪石。“基质”具微粒半自形一自形等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另有少量黑云母,有时还有少量辉石。另一类具辉长结构,主要由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本区辉长质岩石包体低铝高镁和富碱,其Cr,Co和Ni的含量明显偏高,重稀土元素,特别是钇相对富集,(^87Sr/^86Sr).为0.7063到0.7069,εNd(t)为-4.9~-8.8,与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特征一致,表明本区此时属于拉张环境。研究还表明,铜陵地区不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在约26km深处的深位岩浆房中直接冷凝结晶形成的。本区具“斑状”结构的辉长质岩石包体中的“斑晶”由闪长质岩浆在8~13km深处的中位岩浆房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而“基质”是在“斑晶”形成以后,由深位岩浆房中的中基性演化岩浆上侵到中位岩浆房,并围绕早期“斑晶”矿物结晶而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内蒙古锡林格勒杂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从Rodinia聚合到古亚洲洋闭合后碰撞造山的历史记录
    朱永峰, 孙世华, 毛骞, 赵光
    J4   
    摘要414)      PDF(pc) (3371KB)(543)    收藏
    内蒙古东部出露的锡林格勒杂岩主要由中元古代原岩为火成岩的黑云母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透镜体组成。片麻岩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中等分异特征,具明显的Eu负异常,其不相容元素特征与平均地壳类似但相对亏损Ba和Sr。斜长角闪岩构成一条Sm-Nd等时线,其年龄值为1202±65Ma,εNd(1.20Ga)值为6.8。角闪岩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26~1.32Ga)与其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接近。角闪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93±14Ma,其^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379±0.00007,此Rb-Sr等时线年龄与本区出露的篮片岩Ar-Ar年龄(~383Ma)一致,记录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洋壳俯冲结束后由大陆碰撞造山引起的变质作用事件。黑云母片麻岩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79.5±6.4Ma,^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851±0.00010,此Rb-Sr等时线年龄与本区广泛分布的早二叠世火山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277±15Ma)一致,因此可能是由大规模岩浆活动诱发的变质作用的记录。锡林格勒杂岩因此不仅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地质事件,并且通过对比研究本地区蛇绿岩和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演化历史,可以恢复从Rodinia超大陆聚合(~1.20Ga)到古亚洲洋关闭(~430Ma)、大陆碰撞造山(~393Ma)以及碰撞后大规模岩浆活动(~280Ma)的全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电子探针独居石定年法及五台群的变质时代
    刘树文, 舒桂明, 潘元明, 党青宁
    J4   
    摘要461)      PDF(pc) (1907KB)(445)    收藏
    电子探针独居石Tn-U-Pb化学法定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新的定年方法。它的实施前提是独居石中基本没有普通铅存在,除了Th和U衰变过程以外,其它因素基本不会改变独居石内的Th/U/Pb之间的比值关系。因此通过独居石内母、子元素定量测量和相关处理后,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年龄。选用国际标准的ThO2、金属U,PbCrO3和YAG分别作为Tn,U,Pb和Y4种元素的标样,在JEOL公司生产的JXA-8100电子探针仪上进行了系统误差和条件试验,建立了实验方法。并对已经有较好年龄约束的五台群金刚库组变质泥质岩进行了试用检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说明此方法可以应用于变质变形定年研究,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74)
    38. 闽东南含石榴子石Ⅰ型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于津海, 赵蕾, 周旋
    J4   
    摘要792)      PDF(pc) (3756KB)(368)    收藏
    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变质带内出露的Ⅰ型花岗岩、细晶岩和伟晶岩中常包含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其中石榴子石以富Mn,Fe和贫Mg,Ca为特征,锰铝榴石分子可达40%~50%;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明显高的MnO和Al2O3含量(分别是0.84%~1.25%,16.04%~18.03%);原生白云母以高Fe和低Al,Na为特征。温压计算表明富铝矿物形成于750~600℃和0.3.0.2GPa的条件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模拟也都表明这些富铝矿物结晶较晚。长英质矿物早于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结晶与岩浆侵位浅(结晶压力低)相关。相图分析指出弱过铝质和高的Mn/(Mg+Fe)比值(>0.060)是本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石榴子石的关键化学因素。Mn/(Mg+Fe)>0.060的岩浆可以形成bt+grt或bt+grt+ms组合;而Mn/(Mg+Fe)<0.055的岩浆只可能形成bt或bt+ms组合;grt+ms组合是岩浆强烈演化的最终产物。除了黑云母成分存在差异,本区Ⅰ型花岗岩的石榴子石和原生白云母成分都与S型花岗岩的相似,所以,它们不能被简单地用于判断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39. 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的锆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玉泉, 夏斌, 梁华英, 刘红英, 林清茶
    J4   
    摘要487)      PDF(pc) (1566KB)(352)    收藏
    在哀牢山一金沙江新生代钾质碱性岩浆岩带的南端,云南金平县大平糜棱岩化钠闪石霓石花岗岩中锆石,主要为“变质锆石”和具有老核新壳的“变质复合型锆石”,它们皆具不规则状和圆化的外形,并常高度的富集成堆和显示有一定层位。用ELA-ICP-MS和SHRIMP对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变质复合型锆石中老核年龄为247.9±6.4Ma,新壳和变质锆石年龄为145.7±3.4Ma。薄片观察发现,在岩体发生糜棱岩化之前还有一次区域变质作用,呈现在糜棱岩化弱的地段岩石发育柱粒变晶结构和花岗变晶结构,而且残留有清楚的层理,由此表明该花岗岩的成因与沉积变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水悬浮体系中凹凸棒石与Cu^2+作用机理
    陈天虎, 史晓莉, 彭书传, 黄川徽, XuHui-fan
    J4   
    摘要439)      PDF(pc) (1890KB)(289)    收藏
    研究矿物吸附重金属性能和机理,对正确认识矿物吸附性质、环境矿物材料应用研究以及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凹凸棒石是重要粘土矿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环境矿物材料,其吸附净化功能潜在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在制备凹凸棒石纯样基础上,进行了凹凸棒石吸附Cu^2+单因素实验,吸附前后溶液pH值变化观测和吸附Cu^2+后凹凸棒石表面结构高分辨透射电镜调查。结果表明,从表面来看,凹凸棒石对Cu^2+的吸附性能主要受振荡速度、吸附时间、初始溶液pH值、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影响,但实际上,凹凸棒石对Cu^2+的吸附作用主要是凹凸棒石诱导的Cu^2+水解沉淀作用以及凹凸棒石(带负电荷)与氢氧化铜(带正电荷)正负电荷胶体颗粒的互相作用,这有别于严格意义的矿物界面吸附作用。产生这种作用的机制在于凹凸棒石属于天然纳米矿物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化学活性,凹凸棒石一水悬浮体系中凹凸棒石表面水解呈现出碱性,结果导致吸附平衡水溶液pH值较初始水溶液有较大程度的升高,达到Cu^2+水解基本完全的pH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