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晋 福, 赵海玲, 莫宣学, 等. 1996. 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
钥匙[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110.
丁林 , 钟大赉. 1999.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特
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29(5): 385-397.
侯增 谦, 王二七, 莫宣学, 等. 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M].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1-982.
李国 彪. 2004. 西藏南部古近纪微体古生物及盆地演化特征[D]. 北
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171.
莫宣 学, 赵志丹, 邓晋福, 等. 2003.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
山作用响应[J]. 地学前缘, 10(3):135-148.
莫宣 学, 董国臣, 赵志丹, 等. 2005.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
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J]. 高校地质学报, 11(3): 281-290.
莫宣 学, 赵志丹, 喻学惠,等. 2009. 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后碰撞火
成岩[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396.
宋仲 和,陈国黄, 安昌强, 等. 1993. 中国大陆及其海域地壳-上地幔
三维速度结构[J].中国科学(B 辑), 3(2):180-188.
滕吉 文,孙克忠, 魏斯禹, 等. 1984. 中国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
地震活动特征[J]. 喜马拉雅地质, II: 311-329.
吴功 建,高锐,余钦范, 等. 1991.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断面综合
地球物理调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34:555-562.
肖序 常,李廷栋. 2000.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与隆升机制[M]. 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1-313.
许志 琴, 杨经绥,李海兵, 等. 2007. 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
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458.
杨经 绥, 许志琴, 耿全如, 等. 2006.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
/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J]. 地质
学报, 80(12): 3-12.
杨经 绥, 许志琴, 李天福, 等. 2007.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
俯冲型榴辉岩: 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J]? 地质通报, 26(10):
1277-1287.
杨经 绥, 白文吉, 方青松, 等. 2008.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
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J]. 地球学报, 29(3): 263-274.
喻学 惠,莫宣学,廖忠礼,等. 2001. 西秦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
石榴石单辉橄榄岩包体的温压条件[J]. 中国科学(D),47 (2):
155-161.
赵志 丹, 莫宣学, 孙晨光, 等. 2008.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包体的发现及
其意义[J]. 岩石学报, 24(3): 193-202.
周肃 . 2002. 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
位素年代学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朱介 寿, 曹家敏, 蔡学林, 等. 2002.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面
波层析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45(5): 646-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