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12-20
    岩石·矿床·地球化学
    华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带两侧晚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制约
    刘金菊,叶蕾,牛耀龄*,郭鹏远,孙普,崔慧霞
    2014, 20(4):  491. 
    摘要 ( 1583 )   PDF (1231KB) ( 2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华北克拉通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的河北承德袁家庄和内蒙古四子王旗白脑包出露的晚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
    学对比研究。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数据表明,袁家庄火山岩和白脑包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
    征。这些火山岩轻、重稀土强烈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
    Hf,Ti等);其同位素具有高(87Sr/86Sr)i,低εNd(t)和低εHf(t)的特征,因此认为袁家庄和白脑包火山岩具有相似的源区,即均来
    源于被交代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结合文献资料,作者认为,这些晚中生代火山岩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直
    接产物,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减薄不仅仅局限于重力梯度带以东地区,以西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生。

     

    中国中—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分布规律与面积汇总
    陈霞玉,陈立辉*,陈晹,曾罡,刘建强
    2014, 20(4):  507. 
    摘要 ( 1999 )   PDF (4273KB) ( 3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质图进行新生代玄武岩的像素提取,并叠加在高精度地貌图上,统计了
    该地区陆地出露的新生代玄武岩的总面积和分区面积。结果表明:(1) 我国中—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总面积为78
    525 km2;(2) 以东部新生代盆地为界,盆地以西的中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面积为35 487 km2,盆地以东的东部地区新生代
    玄武岩面积为43 038 km2,两边面积比为45:55;(3) 按时代划分,中国中-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随时代变新分布面积递
    增,S古近纪∶S新近纪∶S第四纪为0.36:21.65:77.99;(4) 中部地区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北方,由北至南包括三个主要出露
    区,分别为松辽盆地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7334 km2)、锡林郭勒地区(13 843 km2) 和华北北缘(14 310 km2);(5) 东部地
    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分布范围更广,从黑龙江一直到海南岛,也可以分为三个区,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东北地区(33 324 km2)、从
    山东到福建零星分布的华东地区(1707 km2) 以及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雷琼地区(8007 km2);(6) 总体看,我国中—东
    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北方,如以山东省为界,北方玄武岩面积达69 191 km2,南方玄武岩面积达9334 km2,北南之
    比为88∶12。

    羌塘盆地角木日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沉积环境的指示
    胡俊杰,李琦*,李娟,张立,孔秀,刘勇
    2014, 20(4):  519. 
    摘要 ( 1271 )   PDF (1667KB) ( 18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羌塘盆地角木日地区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包括下二叠统展金组白云岩和中二叠统龙格组灰岩进行了元素地球
    化学分析,并讨论了其对古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样品Y/Ho比值平均为45.14,Gd表现为轻微Gd正异常,符合
    海相灰岩特征;SiO2和Al2O3的平均含量较低,反映研究区陆源物质的侵入较为有限。碳酸盐岩中ΣREE含量较低,稀土元
    素分异程度整体较弱,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呈轻微富集特征,Ce,Eu均具有明显负异常,结合V/Cr,V/(V+Ni),Sr/
    Ba及Sr/Ca等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特征认为,研究区早—中二叠世沉积期海水总体呈氧化环境。纵向上龙格组顶部表现出氧
    化性增强、盐度增大的趋势,推测可能与当时水体变浅有关,与早二叠世晚期研究区构造应力由拉张向挤压的变化有密切
    关系。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黄龙组红色灰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李根,刘鑫,赵梦琦
    2014, 20(4):  528. 
    摘要 ( 1802 )   PDF (1080KB) ( 21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巢湖凤凰山晚石炭世黄龙组的地层主体为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顶部为夹灰岩条带的泥岩。矿物学分析显
    示,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的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含少量针铁矿和赤铁矿。漫反射光谱分析表明,常用的古气候指标“红
    度”与灰岩中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光谱强度具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岩石的全铁含量相关性较低,据此推测铁的氧化物
    和氢氧化物是灰岩呈肉红色的重要原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黄龙组灰岩相对富Fe,Mn,而贫Co,Ni,在
    Al-Fe-Mn,Fe-Mn-(Cu+Co+Ni)以及Cu-Pb-Zn三角判别图上,均靠近或落入热液成因区。综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前人研究成
    果,该文认为巢湖凤凰山黄龙组肉红色灰岩的形成很可能受到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

    蒙脱石对赖氨酸和壳聚糖的吸附实验研究
    徐敏,盛玲,季峻峰,蔡进功
    2014, 20(4):  537. 
    摘要 ( 1177 )   PDF (976KB) ( 18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粘土矿物对有机质的吸附是自然界重要的过程之一。科学界对于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仍处
    于一个比较薄弱的阶段。该文采用天然有机质赖氨酸(左旋) 和壳聚糖与蒙脱石进行室内合成模拟实验,通过X射线衍
    射、化学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的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对赖氨酸和壳聚糖的吸附均存在两种机
    制:阳离子交换和有机分子间的相互吸引。赖氨酸在蒙脱石层间的排布有三种构型,随着赖氨酸浓度的增加分别以倾斜
    式、垂直呈“之”字形排列,最后形成第二排并可能生成简单肽;氨基酸的净电荷是影响吸附过程的重要因素,主要与pH
    值相关。壳聚糖能在蒙脱石层间形成分层结构,溶液的pH值和无机盐的存在都会影响吸附过程。壳聚糖-蒙脱石复合体在
    常温常压下水溶液中能稳定存在,而相同条件下赖氨酸易从蒙脱石层间释放,这主要是由有机质本身的性质以及有机质和
    蒙脱石的结合方式决定的。

    滇东南老君山成矿区不同成矿系列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贾福聚,念红良,李星,伍伟,燕永锋,刘晓玮,郭跃进
    2014, 20(4):  549. 
    摘要 ( 1214 )   PDF (787KB) ( 1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以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与成矿相关的地质作用的组合特征(加里东期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
    用、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和燕山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作用),厘定了三大成矿系列。通过不同成矿系列矿床的稀土元素地
    球化学对比研究,发现各成矿系列矿床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明显区别如下:Ⅰ. 加里东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印支期变
    质成矿系列,分布于老君山花岗岩体的北东部外围,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岩(岛弧拉斑玄武岩)类似;
    Ⅱ. 加里东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印支期变质-燕山期花岗岩热液叠加改造成矿系列,分布于老君山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具
    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岩和花岗岩并存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Ⅲ. 燕山期花岗岩热液成矿系列,位于老君山花岗岩体及接触带,
    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地壳重熔型花岗岩一致。

    含铬蒙脱石中铬离子占位位置研究
    努尔太·麦地娜,图尔荪·麦尔旦,蔡元峰*,王洪涛*,潘宇观
    2014, 20(4):  558. 
    摘要 ( 1147 )   PDF (739KB) ( 22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提纯后的蒙脱石在不同浓度硫酸铬溶液中进行交换吸附制备了含铬蒙脱石,并利用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术
    (XRD)、电子自旋共振谱术(ESR) 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 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铬在蒙脱石中的吸附位置进
    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铬离子不仅置换了层间域中的Ca2+,K+和Na+等,而且置换了位于八面体位的Mn2+ 和少量
    Al3+,并较大量的进入硅氧四面体的六边形孔洞、甚至有可能置换极少量的四面体位的Al3+和Fe3+等。此外,根据X射线衍
    射分析可知,在0.2 mol/L硫酸铬溶液中充分交换吸附后的蒙脱石存在两层水型和单层水型两种含铬蒙脱石,其水合阳离子
    分别为[Cr(H2O)6]3+和[Cr(H2O)3O3]3+,当吸附量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水合铬离子借助TOT结构片的硅氧四面体的底氧形成配位多
    面体。

    鄂东南某铀矿勘查区地气与X荧光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
    张国亚,周四春*,刘晓辉,刘俊,杨奎,朱剑
    2014, 20(4):  564. 
    摘要 ( 1159 )   PDF (741KB) ( 1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地气与土壤X荧光(地球化学) 测量法,对鄂东南某铀矿勘查区开展隐伏铀矿找矿工作,结果表明铀矿赋存在
    工作区主断裂和次级断裂中,在含矿断裂上方及断裂延伸方向的相邻区域形成含U的地气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异常区
    内Pb,Zn,Cu,Au的地气异常明显且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伴有幅度较低的W,Bi,Y,Mo,Mn,As等元素组合异常。
    根据勘查区获得的地气与土壤X荧光资料综合分析,在测区西北的次级断裂F7北部捕获的地气与土壤异常具有已知矿异常
    的全部特征。依据地气异常位置与断裂的关系,推断铀矿可能埋深在200~350 m左右,矿体在走向上可能有220 m的延续。目
    前,在该异常区布设的钻孔已在200 m深度见到铀矿体,进一步的探矿工程还在进行中。

    古生物学与古环境
    南岭地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双壳类生物地层及三叠-侏罗系界线
    张彦伟,姜宝玉*,牛亚卓
    2014, 20(4):  570. 
    摘要 ( 1084 )   PDF (1595KB) ( 23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岭地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双壳类化石十分丰富,对其详细的生物地层
    学研究可以为这套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识别该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资料。本文对湖南浏阳石康、湖南
    宜章下坪和广东揭西灰寨三条剖面采集的海相和非海相双壳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
    具有4个双壳类生物带,即:半咸水相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海相Retroceramus subinconditus-Hiatella 组合带、海相
    Ryderia guangdongensis-Parainoceramus jinjiensis组合带和半咸水相-陆相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组合带。对各生物
    带代表化石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分析表明,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时代延限主要为瑞替期, Retroceramus
    subinconditus-Hiatella 组合带主要为赫塘期,Ryderia guangdongensis-Parainoceramus jinjiensis 组合带主要为辛涅缪尔期,但有
    可能向上延伸至土阿辛期。经与海相同类生物带的对比,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 组合带时代延限大致为赫塘期
    至土阿辛期。根据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南岭地区半咸水相-陆相T-J 界线应位于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与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 组合带之间,这与四川盆地陆相T-J界线(位于Modiolus weiyuanensis-Unionites? emeiensis 组合
    带与Pseudocardinia (=Kija) kweichouensis-Cuneopsis sichuanensis 组合带之间) 和新疆准噶尔盆地陆相T-J 界线(位于
    Waagenoperna-Yananoconcha(=Kija)组合带与下伏郝家沟组之间) 大致相当。

    湖光岩玛珥湖全新世时期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指示意义
    巩伟明,张朝晖*
    2014, 20(4):  582. 
    摘要 ( 1500 )   PDF (641KB) ( 21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的TOC,TN,δ13CTOC,δ15N和s-ratio的研究,作者重建了全新世期间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
    化,从而揭示了湖光岩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变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 400~6100 yr BP),高值的TOC,TN,δ13CTOC和低值
    的δ15N,s-ratio指示了高水平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8500~7400 yr BP期间,δ15N出现最低值,同时
    TN出现高值,表明可能受了固氮蓝藻的影响,指示该段时间季风减弱,可能为对应着8.2 ka事件;中全新世期间(6100~
    3600 yr BP),TOC,TN和δ13CTOC下降,s-ratio上升,指示湖泊生产力下降,气候逐渐向冷干转变;晚全新世期间(3600 yr
    BP至今),TOC和TN继续下降,δ13CTOC处于最低值,s-ratio达到最大值,代表季风最弱的时期和湖泊生产力持续降低。全新
    世湖泊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驱动因素则是北纬30°太阳辐射的减少。在~1000 yr BP以后,δ13CTOC与
    δ15N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演化趋势的异常,可能指示人类活动的加剧,尤其是烧荒开田对沉积物的影响。

    浙闽地区早白垩世暗色岩系的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特征
    刘友祥,胡文瑄*,胡广
    2014, 20(4):  590. 
    摘要 ( 1180 )   PDF (1309KB) ( 1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定量分析浙闽地区三个典型剖面(浙江象山石浦、松阳枊城下湖源及福建武夷山崇安) 的暗色岩系沉积期的孢
    粉化石,研究了早白垩纪浙闽地区的古气侯特征。研究表明,石浦地区孢粉中Pinuspollenites,Podocarpidites,Celtispollenites
    和Ulmuspollenites 含量最多,下湖源地区孢粉以Pinuspollenites,Gleicheiniiidites,Classopollis 和Deltoidospora 为主,崇安地区
    孢粉以Classopollis,Tracheid,Pinuspollenites 和Podocarpidites 为主。孢粉化石组合表明,石浦地区为亚热带潮湿气候,气候
    变化较小;下湖源地区为亚热带潮湿-半潮湿气候,并出现一次变热变干事件;崇安地区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但发生过
    数次干旱与潮湿交替的气候波动。总体而言,早白垩纪研究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潮湿、干旱交替变化、自东而西越来
    越干旱的特征。

    能源地质与工程地质学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斜坡油气运聚模式探讨
    张新顺,黄志龙*,范彩伟,吴红烛
    2014, 20(4):  602. 
    摘要 ( 1140 )   PDF (5407KB) ( 22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琼东南盆地宝岛北斜坡近几年的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已钻遇主要目的储层的定量颗粒荧光等
    实验分析,结合油气地化特征、断层活动规律等,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宝岛北斜坡主要目的
    层三亚组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该储层普遍含气,油气藏形成时间晚,储层颗粒表面
    吸附烃类普遍较高,颗粒内烃类含量非常低;而靠近凹陷的深层陵水组油气藏形成时间早,但后期遭受破坏,储层颗粒表
    面吸附烃类普遍较低,颗粒内烃类含量较高;宝岛凹陷生成油气向北运移能力有限,主要向靠近凹陷的宝岛B区供烃,对
    松涛凸起以北的宝岛A区油气贡献小;宝岛A区油气主要为其下覆渐新统海相烃源岩所生油气,通过广泛发育的断层垂向
    运移而形成的,成藏时间晚,油气性质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

    同构造沉积速率对先存被动盐底辟挤压变形的影响:库车坳陷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分析及物理模拟
    谢会文,吴珍云*,能源,尹宏伟,Hemin Koyi
    2014, 20(4):  611. 
    摘要 ( 1492 )   PDF (10508KB) ( 11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构建了两组构造物理实验,对存在先存被动盐底辟构造的含盐盆地的厚皮挤压构造演化特征进行模拟,研究揭
    示了库车坳陷西段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盐相关构造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同构造沉积速率对库车坳陷西段秋里塔格
    构造带博孜—却勒区域(西段) 和秋里塔格—克拉苏区域(东段) 盐相关构造横向分段差异变形具有重要的控制影响作
    用。在挤压过程中,博孜—却勒区域慢速同构造沉积使得先存被动盐底辟北翼(拜城凹陷南翼) 向南逆冲到底辟南翼之
    上,并促使却勒盐推覆体和米斯坎塔克盐背斜形成;而秋里塔格—克拉苏区域快速同构造沉积使得先存被动盐底辟北翼快
    速下沉,而其南翼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向北逆冲到底辟北翼(拜城凹陷南翼) 之上,形成南秋里塔格盐背斜。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砂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罗春艳,罗静兰*,罗晓容,白雪见,雷裕红,程明
    2014, 20(4):  623. 
    摘要 ( 1206 )   PDF (5394KB) ( 18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
    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
    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
    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 Ma) 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
    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 烃类充注
    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
    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基于微孔充填模型的页岩储层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
    尹帅,丁文龙,刘建军,何建华,王濡岳,李昂,王莹莹
    2014, 20(4):  635. 
    摘要 ( 1066 )   PDF (756KB) ( 17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孔填充是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纳微孔隙中、较高平衡压力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吸附特征,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热
    力学理论在确定吸附剂微观结构及吸附性能研究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基于此,该文重点探讨了甲烷在页岩中吸附时
    填充率θ、特征能量E、特征系数n、微分吸附功A 、吸附热Q、吸附焓ΔH 及吸附熵ΔS 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特征系数n
    取1较为适当;温度升高特征能量E 值略降,3组样品E 值范围4.14~5.63 kJ/mol;随着θ 的不断增加,A ,Q ,|ΔH |及|
    ΔS |等参数值逐渐降低,各能量参数随吸附进行而发生较为规律的变化,无突变。结果认为,热力学参数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TOC 及Ro 等参数的综合效应,受单一因素干扰性不强。将计算的Q 及ΔS 等热力学参数与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的
    相应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该套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潜力。

    地震在滑坡体上的响应形式研究:以苦地瓜子滑坡为例
    陈丹,傅荣华,约其阿光
    2014, 20(4):  642. 
    摘要 ( 986 )   PDF (3249KB) ( 13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滑坡分为三大类,即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滑坡、存在分离剪切面的滑坡以及以流相为主的滑坡。在中国西
    南地区,根据地震滑坡特点,按其运动方式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四大类。在四川
    省茂县苦地瓜子滑坡特征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滑坡上游边界冲沟中湖相
    沉积和滑坡体上分布的湖积物表明苦地瓜子滑坡曾经发生过堵江事件,部分为堵江后的堰塞湖区域,在此区域发生河湖相
    沉积,其结果是滑坡此部分被湖积物所覆盖,呈现出了与其他几个区覆盖物截然不同的现象;(2) 苦地瓜子滑坡中下部发
    现砂土液化现象及规律性排列的裂缝;(3) 踏勘时在滑坡中下部发现直立错坎,错坎两侧土性不同,在颜色和物质组成上
    都有较明显不同。错坎左侧为粉土状物质,而右侧以碎石土为主;(4) 在滑坡的中部以及中偏下部位都发现有平行于滑动
    方向的裂缝;(5) 现场调查时在坡体中上部发现有充填楔,充填物颗粒较大、磨圆度较好,与地面盖层的颜色、岩性条件
    相同。综合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室内试验和数据统计,认为茂县苦地瓜子滑坡为地震诱发的滑坡,并且可以从此滑坡中发
    现地震滑坡与普通滑坡明显不同,往往在现场留下自重引起的滑坡不好解释的现象,主要有砂土液化迹象、充填楔、地震陡
    坎、平行于滑动方向的裂隙;此外地震滑坡还具有等时性和群发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