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环境
    毛景文,谢桂青,郭春丽,袁顺达,程彦博,陈毓川
    J4   
    摘要3565)      PDF (5028KB)(5487)    收藏
    以广泛地质调查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精测数据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华南地区中生代主要金属矿床成矿出现于三个阶段,即晚三叠世(230~210 Ma)、中晚侏罗世(170~150 Ma)和早中白垩世(134~80 Ma)。晚三叠世矿化组合为钨锡铌钽;中晚侏罗世的矿化组合进一步分为170~160 Ma斑岩-矽卡岩铜矿和160~150 Ma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白垩纪矿化虽然持续了54 Ma,但主要峰期在100~90 Ma,主要矿化组合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床和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多金属矿床。晚三叠世钨锡铌钽矿化成因上与过铝质二云母花岗岩有关,是华北、华南和印支三大板块后碰撞过程的成岩成矿响应。在180 Ma左右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于170~160 Ma期间可能由于俯冲板片局部多处撕裂而形成Ⅰ型或埃达克质岩石和有关的的斑岩铜矿,紧接着在南岭地区于160~150 Ma期间俯冲板块开天窗,软流圈物质直接涌入上地壳,形成了一种壳幔混合型高分异花岗质岩石及其钨锡多金属矿床。在135 Ma左右由于俯冲板块改变了运动方向,由斜向俯冲调整到几乎平行大陆边缘沿NE方向走滑,造成大陆岩石圈大面积伸展而形成了大量白垩纪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侵位及其浅成低温热液铜金银矿化系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多金属矿化系统和热液型铀矿的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5)
    2.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宗国洪 肖焕钦 李常宝 施央申 王良书
    J4   
    摘要2381)      PDF (1996KB)(1202)    收藏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26)
    3. 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的现状与展望
    薛禹群
    J4    2010, 16 (1): 1-6.  
    摘要1707)      收藏

    回顾了中国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地下水模拟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重视不够;过多依赖模拟技术,盲目追求软件的版本和模拟结果的可视化程度;轻视水文地质问题和条件的研究;以致于取得的成果跟踪性的占多数,原始创新的很少等。因此作出地下水数值模拟的展望,并指出该领域今后十(2011~2020 年)优先发展的8 个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1)
    4.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德滋
    J4   
    摘要1931)      PDF (3053KB)(1832)    收藏
    半个世纪以来,华南花岗岩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时空分布。根据地质证据与同位素年龄数据,证实华南存在多旋回的花岗岩,即晚元古代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海西一印支期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基本规律是:不同的造山旋回伴有相应的花岗岩。大体上,自西北往东南(向洋方向)花岗岩时代呈愈来愈新的趋势;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划分为M型、Ⅰ型、S型和A型,研究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第三阶段,着重研究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例如研究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以及岩浆混合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原因。此阶段研究方兴未艾,仍在深入开展之中。今后主要研究方向,环绕3个问题进行:(一)壳幔作用与A型花岗岩成因;(二)陆内花岗岩浆产生的方式和原因(变质核杂岩、花岗岩穹窿、复式花岗岩体);(三)华南大花岗岩省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94)
    5. 东秦岭钼矿带成岩成矿背景及时空统一性
    张正伟 , 朱炳泉, 常向阳, 强立志, 温明星
    J4   
    摘要1845)      PDF (2528KB)(998)    收藏
    东秦岭钼成矿带呈近东西向沿华北大陆南缘地球化学边界展布,矿化表现为等间距北东向成串产出。在洛南-栾川地区深部是一个轴向近东西向且向西倾伏的幔向斜,其走向控制了华北块体南缘地球化学边界。沿北北东向的重力梯度带方向上,刚性的结晶基底发生隐性的构造破裂组合或不均匀调整作用。它们与古大祟边缘相平行的深断裂束互相叠加,形成状分布的深断裂组合,控制了壳幔同熔型花岗岩浆的侵位、形成一系列中酸性小岩性。含矿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石英二长岩,构成了巨量的钼、钨、锌、铜、金矿化集中区。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矿构造与岩浆活动发生在燕山期,具有时空统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76)
    6.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贾东, 陈竹新,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张惬, 魏东涛, 沈扬
    J4   
    摘要2614)      PDF (3296KB)(2073)    收藏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7)
    7.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与壳幔作用
    徐夕生, 谢昕
    J4   
    摘要2605)      PDF (5553KB)(1299)    收藏
    中国东南部的火山活动在早中生代时期仅有很小规模,晚中生代最早的、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始于中侏罗世早期,至早白垩世是火山岩浆活动的鼎盛期,在近100个Ma的时间内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晚中生代火山-侵入岩,而在新生代则以面积较小的玄武岩浆喷出活动为主,局限分布于沿海一带。以晚中生代湘南、赣南和闽西南的近EW向火山岩带和浙、闽沿海地区的近NNE向火山岩带,以及新生代近NNE向火山岩带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结合时空分布,讨论了它们的起源及其与壳幔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形成的构造环境,其结果显示,EW向晚中生代火山岩带(180~170Ma)的西段玄武岩独立产出,且明显属碱性系列;而中段和东段玄武岩和流纹岩伴生,其中的玄武岩均为亚碱性系列的拉斑玄武岩。它们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是中国东南部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晚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序幕。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带自西向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玄武岩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陆壳组分加入。NNE向晚中生代火山岩带(130~90Ma)主要为流纹质岩石,安山岩和玄武岩很少。即使是双峰式火山岩也以酸性岩为主,玄武岩仅占全部火山岩体积的30%以下。其中的玄武岩主要属钙碱性系列,少数属拉斑系列。它们形成于火山弧构造环境,是中国东南部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发生大规模火山岩浆作用的主旋律。其中玄武岩岩浆成分受到了较高程度的陆壳物质混染,同时代的中性火山岩是由底侵的玄武岩岩浆和陆壳物质来源的酸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的,反映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NNE向新生代火山岩带,分布在浙闽沿海,以碱性系列玄武岩为主,均含幔源包体,并受NNE向大陆边缘断裂构造的控制。它们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中国东南沿海由晚中生代火山弧构造环境转换为新生代板内裂谷环境的标志,起源于软流圈地幔,并有EMII岩石圈地幔的混合组分,但基本没有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9)
    8. 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型造山—成矿作用的研究意义和进展
    陈衍景
    J4   
    摘要1833)      PDF (1640KB)(1198)    收藏
    地处欧亚大陆核心的中亚型造山带,由多条古生代缝合带与多个前寒武纪小陆块镶嵌,基此 形成 中新生代盆地—山脉耦合的构造格局,并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史和动力学机制。中亚型造山 作用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矿床类型多样,超大型矿床汇聚,是解决我国21世纪矿产资源 问题的关键地带。但目 前尚未查明其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和找矿方向,因而急需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0)
    9. 凹凸棒石粘土吸附废水中污染物机理探讨
    陈天虎
    J4   
    摘要1789)      PDF (1467KB)(1686)    收藏
    凹凸棒石是链层状硅酸盐,具有0.38nm×0.63nm的孔道。许多研究者据此都把凹凸棒石粘土吸附废水中污染物的机理解释为凹凸棒石具有微孔道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并且这一解释被普遍接受。作者根据凹凸棒石矿物晶体结构和吸附选择性以及吸附实验研究认为,由于凹凸棒石孔道直径小于大多数分子及水合离子的直径,除少数简单分子和离子外,多数分子和离子都不能进入凹凸棒石孔道,而且凹凸棒石内孔道选择性优先吸附水分子,因而在 多数水处理中,凹凸棒石对吸附质的吸附不是内表面吸附,而是外表面吸附。并且这种外表 面吸附属于凹凸棒石的胶体和离子交换吸附。除了溶液的pH值等介质条件外,共存胶体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相互作用可能对凹凸棒石粘土的吸附性能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2)
    10. 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吴智平, 李伟, 郑德顺, 吕洪波
    J4   
    摘要2364)      PDF (3309KB)(1151)    收藏
    在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分析断裂活动性的基础上,就印支运动以来沾化凹陷断裂的发育期次、组合特点、成因机制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中、新生代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带的活动两大构造体系域;晚三叠世NW向逆推断层的发育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挤压拼接时产生的板内局部挤压调整效应;晚侏罗世—白垩纪NW向断层发生的构造反转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地幔上涌所产生水平拉张背景下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结果;燕山—喜山构造阶段过渡期郯庐断裂由左旋至右旋的转换,则导致了研究区断裂发育由NW向至NE(NEE)向的转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1)
    11.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张 田,张岳桥
    J4   
    摘要1514)      PDF (944KB)(2027)    收藏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 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0)
    12. 庐枞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
    谢 智,李全忠,陈江峰,高天山
    J4   
    摘要2194)      PDF (1185KB)(1957)    收藏
    从中生代到新生代,华北东部岩石圈地幔发生了减薄以及地球化学性质置换, 而扬子地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也表现出类似的过程,对中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以及发生置换时的时空关系。庐枞火山岩出露于扬子地块东部,为一套包括粗玄岩–玄武粗安岩–粗面岩的富碱橄榄安粗岩系。研究了双庙组基性火山岩,这些岩石富集Rb,K,Sr,Th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87Sr/86Sr)i = 0.7060~0.7063,εNd(t )=-3.9~-6.2,(206Pb/204Pb)i=17.788~18.125,(207Pb/204Pb)i= 15.511~15.546,(208Pb/204Pb)i =37.735~38.184。在喷出地表过程中,火山岩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因此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地幔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地幔源区具有同位素富集特征,表明火山岩源区曾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庐枞火山岩的岩浆成分和源区特征反映该地区在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伸展和软流圈地幔上涌的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0)
    13.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徐夕生 周新民 王德滋
    J4   
    摘要1572)      PDF (2563KB)(1021)    收藏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 过程。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和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 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美.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11OMa,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扩张岩石圈减薄一双蜂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4)
    14. 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张成立,王 涛,王晓霞
    J4   
    摘要3899)      PDF (1737KB)(3103)    收藏
    秦岭早中生代花岗岩以准铝到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石为主。它们具有相对富集LILE,LREE,贫化HFSE和Nb,Ta不同程度亏损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部分花岗岩显示了埃达克质(或高Sr、低Y)花岗岩和I-A型过渡的环斑结构花岗岩的特征。综合分析这些花岗岩体的构造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与其同时代煌斑岩和基性岩脉构成的双峰式岩浆作用特点,认为秦岭早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其中,埃达克质花岗岩形成较早,与后碰撞早期环境的地壳增厚紧密相关,其后产出的大量正常块状花岗结构的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拆沉作用发生的伸展阶段,最终侵位的高分异富钾花岗岩和环斑花岗岩标志着秦岭已进入后碰撞晚期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3)
    15. 济阳坳陷八面河探区油气资源前景和勘探效益预测
    解国军, 金之钧, 陈光新
    J4   
    摘要1739)      PDF (2258KB)(1015)    收藏
    在对山东省八面河探区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勘探历程及实际的勘探效益和累积发现地质储量变化分析基础上,应用基于探区油藏总体服从帕莱托分布假设的抽样分析发现过程模型,对其石油资源潜力和油藏总体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所建立的勘探效益预测仿真模型,对探区勘探效益变化进行了模拟,且外推了未来勘探效益及累积发现地质储量的变化趋势。通过发现过程模型预测,八面河探区总资源量为14900储量单位,剩余资源量为5300储量单位,其中大部分剩余资源分布于较小规模的油藏中。从勘探效益分析可知,八面河探区已进入成熟的勘探阶段,预计未来平均每日探井发现地质储量将小于28储量单位,勘探效益处于一定稳定、低效且缓慢下降的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1)
    16. 岩浆作用与青藏高原演化
    莫宣学
    J4    2011, 17 (3): 351-.  
    摘要3123)      PDF (15256KB)(7747)    收藏

            青藏高原是我国岩浆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出露着从元古宇到新生代各个地质时期多种类型的火山岩与侵入岩,面
    积达30万km2左右,占全区面积的10%以上。这些岩浆岩在青藏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探测深部的“探
    针”和“窗口”,又是构造演化的记录,并形成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本文拟通过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来研究青藏高原
    演化的一些科学问题。(1)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限: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问题,也是国际上争论的一个热点,到目前为止,分歧仍然很大,从主张早于70 Ma 到34 Ma都有。本文根据来自我国西藏
    南部延伸1500 km以上的主碰撞带的综合证据提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的时间为70/65 Ma,完成的时间在40 Ma左右,
    这个时期称为同碰撞期,40 Ma之后转入后碰撞期。(2)同碰撞阶段的壳-幔交换—底侵与岩浆混合作用: 南冈底斯带同碰撞
    花岗岩中有着丰富的岩浆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证据。这两种作用,是通过岩浆作用实现壳-幔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是两种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大陆地壳生长方式。(3) 青藏巨厚地壳的成因: 双倍于正常厚度的巨厚地壳,是青藏高原最显著
    的特点之一,世界瞩目。通过对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两类地壳、两种机制”的认识,即新生地壳与再循环
    地壳;构造挤压增厚机制与地幔物质注入增厚机制。(4)青藏岩石圈的组成、结构与演化:高原岩石圈地幔存在三种地球
    化学端元,存在三种岩石圈结构类型,已在青藏高原多处发现地幔与下地壳岩石的地表露头及火成岩所携带的深源岩石包
    体。(5)青藏高原深部物质的可能流动: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后碰撞火成活动有规律的时空迁移,以及深部地球物理探
    测,都暗示碰撞引起壳幔深部物质的横向流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8)
    17.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万天丰 朱鸿
    J4   
    摘要1677)      PDF (2637KB)(1511)    收藏
    作者采用断裂带两盘地壳变形速度的估算方法,求得郯庐断裂带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390km;根据中朝地块南缘断裂被错断的现象来判断,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采用古地磁学方法求得最大左行走滑断距约为300-400km。最大左行走滑活动时期当在中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郯断裂带为逆断层,白垩纪时期的走滑活动量不大于100km,早第三纪的走滑断距不明显,晚第三纪-早更新世可能有50km左右的左行走滑断距,新构造期(<0.73Ma以来)的右行走滑断距小于lOO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7)
    18. 西准噶尔宝贝金矿地质与容矿火山岩的锆石SHRIMP年龄
    王 瑞,朱永峰
    J4   
    摘要1627)      PDF (2138KB)(1834)    收藏
    位于西准噶尔的宝贝金矿主要由石英脉型矿石组成,主要含金矿物为银金矿,以裂隙金和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毒砂、黄铁矿和石英中。宝贝金矿的黄铁矿普遍含As(最高达3.88%,平均1.49%)。根据脉穿切和矿物共生组合可将宝贝金矿的成矿作用划分出四个成矿阶段:钠长石–石英阶段(I)、银金矿–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II)、多金属硫化物浸染状矿化阶段(III)和碳酸盐化阶段(IV),其中第II和III阶段为主要成矿期。利用锆石SHRIMP方法测定了赋矿围岩(酸性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其U–Pb谐和年龄为328.1±1.8 Ma(MSWD=1.6, n=13)。该年龄代表宝贝金矿赋矿围岩的形成时间,即西准噶尔地区大规模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1)
    19. 鲁东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40Ar—^39Ar定年——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
    邱检生 , 王德滋, 罗清华, 刘洪
    J4   
    摘要1901)      PDF (1156KB)(1158)    收藏
    以五莲分岭山火山机构为例,运用高精度的^40Ar-^39Ar定年技术,对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青山组第一旋回中偏碱性富钾火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09.9±0.6Ma,第二旋回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08.2±0.6Ma,据此确定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应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该组火山岩在空间上具有自西向东年龄渐新的演变趋势,表明中生代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应是制约区内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6)
    20. 地质微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
    陈骏, 姚素平
    J4   
    摘要1665)      PDF (4947KB)(1949)    收藏
    地质微生物学是在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学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环境中的微生物活动过程及其形成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通过对现代及地质历史上的各种地质环境,包括极高温,高压,极端酸性,碱性,高盐度,极高放射性,地球深部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存和演化,及其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记录的研究,探讨微生物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元素(C,H,O,N,S,Fe等)在全球或局部尺度上的循环作用,从而对微生物的风化作用、成矿作用、地质环境下的微生物生态链及其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微生物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和生态及分子地质微生物学是当前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6)
    21.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徐义刚
    J4   
    摘要1843)      PDF (1921KB)(1372)    收藏
    总结了华北中生代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资料和中一新生代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岩浆随时问的演化趋势与岩石圈减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作用持续时间(180~90Ma)认为该区岩石圈减薄时限约为100Ma。这暗示热机械侵蚀可能是华北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华北东、西部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具有相反的演化趋势,显示了该地区岩石圈减薄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5)
    22.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丘元禧 张渝昌 马文璞
    J4   
    摘要1827)      PDF (2906KB)(1584)    收藏
    在对雪峰山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作了研究,并和阿尔卑斯式、阿巴拉契亚式的造山带和远程推覆体作了对比研究以后,作者认为:雪峰山地区的地质构造以具有多期,多层次的层滑构造为主要特色。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在垂向剖面上有着多个区域性滑脱层,发育株罗山式褐挣矣逆冲叠瓦推覆构造,但它不是阿巴拉契式远程异地推覆体而是准原地型的。逆掩推覆虽然使原来沉积相带变窄,但并未破坏原来扬子地块东南边缘自北西向南东的由台地相--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它是陆内造山带常见的构造样式,是在陆内裂陷的背景上由于裂谷关闭时陆块拼贴碰撞(即所谓软碰撞)和陆内俯冲产生的。雪峰山地区也发育伸展剥离和滑覆构造,伴随每一次挤压造山、地壳加厚的过程,在后造山期,也有地壳的隆升、地壳的拉伸和厚度减薄,它是深部岩石圈拆沉作用在地壳中的表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23.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多期变质增生
    刘贻灿 , 李曙光, 徐树桐, 李惠民, 江来利, 陈冠宝, 吴维平, 苏文
    J4   
    摘要2577)      PDF (1461KB)(1203)    收藏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北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226~230Ma左右;北部塔儿河一带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历过印支期变质事件;大别山北部与南部超高压岩石中一致的(226~230Ma)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年龄表明,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部分岩石也曾作为扬子俯冲陆壳的一部分,在印支期发生过高压或超高压变质作用;本区锆石发生过两期变质增生事件,一是印支期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另一期是燕山期热变质事件;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可用多期变质增生模型来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0)
    24. 16ka以来青海湖湖相自生碳酸盐沉积记录的古气候
    刘兴起, 沈 吉, 王苏民, 张恩楼, 蔡元峰
    J4   
    摘要1922)      PDF (2089KB)(1201)    收藏
    研究了青海湖沉积物碳酸盐的组成、来源及其同湖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建立了文石饱和指数同温度和湖水Mg/Ca比值(可指示盐度)的关系,利用碳酸盐的组成探讨了青海湖16ka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碳酸盐大都是自生的,16ka B.P.以来沉积碳酸盐以文石为主。文石的高含量时段同暖湿气候相对应,低含量则同冷干气候相对应。15.2ka B.P.为末次冰期盛冰阶进入晚冰期的界限,晚冰期气候的冷暖波动频繁,幅度较小,13.4-13ka B.P.,11.6-12ka B.P.和11-10.4ka 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当于老仙女木、中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12-13ka B.P.和11.6-11ka 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全新世初期(10.4-10ka B.P.)白云石含量的突然增高和文石的消失,可能同淡水快速补给前期盐度较高的湖水有关,反映了全新世开始时气温和降水的增加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即6.7ka B.P.左右时湖水的盐度较低。6.7-4ka B.P.为气候转型过程中的冷暖和干湿的快速波动期。4ka B.P.以后碳酸盐含量急剧降低,气候逐步向冷干化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1)
    25.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
    秦勇
    J4   
    摘要1394)      PDF (6276KB)(1929)    收藏
    基于对国内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的研究分析,从煤层气生成演化与运移效应、煤储层特性及其预测理论、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及数值模拟、煤层气成藏类型及区域聚集规律等方面,评述了我国煤层气基础地质近年来研究进展,并指出煤层气超临界吸附效应、煤层气能量平衡系统与聚散机制、煤层气有效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煤储层渗透率构造-采动控制效应、含煤层气系统有效失衡叠加场效应等是我国煤层气地质近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0)
    26.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新构造演化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
    张岳桥,廖昌珍,施炜,胡博
    J4   
    摘要2520)      PDF (2747KB)(4679)    收藏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对其中青一段与青二、三段的沉积相平面分布与垂向演化规律做了较深入的探讨.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湖泊相与三角洲相2种沉积相类型,湖泊相包括2种亚相与4种微相,三角洲相包括2种亚相和2种微相.青一段以深湖、半深湖相泥岩沉积为特征,青二、三段以浅湖相与三角洲相砂泥岩互层为特征.区内青山口组主要存在3种类型的储层砂体,分别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远砂坝砂体和浅湖砂体,其中浅湖砂体是最好的含油砂体,浅湖砂体发育的优势区也即浅湖沉积亚相发育区是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0)
    27. 高煤级煤基质力学效应与煤储层渗透率耦合关系分析
    傅雪海, 秦勇, 张万红
    J4   
    摘要2455)      PDF (1155KB)(1457)    收藏
    基于吸附膨胀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瘦煤至无烟煤阶段煤基质的自调节特征,分别探讨了煤层气排采过程煤基质收缩和有效应力变化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与煤储层渗透率之间耦合的数学模型,揭示出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在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的递减变化规律,并讨论了这一发现的地质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3)
    28.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何建坤 卢华复 张庆龙 朱斌
    J4   
    摘要1550)      PDF (2159KB)(990)    收藏
    南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3-K1,滑脱深度小于8-10km 的扬于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逆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断南大巴山地壳缩短率平均达49.3%。并以每年约1.28mm 的速率总体缩短约64km,它的成因受控于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扬于板块北缘A型俯冲所提供挤压应力,在向南扩展时,由于古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9)
    29. 煤矸石中潜在有害微量元素淋溶析出研究
    刘桂建, 杨萍明, 彭子威, 吴恩江, 王桂梁
    J4   
    摘要1803)      PDF (2110KB)(759)    收藏
    在煤矸石淋溶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有害微量元素从煤矸石中淋溶析出的浓度与其在煤矸石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的关系。结果表明,溶出浓度受淋溶时间,淋溶液温度,酸碱度的影响。淋溶液温度越高,淋溶时间越长,则有害微量元素从煤矸石中析出的浓度越高;不同的有害微量元素受淋溶液pH值大小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7)
    30. 电子探针独居石定年法及五台群的变质时代
    刘树文, 舒桂明, 潘元明, 党青宁
    J4   
    摘要2416)      PDF (1907KB)(1843)    收藏
    电子探针独居石Tn-U-Pb化学法定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新的定年方法。它的实施前提是独居石中基本没有普通铅存在,除了Th和U衰变过程以外,其它因素基本不会改变独居石内的Th/U/Pb之间的比值关系。因此通过独居石内母、子元素定量测量和相关处理后,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年龄。选用国际标准的ThO2、金属U,PbCrO3和YAG分别作为Tn,U,Pb和Y4种元素的标样,在JEOL公司生产的JXA-8100电子探针仪上进行了系统误差和条件试验,建立了实验方法。并对已经有较好年龄约束的五台群金刚库组变质泥质岩进行了试用检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说明此方法可以应用于变质变形定年研究,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