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目录 • 下一篇
滕吉文 张中杰 胡家富 尹周勋 刘宏宾 万志超 杨顶辉 张秉铭 张慧
Teng Jiwen, hang Zhongjie, Hu Jiafu, Yin Zhouxun, Liu Hongbin, Wan Zhichao, Yang Dinghui, Zhang Bingming and Zhang Hui
摘要: 本文综合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特征,对青藏高原 整体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了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圈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理解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在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分析;第五,请坐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研究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井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圈中“壳热” “幔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减高原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由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饭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压作用,其动力学模式由在碰撞挤压过程中,印度板块地壳物质沿藏南地区地壳中部的低速滑脱面和地壳底部低速层向青藏高原下地壳“楔入”,形成了当代喜马拉雅碰撞构造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