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分享到:

全年文章

    高校地质学报2014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燕山早期花岗岩基印支期侵位的岩浆动力学证据及构造 意义:基于南岭8个岩体侵位年龄计算结果
    章邦桐,吴俊奇,凌洪飞,陈培荣
    J4    2014, 20 (1): 1-.  
    摘要262)      PDF(pc) (691KB)(417)    收藏

    根据各花岗岩体地质构造特征、有关的热物理参数及主体花岗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采用简化的立方体数学模型计 算得出:南岭地区8个花岗岩基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col)为3.9(金鸡岭)~5.5 Ma(九峰); 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L) 为2.6~3.5 Ma ;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 时间(Δt A)为 5.2(陂头)~45.1 Ma(姑婆山) 。南岭地区 8 个燕山早期花岗岩基的侵位—结晶时差(△t ECTD)为 12.1(陂头) ~52.2 Ma(姑婆山), 结合锆石U-Pb年龄通过反演计算得出其侵位年龄 (tE ) 为194.4 (陂头)~219.3 Ma(九峰)。这为 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揭示出近东西向展布的南岭晚中生代造山带具有印 支期构造格架(以侵位年龄为代表)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以锆石 U-Pb 年龄为代表) 的双重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2. 中国蛇绿岩型铬铁矿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胡振兴,牛耀龄,刘 益,张国瑞,孙文礼,马玉鑫
    J4    2014, 20 (1): 9-.  
    摘要535)      PDF(pc) (1391KB)(2163)    收藏
    中国广泛分布有不同时期的蛇绿岩。相对于全球一些大型蛇绿岩铬铁矿床(如 Kempirsai,Bulquiza,Guleman 等), 我国同期蛇绿岩中赋存的铬铁矿床规模都较小(如萨尔托海,东巧,罗布莎等)。近年来的研究认识到绝大多数成矿的蛇绿 岩都形成于俯冲带上覆岩石圈。熔 - 岩反应是目前用来解释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流行假说,但仍然不能解释铬元素的有效 富集过程——即铬铁矿矿床的形成过程。高铬含量是岛弧玄武岩原始岩浆的特征,但与成矿要求的铬含量相差甚远;岛弧 原始玄武岩浆结晶出富铬尖晶石,有利于成矿,但这个岩浆演化和相平衡过程仍然难以造就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矿床。 那么存在形成富铬熔体的机制吗?又如何运移这些富铬熔体并集中结晶成矿?这些仍然是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关键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 四川拉拉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朱志敏,李庭学,陈 良,谭洪旗,刘应冬
    J4    2014, 20 (1): 28-.  
    摘要306)      PDF(pc) (572KB)(1082)    收藏
    硫的来源对于了解铁氧化物铜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统计了拉拉铁氧化物铜金矿硫化物的 硫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地质特征和矿相学研究,分析和讨论了硫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硫的来源。结果表明,拉拉铜金矿硫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不考虑一个异常样品,δ34S 值极差达到 14.9‰),表明成矿硫来源的多样性;其中,黄铁矿 δ34S 值范 围为 -1.4‰ ~4.9‰(平均 1.8‰),黄铜矿的 δ34S 值范围为 -5.9‰ ~9‰(平均 1.5‰)。结合硫化物的生成机制分析,并与其 他典型矿床硫同位素数据对比,表明海水沉淀的蒸发岩是黄铁矿和黄铜矿的重要硫来源,但也不能排除岩浆硫的贡献。目 前没有证据支持变质作用减少拉拉矿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4. 浙西南治岭头斑岩钼矿体流体包裹体研究
    赵 超,倪 培,王国光,陈 辉,蔡逸涛
    J4    2014, 20 (1): 38-.  
    摘要284)      PDF(pc) (3224KB)(359)    收藏
    江治岭头矿床自 20 世纪中叶勘查开发黄铁矿起,陆续发现了黄铁矿、铅锌矿及金银矿等矿床。在近些年的地质勘 察和深部探矿中,在治岭头矿区深部发现了斑岩型钼矿。钼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外接触带八都群变质岩中,从矿体部位向 外围发育典型的斑岩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是钾化黑云母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绿泥石碳酸盐化带。成矿流体分为 成矿早期、主成矿期、成矿晚期3个阶段,成矿早期以Ia型包裹体为代表,其均一温度为354~442°C,具有中等盐度,为 12.3~19.4wt% NaCl;主成矿期发育II型 和III型包裹体,其中II型包裹体均一温度329~406°C,盐度为3.5~6.2 wt% NaCl,III 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305~375°C,盐度为 30.6~45.8 wt% NaCl;成矿晚期Ib 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 187~285°C,盐度为 3.5~8.4 wt% NaCl。成矿期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钼矿化。激光拉曼探针结果显示,治岭头钼矿三期石英中流体主要为 H2O-NaCl 流体。氢氧同位素,成矿流体由成矿前、成矿期的岩浆热液演化为成矿后的大气降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5.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中的完整Cu-S体系矿物
    黄宏祥,王少怀,池昌言
    J4    2014, 20 (1): 50-.  
    摘要324)      PDF(pc) (5528KB)(971)    收藏
    在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中的 Cu-S 体系矿物进行 了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在该矿床中发现较完整的 Cu-S 体系矿物系列,包括铜蓝、雅硫铜矿、斯硫铜矿、 吉硫铜矿、斜方蓝辉铜矿、蓝辉铜矿、久辉铜矿和辉铜矿。此外,利用粉末 X 射线衍射数据,计算了铜蓝、斜方蓝辉铜矿、 蓝辉铜矿、久辉铜矿、辉铜矿等五种矿物的晶胞参数。基于系统矿物学的研究,建立了紫金山铜金矿床 Cu-S 体系完整矿物 的结晶与变化序列,该工作在国内尚属首次,同时也丰富了 Cu-S 体系矿物基础矿物学研究的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2)
    6. 南天山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毛友亮,樊双虎,陈淑娥,苏春乾,职荣军,芮 婷,王江伟,刘 明
    J4    2014, 20 (1): 58-.  
    摘要488)      PDF(pc) (2827KB)(930)    收藏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 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 305±1 Ma。岩石富碱(K2O + Na2O=7.58%~ 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 Mg(# 51.6~58.5), A/CNK 为 0.92~1.00 之间,属于准铝质高 Mg# 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 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 Y(10.17×10-6~14.84×10-6)及 Yb(1.054×10-6~1.374×10-6), 弱—无的负 Eu 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 - 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 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 东泉戈壁壳 - 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7. 内蒙古苏左旗北部晚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陈军林,何雨栗,杨国林,孙柏年,刘珂男
    J4    2014, 20 (1): 68-.  
    摘要252)      PDF(pc) (1173KB)(798)    收藏
    苏尼特左旗北部晚二叠世花岗岩分布在索伦缝合带北侧,地处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壳增生区,对这些花岗 岩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苏尼特左旗北 部晚二叠世花岗岩总体呈富硅、富碱、相对富钠贫钾、贫钙镁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 LREE 和 LILE,具明显的 铕负异常;微量元素相对亏损 Nb,Ta,Sr,P,Ti,富集 Pb,Hf,Dy 等元素。成因类型为高分异的 I 型花岗岩,产于汇聚板 块边缘大陆弧环境,该结果指示索伦缝合带在晚二叠世还未封闭,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还未完全碰撞拼合,苏尼特左旗北 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可能正处于由板块俯冲向碰撞造山转换的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6)
    8.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 证据:兼论构造活动对核废选址场的意义
    刘红旭,颜丹平,何建国,陈 峰,高洪雷,所世鑫,王 勋, 张 晓, 曹清艳, 王永文, 赵 建
    J4    2014, 20 (1): 81-.  
    摘要355)      PDF(pc) (1861KB)(984)    收藏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 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 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 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 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 μm,显示该区 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 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 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 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 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东营凹陷穹窿构造断裂体系特征及其封闭性评价
    李 伟,王峙博,王光增,薛 雁,赵文睿,张晓庆
    J4    2014, 20 (1): 93-.  
    摘要278)      PDF(pc) (4139KB)(739)    收藏
    断裂是复杂断块油气藏聚集成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查明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和封闭性的强弱是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 和有利区带预测的关键。本文在对东营穹窿构造区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干体和断裂活动性对断裂体系的时 空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结果 表明:东营穹窿构造的形成与孔店组、沙四段的盐、膏岩及塑性泥岩层的上拱、北界边界断层的逆牵引和后期的右旋张扭 有关,多期次叠加、多方向伸展、多类型组合的断裂体系将其复杂化;不同构造层、不同部位断层封闭性的存在较大差异, Es3—Es2x 亚段二级断层封闭性较好,三级断裂则较差,Es2s—Ed 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油气藏的聚集分布与断层封闭性 好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多聚集于封闭性好的断层附近,封闭性差的油源断层很难聚集成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10. 断层相关褶皱对砂岩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约束
    鞠 玮,侯贵廷,黄少英,孙雄伟,申银民,任康绪
    J4    2014, 20 (1): 105-.  
    摘要305)      PDF(pc) (2087KB)(769)    收藏
    在砂岩储层中进行构造裂缝发育规律的研究,对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中以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砂岩中发 育的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构造裂缝密度大小与断层距离的关系,探讨断层相关褶皱对裂缝 发育程度的规律性认识。分析结果发现:在断层相关褶皱中,构造裂缝的密度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存在明 显的指数关系;并且在靠近断层和转折端的附近,存在一个构造裂缝密度骤减的范围,定义这个范围为“断层 - 转折端共 控构造裂缝带”。断层相关褶皱带内“断层 - 转折端共控构造裂缝带”的发现与认识,对构造裂缝的定量化研究以及油藏数 值模拟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4)
    11. 内蒙古二连盆地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形成及油气成藏效应
    李 浩,高先志,杨德相,王会来,王 苗
    J4    2014, 20 (1): 114-.  
    摘要449)      PDF(pc) (1662KB)(810)    收藏
    火山喷发的多期性是导致凝灰岩潜山纵向多期风化壳(带)发育的重要原因。从地球化学、测井响应特征和岩石学 证实了二连盆地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及其特征:(1)哈31井凝灰岩地层在1062~1080 m和1165~1179 m两 个井段表现为 K,Na,Ca 等元素淋滤,CIA 指数较大,而 Al,Fe,Mn,P 等元素相对富集,S/A 指数变小;(2)这两个层段 测井响应表现为风化壳的特征,而且其测井曲线在纵向上具旋回特征并有连井上的可对比性;(3)不同喷发期次形成的凝 灰岩结构、组分以及粒度不同。凝灰岩潜山多期风化壳(带)的存在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成藏效应主要表 现在储集层垂向分带性、风化壳油藏(晚期风化壳中)和内幕油藏(早期风化壳中)纵向叠置和复式油气聚集成藏模式等 3 个方面。文中对多期凝灰岩古风化壳的认识扩展了火山岩潜山的勘探深度,为火山岩潜山内幕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
    陈贤良,纪友亮,樊太亮,王宏语,闫 宁,陈晓艳
    J4    2014, 20 (1): 122-.  
    摘要348)      PDF(pc) (5615KB)(694)    收藏
    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梨 树断陷断陷层(晚侏罗世火石岭组及早侏罗世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层序地层格架。将梨树断陷断陷层划分为 1 个一级层序(TSq1)、3 个二级层序 (I—III)、7 个三级层序 (SQ1—SQ7),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 明确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 SQ2 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 SQ3 和 SQ4 层序中;SQ5,SQ6 和 SQ7 层序则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近岸水 下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 SQ4、SQ5 和 SQ6 各层序的陡坡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双重控制, 提出梨树断陷 SQ4 和 SQ5 层序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3. 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下三叠统高分辨层序地层与砂体预测
    郭娟娟,魏东涛,潘建国,许学龙,孔 旭,王彦君,魏彩茹
    J4    2014, 20 (1): 131-.  
    摘要276)      PDF(pc) (3973KB)(573)    收藏
    在岩心观察描述基础上,结合钻、测井数据和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西泉(XIQ)地区下三叠统韭菜园子 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分布。文中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和对比理论和方法,将研究区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划分 为 3 类基准面短期旋回、5 个基准面中期旋回、2 个基准面长期旋回,并运用钻井约束下的地球物理分频反演技术,对目标 层序内储集砂体空间展布进行了预测,提出基准面的变化控制了研究区韭菜园子组砂体的空间展布和有利的砂体发育带 , 指 明了下一步勘探和评价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14.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石盒子组沉积期南部沉积边界探讨
    罗婷婷,周立发
    J4    2014, 20 (1): 139-.  
    摘要374)      PDF(pc) (7826KB)(738)    收藏
    为了确定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及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对比及物 源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物源区的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物源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两个地区的石盒子组的岩屑组成相似,均以浅变质岩、花岗岩为主,含少量构造岩;砂岩碎屑成分 相似,都与来源于再循环造山带源区中的碰撞造山带与前陆隆起物源区相关;并且在 SiO2/Al2O3-K2O/Na2O 和 K2O/Na2O-SiO2 及 Zr-Th,La-Th-Sc,Th-Sc-Zr/10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两研究区物源区的构造环境基本一致,F1-F2 判别图显示物源区一致, 并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北秦岭元古界的变质岩、岩浆岩及其以南地区的再循环造山带中的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可能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砂岩碎屑的主要风化母岩。结合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在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 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可能已经越过洛南断裂,达到北秦岭及其更南的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15.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焦 堃,姚素平,吴 浩,李苗春,汤中一
    J4    2014, 20 (1): 151-.  
    摘要678)      PDF(pc) (1956KB)(1212)    收藏
    页岩气是以游离、吸附和溶解状态赋存于暗色泥页岩中的天然气,页岩的孔隙特征是决定页岩储层含气性的关键因 素。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一般以纳米孔隙占优势,用常规储层孔隙的表征方法难以解释美国的高产页岩气系统。因此,页 岩纳米孔隙的表征成为制约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因素。在综述目前国际上对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 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页岩储层孔隙的主要表征方法有3种:(1)以微区分析为主的图像分析技术;(2)以压 汞法和气体等温吸附为主的流体注入技术;(3)以核磁共振、中子小角散射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为代表的非流体注入技术。 图像分析能够直观、方便、快捷地获取孔隙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流体注入法在表征微孔隙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方面具 有独到优势;非流体注入技术由于其原位、无损分析及粒子高穿透力的特点,使研究多种地质条件下的孔隙特性成为可能。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应明确各种表征技术的优势与限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建立孔隙研究流程,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 能在不同的尺度下有效表征页岩气储层孔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8)
    16. 海带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态和物质变化的实验室模拟
    卢珊珊,刘文汇,李玉成,吴 涓,王 宁,腾格尔,王 杰,马亮邦
    J4    2014, 20 (1): 162-.  
    摘要355)      PDF(pc) (2119KB)(255)    收藏
    过实验室模拟海带的早期成岩作用过程,获得生物改造无定形体样品,观察海带形态变化,测定生化成分、碳氢 氮元素及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为海相底栖宏观藻类的烃源岩形成过程提供现代对比实例。研究结果显示海带在模拟过程 中不断降解,到第 67 天海带细胞已经完全破碎呈无定形体状;微生物促进海带生化成分的转化,厌氧后期多糖和蛋白质含 量下降,粗脂肪含量上升到 8.16%;海带对微量重金属元素有显著的吸附解析作用,使微量元素含量波动变化。早期成岩 过程中微生物改造使海带形态朝无定体转化;有利于脂类成分的增加,利于成烃;元素变化有一定规律,但要直接利用微 量重金属元素进行油源对比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地球同火星蒸发岩沉积的对比
    郑绵平,孔维刚,陈文西,孔凡晶,张雪飞
    J4    2014, 20 (2): 169-.  
    摘要350)      PDF(pc) (4871KB)(713)    收藏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通过火星轨道探测器、火星着陆器及火星漫游车在火星上发现了碳酸盐、硫酸盐及氯化物等一 系列的盐类矿物,尽管整体上火星盐类矿物组合与地球上基本一致,但在许多细节方面还是和地球上有所不同。文中首先 对于火星盐类认知的现状作了简要综述;基于地球火星蒸发盐沉积及成盐作用规律的对比,预测火星表面及次表面可能存 在着广泛分布的钾盐;此外,发现火星轨道伽玛光谱仪所获的火星表面 K 的分布与火星表面已探测到的氯化物的分布有比 较强的相关性,喻示火星表面氯化物沉积地区的卤水浓度已经接近或达到钾盐形成的条件,同时指出这些地区存在钾盐的 可能性很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8.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的一些问题探讨
    卢焕章
    J4    2014, 20 (2): 177-.  
    摘要595)      PDF(pc) (6902KB)(698)    收藏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流体包裹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和强调选择什么样的 流体包裹体去做测温和分析。在流体色裹体岩相学中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原生流体包裹体后才能 进行显微测温学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这种选择包裹体的过程(或步骤),确定流体包裹体的分类以及在显微镜下观察流 体包裹体捕获后的変化,是流体包裹体岩相学(Fluid inclusion petrography)最主要的内容。本文叙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的内容 和区分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的一些实例和方法,阐述了流体包裹体与主矿物之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8)
    1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易 超,韩效忠,李西得,张 康,陈心路
    J4    2014, 20 (2): 185-.  
    摘要371)      PDF(pc) (7993KB)(318)    收藏
    该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地段和大营地段直罗组下段 砂岩碎屑及填隙物的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微观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差异原因,建立其与铀矿化 的关系。研究表明,纳岭沟地段与大营地段,在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纳岭沟地段碎屑含量高,而胶 结物及粘土含量较低,这一方面表明纳岭沟地段相比大营地段更靠近物源,长石风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的 层埋深不同而导致的成岩强度的差异也是造成岩石微观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对含矿砂岩微观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 纳岭沟和大营地段与东胜皂火壕地段经历了基本相同的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早期主成矿和后期再改造两个阶段。造成 绿色调砂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后期油气还原蚀变而形成的绿泥石。在成矿过程中,方解石与铀矿物的沉淀有着密切的联 系。这为下一阶段东胜西北部地区铀矿勘查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20. 湘西—鄂西地区铅锌矿的大范围低温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周 云,段其发,曹 亮,李 芳,黄惠兰
    J4    2014, 20 (2): 198-.  
    摘要480)      PDF(pc) (2512KB)(703)    收藏
    对湘西—鄂西地区狮子山、李梅、耐子堡、茶田、打狗洞、董家河、唐家寨、冰洞山、凹子岗等典型铅锌矿床中闪 锌矿、方解石、白云石及石英等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流体包裹体群体液相成分 测定,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温度主要分布在 80~230 °C,总盐度一般>15%,密度多>1g/cm3,成矿压力为 223×105~777× 105 Pa,是以钠和钙氯化物为主的高浓度溶液,属于低温度、高盐度、高密度的地下热卤水性质的含矿热水溶液。成矿流体 阳离子成分主要为 Cl-, Na+, Ca2+, K+, Mg2+,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与建造水有关,后期可能有雨水和 少量变质水的渗入。矿物流体包裹体中含有机质,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中 CH4 普遍存在,表明成矿与有机质相关,处在控 矿构造内容矿层中的有机质使矿床中的硫酸盐硫还原为还原硫,促使成矿流体中的铅、锌沉淀形成矿床。相邻的低温成矿 域川滇黔地区典型铅锌矿床成矿温度约为 90~280°C,湘西—鄂西地区铅锌矿与川滇黔铅锌矿相比,具有相同的低温成矿特 征,矿床类型均为 MVT 型,两者可能受控于相同的动力学背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湖南沃溪 Au-Sb-W 矿床中黑钨矿族矿物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陈爱清,唐攀科,李国武,邢万里
    J4    2014, 20 (2): 213-.  
    摘要473)      PDF(pc) (958KB)(219)    收藏

    通过对湖南沃溪 Au-Sb-W 矿床鱼儿山—红岩溪矿段中黑钨矿族矿物的野外观察表明,含黑钨矿族矿物的矿石主要呈条带状、细脉状,次为浸染状构造,结构上主要为半自形-它形板状和柱状;X 射线粉晶衍射结果得出其物相为钨铁矿,晶胞参数为a0:4.7454Ao ,b0:5.7160Ao ,c0:4.9753Ao ,β:90°13′;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MnO含量范围0.97%~11%,FeO含量 范围 13.65%~23.36%,WO3 含量范围 71.39%~76.87%,既有高 MnO 含量亦有低 MnO 含量的钨铁矿,成连续性变化,并从深 部中段向浅部中段,MnO 含量具有增大趋势。计算其晶体化学式为(Fe0.57~1.02Mn0.46~0.04)W0.98~1.00O4。相关分析得出 FeO 与 MnO 相 关系数为-0.98,WO3 与 MnO 相关系数为 0.47,WO3 与 FeO 相关系数为-4.10。黑钨矿族矿物中 Nb 和 Ta 的含量较低,暗示了 沃溪 Au-Sb-W 矿床可能为沉积-改造热液成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甘肃北山大山头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岩成矿潜力研究
    王小红,杨建国,王 磊,谢 燮
    J4    2014, 20 (2): 222-.  
    摘要424)      PDF(pc) (958KB)(590)    收藏
    为了研究甘肃北山大山头含铜镍硫化物基性、超基性岩的成矿潜力,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对比研究,取得如下 认识及成果:(1)大山头岩体侵位于前寒武系中深变质碎屑岩与片麻状花岗岩中,为多期次侵位的杂岩体,早期以中细粒辉 长岩岩基为主,晚期为橄榄苏长辉长岩-二辉橄榄岩相基性-超基性岩,岩体分异明显,橄榄二辉岩全岩铜镍矿化(Cu 含量 0.08%~0.46%,Ni 含量 0.2%~0.37% ):(2)岩体常量和微量元素具岛弧基性超基性岩浆特征(例如岩体亏损高场强元素 Nb, Ta,Ti,Hf 及 Y 和 P,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Ba,Rb,Th,U,K 及 La 等);(3)磁法异常与岩体地表矿化一致,电法结果显示 岩体深部矿化更好(最大磁场强度值 600nT,视极化率(ηs)显示最大值可达 7.5%~12.1%);(4)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金川、 喀拉通克、红旗岭等相似,与甘肃黑山一致。因此,大山头有望成为储量规模不亚于甘肃黑山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海相碳酸盐台地含钾层段旋回地层学响应和识别 ——以川中广安地区三叠系为例
    龚大兴,周家云,陈科贵,李春梅,李 萌
    J4    2014, 20 (2): 230-.  
    摘要352)      PDF(pc) (1450KB)(545)    收藏
    识别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深部的成盐聚钾层段,主要依靠测井解译和钻井取芯验证。连续沉积的碳酸盐岩台地具有旋 回性,记录着海相碳酸盐岩随古海平面旋回变化的信息。因此,利用测井数据模拟台地高频沉积旋回叠加样式,反演古海 平面旋回,寻找海退地层序列的低水位沉积体系,进而快速锁定成盐聚钾层段的方法值得探索。文中以四川盆地川中广安 地区三叠系为例,以等间距连续测量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为对象,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有效识别了三叠纪沉积时期的高频 沉积旋回,并根据高频沉积旋回的累积厚度偏差变化,反演了古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判断广安地区嘉陵江组 5 段至雷口坡 组 1 段第 1 亚段沉积期,相对海平面长期处于较低水位,是最有利的成盐聚钾期,这与基于钻井岩芯划分的富钾层段极为吻 合,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识别碳酸盐岩台地含钾层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的重力模拟及伸展模式探讨
    程子华,丁巍伟,董崇志,方银霞,唐 勇
    J4    2014, 20 (2): 239-.  
    摘要449)      PDF(pc) (3474KB)(832)    收藏
    对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研究有助于揭示南海完整的演化历史。本研究对南海南部获取的两条多道地震剖面进行了地震 解释,并对重力数据进行了壳幔密度反演。其中 NH973-1 测线始于南海西南次海盆,覆盖了南沙中部的北段;NH973-2 测 线始于南海东部次海盆,穿越礼乐滩东侧。反演结果显示,莫霍面埋深在海盆区 10~11 km,陆缘区 15~21 km 左右,洋壳向 陆壳莫霍面深度迅速增加。海盆区厚度在 6~7 km,为典型的洋壳;陆缘区地壳厚度在 15~19 km,为减薄型地壳。进一步研 究表明(1)在西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之下,莫霍面比两侧略深;(2)在礼乐滩外侧海盆区有高值重力异常体,推测为洋壳与深 部岩浆混合的块体;(3)南沙区域上地壳存在高密度带,且横向上岩性可能变化。南海南部陆缘未发现有下地壳高速层,有 比较一致的构造属性和拉张样式,为非火山型陆缘。我们对两条测线陆缘的伸展因子进行了计算,发现上地壳脆性拉伸因 子与全地壳拉伸因子存在差异,其陆缘的拉张模式在纵向上是不均匀一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5. 沁水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
    王 莹, 张庆龙, 朱文斌, 王良书, 解国爱, 葛荣峰, 刘 超, 邹 旭
    J4    2014, 20 (2): 249-.  
    摘要326)      PDF(pc) (14602KB)(502)    收藏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 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 NNE 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 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 110°;中部的 EW 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 近 SN 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 26°, 249°,347°;西部边界由近 SN 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 EW 及 NEE-SSW 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 94°,72°。 区内发育 NNW-SSE,NW-SE,NE-SW,NEE-SWW,近 SN 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 NW-SE 向的水平 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 NE-SW 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 EW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 程中形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6. 柴北缘东段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构造演化模式探讨
    商 琳,戴俊生,杨学君,夏瑞杰
    J4    2014, 20 (2): 260-.  
    摘要311)      PDF(pc) (2390KB)(530)    收藏
    为了明确柴北缘东段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石炭系—侏罗系地层缺失的原因,本文应用有限单元 法 模 拟 了 柴 北 缘 东 段 印 支 期 ( 三 叠 纪 )、 燕 山 早 期 ( 侏 罗 纪 )、 燕 山 晚 期 ( 白 垩 纪 ) 的 构 造 应 力 场 , 分 析 了 该 区 不 同 时 期 的 主应力与剪应力分布特征。根据库仑及格里菲斯岩石破裂准则预测了古构造的存在并探讨了地层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表 明:三叠纪,柴北缘东段在印支期不均匀分布的最大主应力与右旋剪应力共同作用下,发育两排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凸起, 造成石炭系—二叠系在各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侏罗纪,在燕山早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由早—中侏罗世的断陷盆地 逐渐演化为晚侏罗世的坳陷盆地,欧南地区为继承性隆起区未接受沉积;白垩纪,受晚期燕山运动影响,应力场逐渐由拉 张转变为挤压,构造反转,逆冲断裂复活,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欧隆布鲁克山等主要山体隆升,遭受剥蚀,柴 北缘东段中生代盆地演化终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27. 松辽盆地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
    李长波,王良书,孙 斌
    J4    2014, 20 (2): 268-.  
    摘要358)      PDF(pc) (1525KB)(419)    收藏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盆地群的代表性盆地之一。松辽盆地及其邻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以北东—北北东向为 主,其次为东西向,重力场分区分块特征明显,显示了明显的拼贴构造背景,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 行分区,共分成松辽盆地异常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等 5 个特征区。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松辽盆地重力场进行分 离,选择最佳的分离阶数(4 阶),随后利用对数功率谱确定每阶异常的视深度,提取区域异常,分层研究地壳顶部(D1G)、基 底(D2G,D3G)及深部密度界面(A4G)的起伏特征,共圈定基底凹陷 14 个,并绘制了研究区的 Moho 面埋深图。地球物理特征 揭示了松辽盆地的深部构造,为研究盆地油气勘探及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2)
    28. 银川盆地构造反转及其演化与叠合关系分析
    侯旭波,尹克敏,林中凯,韩秀艳,陈 伟
    J4    2014, 20 (2): 277-.  
    摘要402)      PDF(pc) (8786KB)(563)    收藏
    以银川盆地构造反转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反转证据、反转时期以及反转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 了银川盆地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研究表明:负反转构造的发育、新生界与中-古生界地层展布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伸展构 造样式与挤压构造样式并存等方面证明银川盆地发生负反转;构造反转的挤压隆升时期为晚侏罗世,伸展沉降期为渐新世 至新近纪;银川盆地北部构造反转强度大于南部,西部反转强度大东部;银川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叠纪至早-中侏 罗世时期的整体沉降、晚侏罗世的挤压隆升与差异剥蚀、早白垩世的再次沉降、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早期的整体隆升剥 蚀、渐新世至新近纪的快速断陷以及第四纪的整体拗陷六个演化叠合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29.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高顺莉 ,周祖翼
    J4    2014, 20 (2): 286-.  
    摘要363)      PDF(pc) (2995KB)(962)    收藏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 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 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 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 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 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30. 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系砂岩构造裂缝定量预测
    詹 彦,侯贵廷,孙雄伟,鞠 玮,申银民, 赵文韬,任康绪,张 鹏
    J4    2014, 20 (2): 294-.  
    摘要342)      PDF(pc) (2782KB)(1116)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南-吐孜地区侏罗系低孔低渗砂岩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和 储集空间,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以及裂缝充填特征的分析,认 为依南-吐孜地区侏罗系砂岩裂缝主要形成于新近纪之后。在声发射古应力测量和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研究 区地质背景、地层形态、断层分布等诸多因素,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库车坳陷新近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并 在该地区 14 个井段裂缝面密度的约束下,预测出依南—吐孜地区侏罗系砂岩构造裂缝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裂 缝分布受到岩性、地层形态与断层的共同影响,下侏罗统阿合组构造裂缝最为发育,平面上依南 2 井西南区域的裂缝面密 度较大,达到 1.5 m-1 以上,而向东裂缝面密度逐渐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8)
    31. 逆时偏移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储层成像中应用
    杨江峰 ,刘定进,朱文斌,关 达,胡中平 ,王汝珍 ,何 英 ,马永强
    J4    2014, 20 (2): 303-.  
    摘要252)      PDF(pc) (2853KB)(417)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地区中-下奥陶统埋藏深度大 (大于 5 000 m)、储层发育规模较小(小尺度溶孔-裂缝为主)的碳 酸盐储层精细成像难题,将基于 GPU 平台的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研究区 562km2 实际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像效果。通过地震剖面、平面相干属性和振幅属性对比分析叠前逆时偏移和传统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对于高陡构 造带成像,逆时偏移成像效果局部好于叠前时间偏移;对于碳酸盐岩内幕“串珠”成像、缝-洞储层刻画方面,逆时偏移 技术占有明显优势。叠前逆时偏移技术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成像的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6)
    3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张海林 ,邓南涛,张枝焕,贺永红,王付斌, 梁全胜,王雪飞,梁卫卫,孙德瑞
    J4    2014, 20 (2): 309-.  
    摘要323)      PDF(pc) (1526KB)(603)    收藏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其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通过 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中生界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根据 8β(H)-补身烷和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可划分为I,II,III类。第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低,来自 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 7 油页岩 (A1 类),第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较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中等,来自深湖—半深 湖沉积相带的长 7 暗色泥岩 (A2 类),第I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低,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高,来自半深湖沉积相带的 长 7 暗色泥岩 (A3 类),由于采集样品数量限制,第III类原油不排除来自长 8 或长 9 暗色泥岩 (A3 类) 的可能,目前发现的原油 主要是第I类,即各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是由长 7 油页岩提供的,它是鄂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深水浊积水道储层多参数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万琼华,吴胜和,王 石,王 星,林 煜,张佳佳,赵千慧
    J4    2014, 20 (2): 317-.  
    摘要289)      PDF(pc) (1600KB)(468)    收藏
    多参数储层流动单元识别是深水浊积水道研究的发展方向,其中判别参数的选择是多参数流动单元识别的关键。以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深水浊积水道储层为例,结合开发中的动态资料,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三个判别参数。运 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 A,B,C,D 四类流动单元,并通过判别分析建立了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最后根 据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单井解释,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深水浊积水道储层流动单元的剖面与平 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A 类和 B 类流动单元储层质量最好,一般在水道体系的中部和浊积水道的主体较为发育。在水道 体系演化过程中,不同期次的浊积水道迁移与叠置样式以及发育规模的不同,导致内部流动单元分布样式和类型存在差 异,平面非均质性很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34. 二维孔隙介质中重非水相液体饱和度测定与分析
    郭 健,叶淑君*,肖安林,周启友,徐建平
    J4    2014, 20 (2): 324-.  
    摘要306)      PDF(pc) (2835KB)(489)    收藏
    在二维均质饱和孔隙介质中利用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定量监测重非水相液体(DNAPL)的运移过程与饱和度。 将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相结合,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 DNAPL 在饱和多孔介质中渗流过程的定量监测。在二维砂箱 中进行 DNAPL 的入渗试验,应用光透法与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动态监测,分别利用 CCD 相机、LCR 数字电桥采集数据。 光透法的数据处理采用“水-DNAPL”两相中 DNAPL 饱和度的计算公式。而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处理是将获得的电阻值 数据转化为电阻率值,然后利用 Archie 公式获得重非水相液体的饱和度空间分布。Archie 公式中参数β值本文采用与光透法 相结合的新方法来获取,克服了传统方法获取β值时存在的困难。根据不同时刻的饱和度空间分布可以估算注入砂箱内的 DNAPL 总量,并将其与实测的入渗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光透法结合后的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能定量监测饱和孔隙介 质中 DNAPL 的入渗过程,且估算的 DNAPL 入渗量与实测值比较吻合,提出的基于光透法计算β值的新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0)
    35. 基于短基线子集(SBAS)干涉技术的地表时序沉降估计
    王延霞,史照良,曹 敏,刘 波
    J4    2014, 20 (2): 333-.  
    摘要290)      PDF(pc) (3259KB)(820)    收藏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遭受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长三角地区尤为严重,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带来的经济损失 巨大,无锡是长三角地区大规模地面沉降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为此,本文利用 10 景 ALOS PALSAR 影像,基于短基线子 集(SBAS)干涉技术,评估了无锡市从 2007 年 1 月 12 日到 2011 年 3 月 10 日的地表时序形变。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区沉降速率 较快;2007 年到 2009 年沉降空间格局发生了改变,2009 年到 2010 年监测结果出现异常陡降。实验证明利用短基线子集 (SBAS)干涉技术对大范围的长时间序列沉降监测可行且有效,其监测结果可以让决策者全面掌握地面沉降灾害的整体状 况,从而为地理国情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根据沉降规律追溯历史工程活动时间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36. 粤北桃村坝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
    单芝波,李坤,凌洪飞*,沈渭洲,黄国龙,朱捌
    J4    2014, 20 (3): 314-.  
    摘要296)      PDF(pc) (5502KB)(823)    收藏

    :桃村坝花岗岩体位于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中部。锆石U-Pb年龄为161.5±1.8 Ma (MSWD=1.7),属于燕山早期岩浆
    活动产物。该岩体具有稍低的硅、富铝、富碱、钾大于钠、贫钙镁和高FeO*/MgO等特征。富集Rb,Th,U而亏损Ba,
    Sr,Ti和Nb;LREE富集(LREE/HREE=7.39~16.4, (La/Yb)N=8.79~25.5),Eu亏损较为明显(δEu=0.44~0.59);Ga/Al比值较高(平
    均值为2.99),Zr+Nb+Ce+Y含量(平均为518×10-6)大于350×10-6,可归属于A2型花岗岩;εNd(t)值低,为-9.7~-8.95,Nd模式
    年龄为1.66~1.76 Ga;锆石的εHf(t)值为-20.0~-14.6,相应的Hf模式年龄为2.12~2.46 Ga。综合以上特征表明桃村坝花岗岩是
    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地壳组分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37. HIMU型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王小均,刘建强,陈立辉*
    J4    2014, 20 (3): 353-.  
    摘要795)      PDF(pc) (1474KB)(892)    收藏

        洋岛玄武岩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示踪深部地幔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演化过程。HIMU(Highμ,μ=238U/204Pbt=0)
    型玄武岩是一类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殊的洋岛玄武岩,被认为与地幔柱中再循环的洋壳物质直接相关,因此,HIMU型玄
    武岩的成因是地幔柱(热点) 研究中长期关注的话题。本文概述了HIMU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定义,对HIMU洋岛的分布、
    火山演化阶段以及岩性变化做了综合阐述,并在对比经典HIMU型玄武岩与其他板内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放射成因
    同位素组成以及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简要探讨其源区组成和成因上的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38. 华北地块西南缘古元古代花岗斑岩及其构造意义
    尤佳,罗金海*,程佳孝,王师迪,徐欢,赵慧
    J4    2014, 20 (3): 368-.  
    摘要535)      PDF(pc) (2074KB)(1751)    收藏

    在六盘山南段陇县固关镇东部出露多个原认为属于中-新生代的花岗斑岩岩体,其中的白家沟花岗斑岩显示古元古
    代壳源岩浆活动的记录,属于钙碱性花岗岩系。该花岗斑岩高SiO2 (71.14%~73.33%),高碱(Na2O+ K2O=7.61%~8.70%),
    富钾(K2O/Na2O=1.21~2.52,平均为2.03),具有准铝—弱过铝质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0.93~1.09,平均1.00)。稀土元
    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典型“海鸥型”样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4~0.47)。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具有壳源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花岗斑岩进行的锆石U-Pb
    LA-ICP-MS同位素年代测定获得了1 846±32 Ma的上交点年龄,说明花岗斑岩形成于古元古代而不是前人认为的中-新生
    代,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砾屑灰岩实际上是沉积于古元古代花岗斑岩之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块西南缘
    在古元古代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这可能为古元古代贺兰坳拉槽向南延伸至六盘山南段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39. 阿拉善右旗地区晚石炭世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张伟,王金荣*,陈万峰,翟新伟,马锦龙
    J4    2014, 20 (3): 378-.  
    摘要387)      PDF(pc) (4676KB)(567)    收藏

    阿拉善地块西南缘沙枣泉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302 ± 9.2 Ma,SiO2含量在60.66%~61.37%之间,MgO
    含量在2.13%~2.51%(Mg#= 0.48~0.51)之间,具高Al(Al2O3=17.98%~ 18.44%),富Ca(CaO= 6.08%~6.59%)、富Na贫K(Na2O=
    4.20%~4.46%,K2O= 0.67% ~0.92%,K2O/Na2O= 0.16~0.22), 以及高Sr(582×10 - 6~620×10 - 6), 低Y(11.4×10-6~13.7×10–6)、Yb(1.02×10- 6 ~1.51×10–6),高的Sr/Y(35.15~53.25),Y/Yb(11.00~11.23)和La/Yb(7.28~15.10)比值;岩石富集不相容元素(Rb,Th, K, U, Pb等) 及LREE,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以及HREE,轻微的正Eu异常(δEu为0.97~1.18,平均值为
    1.1)。岩体总体特征类似于环太平洋新生代埃达克岩。结合霍尔森-查干楚鲁蛇绿岩年代学及区域内其他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特征认为,沙枣泉埃达克岩是晚石炭世晚期霍尔森-查干楚鲁弧后盆地向南初始俯冲于阿拉善微陆块之下,玄武质洋壳
    发生部分熔融且与地幔发生一定程度的交代作用、快速上升形成的,指示雅布赖—巴音诺尔公“陆缘弧”建造始于晚石
    炭世—早二叠世, 古亚洲大洋最南端的南蒙古大洋闭合时限应介于275~250 Ma之间,为中—晚二叠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1)
    40. 热液矿床中锌的迁移、沉淀机制综述
    陈贤,刘家军,张德会,陶银龙
    J4    2014, 20 (3): 388-.  
    摘要490)      PDF(pc) (1177KB)(935)    收藏

    硅酸盐熔体体系中,锌主要赋存于熔体相,部分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铁、镁硅酸盐及铁的氧化物中;流体/熔体相分
    离时,锌优先进入流体相;卤水/气相分离时,锌优先进入卤水相;成矿过程中,锌主要进入液相流体中迁移。在热液环境
    下, ZnCl2 - nn (0≤n≤4) 络合物是迁移锌的最重要形式,其次游离Zn2+,Zn2+-SO2 -4 络合物,Zn2+OH-络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对锌的运移也非常重要,但能与锌络合的其它潜在无机配体,如HS-,CO32-,NH3,F-,Br-, S2 -x 及S2O2 -
    3 等,则意义不大。富有机质低温(<200℃) 条件下,部分有机质对锌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如,羧酸、氨基酸及腐殖酸,其中羧酸意义最大。在Zn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Zn矿床矿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岩浆房去气阶段,期后热液阶段,以及晚期岩浆房去气阶段。层控Zn矿床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矿化机制主要为伸展背景下的海底热液对流,或者挤压环境下,构造挤压与重力的联合驱动,促使流体向盆地边缘迁移成矿。锌矿物的沉淀主要受热液组成、温度、压力、pH以及Eh等因素控制,地质过程中,围岩蚀变、沸腾作用以及流体混合作用等宏观过程促使上述物理化学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制约着锌的沉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