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3-20
    文章目录
    白垩纪大洋红层:特征、分布与成因
    胡修棉,王成善
    2007, 13(1):  1-13. 
    摘要 ( 1838 )   PDF (1464KB) ( 16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垩纪大洋红层”(CORB)自20世纪末正式提出后已经迅速成为白垩纪新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参考国外CORB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我们在西藏南部和意大利中部两个研究程度较高地区所获得的立典研究成果予以详细介绍,同时对CORB的全球性对比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大洋红层蕴涵的古海洋、古气候信息进行详细评述。我们认为,CORB是沉积物在原地氧化条件下的产物,导致该氧化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底层水高含量的溶解氧,而深层古洋流的发育很可能是导致高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原因。
    柴达木察尔汗贝壳堤剖面Sr同位素及其环境意义
    牛 洁,张虎才,★,常凤琴,陈 玥,樊红芳,张文翔,杨明生,雷国良
    2007, 13(1):  14-22. 
    摘要 ( 20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酸不溶组分和酸溶组分的提取及其87Sr/86Sr的测定,结合沉积物中Rb/Sr的变化,指出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可有效指示源区化学风化和沉积区古环境变化;依据酸溶组分中盐度指标Sr/Ca, Sr/Ba值与Sr同位素组成曲线的对比分析,揭示酸溶组分Sr同位素可以较好的指示水体形成时的盐度。通过分析贝壳堤剖面化学风化和部分盐度变化过程,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39.6~ 17.1 ka BP(未经校正的AMS 14C测年结果,全文同)湖泊高湖面的演化历史。
    沉积物中细菌叶绿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王 曼,季峻峰,陈 骏,张传伦
    2007, 13(1):  23-29. 
    摘要 ( 1581 )   PDF (633KB) ( 15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物中的光合细菌与细菌叶绿素(BChl)包含着丰富的古湖泊和古海洋信息。对光合细菌的生存环境,BChl的分布、保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BChl的环境指示意义。BChl作为厌氧光合细菌的主要色素,不但可以指示水体中厌氧光合细菌的演变,而且能够反映化变层深度变化和水体环境特征,揭示季节性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时,根据沉积物中BChl含量可以估算古气候环境下湖泊和海洋的厌氧初级生产力。
    泥炭中厌氧细菌的数量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樊 奔, 姚素平, 李顺鹏, 丁 海, 廖家隆
    2007, 13(1):  30-34. 
    摘要 ( 1766 )   PDF (403KB) ( 10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别用滚管计数法和MPN计数法测定了不同环境泥炭样品中的发酵型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细菌的数量与分布,并考察了产甲烷细菌的存在与活性,同时分析了这四种细菌类群相应的地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在泥炭中发酵型细菌数量与有机质的含量特别是腐殖酸含量具有正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与样品埋藏深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硫酸盐还原细菌数量与硫酸盐含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泥炭层最底层;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只在少数样品中检测到,而产甲烷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样品中,且可以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存于许多样品中。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
    李明慧,康世昌,郑绵平,卜令忠
    2007, 13(1):  35-42. 
    摘要 ( 1992 )   PDF (918KB) ( 9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类沉积韵律对研究湖泊环境及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对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发现的芒硝、粘土和原生硼砂的韵律沉积进行了沉积速率和沉积韵律的分析。从物质来源、地貌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讨论了韵律形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矿物组成、年代、孢粉资料讨论了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和封闭的地貌环境是沉积韵律形成的物质条件,气候变化是主要外部动力。沉积韵律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为:20.6~20.5 ka BP无芒硝,植被发育,气候相对温暖湿润;20.5~11.4 ka BP芒硝层很厚,植被类型过渡至以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气候干冷。其中,20.5~17.5 ka BP气候极端干旱寒冷,17.5~17.1 ka BP,15.9~15.2 ka BP和14.1~13.4 ka BP气温回升;11.4~10.1 ka BP芒硝层很薄,植物种类丰富,气候显著变暖;10.1~7.5 ka BP芒硝层厚度增加,木本植物花粉进一步降低,盘星藻消失,气候变冷;7.5~4.97 ka BP芒硝层厚度减小,但厚薄不一,植被过渡到以蒿为主的典型草原,气候相对暖湿,但冷暖交替频繁,其中7.0~6.2 ka BP蒿含量下降,湿生植物含量增加,气候冷湿,6.2~5.2 ka BP耐干旱、盐碱植物增加,禾本科消失,湖水盐度增加,气候冷干。
    贵州宗地上石炭统达拉阶—下二叠统隆林阶的沉积微相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孔凡凡,杨湘宁
    2007, 13(1):  43-52. 
    摘要 ( 2429 )   PDF (1486KB) ( 1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镜下薄片统计结果,参照野外观察,采用R型和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上石炭统达拉阶—下二叠统隆林阶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宗地达拉阶—隆林阶存在11种微相类型,分别为深水局限泻湖、浅水局限泻湖、深水藻丘、接近浅滩的洼地、台地边缘浅滩、深水泻湖、浅水藻丘、浅水泻湖或潮坪、潮汐砂坝、局限浅滩或泻湖和深水斜坡等环境的沉积。不同的微相类型在剖面纵向上构成了6个微相组合,代表了沉积环境依时间变化的6个基本过程:浅滩或潮坪—开阔台地—藻丘—局限台地—深水斜坡—局限藻丘。
    重庆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干裂缝和侵蚀面及其意义
    姜红霞,吴亚生,袁生虎
    2007, 13(1):  53-59. 
    摘要 ( 1961 )   PDF (1232KB) ( 13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剖面研究揭示,重庆老龙洞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中发育厚约3 m的微生物岩。该微生物岩的上部发育树枝状构造,下部具斑点状构造,因此被明显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岩层顶面发育有侵蚀面,下部岩层顶面发育干裂缝。根据微生物岩上下岩层的沉积相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经历了暴露和侵蚀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海平面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类形态功能、生态及埋藏特征初探
    毛永琴1,彭 进,赵元龙,王宇轩
    2007, 13(1):  60-68. 
    摘要 ( 2002 )   PDF (1034KB) ( 12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剑河八郎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十分丰富,化石标本多达1万多件,分属长茎型的卢氏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Zhao, Huang et Gong,1994)及短茎型的球形中国始海百合(Sinoeocrinus globus Zhao et al, 1999)。它们均具有腕枝、萼、茎及吸盘,少数标本见有肛锥。幼年体缝孔不发育,成年体具有较发育的缝孔。大部分个体为单体生活。短茎型的萼呈球形,茎短,吸盘大,常固着在腕足动物外壳及三叶虫背壳碎片上。长茎的萼呈长椭圆球形茎长,吸盘小,常固着在砂泥质海底。两个种的腕肢也有差别,长茎的直长,短茎的旋转生长,显示两个种的形态差别及多样性。由于始海百合死亡后迅速被掩埋,80%以上的个体保存完整。化石大部分保存无定向性,显示静水环境,海底紊流很少,不仅显示原地埋藏特征,也为凯里生物群是原地埋藏提供了重要证据。
    西南寒武、二叠系富硒碳质岩中硒结合态的比较研究
    朱建明,秦海波,罗泰义,李 璐,苏宏灿
    2007, 13(1):  69-74. 
    摘要 ( 1910 )   PDF (576KB)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硒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对采自贵州寒武纪牛蹄塘组和湖北恩施二叠纪茅口组富硒碳质岩中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岩石总硒和各结合态硒。结果表明,恩施二叠纪沙地新鲜富硒碳质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态硒为主,残渣态硒较低;遵义松林早寒武世碳质硅质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碳质页岩与镍钼矿层中则以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和硫化物态硒为主,斑脱岩中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元素态和可交换态硒为主。根据硒结合态的这种分布特征,推测二叠纪、寒武纪富硒碳质岩中硒初始富集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略有差异:前者碳质硅质岩中主要以微生物还原为主,碳质页岩中则是微生物还原作用和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兼而有之;后者主要以生物同化吸收或吸附为主,微生物还原次之。
    正断层断距纵剖面图及其运动学:概念模型与地质实例
    戈红星,Jon K. Anderson
    2007, 13(1):  75-88. 
    摘要 ( 2690 )   PDF (1493KB) ( 21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距纵剖面图 (TH图)是指以断层的垂直断距为横轴、以地层或地质年龄为纵轴所绘制的随地层或地质年龄所变化的断距分布图。断距纵剖面图为确定正断层类型、断层形成时间和断层的纵向演化史提供了一个简单迅捷的工具。概念模型表明,断距纵剖面图可以明确无误地区分出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后沉积拱顶拉张型正断层、同沉积生长型正断层及其复合型正断层。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的断距不随地层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其断距纵剖面图为一垂直线段。后沉积拱顶拉张型正断层的断距随地层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并趋向零值,同沉积生长型正断层的断距随地层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复合型正断层则具其组合型断距纵剖面形态。除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外,断距纵剖面图中的最大断距点代表了该断层的起始形成年代。
    柯坪断裂东段现今微动态运动监测与研究
    荆 燕, ,张世中,熊玉珍 ,李宏 ,刘凤秋, 孙起伟, 董建业, 张鸿旭, 王海忠 ,陈葛天
    2007, 13(1):  89-95. 
    摘要 ( 2184 )   PDF (535KB) ( 10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7年1月2日~1998年12月31日新疆伽师地震群的发生,使柯坪断裂的滑动速率和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利用MD系列断层仪对柯坪断裂东段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柯坪断裂带东段在伽师地震群前后,垂直滑动速率由0.037 mm/a提高到0.069 mm/a,水平错动速度由左旋0.033 mm/a改变为右旋0.016 mm/a;水平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垂直运动强度提高了近一倍;伽师震群发生前后,柯坪断裂东段附近的应力场发生了改变,最大和最小水平应变率的大小虽未变化,但主应变率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了16.7°。
    渤海湾盆地南北两侧奥陶系古风壳储层的不同发育模式
    马立桥,杨树锋,陈学时,沈金龙,孙凤霞,罗 璋
    2007, 13(1):  96-104. 
    摘要 ( 2368 )   PDF (1151KB) ( 15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渤海湾盆地北缘河北唐山赵各庄及盆地南缘山东新泰汶南两奥陶系古风化壳剖面较系统的研究,表明赵各庄剖面属于“潜山型”古风化壳,顶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总厚近200 m,构成了古风化壳储层的主要层段;而南部汶南剖面则发育顺层“台地型”古风化壳,层间厚380余米的古岩溶带成为主要储层类型。认为构造作用强度、断裂发育、古地形、岩溶作用时间的差异是造成不同类型岩溶带的主要原因。两剖面古风化壳储层均以碳酸盐岩溶洞、溶孔和裂隙形成的复合储层类型为主。在储层预测上,“台地型”较“潜山型”更容易预测。建议渤海湾盆地进行奥陶系古风化壳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时,关注”潜山型”、“台地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古风化壳储层。两种不同类型的古风化壳储层发育形式为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直观的对比模式。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
    王 利,周祖翼,朱毅杰
    2007, 13(1):  105-111. 
    摘要 ( 1438 )   PDF (614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合肥盆地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求得现今盆地内部中新生代各个地层的厚度分布。并通过回剥技术模拟盆地埋藏史,获得合肥盆地中生代以来三维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中生代以来,合肥盆地沉积地层最厚超过万米,中上侏罗统为主要沉积地层;三维埋藏史揭示合肥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共同控制,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的活动密切相关。
    单层剩余油的算法及应用
    严科,杨少春
    2007, 13(1):  112-116. 
    摘要 ( 1627 )   PDF (585KB) ( 13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陆相储层深度开发油藏剩余油分布零散,控制因素多,研究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单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利用构造、储层非均质性、井网布局、水驱动态等4项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模糊数学模型,根据生产井的单层开发动态资料、新井电测解释资料以及动态监测资料,定量给出各控制因素对剩余油的隶属度,通过模糊运算,求出油藏中各井点单层的剩余油。方法用于胜坨油田一区注聚先导区11层,建立的剩余油综合评价指数分布模型立足于油藏开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油藏的开发和调整提供依据。
    元古宙岩体型斜长岩的特征及研究现状
    陈 伟,赵太平
    2007, 13(1):  117-126. 
    摘要 ( 2060 )   PDF (1102KB) ( 1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斜长岩是指斜长石含量>90%的岩浆岩,可分为6类。其中,岩体型斜长岩仅赋存于前寒武纪变质地体中,形成时代主要为元古宙(2.1~ 0.9 Ga),代表地球演化史上很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岩体呈穹隆状或层状产出,具典型堆晶结构,有含钾长石和斜长石出溶片晶的巨晶斜长石和富铝辉石。巨晶的出溶指示了岩浆由高压至低压的变压结晶过程,体现了斜长岩体深成、浅侵位的特点。关于斜长岩的源区,之前普遍认为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而近10年来更趋向于源区为下地壳,母岩浆的成分为纹长苏长岩和铁闪长岩等新认识;其成因模式以底侵模式和地壳舌状物熔融模式最具代表性。岩体型斜长岩时空上常与奥长环斑花岗岩共生,构成AMCG(AnorthositeMangeriteCharnockiteGranite)岩石组合,被认为属非造山岩浆作用的产物,可能代表大陆裂谷环境。然而,新近一些年龄结果显示,它们形成于造山作用的后期阶段,暗示岩体产出于碰撞后环境。斜长岩体中常赋存有FeTiV氧化物矿床,有的富含P及Cu,Ni硫化物等,属典型的岩浆矿床。对此,目前主要有结晶分异过程、早期堆晶过程及不混熔分离3种成因机制解释。由此对今后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多元统计分析在金川铜镍矿床两类矿石中的应用
    赵振华,钱汉东,黄 晟
    2007, 13(1):  127-136. 
    摘要 ( 1438 )   PDF (788KB) ( 15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样品及其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科学分类,并对分类的样品进行R型因子分析,找寻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对成矿贡献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富矿类型的网状矿石与贫矿类型的星点状矿石的Ni,Cu矿化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网状矿石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经受了晚期晚阶段的中、低温热液作用,使矿石中的主要成矿元素Cu产生了进一步的叠加和富集,并伴有Bi,Se,Te及贵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分析的研究为脉动式多期多阶段的成矿机制模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为矿床中有用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找寻提供了有用的成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