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6-20
    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
    滇东北毛坪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闪锌矿Rb-Sr定年
    沈战武,金灿海,代堰锫,张玙,张海
    2016, 22(2):  213. 
    摘要 ( 616 )   PDF (815KB) ( 13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坪铅锌矿床是滇东北地区代表性矿床之一,目前尚缺乏精确的成矿年代学数据。该文对选自块状铅锌矿石的4件
    闪锌矿单矿物样品进行了Rb-Sr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21.7±5.8 Ma(MSWD=1.5),表明毛坪铅锌矿床的主成矿
    作用发生于石炭纪。此外,闪锌矿87Sr/86Sr初始值为0.712166±0.000017,低于大陆地壳87Sr/86Sr平均值(0.719) 且高于地幔
    Sr初始值(0.707),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并混有少量地幔物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认为毛坪铅锌矿属
    后生矿床,与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浆活动无成因联系,类似于典型的MVT矿床,且滇东北地区可能发育多期
    铅锌矿化作用。

    兰坪盆地西缘沉积岩容矿脉状Cu-Ag-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
    张锦让,温汉捷,裘愉卓,邹志超
    2016, 22(2):  219. 
    摘要 ( 753 )   PDF (2298KB) ( 10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兰坪盆地是中国著名的三江构造-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坪盆地西缘发育大量沉积岩容矿脉状Cu-Ag-Pb-Zn多
    金属矿床,矿体的分布受一个逆冲推覆构造控制。逆冲推覆构造的根部带主要发育脉状Cu-Ag(Mo) 矿床(包括金满
    Cu-Ag、连城Cu-Mo及一系列脉状Cu矿床);前锋带主要发育Pb-Zn-Ag(±Cu) 矿床(包括白秧坪Pb-Zn-Ag-Cu多金属矿
    集区及一系列小型的Pb-Zn矿床)。为了探讨兰坪盆地西缘脉状Cu-Ag-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该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年
    代学数据的基础上,补充进行了金满Cu矿床与黄铜矿密切共生的方解石的Sm-Nd法和连城Cu-Mo矿床成矿早阶段辉钼矿
    的Re-Os法测年。金满Cu矿床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58±5 Ma,连城Cu-Mo矿床Re-Os年龄为48±2 Ma,结合前人的资
    料表明:(1) 根部带Cu矿床主成矿时代为56~48 Ma,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主碰撞阶段,后期(47~35 Ma) 很可
    能存在一期Cu-Ag(Mo) 的叠加或改造成矿作用;(2) 前锋带Pb-Zn-Ag(±Cu) 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31~29 Ma
    左右,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晚碰撞构造转换期。

    博格达山东段苏吉山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雷万杉,郭俊锋,马继海,肖良,李相传,刘军锋,李勇
    2016, 22(2):  231. 
    摘要 ( 603 )   PDF (1343KB) ( 13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巴里坤县苏吉山花岗岩体在构造上位于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岩性为铁浅闪石碱长花岗岩。全岩具有较高的
    SiO2、K2O+Na2O、NK/A和较低的A/CNK含量;轻稀土相对富集、铕弱亏损;不同程度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
    素,亏损Cs、Sr、P、Ti;HFSE元素组合(Zr+Nb+Ce+Y) 介于451×10-6~674×10-6,锆石饱和温度范围841~883℃;以上特
    征都表现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判别图解进一步显示其为A2型花岗岩。造岩矿物角闪石属钙质普通角闪石,铁浅闪石
    亚类,主量成分Al2O3介于2.9%~4.5%,Si/(Si+Ti+A1)为0.88~0.93,显示出壳源角闪石的特征。LA-ICP-MS 锆石U-Pb 年
    龄为301.5±2.4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格舍尔阶。苏吉山A型花岗岩壳源角闪石特征指示其不同于A1亚型与地幔
    热柱、裂谷有关的伸展机制,裂谷中晚期侵位表明其不同于A2亚型所代表的后造山环境。结合邻区花岗岩侵位时空特征,
    苏吉山A型花岗岩应标志着一种裂谷作用减弱的局限伸展环境,也表明博格达裂谷作用受控于古亚洲洋沿卡拉麦里蛇绿岩
    带的斜向俯冲作用。

    南祁连化石沟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胡万龙,贾志磊,王金荣*,侯克选,王淑华
    2016, 22(2):  242. 
    摘要 ( 656 )   PDF (1941KB) ( 10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石沟二长花岗岩呈长条状侵入于泥盆系-石炭系阿木尼克组。岩石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2.0±
    2.1 Ma,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高SiO2(69.8%~72.2%)、Al2O3 (14.2%~15.4%),低的TiO2、MgO 含量(分别为0.28%~
    0.36%、0.60%~0.77%),A/CNK=1.08~1.14,富碱(Na2O+K2O=6.57%~8.00%);相对富集Th、K、Pb,亏损Nb、Ta、P、
    Ti,低Sr(201×10-6~248×10-6),高Y(19.4×10-6~24.0×10-6),富集LREE,(La/Yb)N=10.8~18.4,中等负Eu异常(δEu=0.55~
    0.68);全岩(87Sr/86Sr)i 为0.7060~0.7061,εNd(t)为1.63~1.84,εHf(t)=8.79。二长花岗岩的全岩Nd和Hf模式年龄分别为
    780~794 Ma和694 Ma。综合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是新元古代中期形成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晚古生代晚期玄武质岩浆底侵加热
    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造山挤压向后造山伸展转变的构造环境。

    豫西伊川地区中元古界兵马沟组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与物源示踪
    郑德顺,孙风波,程涌,张飞鹏
    2016, 22(2):  254. 
    摘要 ( 8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的俯冲说、裂解说之争由来已久,兵马沟组作为熊耳群形成后的第一套碎
    屑沉积岩层,对解释上述过程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豫西伊川地区的兵马沟组泥质岩微量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物源,进而揭示了其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兵马沟组泥质岩稀土元素含量高,球粒陨石标准
    化后轻重稀土分异明显,δEu负异常,δCe异常不明显,富集Rb、Th、La、Ce、Nd、Zr、Hf 等,较上地壳平均值富集Sc、V、Cr、Co、Ni、
    Rb;(2)Ceanom指数、V/V + Ni反映了泥质岩沉积时的还原环境,Sr/Ba、B/Ga表明其为由陆相至海相的过渡型沉积;(3)Cr/Zr、Th/U
    等元素比值关系反应其物源无深部物质加入,La/Yb-Ce、Co/Th-La/Sc图解表明物源为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稳定陆壳物质;
    (4)Th-Sc-Zr/10、Th-Co-Zr/10图解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大陆岛弧。综合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区域地质信息,可以得出中元古界
    兵马沟组形成于大陆岛弧弧后盆地,熊耳群分布区为中元古代俯冲成因的大陆岛弧区。

    近30年来苏南耕地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邵文静,宋垠先,王成,李伟,季峻峰
    2016, 22(2):  264. 
    摘要 ( 626 )   PDF (5258KB) ( 10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耕地土壤的酸碱度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地品质和粮食质量。本文通过调查
    2010年以来苏南农耕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苏南土壤pH呈现西酸东碱格局,这与自然条件和人为改造行为密切相
    关。近30年来苏南土壤pH时空变化在2003年前后呈现两种模式:总体上,1980年至2003年期间,土壤发生酸化和碱化的
    地区与1980年至2010年来的总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而2003年至2010年近10年来部分地区土壤酸碱变化趋势出现逆转,以
    镇江句容地区的先碱化后酸化和苏州无锡地区的先酸化后碱化最为典型。本文分析认为,地区间土地利用格局和利用方式
    的时空差异所导致的缓冲物质的增减更替,是造成苏南土壤pH时空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湖南会同寒武纪早期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王丹,凌洪飞*,ULRICH Struck,姚素平,李达,卫炜,魏广祎
    2016, 22(2):  274. 
    摘要 ( 6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寒武纪早期是地球海洋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扬子东南缘深水相区的早寒武纪地层尚缺乏系统、精确
    的地层对比工作。该文选取湖南省怀化地区会同钻孔剖面(深水相区) 的留茶坡组硅质岩、小烟溪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
    象,进行了高分辨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 地层对比,结果在会同剖面自下而上识别出四个正漂移(P1、P2、P3和P4)
    与两个负漂移(N1和N2),结合其他剖面的生物化石记录和锆石U-Pb年龄资料,将会同剖面有机碳同位素与湖南其他
    剖面,以及和云南和三峡等地浅水相区剖面的有机碳、无机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扬子东南缘埃迪卡拉系-寒武
    系界线在湖南深水相区可放置于留茶坡组上部较大的有机碳同位素负漂移(Basal Cambr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BACE) 出现的位置,但由于钻孔深度不够,所以该负漂移未在会同剖面获得,而P1、P2和P3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ZHUCE
    (ZHUjiaqin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二阶)、CARE (Cambrian Arthropod Radiation isotope Excursion,第三阶) 和MICE(MIngxinsi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 正漂移,N1 和N2 分别对应于寒武系的SHICE (SHIyantou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二阶) 和AECE(Archaeocyathid Extinctio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第四阶) 负漂移,因此会同剖面留茶坡组顶部至小烟溪组底部属于寒武系第二阶,小烟溪组下部属于寒武系第三阶,而小烟溪组中-上部属于寒武系第四阶,而顶
    部是否达到第四阶顶部尚无法确认。碳同位素的负漂移可能是海侵时期上升流水体将底层富含12C还原水体带至浅水地区所
    致,并分别与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化石动物群和古杯动物的灭绝密切相关;而在生物繁盛时期,海洋初级生产力升高,
    有机质埋藏增加,导致碳同位素的正漂移。

    羟基磷灰石除氟的实验地球化学研究
    任超,王洪涛*,季峻峰,李伟*
    2016, 22(2):  289. 
    摘要 ( 717 )   PDF (2282KB) ( 11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 都面临着饮用水氟含量超标的问题,因此研究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以及探索除氟
    技术和原理至关重要。本实验采用廉价的非金属矿物羟基磷灰石作为吸附材料,研究羟基磷灰石吸附溶解态F-的地球化学
    行为和机制,考察反应时间、pH、初始F-浓度等环境参数对吸附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羟基磷灰石对F-的吸附反应需
    进行到48 h以上时才接近反应平衡。在实验条件下(pH≥4),F-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降低,羟基磷灰石对F-的吸附受pH
    调控。同时还发现羟基磷灰石在pH=6条件下对F-的吸附等温线既满足Langmuir等温模式(R2=0.89) 同时也满足Freundlich
    等温模式(R2=0.99),并推导出该条件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1.6×10-3。本研究还进一步采用了先进的XRD、SEM、
    HR-TEM、19F NMR手段,系统地表征了反应前后吸附产物的形态和成分变化,发现在高F-浓度条件下,F-在羟基磷灰石表
    面的吸附机制不再是单层的表面配位。核磁共振的结果表明F-可部分取代羟基磷灰石结构中的隧道羟基而形成含氟羟基磷
    灰石。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是一种相当具有潜力的除氟材料,值得进一步开发。

    地球物理及构造地质学
    秦岭造山带中段重磁异常与成矿带的关系
    安少乐,袁炳强,张春灌,宋立军
    2016, 22(2):  299. 
    摘要 ( 860 )   PDF (8022KB) ( 1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矿带的展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而地质构造在重磁异常上有明显反映。为了研究秦岭造山带中段重磁异常与成矿
    带的关系,该文系统整理、处理了秦岭造山带中段已获得的重磁力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推断了研
    究区的断裂构造,讨论了结晶基底的起伏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矿床分布资料讨论了重磁场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
    成矿带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中段成矿带均分布在重、磁异常梯度带上或几组不同方向异常的交汇部位,尤其在
    局部重力高异常范围内及其边部梯度带上矿体富集。这一结果为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尤其是深部构
    造)、断裂分布及下一步的成矿有利区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赣北景德镇韧性剪切带两类剪切指向及其构造意义
    徐先兵,汤帅,林寿发
    2016, 22(2):  308. 
    摘要 ( 525 )   PDF (10897KB) ( 8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德镇韧性剪切带位于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的核部,其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时代对华南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构造演
    化具有重要的制约意义。景德镇韧性剪切带呈北东向展布,全长约180 km,最大出露宽度为~7 km。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
    调查和室内定向薄片鉴定,在景德镇韧性剪切带中识别出了两期韧性走滑构造变形,并研究了其运动学指向和形成时的温
    压条件。早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左旋韧性走滑兼逆冲作用,形成温度为420~530℃,差应力为40~300 MPa;晚期变形主要表
    现为右旋走滑,形成温度为300~420℃,差应力为120~350 MPa。结合前人资料,景德镇韧性剪切带左旋走滑兼逆冲作用形
    成于新元古代造山作用的晚期(810~800 Ma),是由同造山挤压到后造山伸展调整的结果;而右旋走滑形成于早古生代,是
    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

    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盆地演化
    刘超,李伟,吴智平,张晓庆,陈兴鹏,李春锐
    2016, 22(2):  317. 
    摘要 ( 654 )   PDF (6516KB) ( 11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现今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将地震剖面解释与相干切片分析相结合,对渤海海域渤南地区断裂发育与盆地结构
    进行研究,明确了断裂体系及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郯庐断裂渤南段可分为东、中、西三支,并与受郯庐走滑
    断裂影响的近EW向、NW向和NE向主干断裂体系共同组成了渤南地区网格状的构造格局;而区域应力背景的改变导致渤
    南地区走滑和伸展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使得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左旋走滑-强伸展、右旋走滑-强伸展和弱走滑-弱伸展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店组~沙四段郯庐断裂东支强烈活动,中支和西支活动微弱,NW向和近EW向大断裂活动形成了黄
    河口凹陷和莱州湾凹陷的盆地格局;第二阶段沙三段~东营组走滑断裂三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均活动,NE向和近EW向
    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各盆地持续性伸展断陷;第三阶段馆陶组-明化镇组右旋走滑减弱,郯庐断裂中支和西支发育呈一系
    列NE向雁列断层,东支及其他方向主干断裂附近次级小断层继续增多,各盆地转为了整体的坳陷。

    能源地质学
    滨里海盆地下二叠统盐上盐下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李锋,殷进垠,杨园园,李昭,石磊
    2016, 22(2):  327. 
    摘要 ( 853 )   PDF (2501KB) ( 9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滨里海盆地以下二叠统空谷阶盐岩为界,发育了极具特色的盐上和盐下2套成藏体系。为加深对区域成藏规律的认
    识, 为进一步勘探提供参考,从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入手,利用最新钻井资料、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编图,分析了盐上、盐
    下层系的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盐下古生界构造层以发育大型古隆起和斜坡带为特征,海西期风化淋
    滤作用改善了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性能,礁滩和岩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相比而言,盐上层系受空谷阶盐构造运动的影
    响明显,可形成盐刺穿遮挡型、盐檐、地层尖灭型、砂岩透镜体等不同类型的圈闭,高效盐窗和盐边/断裂等运移通道是成
    藏的关键,盐构造活动期与盐下烃源岩排烃高峰期相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对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
    陈磊,姜振学,纪文明,陈委涛,王朋飞,胡涛,高凤琳,刘庆新
    2016, 22(2):  335. 
    摘要 ( 566 )   PDF (963KB) ( 10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其甲烷吸附性能及页岩油气潜力具有重要影响,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页岩。该文以四川
    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为例,开展了陆相页岩的探索研究。首先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样品的微观孔
    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和平均孔径等孔隙结构参数;然后通过高压甲烷等温
    吸附实验,研究了页岩样品的甲烷吸附特征;最后探讨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须五
    段页岩平均孔径为7.81~9.49 nm,主体孔隙为中孔,也含有一定量的微孔和大孔,孔隙形状以平行板状孔为主,含有少量
    墨水瓶形孔。页岩比表面积高出常规储层岩石许多,有利于气体在页岩表面吸附存储,孔径在2~50 nm的中孔提供了主要
    的孔体积,构成了页岩中气体赋存的主要空间。在85℃条件下,页岩甲烷吸附的兰氏体积为1.21~4.99 m3/t,不同页岩样品
    之间的吸附性能差异明显。页岩的兰氏体积与比表面积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
    而与总有机碳含量关系不明显。页岩的兰氏体积与微孔和中孔体积之间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微孔体积和中孔体积与
    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正相关性的程度没有微孔体积和中孔体积与黏土矿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强
    烈。陆相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有机孔发育有限:但另一方面同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所以其内部发育大
    量微孔和中孔,从而构成可观的比表面,影响甲烷吸附能力。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
    潘涛,朱雷,王亚东,李晓萌
    2016, 22(2):  344. 
    摘要 ( 612 )   PDF (887KB) ( 10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 广泛发育多套下古生界海相泥页岩层系,其中龙马溪组为该区一套优良的烃源岩
    层,具备优越的页岩气形成条件。根据长宁和威远页岩气探区的钻井岩心、露头样品分析资料,对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
    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规律的影响进行研究后表明,川南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
    碳含量较高(平均为2.52%),热演化程度为2.0%~3.8%,达到了高-过成熟阶段;研究区的有机质特征对页岩气的富集具
    有重要的影响,干酪根的类型决定着甲烷吸附能力强弱,有机质丰度和有机演化程度决定了页岩的生气量和含气量,同时
    高TOC和Ro也能促进有机质微孔隙的发育,为页岩气的富集提供更多有利空间。因此,研究认为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
    特征较好,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成藏。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藏输导体系研究
    王坤,任新成,马奎,黄擎宇,石书缘,高建文
    2016, 22(2):  350. 
    摘要 ( 556 )   PDF (2239KB) ( 10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近系沙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位。在对沙湾组油藏分布、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
    人研究成果,将沙湾组油气的成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古油藏阶段和次生调整阶段,并分别论述各阶段的输导体系及其时
    空组合关系。古油藏阶段主要发育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带同生逆断层组成的输导体系,研究区北部的白垩系底
    面不整合有效输导厚度大,向西逐渐减薄为0;同生逆断裂是控制红车断裂带发育演化的主干断裂,形成时间早,断距
    大。次生调整阶段则发育有沙湾组一段底部砂体、红车断裂带后生正断层、艾卡断裂带、凸起之上新近系张性断裂组成的
    输导体系,沙一段砂体在凸起之上分布广泛,沉积连续而稳定,呈“毯状”自南向北逐渐减薄,做为最底部的砂体层,是
    该阶段主要的横向输导体系;新近纪末期红车断裂带发育了一期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大且规模较大,凸起之上则发育一
    期与红车断裂带后生正断层同期形成的新近系正断层,凸起南部四棵树凹陷的艾卡断裂活动期长、断距大、延伸远,这些
    断层构成了次生调整阶段的纵向输导体系。利用运移通道指数(MPI) 及颗粒荧光定量分析(QGF) 分别预测了白垩系底
    不整合面及沙一段毯状砂体的优势运移区。平面上将运移通道指数在0.3以上的区域作为不整合输导层的优势运移区,将
    QGF指数值大于3.8的区域作为沙一段毯状砂体的优势运移区。通过分析多套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的不同阶段的空间组合以
    及油气分布与输导体系的关系,明确了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预测609井区具备油气输导的有利条件,可作为
    下步勘探目标区。

    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多级坡折带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
    王夏斌,姜在兴,袁帅
    2016, 22(2):  360. 
    摘要 ( 563 )   PDF (11841KB) ( 8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坡折带对陆相湖盆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具有坡折带地貌特点,研究其特征和成
    因以及对沉积相和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模式对该区的下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贝西斜坡坡折带的成因机制,将其划分
    为断裂坡折、挠曲坡折、沉积坡折和侵蚀坡折。根据坡折带位置与洼槽区的关系,将贝西坡折带坡折分为:内坡折带、中
    坡折带和外坡折带。外坡折带主要发育侵蚀坡折,控制着地层超覆圈闭带;中坡折带主要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控制
    着断块-岩性复合圈闭带;内坡折带主要发育沉积坡折,控制着透镜状岩性圈闭带。

    渝东南牛蹄塘组与龙马溪组高演化海相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对比研究
    杨潇,姜振学,宋岩,黄何鑫,唐相路,纪文明,李卓,王朋飞,陈磊
    2016, 22(2):  368. 
    摘要 ( 577 )   PDF (2395KB) ( 9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方主要富有机质海相页岩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当前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地层,但演化程
    度普遍偏高,孔隙结构复杂。为加深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实验与低温低压吸附实验
    (CO2与N2),对页岩全孔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牛蹄塘组孔体积与龙马溪组页岩的孔体积分别介于
    0.0202~0.0402 mL/g 与0.0255~0.0310 mL/g 之间,介孔在两套页岩孔体积中所占比例最大。两套页岩比表面积分别介于
    13.74~41.26 m2/g与21.42~27.82 m2/g之间,微孔与介孔几乎提供了两套页岩全部的比表面。孔隙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牛蹄
    塘组页岩内溶蚀孔和粒间孔较为发育,有机质孔隙发育不均匀;而龙马溪组页岩内粒内孔、粒间孔和有机质孔隙均较为发
    育;牛蹄塘组在微孔范围内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占有优势,而介孔与宏孔范围内的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均小于龙马溪组。根
    据实验数据结果与文献的调研,两套页岩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成熟度与埋深的不同影响而形成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煤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意义
    伊伟,熊先钺,庞斌,王伟,林伟,何春连,车延前,冯延青
    2016, 22(2):  378. 
    摘要 ( 718 )   PDF (809KB) ( 9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陆续发现一批高产井,显示了上古生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然而,受煤储层非均质性
    影响,同一区块相邻井组甚至同一井组不同单井的产气效果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深化对煤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是实现高
    效勘探开发的客观途径。该文从岩石学、物性、吸附性、含气性等特征方面对煤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区
    内3号、5号、11号煤层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是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目的层;煤层以半亮煤和半暗煤为主,镜质组含
    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以低灰-中灰的瘦煤、贫煤为主,部分地段发育少量无烟煤,煤级较高;煤岩孔隙度和渗
    透率均较低,吸附性强,吸附时间较短且解吸率较高,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但需要加强煤储层改造措施研究;含气量平
    均在11 m3/t以上,最高可达19.73 m3/t,含气饱和度平均在61%以上,表明资源密度较大且具有较高的地层能量,有利于煤
    层气解吸产出。

    其他学科来稿
    鲁山地区中-新元古界汝阳群和洛峪群微生物席及其矿物显微构造特征
    郑伟,袁余洋,邢智峰*,齐永安
    2016, 22(2):  385. 
    摘要 ( 520 )   PDF (3726KB) ( 9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MISS) 是底栖微生物群及其生命活动与沉积物相互
    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是微生物群生命活动的重要产物,多出现在陆源碎屑岩中,也是微生物群落在碎屑沉积中最重要的
    地质记录。该类构造在前寒武纪的广布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鲁
    山地区野外露头发育的MISS的详细观察和描述,依据其成因和形态观察,将其分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Mat growth feature)、
    微生物席破坏构造(Mat destruction feature) 和微生物席腐烂构造(Mat decay feature) 三种类型,包括瘤状突起、不规则侧
    向生长脊、多边形网状生长脊、多边形脱水裂痕、纺锤状脱水裂痕、不规则网状脱水裂痕、次圆状网状脱水裂痕、砂火山
    构造等8个主要形态构造。根据宏观形态、镜下特征等,分析讨论了MISS的形态构造、成分、成因、沉积环境等。对含有
    MISS石英砂岩的镜下石英颗粒及其矿物组分特征的研究发现,宏观上形态各异的MISS的镜下特征差别不大,并且在MISS
    形成过程中生物物理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共同起着作用,同时也发现微生物群落可能多生长在中等水动力、沉积物为细粒
    的环境中。

    应用质量通量评估地下水中BTEX和乙醇的自然衰减
    蒋灵芝,陈余道*,邓超联,蒋亚萍
    2016, 22(2):  395. 
    摘要 ( 723 )   PDF (487KB) ( 11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应用于修复石油烃污染地下水的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得到了广泛深入研究,同时质量通量方法已逐渐成为评
    估地下水燃油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监测修复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室内砂槽中添加乙醇汽油组分,监测其自然衰减,利用
    质量通量方法,得出了BTEX和乙醇的质量减少率、自然衰减速率常数K;结合非反应示踪剂溴离子,评价了BTEX和乙醇
    自然衰减因素中吸附和微生物的联合降解效应。结果表明,自然衰减是地下水中燃油组分修复的重要机制,质量通量方法
    是评估自然衰减的有效方法之一。BTEX和乙醇在自然衰减过程中被去除的比例分别为78.88%和98.71%,其中约98%的
    BTEX 因吸附和生物降解联合作用被去除,接近100%的乙醇因内在生物降解作用被去除;BTEX 的自然衰减速率为
    0.077d-1~0.167d-1,乙醇为0.353d-1,自然条件下乙醇比BTEX更容易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