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构造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地球早期滞壳构造及其向板块构造体制演变
    杨昊坤, 李江海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62-87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2
    摘要1325)      PDF (958KB)(802)    收藏
    板块构造是现今地球上主导的构造体制,而地球早期是何种构造体制,以及板块构造运动何时开始,学界仍在争论不休。明确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地球发展历史、演化规律以及预测地球的未来至关重要。早期学者普遍采用均变论观点,认为早期构造运动与现今板块构造相似。然而随着地质资料的积累以及研究技术的进步,从“滞壳构造”到现代板块构造转变的观点逐渐被接受。所谓的滞壳,是指地球表面环绕地球一圈的单一板块。文章在滞壳构造的背景下,介绍了前人提出的地球早期构造体制模式假说,主要有热管构造模式、深成粘盖模式、地幔反转模式、盖—板构造模式等。随后对地球从滞壳构造向板块构造转化时间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笔者认为目前主流学术观点已形成大体一致的框架,即中新太古代发生从滞壳构造模式向板块构造模式转化,现代板块构造样式可能在新元古代最终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隆升及构造扩展方式转换
    金文正, 白万奎, 叶治续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72-885.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7
    摘要848)      PDF (1532KB)(511)    收藏
    为研究青藏高原向东构造挤压过程中,构造变形扩展方式的变化,文章选取青藏高原东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定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块体具有诸多低温热年代学及构造隆升差异:若尔盖盆地样品冷却速率较为集中,介于1.257~1.285 ℃/Myr,而龙门山块体样品冷却速率变化较大,介于1.243~2.875 ℃/Myr;若尔盖盆地在100 Ma以来共经历了2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100~80 Ma(冷却速率为4.40±0.395 ℃/Myr),第二次为21~12 Ma(冷却速率为2.89±0.597 ℃/Myr),龙门山块体东缘地区在70 Ma以来,总体上表现为构造隆升程度的逐渐增强,且在8 Ma以来构造隆升持续增强,冷却速率达到了5.75±0.238 ℃/Myr;若尔盖盆地的构造变形属于前展式构造扩展,而龙门山块体则为后展式(自8 Ma以来),文章将该过程总结为“构造变形扩展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部分”在第四纪(4.48 Ma)达到龙日坝断裂附近,形成兼具逆冲与右旋走滑的龙日坝断裂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岭格局及其构造—岩浆作用
    董长春, 舒立旻,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23-239.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3
    摘要1707)      PDF (2209KB)(635)    收藏
    晚中生代时期,中国东南部位于日本—台湾火山岛弧的后缘。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期间,受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俯冲以及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了伸展断陷盆地和火山—侵入岩岩系。盆地类型包括中侏罗世的裂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碎屑—熔岩断陷盆地、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红色碎屑断陷盆地等3种,火成岩岩系则主要由花岗岩类、双峰式火成岩、碱性花岗岩、变质核杂岩与穹隆状花岗岩等组成。盆地形成时代和岩浆岩侵位结晶时代相近,年龄峰期140~110 Ma (早白垩世),两者紧密分布在一起,构成早白垩世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文章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盆地和岩浆岩山岭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归纳,对火成岩系列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等特征以及形成中国东南部盆岭格局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先存被动盐底辟挤压变形数值模拟
    吴 超, 徐雯峤, 李 青, 汪 伟, 陈维力, 尹宏伟, 屈元基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40-25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7
    摘要1593)      PDF (14318KB)(242)    收藏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含盐褶皱冲断系统。文章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了2组数值模拟实验来探究先存被动盐底辟对含盐的双滑脱层褶皱冲断带构造形态及演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克深 5 构造区沿走向分段差异的盐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并对盐下断层活动进行精细的定量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先存被动盐底辟作为挤压构造变形优先发育的位置,是应力释放的优先区域,影响了盐上断层顺序和盐下断层的活动性,进而控制了构造沿走向的差异演化。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库车坳陷克深5构造区构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吐孜玛扎背斜是盐盆地内部先存被动底辟受后期挤压变形的产物。吐孜玛扎背斜吸收大部分的缩短量,造成紧邻的盐下断片显著抬升,盐上受同构造沉积影响在背斜北侧形成一个宽缓的向斜,抑制了向斜内乱序断层的形成。先存被动盐底辟构造是控制克深 5 区域构造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研究区东段不含先存被动盐底辟,依次发育有库木格列木背斜和喀桑托开背斜,背斜变形幅度向盆地方向减小,盐下断裂活动强度向盆地方向减弱,研究区西段含先存被动盐底辟,发育吐孜玛扎背斜,先存被动盐底辟的盐下断裂活动强度强于毗邻的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贝加尔裂谷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来自物理模拟的启示
    王盟楠, 李江海, 柳 晨, 刘磊鑫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51-26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59
    摘要1450)      PDF (6688KB)(276)    收藏
    贝加尔裂谷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板块中心,远离任何活跃板块边界,却是地球上现今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地 区之一,其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是地球科学界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并一直存在争议。文章通过物理实验模拟手段,研究了 裂谷区在局部拉张背景下,岩石圈形变过程。贝加尔裂谷区位于较强的西伯利亚克拉通与较弱的萨彦—贝加尔造山带结合 部位。克拉通一侧下地壳强度大,壳幔机械耦合程度高,实验结果显示,当区域遭受局部拉张时,应力易在克拉通一侧聚 集,最先于克拉通与造山带薄弱缝合处的靠近克拉通边缘一侧发育深大断裂。随着岩石圈不断伸展,应力向造山带一侧传 递,断裂也随之向造山带一侧发生迁移,呈现雁列式排列。古老克拉通相比于年轻造山带下地壳流变性质差异,决定了贝 加尔裂谷窄且深凹陷的发育特征及发育结构的不对称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宿东向斜“挤压弯滑—顶托平移”构造形成机制及验证
    李 浩, 屈争辉, 朱冠宇, 郭 梁, 章必成, 薛志文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61-27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42
    摘要1042)      PDF (1328KB)(295)    收藏
    宿东向斜形似不对称哑铃,在区域地质图上显得格外醒目,其成因值得关注。文章通过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梳理和宿东向斜构造组合分析,探讨宿东向斜成因,并结合朱仙庄煤矿构造发育特征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宿东向斜可以划分为四类变形区,包括NE翼整体变形区、SW翼挤入变形区、SW翼挤出变形区和SW翼正常变形区;宿东向斜形成经历了两个关键变形期,即SW向挤压应力持续作用下先后发生的,以层间弯滑调节为特征的宿东向斜和“X”型共轭断裂形成期(挤压弯滑期)和因宿南箱状向斜东南弯折端顶托而沿“X”型共轭断裂平移为特征的挤入挤出期(顶托平移期);朱仙庄煤矿8#煤层煤镜质组反射率光率体记录了形成向斜各期应力的来源方向;8#煤层不同变形类型和程度层滑构造的规律分布是对宿东向斜“挤压弯滑—顶托平移”形成机制的良好响应。提出了一种基于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断层走向断距计算方法,并据此定量表征朱仙庄煤矿南部断层的平移方向和距离,进一步验证宿东向斜顶托平移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疆中天山地块星星峡群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峰期变质条件
    朱米西, 朱文斌, 葛荣峰, 王逸琼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4): 565-58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219
    摘要997)      PDF (5298KB)(320)    收藏
    中天山地块是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寒武纪基底的年龄自西向东逐渐变老。星星峡群位于中天山地块最东端,是天山造山带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目前为止,有关星星峡群原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后期发生的变形变质作用尚无详细研究。文章重点对星星峡群的变质片岩和片麻岩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取样,室内开展了薄片观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星星峡群变质片岩和片麻岩的原岩主要为泥质岩和砂岩;微量与稀土元素结果显示,星星峡群沉积形成于大陆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依据矿物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数据结合全岩主量元素测试结果计算获得,星星峡群所经历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大致为610~730℃,6.8~8.5 kbar。此外,通过最新的基底岩石变质年龄限定星星峡群发生峰期变质的时间大概在380 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东天山星星峡杂岩构造热年代学研究
    王逸琼, 朱文斌, 罗 梦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4): 582-591.   DOI: 10.16108/j.issn1006- 7493.2020112
    摘要708)      PDF (3947KB)(451)    收藏
    星星峡地区位于天山造山带的中天山地块最东部,天山造山带记录了新元古代以来的众多微陆块、洋壳和岛弧复杂拼贴造山。为了进一步认识天山造山带的基底演化及后期隆升—剥蚀过程,本研究运用40Ar/39Ar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热年代学实验方法,对星星峡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古生代、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星星峡前寒武基底岩石的白云母、黑云母 40Ar/ 39Ar年龄分别为239.74±1.64 Ma、266.20±2.77 Ma;前寒武纪基底及后期侵入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于92.5~70.5 Ma。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认为,黑云母 40Ar/ 39Ar年龄239.74±1.64 Ma代表区域内发生韧性剪切作用的时间,而白云母 40Ar/ 39Ar年龄的解释有两种:其一266.20±2.77 Ma代表另一期韧性剪切作用的发生时间,其二它是一个冷却时间。总之260~240 Ma 星星峡地区发生至少一期韧性剪切作用,可能代表了北天山洋闭合后,天山地区后碰撞的走滑作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模拟结果表明在90 Ma研究区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过程,可能是拉萨地块拼贴的远程效应或者是同时的蒙古—鄂霍茨克造山运动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黔西北垭都—蟒硐成矿带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及找矿意义
    崔中良, 姚艳领, 程金华, 罗 开, 周家喜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4): 592-605.   DOI: 10.16108/j.issn1006- 7493.2020218
    摘要550)      PDF (1193KB)(388)    收藏
    利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精细厘定了黔西北垭都—蟒硐成矿带构造分形结构特征,并结合构造控矿特征及Fry分析圈定有利找矿区,指出研究区铅锌资源进一步找矿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3.371~26.965 km范围内,断裂构造统计自相似性良好,断裂整体容量维为1.6052,信息维为1.6051;铅锌矿床分布区具有分维值较高和存在相对阻挡—圈闭流体区两个特征,其中小型铅锌矿床发育于容量维大于1.29、信息维大于1.39的分区,中—大型铅锌矿床发育于容量维大于1.58、信息维大于1.42的分区;铅锌矿床及其金属资源量丛集性显著,二者空间分布分维值分别为1.0096和0.9313。本次工作根据分维值、构造控矿特征和Fry分析等,在研究区划分出四级有利成矿区,其中Ⅰ级有利成矿区找矿潜力最大,在空间上呈NW向展布,包括已知找矿突破猪拱塘铅锌矿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辽西医巫闾山晚侏罗世伸展事件的时限来自同构造岩脉的年代学证据
    张必龙,朱 光,谢成龙,柳小明,陈 印
    J4    2012, 18 (4): 647-.  
    摘要1442)      PDF (9406KB)(1454)    收藏

    位于燕山构造带东端的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经历了两次地壳伸展活动,早期在NNE—SSW拉伸背景下形成了现今围
    绕医巫闾山岩体周缘分布的拆离韧性剪切带与相应的变质核杂岩,晚期隆升过程中由于拉伸方向转变又叠加发育了瓦子峪
    伸展韧性剪切带。早期伸展变形中,围绕在拆离韧性剪切带及变形下盘中侵入了大量不同变形样式的同构造花岗岩脉。通
    过对不同阶段侵入的岩脉进行LA-ICP-MS 锆石U-Pb 定年,显示该核杂岩的活动时间为157~149 Ma。医巫闾山地区晚侏罗
    世伸展活动的确定,暗示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疆尾亚蛇绿混杂岩与镁铁质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陈希节,舒良树,马绪宣
    J4    2012, 18 (4): 661-.  
    摘要1797)      PDF (4275KB)(2187)    收藏

    在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的哈密尾亚地区出露有蛇绿混杂岩和镁铁质麻粒岩。蛇绿混杂岩呈近东西带状分布,在约2 km
    宽度范围内见有蛇纹岩、辉绿岩、辉长岩以及硅质岩等,均呈构造岩块裹挟在强烈剪切的泥砂质基质中镁铁质麻粒岩呈透
    镜状出现在片岩和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中,并被后期岩浆岩侵入。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表明,辉长岩与辉绿岩成分相近,
    以富MgO,贫Na2O和K2O 为特征,Na2O>K2O。TiO2 含量在1.45%~1.66% 之间,平均为1.55%(9 组);REE 配分曲线呈平坦型,
    LREE 轻微富集,HFSE 分异差,不相容元素较富集。总体上具有富集型洋脊玄武岩(EMORB)地球化学特征。镁铁质麻粒
    岩的SiO2 含量为45%~47%,K2O+Na2O 为0.26%~0.79%,CaO 为22.9%~24.3%,Al2O3 含量介于10.9%~13.9% 之间。在TAS 图中,
    落在亚碱性辉长- 辉绿岩区,TiO2 含量在1.18%~1.47% 之间,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玄武岩相当,其原岩为不成熟岛弧环
    境下形成的拉斑玄武岩。在微量元素上,5 组镁铁质麻粒岩均有较高的ΣREE,REE 配分曲线呈平坦型,LREE 富集。在主
    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9 件辉长岩- 辉绿岩和5 件麻粒岩分别落在EMORB 和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区域。综
    合区域地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认为尾亚东的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石组合属于构造肢解的EMORB 型蛇绿岩成员,
    形成于古洋盆初始裂解阶段的洋中脊构造环境,可能是属于古天山洋盆的岩石圈残片。尾亚西的镁铁质麻粒岩其原岩形成
    于不成熟的岛弧环境。它们的存在表明中天山北缘曾发生古板块俯冲消减机制,其分布位置可以代表古天山洋闭合后的缝
    合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2. 2011 年日本东北Mw 9.0 级地震的岩石圈三维建模分析
    闫 兵,贾 东,李一泉,王毛毛
    J4    2012, 18 (4): 676-.  
    摘要1751)      PDF (7101KB)(1194)    收藏

     2011 年3 月11 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Mw 9.0 级地震。日本海沟板块俯冲速率高,地震活动性强,因此研究
    程度高,到目前为止已获得了覆盖日本海沟弧前区域的地震波剖面数据。本文利用8 条岩石圈结构剖面建立了日本海沟的
    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日本海沟岛弧地壳由上到下包含5 层: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海相沉积岩、白垩系海相沉积岩、
    岛弧上地壳俯冲杂岩、岛弧下地壳和地幔楔;日本海沟北部还存在中地壳;洋壳是一个双层构造,上层为熔岩和席状岩墙群,
    下层为堆晶辉长岩;陆壳和洋壳之间存在一个低速的板间层。本文在三维模型基础上讨论了俯冲板块的弯曲点和弯曲轴等
    几何学特征,分析了日本海沟俯冲带的历史地震和日本东北Mw 9.0 级地震主震和余震的震源分布,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活
    动与太平洋板块向日本岛弧下方的俯冲活动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3. 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记录
    吴海林,朱文斌*,舒良树,郑碧海,何景文,罗 梦
    J4    2012, 18 (4): 686-.  
    摘要1185)      PDF (2826KB)(2332)    收藏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广泛出露古老基底的岩石组合。对于这些老的基底岩石的研究将会加深对塔里木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认识。本研究对来自库尔勒前寒武纪4 个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U-Pb 和Lu-Hf 同位素研究,目的是
    为了限定变沉积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及其源区的地壳演化信息。结果表明,其中3 个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经历了强烈的~1.85
    Ga 变质热事件,记录了塔里木克拉通对Columbia 超大陆聚合的极度热响应。而另一样品T1 既记录到该期热事件的年龄,
    还有部分未改造的碎屑锆石的残留,未改造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峰值年龄为~2.0 Ga,判断这套变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发生于
    2.0~1.85 Ga 之间,并于1.85 Ga 发生变质。锆石的Hf 同位素研究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库鲁克塔格地区在3.32~2.92 Ga(古太
    古代—中太古代)和2.56~2.46 Ga(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发生两期地壳增生事件,且太古代地壳在2.65~2.50 Ga,2.20
    Ga 和1.90~1.80 Ga 发生地壳再造,而年轻一期地壳在新元古代再造形成该时期的花岗岩类。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一颗t DM2 为
    3.64 Ga 的锆石,说明该区还可能存在≥ 3.64 Ga 的老的地壳物质残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14. 基底滑脱层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以塔西南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为例
    谢会文,王春阳,王智斌,程晓敢,杜志利,师 骏,陈汉林,李 康
    J4    2012, 18 (4): 701-.  
    摘要1479)      PDF (4660KB)(2007)    收藏

    针对塔西南西昆仑山前基底寒武系膏盐层的分布情况, 采用物理模拟研究方法,设计了研究基底滑脱层的分布对褶皱
    冲断带影响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滑脱层的分布对构造变形样式的发育及变形前锋的传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具体表现为在基底寒武系膏盐层分布靠近山前的苏盖特地区变形整体表现为滑脱式的宽缓箱状褶皱的发育;寒武系膏盐层
    分布较远离山前的柯东地区在缺失寒武系膏盐层的山前地区,表现为叠瓦状逆冲断层的发育,形成断层相关的紧闭褶皱,
    往北有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固满地区才发育较大型的箱状背斜。实验过程中苏盖特地区的变形前锋往前陆方向传播得更快
    更远,而柯东地区变形前锋往前陆方向传播得较慢较近,从而在变形过程中二者的变形前锋容易出现一个“Z”字形转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准南独山子背斜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
    王彦君,魏东涛,潘建国,刘震华,张 健,李林峡
    J4    2012, 18 (4): 711-.  
    摘要1536)      PDF (8644KB)(1385)    收藏

    独山子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早在上世纪30 年代就在背斜东部浅层新近系的沙湾组(N1s)发现了石油,是
    我国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油田。该区地震成像品质差,影响了人们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征的明确认识,导致深层(古近系
    及以下地层)油气勘探滞步不前。该文综合分析了地震、钻井及露头多方面资料,采用地震正演、运动学数值模拟多技术
    配套、分步骤实现的定量化构造建模方法,以横跨独山子背斜主体的横剖面为蓝本,确定了独山子背斜的几何学和运动学
    参数,最终建立了独山子构造的模型,并揭示其背斜为一三角剪切- 断层传播褶皱,位于主断裂——独山子断裂上盘并受
    其控制;主断裂倾角为43°,断层错断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至新近系沙湾组(N1s)地层,滑脱面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塑
    性地层,前翼发育剪切三角变形区,顶角为25°。该模型有效降低了独山子背斜构造认识的多解性并表明:独山子背斜中-
    上侏罗统油气储集层与下白垩统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成藏条件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该方法对我国中西部
    前陆冲断带广泛发育的断层相关褶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6. 脆性岩石变形机制与渗透率关系研究
    张 蕊,姜振泉,孙 强,徐松山
    J4    2012, 18 (4): 719-.  
    摘要1480)      PDF (497KB)(1732)    收藏

    为研究脆性岩石变形机制与渗透率- 应变的关系,根据脆性岩石应力- 应变和渗透率- 应变关系曲线分析指出:脆性
    岩石经压密、弹性变形和非稳定破裂后,内部微裂隙出现丛集式发展,且不断合并、贯通,导致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使渗透率在临界破坏点处急剧增大;当岩石宏观破坏后,内部结构面上的岩桥或凸起体部分被剪断或磨平,使得岩石强度
    随变形突然下降,此时渗透率到达峰值。结合重整化群理论分析表明,脆性岩石在应力- 应变曲线拐点处应变和渗透率峰
    值点处应变对应、临界破坏点处应变和渗透率急剧增大点处应变对应。通过试验研究和实例统计分析,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