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岩石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江西中部新丰街花岗质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朱书奇,姜耀辉*,王国昌,倪春雨,青龙
    J4    2016, 22 (3): 431-.  
    摘要944)      PDF (2812KB)(1509)    收藏

    对江西中部新丰街花岗质岩体开展了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
    究,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新丰街岩体由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组成;两者均形成于晚侏罗世
    (~148 Ma);二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为75.71%~78.36%,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Mg#变化于0.26~
    0.34,具有较低的Ga/Al比值(绝大部分<2.6×10-4) 和较低的Zr+Nb+Ce+Y含量(<350×10-6),全岩εNd(t)为-10~-8.2,锆石原
    位εHf(t)为-15.7~-9.4;黑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为71.25%~74.41%,主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也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
    Mg#变化于0.32~0.37,同样具有较低的Ga/Al比值(绝大部分<2.6×10-4) 和较低的Zr+Nb+Ce+Y含量(<350×10-6),全岩初始
    87Sr/86Sr比值为0.7136~0.7153,εNd(t)为-10.0~-8.9,锆石原位εHf(t)值为-16.5~-10.9。通过综合研究认为二云母花岗岩具有S
    型花岗岩特征,是由下地壳中变质泥岩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是由下
    地壳中长英质火成岩在相对较高温度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岩体侵位于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陆缘弧构造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 鄂东南地区阳新复式岩体成因:LA-ICP-MS 锆石U-Pb 年龄及Hf 同位素证据
    丁丽雪,黄圭成,夏金龙
    J4    2016, 22 (3): 443-.  
    摘要729)      PDF (3177KB)(965)    收藏

    阳新岩体是鄂东南地区出露规模最大的岩体,也是鄂东南地区矿产最集中的地段。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和小规模
    的黑云石英闪长岩组成。本文利用LA-ICP-MS 锆石U-Pb 法对阳新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年龄测定及相应的Lu-Hf 同位素分
    析。结果表明,阳新岩体形成于143~139 Ma之间,且主体岩性石英闪长岩侵位略早于黑云石英闪长岩。它们均是鄂东南地区
    岩浆活动高峰期的产物。锆石Ti 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温度主要分布在787~876℃之间,黑云石英闪
    长岩的形成温度主要分布在686~805℃之间。锆石Hf 同位素分析表明,阳新石英闪长岩的εHf(t)值为-11.42~-3.31,黑云石
    英闪长岩的εHf(t)值明显偏低且分布范围较大,为-21.75~-1.44。结合岩体元素地球化学、Sr-Nd 同位素以及矿物化学等方面
    的特征,认为阳新岩体应主要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且在成岩过程中伴随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作用。其中,石
    英闪长岩结晶略早,形成温度较高,黑云石英闪长岩结晶稍晚,形成温度较低,且黑云石英闪长岩的源区较石英闪长岩有更多壳
    源物质的加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江西灵山杂岩体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吴旭铃,凡秀君,龚咤云,肖兴,滑鑫,方俊华
    J4    2016, 22 (3): 459-.  
    摘要772)      PDF (5174KB)(1187)    收藏

    江西灵山花岗岩体位于钦杭结合带南带之怀玉拗陷,呈环形岩基状产出;SiO2含量69.16%~76.45%, K2O+Na2O为
    6.41%~9.44%,属酸性—超酸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岩石,里特曼指数平均为2.42;富集Rb、Th、U、Nd、Hf、Zr、
    Y 、Nb、Ta等元素,亏损Ba、Sr、P、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79.08×10-6~629.88×10-6,La/Yb比值为4.66~20.86,δEu=
    0.11~0.45,显示出强烈的Eu负异常。作者在《江西省灵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收集到杂岩体各侵入体之间的侵入接
    触构造,研究发现岩体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交汇点控制,认为属陆内局部伸展环境下具有两次以上由南西向北东上侵呈非
    对称的气球膨胀式定位的“A”型、混熔型花岗岩,成岩成矿时代均为早白垩世;葛源至樟村是寻找与灵山岩体相类似的
    矿床有利地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体差异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过程中Ba氧化物产率的影响及其对Eu测定结果校正的研究
    朱碧,刘倩, 杨涛
    J4    2016, 22 (3): 467-.  
    摘要599)      PDF (453KB)(841)    收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测定地质样品中稀土元素的过程中,尤其对于高Ba基体的地质样品,由Ba形成
    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离子对Eu元素会产生质谱峰的重叠干扰,严重影响Eu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通过标准溶液的
    条件实验,测定Ba干扰项相对Ba总量的比例(干扰率) 并进行相应的Eu扣除,是一种解决干扰导致Eu测定结果偏高的思
    路。然而该干扰率在不同基质溶液中是否一致,且随着Ba含量变化是否稳定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不同基体溶液中Ba
    对Eu干扰率的测定(低分辨模式测定),发现随着溶液中Ba浓度的变化,同一基体溶液中该干扰率较为恒定,而不同基体
    溶液中干扰率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在对Eu测定结果进行干扰扣除时,需要利用匹配的基体溶液来获取准确的Ba干扰
    率。应用这种方法扣除得到的Eu结果与质谱的高分辨模式(R=10000) 下的测定结果较为一致,数据的重现性也较为理
    想。因此,利用基体匹配的方式来进行Ba对Eu的数学扣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5. 南天山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毛友亮,樊双虎,陈淑娥,苏春乾,职荣军,芮 婷,王江伟,刘 明
    J4    2014, 20 (1): 58-.  
    摘要1006)      PDF (2827KB)(1879)    收藏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 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 305±1 Ma。岩石富碱(K2O + Na2O=7.58%~ 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 Mg(# 51.6~58.5), A/CNK 为 0.92~1.00 之间,属于准铝质高 Mg# 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 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 Y(10.17×10-6~14.84×10-6)及 Yb(1.054×10-6~1.374×10-6), 弱—无的负 Eu 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 - 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 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 东泉戈壁壳 - 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6. 内蒙古苏左旗北部晚二叠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陈军林,何雨栗,杨国林,孙柏年,刘珂男
    J4    2014, 20 (1): 68-.  
    摘要814)      PDF (1173KB)(1653)    收藏
    苏尼特左旗北部晚二叠世花岗岩分布在索伦缝合带北侧,地处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壳增生区,对这些花岗 岩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苏尼特左旗北 部晚二叠世花岗岩总体呈富硅、富碱、相对富钠贫钾、贫钙镁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 LREE 和 LILE,具明显的 铕负异常;微量元素相对亏损 Nb,Ta,Sr,P,Ti,富集 Pb,Hf,Dy 等元素。成因类型为高分异的 I 型花岗岩,产于汇聚板 块边缘大陆弧环境,该结果指示索伦缝合带在晚二叠世还未封闭,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还未完全碰撞拼合,苏尼特左旗北 部地区在晚二叠世可能正处于由板块俯冲向碰撞造山转换的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7. 阿齐山—雅满苏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裂变径迹 证据:兼论构造活动对核废选址场的意义
    刘红旭,颜丹平,何建国,陈 峰,高洪雷,所世鑫,王 勋, 张 晓, 曹清艳, 王永文, 赵 建
    J4    2014, 20 (1): 81-.  
    摘要953)      PDF (1861KB)(1756)    收藏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 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 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 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 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 μm,显示该区 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 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 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 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 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