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能源地质与工程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斜坡油气运聚模式探讨
    张新顺,黄志龙*,范彩伟,吴红烛
    J4    2014, 20 (4): 602-.  
    摘要1237)      PDF (5407KB)(2455)    收藏

    基于琼东南盆地宝岛北斜坡近几年的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已钻遇主要目的储层的定量颗粒荧光等
    实验分析,结合油气地化特征、断层活动规律等,探讨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宝岛北斜坡主要目的
    层三亚组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泥质含量高,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该储层普遍含气,油气藏形成时间晚,储层颗粒表面
    吸附烃类普遍较高,颗粒内烃类含量非常低;而靠近凹陷的深层陵水组油气藏形成时间早,但后期遭受破坏,储层颗粒表
    面吸附烃类普遍较低,颗粒内烃类含量较高;宝岛凹陷生成油气向北运移能力有限,主要向靠近凹陷的宝岛B区供烃,对
    松涛凸起以北的宝岛A区油气贡献小;宝岛A区油气主要为其下覆渐新统海相烃源岩所生油气,通过广泛发育的断层垂向
    运移而形成的,成藏时间晚,油气性质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2. 同构造沉积速率对先存被动盐底辟挤压变形的影响:库车坳陷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分析及物理模拟
    谢会文,吴珍云*,能源,尹宏伟,Hemin Koyi
    J4    2014, 20 (4): 611-.  
    摘要1585)      PDF (10508KB)(1258)    收藏

    文中构建了两组构造物理实验,对存在先存被动盐底辟构造的含盐盆地的厚皮挤压构造演化特征进行模拟,研究揭
    示了库车坳陷西段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盐相关构造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同构造沉积速率对库车坳陷西段秋里塔格
    构造带博孜—却勒区域(西段) 和秋里塔格—克拉苏区域(东段) 盐相关构造横向分段差异变形具有重要的控制影响作
    用。在挤压过程中,博孜—却勒区域慢速同构造沉积使得先存被动盐底辟北翼(拜城凹陷南翼) 向南逆冲到底辟南翼之
    上,并促使却勒盐推覆体和米斯坎塔克盐背斜形成;而秋里塔格—克拉苏区域快速同构造沉积使得先存被动盐底辟北翼快
    速下沉,而其南翼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向北逆冲到底辟北翼(拜城凹陷南翼) 之上,形成南秋里塔格盐背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 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砂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罗春艳,罗静兰*,罗晓容,白雪见,雷裕红,程明
    J4    2014, 20 (4): 623-.  
    摘要1274)      PDF (5394KB)(1988)    收藏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
    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
    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
    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 Ma) 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
    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 烃类充注
    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
    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4. 基于微孔充填模型的页岩储层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
    尹帅,丁文龙,刘建军,何建华,王濡岳,李昂,王莹莹
    J4    2014, 20 (4): 635-.  
    摘要1160)      PDF (756KB)(2011)    收藏

    微孔填充是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纳微孔隙中、较高平衡压力下表现出来的一种吸附特征,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热
    力学理论在确定吸附剂微观结构及吸附性能研究方面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基于此,该文重点探讨了甲烷在页岩中吸附时
    填充率θ、特征能量E、特征系数n、微分吸附功A 、吸附热Q、吸附焓ΔH 及吸附熵ΔS 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特征系数n
    取1较为适当;温度升高特征能量E 值略降,3组样品E 值范围4.14~5.63 kJ/mol;随着θ 的不断增加,A ,Q ,|ΔH |及|
    ΔS |等参数值逐渐降低,各能量参数随吸附进行而发生较为规律的变化,无突变。结果认为,热力学参数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TOC 及Ro 等参数的综合效应,受单一因素干扰性不强。将计算的Q 及ΔS 等热力学参数与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的
    相应参数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表明四川盆地该套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巨大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5. 地震在滑坡体上的响应形式研究:以苦地瓜子滑坡为例
    陈丹,傅荣华,约其阿光
    J4    2014, 20 (4): 642-.  
    摘要1056)      PDF (3249KB)(1364)    收藏

    地震滑坡分为三大类,即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滑坡、存在分离剪切面的滑坡以及以流相为主的滑坡。在中国西
    南地区,根据地震滑坡特点,按其运动方式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四大类。在四川
    省茂县苦地瓜子滑坡特征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特殊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滑坡上游边界冲沟中湖相
    沉积和滑坡体上分布的湖积物表明苦地瓜子滑坡曾经发生过堵江事件,部分为堵江后的堰塞湖区域,在此区域发生河湖相
    沉积,其结果是滑坡此部分被湖积物所覆盖,呈现出了与其他几个区覆盖物截然不同的现象;(2) 苦地瓜子滑坡中下部发
    现砂土液化现象及规律性排列的裂缝;(3) 踏勘时在滑坡中下部发现直立错坎,错坎两侧土性不同,在颜色和物质组成上
    都有较明显不同。错坎左侧为粉土状物质,而右侧以碎石土为主;(4) 在滑坡的中部以及中偏下部位都发现有平行于滑动
    方向的裂缝;(5) 现场调查时在坡体中上部发现有充填楔,充填物颗粒较大、磨圆度较好,与地面盖层的颜色、岩性条件
    相同。综合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室内试验和数据统计,认为茂县苦地瓜子滑坡为地震诱发的滑坡,并且可以从此滑坡中发
    现地震滑坡与普通滑坡明显不同,往往在现场留下自重引起的滑坡不好解释的现象,主要有砂土液化迹象、充填楔、地震陡
    坎、平行于滑动方向的裂隙;此外地震滑坡还具有等时性和群发性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