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栏目文章信息
能源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
吴东旭, 李 昌, 周进高, 胡 琮, 黄正良, 于 洲, 李维岭, 郭 玮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606-616.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222
摘要
(
929
)
PDF
(5240KB)(
443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白云岩是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对其白云岩成因和储层发育规律的研究对于碳酸盐岩深层勘探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大量岩心、薄片的观察,并结合稳定碳氧同位素、稀土元素、白云岩有序度、地层水、包裹体特征等地球化学分析,对盆地奥陶系存在的两种典型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表明,含硬石膏结核或柱状晶的泥粉晶白云岩主要为潮坪蒸发环境的萨布哈成因,其规模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长时不整合的控制,不整合面以下发育大量硬石膏结核和柱状晶溶模孔;颗粒滩白云岩主要为回流渗透成因,其储层孔隙的发育主要受到海平面高频升降的影响,发育多旋回的粒(晶)间孔隙型储层。虽然两种白云岩的白云石化流体都为浓缩海水,但由于白云石化的机制和速率不同,二者的原始孔隙类型和特征迥异。两种白云岩孔隙在后期的成岩改造和演变过程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认识也将对深层的白云岩储层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云南曲靖地区筇竹寺组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
胡 琳, 薛晓辉, 杜 伟, 成 鹏, 自杰能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617-622.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210
摘要
(
651
)
PDF
(1783KB)(
230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曲靖地区筇竹寺组泥页岩为例,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扫描电镜等实验技术手段,探究泥页岩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的发育类型与特征。结果表明:筇竹寺组泥页岩储层孔隙成因复杂,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的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有机质孔隙、粘土矿物孔隙、颗粒矿物孔隙、微裂隙等,以有机质孔隙最为发育,提供了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介于1.59%~11.33%之间,平均值达到了5.0%,小孔、微孔所占储集空间比例约56.5%,中孔和超大孔所占比例为34.0%,大孔相对较少。控制筇竹寺组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主要有TOC、矿物组分和成岩作用,TOC是影响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渤海海域多期伸展型交汇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
任 健, 韩 芮, 黄 振, 韩自军, 侯栋甲, 陈兴鹏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4
): 623-63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109
摘要
(
304
)
PDF
(3443KB)(
183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海域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多期伸展运动,导致交汇型断裂系统异常发育。交汇型断层控制的断块圈闭已经被证明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但是大量的勘探实践表明交汇断层的油气渗漏程度是成藏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综合利用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对交汇断层的封闭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交汇断层发育演化程度控制了交汇点渗漏强度;(2)油气充注—渗漏相对时间控制了交汇断层的有效封闭时间;(3)早期先存断裂的斜向拉伸作用导致的不同走向断层的应力差异影响断层封闭能力。综合利用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对渤海油田交汇型断层实钻构造的封闭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发现封闭值的大小与实钻圈闭的油柱高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该评价方法在多期伸展型交汇断层封闭性评价中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陈睿倩, 柳广弟, 孙明亮, 曹玉顺, 刘祥柏, 李 强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1
): 64-72.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40
摘要
(
455
)
PDF
(2130KB)(
293
)
可视化
收藏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地层分布有广泛的沥青、油苗显示,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生烃成藏历史。文章运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冀北坳陷芦家庄古油藏和双洞古油藏进行了油气成藏期次研究。通过显微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显示,芦家庄古油藏在中元古代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油气成藏后,在燕山期经历了第二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双洞古油藏则在燕山期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两个古油藏在燕山期的油气成藏时间集中于185~150 Ma。研究表明,冀北坳陷古油藏的成藏关键期与燕山期区域性火山活动异常活跃所致的古地温高温期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济阳坳陷前古近纪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
牛子铖, 王永诗, 王学军, 张学军, 王秀红, 韩冬梅, 刘 旋, 王 茹, 王 娟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1
): 73-85.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68
摘要
(
663
)
PDF
(3979KB)(
1044
)
可视化
收藏
济阳坳陷前古近系发育多套低勘探程度层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并可以提供油气资源。不同地质时期构造和沉积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本文综合地质资料、烃源岩热解和TOC分析资料、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全岩显微组分分析资料、饱和烃和芳香烃色质资料等,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前古近系烃源岩分布特征、地化特征和资源潜力。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系烃源岩分布局限,有机质丰度较低,但类型较好,具有一定的供烃能力。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差,以生气为主,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导致了这套源岩以二次生气为主。中生界发育了煤系源岩和湖相泥岩两套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等,局部发育中等—好烃源岩,成熟度空间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济阳坳陷三套前古近系烃源岩中,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品质最佳,中生界次之,下古生界相对较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定远凹陷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
詹 润, 丁 海, 张文永, 孙 贵, 随峰堂, 辛永超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1
): 86-95.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62
摘要
(
480
)
PDF
(6050KB)(
1390
)
可视化
收藏
定远凹陷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对下一步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与非常规天然气选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文章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成果,应用构造解析及区域对比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规律与前人相关认识,对定远凹陷构造特征、上古生界构造归属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结果认为定远凹陷内发育的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属于淮南煤田中部复式向斜构造带东部的延伸。该凹陷受大别造山带隆起及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走滑活动影响,分别经历了印支期(T3)前陆变形、早中侏罗世(J1+2)相对隆起、晚侏罗世(J3)末期至早白垩世初期(K1初期)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改造、早白垩世期间(K1)至古近纪(E)伸展改造、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以及新近纪(Q)—第四纪(N)坳陷式均匀沉降六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中训练图像建立方法综述
王鸣川, 商晓飞, 段太忠
高校地质学报 2022, 28 (
1
): 96-10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49
摘要
(
1140
)
PDF
(1268KB)(
1480
)
可视化
收藏
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是近年来储层建模技术的研究热点,其实用性受到训练图像的限制。训练图像的质量决定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精度和可靠程度,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成功的关键因素。文章阐述了训练图像的特征和意义,从方法的定义、使用情况、实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训练图像建立的方法,包括手工绘制、基于目标模拟、三维地震信息提取或转化、基于原型模型、基于过程模拟和二维图像方法,综合对比了不同训练图像建立方法的数据来源、优势与不足,探讨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依赖训练图像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调研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实践,指出了训练图像及其建立方法的发展方向,为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研究者和使用者提供借鉴,为完善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提供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层序格架约束下沉积、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的控制:以中东A 油田白垩系Mishrif 组为例
李峰峰, 郭 睿, 宋世琦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432-44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27
摘要
(
546
)
PDF
(5167KB)(
852
)
可视化
收藏
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层间产液不均衡。为明确储层和隔夹层形成机理和展布规律,以中东A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在层序格架的控制下,研究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ishrif组内部发育6个四级层序旋回,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环境演变,并对早期成岩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水体能量和成岩作用性质可分为5种沉积—成岩组合:(1)高能沉积环境+建设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大幅提高岩石物性形成优质储层;(2)高能沉积环境+破坏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胶结作用,降低岩石原始物性形成差储层或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隐蔽性强,识别困难,加剧了储层的非均值性;(3)低能沉积环境+建设性成岩作用,潟湖、开阔浅海及滩后发生选择性溶蚀和白云化作用,有效改善岩石物性,主要形成差储层;(4)低能沉积环境+破坏性成岩作用,潮湿气候条件下,潟湖相岩石发生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层序顶部发育炭质泥岩,形成暴露胶结炭化带。干旱和潮湿气候交替条件下,潟湖相岩石遭受多期风化—淋滤,形成致密胶结的角砾岩;该类沉积—成岩组合通常形成于低位体系域,形成稳定分布隔夹层;(5)低能沉积环境+弱成岩作用,岩石原始物性较差,灰泥含量高,后期未发生明显的成岩改造,多形成岩性隔夹层。Mishrif组在多期层序旋回控制下,沉积—成岩组合不断变化,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优质储层内部,厚度较薄,规模较小,分布不稳定;岩性隔夹层与差储层相伴生,不同环境中的岩性隔夹层分布稳定性差异较大,致密胶结带通常分布稳定,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开发层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
田德瑞, 牛成民, 王德英, 郭 涛, 潘文静, 郭龙龙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444-45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93
摘要
(
661
)
PDF
(1211KB)(
1630
)
可视化
收藏
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是辽东湾探区优质轻质原油的富集区,但关于该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分布规律及成藏特征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文章通过系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及对比,识别出辽西凹陷沙河街组发育沙一段、沙三段、沙四段3套有效烃源岩,但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差异明显。研究证实3套烃源岩的有机质组成均以浮游生物为主,其中沙一段浮游生物含量最高,陆源输入最少,沙四段有机质组成中沟鞭藻含量明显高于沙一段和沙三段。此外,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均沉积于淡水—微咸水弱碱性还原环境,沙一段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碱性强还原环境。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央反转带发现的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结合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第Ⅰ类原油为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的中块和东块中部地区;第Ⅱ类原油来自沙四段烃源岩,仅分布在中央反转带东块南部地区;第Ⅲ类原油为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中央反转带西块以及东块北部地区。在此基础之上对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辽西凹陷中央反转带油气藏受“源—断—砂”三因素耦合控制,即有效烃源岩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匹配程度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构造转换带制约下的砂体富集效应:以平湖斜坡孔雀亭区平湖组为例
李峻颉, 侯国伟, 秦兰芝, 谢晶晶, 苗 清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459-46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29
摘要
(
625
)
PDF
(7747KB)(
782
)
可视化
收藏
构造转换带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的重要领域,分布在多种类型的挤压或伸展盆地中。基于转换带的理论基础,认为同沉积时期其对砂体的汇聚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平湖斜坡带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处于断拗转换期,厘清该时期同沉积断裂体系所组成的构造转换带如何控砂控相,对下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录井资料研究,通过构造样式、断裂体系与生长指数梳理,厘清孔雀亭地区平行、共线与叠覆三种转换带类型;同时,转换带控制洼隆相间古地貌的形成,进而控制沉积砂体在近断裂转换点且可容纳空间大的地势低洼区卸载与富集,发育形成坡积扇、前缘水下扇和复合砂坝等沉积微相。根据古地貌特征、转换带类型与沉积砂体的匹配关系,厘定挠曲型平行转换带控砂模式、雁列型共线转换带控砂模式和扭动改造型叠覆转换带控砂模式。其中,挠曲型平行转换带与雁列型共线转换带聚砂效果最为显著。论文工作为后续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一定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烃源岩不同性质有机酸的分离及其检测方法
杜佳宗,何 蓓,蔡进功,雷天柱,刘 庆,谢忠怀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5
): 540-54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75
摘要
(
684
)
PDF
(956KB)(
537
)
可视化
收藏
烃源岩中的有机酸来源于有机质,但有机质具有不同的赋存形式,有机酸具有不同性质,这将影响有机酸与不同赋存有机质的关系,进而影响分离和检测方法。文章在总结前人对有机质赋存形式和有机酸性质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烃源岩中的有机酸并以非单一的形式存在,具有水溶性、脂溶性和难溶性有机酸三种类型,游离有机质中存在水溶性和脂溶性有机酸,而结合有机质中存在水溶性、脂溶性和难溶性有机酸。因此在检测方法上需采取分步分离的方法,且根据有机酸的性质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即水溶性有机酸利用离子色谱检测,索氏抽提得到的脂溶性有机酸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通过酸解抽提残渣得到的难溶性有机酸利用红外光谱检测,全面系统地认识烃源岩中有机酸含量和类型等特征。这对进一步探讨烃源岩各种类型有机酸特征和演化规律,深化烃源岩有机质生烃以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等机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陕北盐盆马家沟组含盐系地层层序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王天云,张永生,张建军,孙佳传,丁清香,李 陶,侯 艳,桂宝玲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5
): 549-55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62
摘要
(
1037
)
PDF
(4317KB)(
447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深部含盐系地层是中国陆相盐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采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变化,通过对地震、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对古生界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级别层序对含盐系地层发育形成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马家沟组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二级层序(构造层序)和三级层序(沉积层序)共同影响含盐系地层平面及剖面发育特征。沉积作用(三级层序)控制原始盐体的形成;构造作用(二级层序)控制原始盐盆的形成,并对含盐系地层形态产生破坏、改造及调整。研究含盐系地层层序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能够为海相盆地中深层盐矿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基于“定体积法”的大佛寺井田煤储层稳产阶段动态含气量反演
刘巧妮,刘钰辉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5
): 559-56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83
摘要
(
499
)
PDF
(1511KB)(
284
)
可视化
收藏
含气量是影响煤层气井生产的关键参数,但是,多数煤层气井无法直接获得目标煤层含气量,且解吸法测定的低阶煤储层含气量误差较大。文章以大佛寺井田煤层含气量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目标,结合煤层气井排采数据对煤储层参数动态的同步反馈,采用“定体积法”分析煤层气井排采数据,进行4#煤储层实时含气量的动态反演。结果表明:(1)设定多个原始含气量,实时含气量随时间变化呈线性递减关系,且下降趋势一致,皆能得到实时含气量变化线性斜率相同的结果:产气量与含气量消耗同步,且与生产时间间隔无关。(2)分析1 d、3 d、5 d的不同时间步长,设定原始含气量分别为2 m3/t、3 m3/t、4 m3/t、5 m3/t、6 m3/t、8 m3/t时,煤储层实时含气量变化关系高度一致,认为煤层气井遵循“定体积”产气规律,即不存在压降漏斗的形成与扩展。(3)连续排采阶段,实时含气量与排采时间呈线性降低关系,排采间断前后两个阶段煤储层实时含气量线性降低速率不同:为-0.00546和 -0.00435;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实时含气量变化斜率减小,是因为排采过程产生煤粉,堵塞阻碍块煤的解吸作用,造成储层伤害,能够解吸的煤层体积缩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C-P煤系致密砂岩储层敏感性分析
江涛,韦涛,范旭,许卫凯,李勇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3
): 313-322.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89
摘要
(
729
)
PDF
(1003KB)(
756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集层中矿物组成多样、孔隙结构复杂且黏土矿物含量高,直接影响储层改造和开发效果。文章基于X 衍射、铸体薄片、气测孔渗、压汞和敏感性实验,系统研究了储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中石英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较低,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以及伊/蒙混层;储层普遍低孔低渗,孔隙结构较差。速敏以太原组最强,山西组最弱,与伊利石+绿泥石含量正相关,高岭石含量负相关。水敏下石盒子组最强,太原组最弱,与伊/蒙混层含量正相关。盐敏与水敏有类似特点,与伊/蒙混层含量表现出正相关。酸敏山西组最强,下石盒子组最弱,与绿泥石和铁白云石矿物含量正相关。碱敏性山西组最强,太原组最弱,受长石、石英和高岭石含量影响。相关认识有助于指导研究区钻井、压裂等施工工艺选择和排采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四川盆地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
郭建林,贾成业,何东博,李林,朱汉卿,周倚,刘畅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3
): 323-332.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47
摘要
(
992
)
PDF
(4500KB)(
1468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确定孔隙度(Φ) 大于3%,含气饱和度(Sg) 高于30%,岩石骨架密度(DEN) 低于2.7 g/cm
3
,脆性指数(BI) 高于40%时,对应含气量(Vt) 高于1 m
3
/t,可识别出储层与非储层,是有效储层识别的标准。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思路,选取含气量表征页岩储层物质基础,与孔隙度和有机质丰度正相关;选取脆性指数评价工程可压性,与硅质和碳酸盐岩含量正相关,明确了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可综合表征页岩储层地质和工程两方面特征。进一步将有效储层划分为三类:I类储层含气量(Vt) 高于4 m
3
/t,脆性指数(BI)高于50%;II类储层含气量与脆性指数中任何一项低于4 m
3
/t或50%;三类储层含气量(Vt)介于1~4m3/t,脆性指数(BI) 为40%~50%。川南地区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品质较好,以I、II类储层为主,局部为III类储层。采用该分类评价标准,评价水平井实际钻遇储层品质,Ⅰ类储层比例与气井测试产量、EUR间呈正相关,且当Ⅰ类储层钻遇率高于50%,气井测试产量超过15×104 m
3
/d概率达到92%,对应气井EUR在8000×104 m
3
以上,达到效益开发的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渤中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岩溶分带特征与优质储层分布规律研究
华晓莉,李慧勇,孙希家,陶莉,胡贺伟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
3
): 333-33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59
摘要
(
723
)
PDF
(1951KB)(
774
)
可视化
收藏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揭示古生界气层垂向上显示分段性特征,该区储层主要受岩溶作用的控制,认识研究区岩溶垂向分带特征是预测优质储层和油气分布的关键。文章利用岩心、薄片、电性特征、能谱测井U 值、C、O、Sr 同位素等资料,结合水动力作用的大小、方向,综合分析认为,岩溶储层垂向具有分带性特征,自上而下分为表层风化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且其岩电特征与溶蚀作用强差异性控制了储层发育段。研究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表层风化带、水平潜流带,且分别在不整合面以下20 m 范围内和距不整合面50~200 m,此外在溶蚀作用弱的深部缓流带,白云岩发育区则是潜在优质储层发育带。明确岩溶垂向分带特征及储层发育规律,对下一步碳酸盐岩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剥蚀量恢复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薛志文,屈争辉,成捷,王元杰,马友生,许永忠
高校地质学报
Select
18.
走滑—拉分盆地构造特征及盆地成因模式探讨:以中非多赛奥盆地为例
孔令武,张树林,韩文明,赵红岩,赵佳奇,喻英梅
高校地质学报
Select
19.
伸展构造拉张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及在琼东南盆地的应用
张迎朝,汪伟,甘军,尹宏伟,朱继田,张佳星,熊小峰,贾东,郭明刚
高校地质学报
Select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背斜深、浅断裂系统耦合分析
王彦博,张永庶,肖安成,汪立群,沈亚,吴磊
高校地质学报
跳至
页
第1页
共5页
共98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