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工程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DTS 的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试验研究
    王皓宇, 方忠强, 任 康, 涂齐亮, 张 丹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86-89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47
    摘要977)      PDF (2166KB)(346)    收藏
    隧道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其运营安全,基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进行渗漏监测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针对常规渗漏监测技术的不足,根据基于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原理,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温度敏感型隧道渗漏传感光缆,并提出基于DTS的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该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的进行可行性验证,分析了影响感测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利用研发的温度敏感型光缆可以准确识别渗漏事件,该传感光缆经过多次风干—浸湿后,仍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渗漏速度、环境风速、渗漏时长对准确识别渗漏事件的影响较小;提出了渗漏点识别的阈值标准,即当传感光缆不同测点间的相对温度降幅达到或大于0.5 ℃,且2 h内的降温速率达到或大于0.4 ℃/h时,可以判定为渗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化学老化生物炭对土体膨胀性和压缩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殷 悦, 顾 凯, 卢 宇, 沈征涛, 施 斌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94-90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6
    摘要1083)      PDF (1800KB)(382)    收藏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土体改性材料逐渐得到应用。土中的化学环境会改变生物炭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改性土体的体变特性。为掌握化学老化生物炭对膨胀土膨胀性和压缩性的影响,采用柠檬酸酸化法模拟木质生物炭在植物有机酸作用下的化学老化,并借助微观结构分析(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1)生物炭老化作用对土体膨胀性的影响与生物炭粒径和掺量有关。当生物炭粒径较小时(< 0.25 mm),化学老化仅能进一步增强高掺量生物炭对膨胀土膨胀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生物炭粒径的增加(0.25~1 mm),这种影响在低掺量条件下也会出现;(2)生物炭改性膨胀土压缩性对生物炭化学老化不敏感,其对生物炭掺量和粒径的变化较为敏感。生物炭加入膨胀土后可以显著降低其压缩性,并且这种降低随着生物炭掺量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变得更加显著;(3)化学老化通过改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官能团数量影响膨胀土的亲水性,进而改变膨胀性;而外部荷载对膨胀土的压缩主要体现在孔隙的压密上,因此土体压缩对生物炭的化学老化不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的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快速建模及数值分析
    钱庭青, 张 迁, 徐洪钟, 毕 港, 朱 焕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902-90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62
    摘要900)      PDF (5056KB)(401)    收藏
    无人机摄像技术能快速便捷地构建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数值高程模型(DEM),但目前对DEM的后续优化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托于某抽水蓄能水电工程,探讨了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在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快速建模和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在DEM基础上,提取地形等高线图,通过编程构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使用专业数值软件开展了强度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无人机摄像技术建构的三维数字高程模型高度还原现场,方便于科研工作和工程设计的后续数值分析;无人机定期飞行,实现了用低成本获取不同时期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的时空状态,进而达到长期动态的健康监测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BIM 与GIS 融合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姚 璐, 张 丹, 王 波, 任 康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72-279.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62
    摘要990)      PDF (1727KB)(326)    收藏
    利用地源热泵为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供能,常采用分别计算浅层地温能供能量和建筑耗能量的方法进行设计,但这类方法无法实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动态评估。文章提出一种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BIM在建筑构件高度可视化和GIS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优势,将建筑构件与地上和地下空间信息融合为一体,实现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的三维评价。提出了采用供需比指标作为表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的分级评价指标,依据各月份供需比的波动情况,以南京大学朱共山楼为例对冬季供热工况下的适宜性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温能在大部分时间能满足该建筑的能耗需求,其适宜性评价分级为中等适宜,证明了基于BIM与GIS融合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浸水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及分形特征研究
    王绅皓, 谢婉丽, 常一伦, 单 帅, 井 旭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80-28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48
    摘要1272)      PDF (2500KB)(560)    收藏
    针对延安新区湿陷性黄土,开展浸水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不同浸水时长的黄土微观结构图像。运用ImagePro Plus(IPP)图像处理软件提取黄土的微观结构参数,结合分形理论对黄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浸水过程中,土体宏观表现为湿陷性减弱。土体颗粒排列、形态分布呈规律性变化;孔隙面积概率分布指数和颗粒分形维数均出现减小趋势,颗粒圆形度先减小后增大,排列发生定向改变;浸水作用对黄土微观结构的影响具有时效性,初始阶段土体受黏土矿物软化、可溶盐流失的影响,天然结构在水体扰动下逐渐失稳;随浸水时间的增加,骨架结构产生破坏,颗粒发生偏转、滑移、重组;平衡阶段颗粒形成新的结构,排列密集化,大、中孔隙减少,土体结构逐渐稳定。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浸水作用下的黄土结构特征,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问题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InSAR 监测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
    蔡田露, 卢 毅, 陆 华, 闵 望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2): 289-29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06
    摘要1695)      PDF (4403KB)(461)    收藏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持续推进,地面沉降中心由内陆向港口、海堤及围填海区域发生转移,沉降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混合型转变,而InSAR监测的区域全覆盖特性正好可以匹配如今不断变化的监测需求。文章以连云港地区为例,在简述基于InSAR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多源数据对比与验证,从而对InSAR监测成果进行验证与评价,最终结果一致性好、可信度高,满足目前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要求,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南京市浅层地温场监测方案和地温分布特点研究
    张天生, 刘 春, 李济琛, 施 斌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56-664.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72
    摘要687)      PDF (1786KB)(837)    收藏
    浅层地温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地监测南京市浅层地温场的时空演化,针对4种温度传感器:DTS、FBG、Pt100和iButton,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进行分析对比,从测温精度、适用范围、工作特性等方面展开研究。结合试验结果和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总结出四种传感器在浅层地温场监测方面的优缺点和特性,并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监测方案,为浅层地温场的长期时空监测提供参考:在所有钻孔中埋设分布式测温光纤,并根据地温钻孔的土层分布和所获取的地温分布数据,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地温钻孔布设FBG测温串;在所有钻孔点距地表5 cm处布设iButton,并使用Pt100监测地表以下25 m内的精确地温。根据已获得的监测数据,可总结出南京地区浅层地温在垂向上的大体分布规律,发现其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浅地表地温与地表覆盖层、大气及太阳辐射有关,深部地温受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暂时性承压水导致山前缓坡破坏的模型分析
    王 波, 许宝田, 刘海波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65-67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73
    摘要534)      PDF (2352KB)(556)    收藏
    宁(南京)镇(镇江)地区大量缓倾角滑坡发生在强降雨之后,坡内水位抬升形成暂时性承压水,滑坡变形表现为坡体前缘隆起、后缘拉裂。通过对南京江宁石龙路滑坡开展现场地质调查,发现该滑坡地层结构表现为宁镇地区山前缓坡典型的上细下粗的二元地质结构特征。文章以南京石龙路滑坡破坏特征为基础,从简单的承压水分布模型与简支梁模型的基本原理出发,试图分析暂时性承压水导致坡体前缘隔水层隆起破坏的力学机制。针对滑坡前缘隆起特征,构建承压水一维稳定流模型,分析了坡体前缘透水层中承压水的分布特征;引入简支梁模型分析了承压水扬压力对隔水层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隔水层中裂隙的发育规律;确定了隔水层隆起后破坏的判据,详细分析了坡脚处扬压力水头和隔水层厚度对隔水层破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透水层中承压水头为三角形分布,隔水层最深裂隙发育在扬压力对简支梁模型的最大弯矩处;地表隔水层最大破坏区域与坡脚处扬压力水头呈正相关,与隔水层厚度呈负相关;隔水层发生隆起—拉裂破坏时的临界扬压力水头和临界隔水层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岛滨海海积淤泥水泥土力学性能及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李 鹏,聂 宁,刘 强,郝胜利,吴邵芳,杨俊杰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74-679.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76
    摘要545)      PDF (1533KB)(1165)    收藏
    为研究青岛滨海及环胶州湾地区海积淤泥形成的水泥土的力学性能及变形特性,开展了一系列配合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尺寸对水泥土抗压强度影响较小。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近似呈双曲线关系,利用水泥土中总的灰水比和任意时间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预测水泥土的长期强度。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而增大,呈线性相关,可通过经验公式进行预测。在使用高抗硫酸盐水泥时,当其掺入比超过15%时才能起到明显的抗侵蚀作用。此外应该适当提高水灰比以获得更高的水泥土强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膨胀土干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王东伟,唐朝生,李胜杰,曾浩,施斌,张必勇
    高校地质学报   
    11. 基于SLFT的边坡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据
    方宏伟,吴建勋,侯振坤
    高校地质学报   
    12. 镇江地区降雨导致滑坡规律统计分析
    燕晓莹,阎长虹,郜泽郑
    高校地质学报   
    13. 基于BOFDA的砂—黏土互层垂向变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卢毅,宋泽卓,于军,龚绪龙,季峻峰,陆婧,周钢军
    高校地质学报   
    14. 光纤和砂土界面耦合性能的分布式感测试验研究
    程刚,施斌,朱鸿鹄,陈冬冬
    高校地质学报   
    15. 土层回弹变形特性及回弹潜力试验研究
    吴静红,程刚,施斌,顾凯,蒋娜
    高校地质学报   
    16. 稀疏非正交填充裂隙岩体水流—传热—应力模型与离散元模拟
    高俊义,项彦勇,雷海波
    高校地质学报   
    17. 岩质边坡生态防护客土持水性与渗透性耦合作用试验研究
    高晓颖,刘强,杨俊杰,孙冲
    高校地质学报   
    18. 含偏置裂纹的三点弯曲梁破坏过程颗粒流模拟
    丁永政,邓清海,刘兆冰,李宏
    高校地质学报   
    19. 砂土颗粒形状的傅里叶描述符自动生成
    方浩,张巍*,肖瑞,施斌,刘岩,赵春发
    高校地质学报   
    20. 纤维加筋市政污泥剪切强度试验研究
    王宏胜,王鹏,唐朝生*,刘昌黎,施斌
    高校地质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