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社(CAS)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栏目文章信息
工程地质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基于InSAR 监测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
蔡田露, 卢 毅, 陆 华, 闵 望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89-29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06
摘要
(
1743
)
PDF
(4403KB)(
484
)
可视化
收藏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持续推进,地面沉降中心由内陆向港口、海堤及围填海区域发生转移,沉降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混合型转变,而InSAR监测的区域全覆盖特性正好可以匹配如今不断变化的监测需求。文章以连云港地区为例,在简述基于InSAR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多源数据对比与验证,从而对InSAR监测成果进行验证与评价,最终结果一致性好、可信度高,满足目前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要求,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浸水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微观结构及分形特征研究
王绅皓, 谢婉丽, 常一伦, 单 帅, 井 旭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80-28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48
摘要
(
1305
)
PDF
(2500KB)(
580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延安新区湿陷性黄土,开展浸水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不同浸水时长的黄土微观结构图像。运用ImagePro Plus(IPP)图像处理软件提取黄土的微观结构参数,结合分形理论对黄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浸水过程中,土体宏观表现为湿陷性减弱。土体颗粒排列、形态分布呈规律性变化;孔隙面积概率分布指数和颗粒分形维数均出现减小趋势,颗粒圆形度先减小后增大,排列发生定向改变;浸水作用对黄土微观结构的影响具有时效性,初始阶段土体受黏土矿物软化、可溶盐流失的影响,天然结构在水体扰动下逐渐失稳;随浸水时间的增加,骨架结构产生破坏,颗粒发生偏转、滑移、重组;平衡阶段颗粒形成新的结构,排列密集化,大、中孔隙减少,土体结构逐渐稳定。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浸水作用下的黄土结构特征,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问题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化学老化生物炭对土体膨胀性和压缩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殷 悦, 顾 凯, 卢 宇, 沈征涛, 施 斌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6
): 894-90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6
摘要
(
1104
)
PDF
(1800KB)(
406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土体改性材料逐渐得到应用。土中的化学环境会改变生物炭理化性质,从而影响改性土体的体变特性。为掌握化学老化生物炭对膨胀土膨胀性和压缩性的影响,采用柠檬酸酸化法模拟木质生物炭在植物有机酸作用下的化学老化,并借助微观结构分析(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1)生物炭老化作用对土体膨胀性的影响与生物炭粒径和掺量有关。当生物炭粒径较小时(< 0.25 mm),化学老化仅能进一步增强高掺量生物炭对膨胀土膨胀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生物炭粒径的增加(0.25~1 mm),这种影响在低掺量条件下也会出现;(2)生物炭改性膨胀土压缩性对生物炭化学老化不敏感,其对生物炭掺量和粒径的变化较为敏感。生物炭加入膨胀土后可以显著降低其压缩性,并且这种降低随着生物炭掺量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变得更加显著;(3)化学老化通过改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官能团数量影响膨胀土的亲水性,进而改变膨胀性;而外部荷载对膨胀土的压缩主要体现在孔隙的压密上,因此土体压缩对生物炭的化学老化不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基于BIM 与GIS 融合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姚 璐, 张 丹, 王 波, 任 康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2
): 272-279.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62
摘要
(
1015
)
PDF
(1727KB)(
341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地源热泵为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供能,常采用分别计算浅层地温能供能量和建筑耗能量的方法进行设计,但这类方法无法实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动态评估。文章提出一种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BIM在建筑构件高度可视化和GIS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方面的优势,将建筑构件与地上和地下空间信息融合为一体,实现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的三维评价。提出了采用供需比指标作为表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的分级评价指标,依据各月份供需比的波动情况,以南京大学朱共山楼为例对冬季供热工况下的适宜性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温能在大部分时间能满足该建筑的能耗需求,其适宜性评价分级为中等适宜,证明了基于BIM与GIS融合的浅层地温能开发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基于DTS 的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试验研究
王皓宇, 方忠强, 任 康, 涂齐亮, 张 丹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6
): 886-89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47
摘要
(
998
)
PDF
(2166KB)(
391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渗漏问题严重影响其运营安全,基于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进行渗漏监测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针对常规渗漏监测技术的不足,根据基于干湿球温度计测量原理,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温度敏感型隧道渗漏传感光缆,并提出基于DTS的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该隧道渗漏分布式感测方法的进行可行性验证,分析了影响感测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利用研发的温度敏感型光缆可以准确识别渗漏事件,该传感光缆经过多次风干—浸湿后,仍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渗漏速度、环境风速、渗漏时长对准确识别渗漏事件的影响较小;提出了渗漏点识别的阈值标准,即当传感光缆不同测点间的相对温度降幅达到或大于0.5 ℃,且2 h内的降温速率达到或大于0.4 ℃/h时,可以判定为渗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的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快速建模及数值分析
钱庭青, 张 迁, 徐洪钟, 毕 港, 朱 焕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
6
): 902-90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62
摘要
(
913
)
PDF
(5056KB)(
428
)
可视化
收藏
无人机摄像技术能快速便捷地构建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数值高程模型(DEM),但目前对DEM的后续优化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章依托于某抽水蓄能水电工程,探讨了基于无人机摄像技术在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快速建模和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在DEM基础上,提取地形等高线图,通过编程构建三维数值分析模型,使用专业数值软件开展了强度及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无人机摄像技术建构的三维数字高程模型高度还原现场,方便于科研工作和工程设计的后续数值分析;无人机定期飞行,实现了用低成本获取不同时期水电工程库区国土空间生态的时空状态,进而达到长期动态的健康监测的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