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3-20
    文章目录
    利用EMP独居石定年法探讨浙闽武夷山地区变质基底岩石与花岗岩的年龄
    陈正宏,李寄嵎,谢佩珊,曾 雯,周汉文
    2008, 14(1):  1-15. 
    摘要 ( 2181 )   PDF (1854KB) ( 29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EMP独居石定年法佐以LA-ICPMS U-Pb锆石定年法对浙闽武夷山地区5个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及附近5个显生宙花岗岩体进行年龄分析,结果显示独居石多为加里东期的产物且常呈现两期次的生长。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中,万全群杜潭组混合岩为533.0±44.4 Ma及451.0±17.7 Ma(锆石无年龄群落,但均大于800 Ma),八都群堑头组混合岩淡色体为422.0±13.7 Ma及360.0±14.9 Ma(锆石年龄为436.4±4.7 Ma),天井坪组云母石英片岩为443.3±11.3 Ma(锆石无年龄群落,但主要散布在 450~350Ma),麻源群南山组片麻岩不含独居石,但锆石年龄为859.1±9.2 Ma,万全群黄潭组变粒岩不含独居石及可资定年的锆石。显生宙花岗岩的河田岩体(162.3±4.4 Ma)及富城岩体(215.3±4.5 Ma),均能符合原所预期之晚燕山期及印支期时代;另原认为分属印支期的玮埔(418.7±16.4 Ma及360.6±15.3 Ma)、海西期的真峰顶(429.3±15.6 Ma)及加里东期的宁化(438.2±9.5 Ma及348±20 Ma)三岩体均获致加里东的年龄,有些并伴有海西期的讯号。这些结果指示:(1) 华夏陆块遭受强烈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除了有大规模花岗岩侵入外,尚对前寒武基底进行强烈改造;(2)海西期的年龄主要由高铀独居石反应出来,锆石并未明确指出这期事件的事实尚难论断此区历经海西运动,若有此一运动其变质程度亦只影响到独居石;(3)太古代的锆石均为继承锆石,不足以支持武夷山地区有太古代的基底出露;(4)台湾西部大量早元古代的独居石源于武夷山地区的观点尚未落实。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
    王德滋,谢 磊
    2008, 14(1):  16-21. 
    摘要 ( 2072 )   PDF (857KB) ( 30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寄主岩浆中;(2)由于基性岩浆温度恒高于酸性岩浆(温度超出约300℃),这类包体常具有淬冷边;(3)包体有时含有反向脉;(4)包体中能见到自寄主岩浆捕获的长石捕虏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典型的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质杂岩(平潭、普陀山、花山—姑婆山)研究实例,认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可用来自深部岩浆房的玄武质岩浆向浅部酸性岩浆房的注入作用来解释。
    鲁西蒙山新太古代末闪长岩体的区域构造意义?-SHRIMP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侯贵廷,王传成,王延欣,肖芳锋,李 乐
    2008, 14(1):  22-28. 
    摘要 ( 2211 )   PDF (684KB) ( 19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鲁西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主要分两个单元:西部的TTG(tonalitic英云闪长质-trondhjemitic奥长花岗质-granodioritic花岗闪长质)岩石单元和东部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单元。鲁西的两个岩石单元沿北北西向古构造带拼贴,沿古构造带侵位一些深成闪长岩体。在该古构造带的南部发育的深成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 U-Pb定年结果给出了上交点年龄2534±77Ma,近谐和点年龄为2536±26Ma,代表在晚太古代末(~2.5Ga)沿古构造带拼贴过程中的深成岩浆活动,是鲁西地区前寒武纪完成克拉通化的陆壳固结作用。从地质年代学和区域地质上,本文确定了沿北西走向的泰山-蒙山古构造带分布的南部蒙山闪长岩体与北部的泰山闪长岩体处于同一条深成岩浆活动带,这表明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末TTG岩区与二长花岗岩区两个单元沿古构造带拼贴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在新太古代末发生的重要大地构造事件。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呼和恩格尔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赵 磊,吴泰然,罗红玲,贺元凯,荆 旭
    2008, 14(1):  29-38. 
    摘要 ( 1466 )   PDF (868KB) ( 18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白音珠日和苏木以南呼和恩格尔附近出露一套杂岩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出现角闪橄榄岩、角闪辉长岩和闪长岩,具有环状分布的特征,并以闪长岩为主。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及角闪石等。根据K-Ar同位素表观年龄,呼和恩格尔杂岩体形成于242~287 Ma 之间。电子探针数据分析表明,角闪辉长岩中的辉石为透辉石,斜长石An 值平均为90.6,属倍长石。杂岩体的各类岩石均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 Rb, Sr, Ba 明显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 Ta, Zr, Hf 相对亏损。根据AlZ-TiO2, An-Mg', Hf/3-Th-Ta 以及Hf/3-Th-Nb/16 图解,结合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呼和恩格尔杂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是二叠纪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下部俯冲事件的直接反映。
    安徽巢湖平顶山中二叠统孤峰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杨水源,姚 静
    2008, 14(1):  39-48. 
    摘要 ( 1386 )   PDF (1138KB) ( 17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巢湖平顶山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的层状硅质岩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其详细的野外地质和岩相学观察,及硅质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在Al-Fe-Mn三角图、SiO2 -(K2O+Na2O),SiO2-Al2O3,SiO2-MgO,Al2O3 -(K2O+Na2O)双变量图解中都落入了生物成因的硅质岩范围内;K2O/Na2O平均值为1.32,δCe具有轻微的负异常,轻稀土富集,这些特征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应为海水生物沉积成因。硅质岩的ΣREE值在19.87~63.95μg/g之间,平均值为44.59μg/g;δCe范围在0.72~0.97,平均值为0.84;Ceanom范围在-0.174~-0.011,平均值为-0.088;(La/Yb)N 值在0.44~1.98之间,平均值为1.01;(La / Ce)N值在1.04~1.3之间,平均值为1.16,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指示了研究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的缺氧的水体环境中。研究发现,与硅质岩互层的泥质岩中存在火山毛,预示该区硅质岩的硅可能有部分来源于火山物质。
    美国Paradox盆地盐构造新生代的拉伸活化
    Ge Hongxing(戈红星), Martin P. A. Jackson, Sharon Mosher
    2008, 14(1):  49-63. 
    摘要 ( 1705 )   PDF (2556KB) ( 14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科罗拉多高原Paradox 盆地中的裂口盐墙和盐背斜,主要是在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物的差异负载作用下发育起来的。盐构造顶部的平缓褶皱,通常被认为是晚白垩纪至古新世拉腊米挤压运动的产物,而其脊顶地堑与山谷,则被认为是挤压后的松弛拉伸及盐溶作用所造成的。基于野外调查、物理模拟以及现代盐构造学理论,研究认为这些平缓褶皱和脊顶地堑,主要是新生代始新世至渐新世北北东向区域拉伸作用的产物。因为岩盐较其围岩软弱,拉伸形变主要集中在早先形成的盐墙、盐背斜及其较薄的顶板中,使盐构造发生活化并形成新的拉伸构造。顶板中的拉伸构造主要包括正断层、地堑、断层滑移( 断滑) 褶皱以及滚动褶皱。由于区域拉伸方向斜交盐构造走向,断层分布多呈羽列状。在母盐层较厚地区,拉伸使盐刺穿在正断层之下次动上升;而在母盐层较薄地区,拉伸使盐刺穿下降。在初始盐刺穿较高地区,盐构造的侧翼下降;而在初始盐刺穿较低地区,盐构造整体下降。拉伸使盐刺穿变宽,脊顶地堑下沉,形成拉伸型下降盐刺穿特征性的尖角盐体构造。局部地区,盐体从破碎的顶板间溢出,覆盖了下沉的脊顶地堑。
    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
    周金城, 王孝磊, 邱检生
    2008, 14(1):  64-72. 
    摘要 ( 1513 )   PDF (542KB) ( 25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世纪初这几年利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及其他新的定年方法已获得的定年结果表明,扬子与华夏板块的拼合发生在870~820 Ma之间,形成格林威尔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发生在1 190~980 Ma期间,江南造山带的碰撞事件要滞后320~160 Ma。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普遍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未找到格林威尔造山带中广泛存在的麻粒岩相的高级变质记录。根据这两点,目前无法确认江南造山带是格林威尔期造山带。江南造山带可能是Rodinia向Gondwana 超级大陆过渡过程中两相邻陆块拼合的产物。在江南造山带西段,作为基底出露的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等曾被认为是中元古代地层,这些地层中砂岩的碎屑锆石定年表明,这些基底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870~860 Ma,属于新元古代。沿着江南造山带分布的S-型花岗岩可作为板块间碰撞、造山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并非地幔柱岩浆作用的产物。江南造山带西段~760 Ma的部分基性火山-侵入岩、扬子地块周边及华夏地块某些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803~818 Ma)中的基性火山岩具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规模很小,是造山后伸展阶段、软流圈局部上侵形成的,不能作为Rodinia裂解的岩石学证据。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中缝合线的特征与成因
    章凤奇,陈汉林,董传万,沈忠悦,杨树锋
    2008, 14(1):  73-81. 
    摘要 ( 1989 )   PDF (5295KB) ( 13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酸性火山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可分为两类,一类常发育于岩性差异面或流纹面等界面处,产状受岩性界面或流纹面控制;另一类则与岩性界面无关,产状与构造裂缝相似。扫描电镜(SEM) 的观察表明,缝合线的三维形态复杂多变,缝合柱的侧面具有显微滑痕特征。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火山岩缝合线中主要富集Fe,Al,K等元素,亏损Si 和Na 等元素,反映其主要物质组成为铁的氧化物、高岭石和钾盐等,局部含少量的碳酸盐岩。综合分析认为火山岩中的缝合线属后生成岩作用阶段的产物,与长英质矿物的溶解或蚀变有关,是本区火山岩岩性、地温场、流体场及应力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利用岩性及地层厚度推测喀斯特地区的风化成土量——以贵阳金阳地区为例探讨二叠系以上地层的成土能力
    杨瑞东
    2008, 14(1):  82-89. 
    摘要 ( 1864 )   PDF (1087KB) ( 2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成土是喀斯特地貌发展及演化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了贵阳市金阳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剖面和红粘土层下基岩分布情况,结合该地区地层发育、厚度、岩性等特征,以及碳酸盐岩风化成土的经验数值,推算了研究区成土厚度。同时,根据理论成土厚度与实际保存红粘土厚度对比分析,确认目前保存下来的红粘土层是早更新世以来的第三个夷平期的产物,形成时间可能为4 ~13 万年。现代碳酸盐岩上的红粘土层不仅由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形成,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由碳酸盐岩岩系中的碎屑岩夹层风化成土而来,同时侏罗系碎屑岩成土也占较大比例。因此,喀斯特环境中红粘土的形成及物质来源比较复杂,并非单一的碳酸盐岩风化成土。
    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两种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吴靖宇,孙柏年,解三平,林志成,闫德飞,肖 良
    2008, 14(1):  90-98. 
    摘要 ( 1851 )   PDF (3519KB) ( 24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是化石植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实验研究了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 和长梗润楠(近似种)Machilus cf. longipedicellata 两个化石种的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与现存对应种类进行了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补充证实了两化石种均属于自然分类属性。丰富了我国樟科润楠属化石记录。鉴于大气CO2 浓度与植物叶片气孔指数呈负相关关系,Machilus 叶片可以作为大气CO2 浓度的生物指示器。研究表明,利用该类化石叶片气孔参数可推测地史时期古大气CO2 浓度,揭示了新近纪滇西地区为温暖湿润性气候。
    琼东南盆地东部构造坡折样式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甘华军,王 华,肖 军,陆永潮
    2008, 14(1):  99-105. 
    摘要 ( 1999 )   PDF (4991KB) ( 19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详细分析资料,利用工作站和地震解释软件,以琼东南盆地东部新生界地层为对象,开展了构造和层序地层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琼东南盆地东部发育有三种构造坡折带样式:断坡带,单一坡折带以及复合坡折带,并识别出由不同层序格架控制的多种低位域的沉积地质体,包括下切谷,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其物源主要来源于研究区北部的陆架区;琼东南东部的低位体系域的特征和分布与三种层序格架样式相互对应,这些低位域砂体可成为有利的储层。结合前人的坡折带理论,揭示构造坡折带与该区内有效储集体分布的关系,预测潜在的勘探目标。
    基于GIS的个旧花岗岩凹陷带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
    王雄军,彭省临,杨 斌,张建东,梁恩云
    2008, 14(1):  106-113. 
    摘要 ( 1512 )   PDF (1112KB) ( 11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个旧花岗岩凹陷带进行数字矿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的研究。在了解个旧矿田地质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区信息统计单元的划分、预测区地质信息(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蚀变以及物、化、遥异常等)变量的确定以及编码和赋值,采用特征分析法确定空间网格单元成矿异常有利度模型,从成矿预测单元中最终圈定了找矿优选靶区。结果表明了信息统计单元结合特征分析数学方法是可行的。
    赣西北香炉山钨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田邦生,袁步云
    2008, 14(1):  114-119. 
    摘要 ( 1772 )   PDF (914KB) ( 20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炉山钨矿床是一个超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北东向香炉山背斜核部的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中寒武统杨柳岗组不纯灰岩的接触带中。花岗岩中W 含量超过50×10-6,矿石硫化物的δS34 平均值为+3.4‰,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夕卡岩阶段,其次为硫化物阶段。主要的成矿控制因素为:背斜及其伴生的层间滑脱构造、富含W 的S 型花岗岩以及中寒武统的不纯灰岩;主要的围岩蚀变为:夕卡岩化、角岩化、硅化、云英岩化、绿泥石化和萤石化;这些围岩蚀变和黄铁矿化、白钨矿化、黑钨矿化及其氧化产物都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天然气溶解过程中组分分馏模型及其应用
    程付启,金 强,林会喜,刘文汇
    2008, 14(1):  120-125. 
    摘要 ( 1722 )   PDF (626KB) ( 14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不同组分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导致溶解相与残留游离相天然气组分组成不同,即发生组分的溶解分馏效应。溶解分馏效应在天然气水溶运移、溶解散失等过程中均有发生。揭示天然气组分的溶解分馏规律、建立定量分馏模型,有助于天然气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示踪。以Henry定律为依据,对不同组分溶解特征分析,提出了溶解度分数的概念,并建立了溶解分馏模型。根据该模型和各组分的溶解度分数和天然气溶解量,可计算各组分的溶解分馏量,恢复天然气初始组成特征。计算表明,威远震旦系气藏初期的天然气组成为:CH4为72.70%,C2H6为0.09%,CO2为22.41%,N2为4.07%,干燥系数(C1/C1-5)为99.876%。溶解作用使天然气中CO2含量显著降低,烃类气体含量增加,而天然气干燥系数降低。结果有助于天然气成因判识和气源对比等。
    应用改进并行遗传算法反求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孔祥龙?,朱国荣,江思珉
    2008, 14(1):  126-132. 
    摘要 ( 1261 )   PDF (719KB) ( 1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单纯形法局部搜索速度快和遗传算法全局寻优的特点,同时为了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弊病,提出采用混合单纯形技术的并行遗传算法(Hybrid Simplex Parallel Genetic Algorithm,SPGA)进行水文地质逆问题的求解。详细阐述了SPGA算法的具体操作和实现,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水源地的地下水模拟反演中。计算结果表明,SPGA算法在水文地质参数寻优计算中具有比较好的可靠性和计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