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6-20
    文章目录
    关于汶川地震
    卢华复,贾 东,王良书,王胜利
    2008, 14(2):  133-138. 
    摘要 ( 1691 )   PDF (1848KB) ( 21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四川龙门山逆冲带的前锋灌县—安县断层,或此断层附近新产生相同产状的断层。发震断层走向NE倾向NW,逆冲兼右行平移。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是印藏陆-陆碰撞后,印度次大陆活塞状嵌入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东部向SEE方向近水平挤压,在龙门山冲断带前锋向东南逆冲到四川盆地,构造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汶川地震演示了一个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隆起的构造模型,即其经由龙门山冲断带的地壳冲断作用和缩短作用而隆升。这与Burchfiel的模型不同,该模型认为龙门山上升是由于韧性下地壳流受到四川盆地高强度地壳阻挡而上涌所致。这两种模型可能各有其适用时间阶段,然而本文的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因汶川地震已显示了它的真实性。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鲜本忠,徐怀宝,金振奎,王春生,鲁 阳, 黄立良
    2008, 14(2):  139-146. 
    摘要 ( 1992 )   PDF (1503KB) ( 1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序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原理指导下的地震资料解释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配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勘探从克乌断裂带上盘向下盘、从构造油气藏向地层、岩性等隐蔽油气藏的转变,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地球物理资料,将三叠系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5 个三级层序和8 个体系域,进而总结出拗陷完整型和拗陷残缺型两种层序类型。结合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和井间沉积对比,探讨了三叠系砂体结构和湖侵体系域地层超覆、湖退体系域及最大湖泛面附近小规模滑塌浊积体岩性透镜体等5 种圈闭发育模式。油气成藏综合条件分析指出有效圈闭和油源断层的识别是制约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准噶尔盆地克-百地区中二叠统坡折带与岩性地层圈闭的关系
    耳 闯,王英民,刘 豪,陈 磊,李羊羊
    2008, 14(2):  147-156. 
    摘要 ( 1638 )   PDF (6557KB) ( 13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拉玛依至百口泉地区中二叠世的坡折带十分发育,表现为顺物源方向具多级坡折的特点,按其发育的位置可分为盆缘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受边界逆冲断裂持续活动、盆内次级断裂活动的影响,坡折带的演化表现为多期、幕次性、差异活动以及继承性等特征。坡折带对地层超覆叠置、层序构成样式及沉积相的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受多级坡折带控制的圈闭发育模式,在坡折带附近,可形成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遮挡圈闭等类型。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高频基准面旋回与砂体分布型式研究
    吴胜和,伊振林,许长福,郭建刚,张保国,吴小军
    2008, 14(2):  157-163. 
    摘要 ( 1731 )   PDF (3348KB) ( 1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油田开发区密井网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开发区三叠系中统克下亚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克下组发育多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包括3 个中期旋回,7 个短期旋回及若干超短期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 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 比值总体向上变大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 比值向上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上升,砂体从克下组下部的连片状、过渡到中部的宽带状、再变为上部的窄带状。A/S 比值控制着辫状水道的迁移,随着A/S 比值的增加,砂体宽度和厚度变小。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开发区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储层特征
    匡立春,吕焕通,薛晶晶,朱筱敏,李德江
    2008, 14(2):  164-171. 
    摘要 ( 2399 )   PDF (2124KB) ( 17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FMI)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开发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表明,该储层主要分布于二叠系佳木河组(P1j),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6.94%和6.68×10-3μm2;火山碎屑岩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01%和7.93×10-3μm2。火山岩经历早期的冷却固结和脱玻化阶段以及后期的构造破裂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和充填交代等作用,使得储集空间主要以次生孔隙为主,并伴随有裂缝发育。安山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的岩性差异,以及溶蚀和不整合面等成岩、构造作用是影响火山岩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侏罗系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朱世发,朱筱敏,刘振宇,尤新才
    2008, 14(2):  172-180. 
    摘要 ( 2503 )   PDF (1706KB) ( 20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侏罗系砂岩、砂砾岩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溶蚀作用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其次为胶结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是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偶见方沸石胶结和硅质胶结。溶蚀作用导致碳酸盐胶结物、长石颗粒和少量岩屑溶解流失。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成岩演化过程中,长石的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早期方解石的胶结有利于后期次生孔隙的形成。在克-乌断裂带上、下盘地层中,断裂带上盘埋深浅,一般小于1 200 m,原生孔隙非常发育;断裂带下盘埋深较深,压实作用强,原生孔隙所占比例明显减少,次生溶蚀孔隙相对发育。次生孔隙的形成受流体及断裂控制。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储层孔隙类型及成因分析
    季汉成,杨 潇
    2008, 14(2):  181-190. 
    摘要 ( 1943 )   PDF (7069KB) ( 14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山西组山2 段储层的孔隙类型和次生孔隙成因。其结果显示山2 段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被溶蚀物质主要为杂基和假杂基,溶蚀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类型和沉积作用等条件的影响。在靠近湖盆生烃中心的三角洲砂体中,溶蚀作用强,孔隙发育。
    渤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汤良杰,万桂梅,周心怀,金文正,余一欣
    2008, 14(2):  191-198. 
    摘要 ( 2208 )   PDF (2177KB) ( 23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渤海盆地8 个主要凹陷各选取一口井,对每口井构造沉降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各凹陷不统一,南部和北部先沉降,再逐渐向中部迁移,最后以中部沉降为主,沉降中心明显由周缘向盆地中心迁移,反映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在辽东湾选取了一条地质剖面对其做平衡剖面分析,并结合构造沉降史分析,表明渤海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以下3 个阶段:a. 断陷期,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为断陷早期,沙三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b. 断拗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为断拗早期,东三段—东二段沉积时期为强烈断拗期;c. 坳陷期(东一段沉积时期—第四纪)。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不整合面及其动力学条件
    陈书平,况 军,刘继山,屈冬萌,孙萌思,郭文建
    2008, 14(2):  199-205. 
    摘要 ( 1509 )   PDF (2349KB) ( 14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整合及其性质和强度的确定对理解克拉玛依至百口泉地区构造变形历史和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研究显示,该区二叠纪至中生代地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面,且多为构造运动的反映。其中对克-百地区构造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四期,其一发生在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沉积后,主要表现为冲断掀斜运动,使其前的二叠纪沉积向南东方向掀斜抬升,遭受剥蚀;其二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对克百断裂上盘大侏罗沟断层至百口泉段的构造有重要影响;其三发生在中侏罗世末,该期构造运动在克百断裂带及其上盘表现最为清楚,以冲断为主,局部地区有褶皱现象;其四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表现为掀斜运动,褶皱和断裂作用相对较弱。克-百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变形的差异性与构造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原生油气成藏
    彭传圣,林会喜,刘 华,吴智平,刘广天
    2008, 14(2):  206-216. 
    摘要 ( 2207 )   PDF (2022KB) ( 17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渤海湾盆地全区分布的200余条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所发育的构造样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作用、活动时期。区内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及复合等四大类若干小类构造样式,依据各类构造样式涉及的层位和构造层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古生界经历了两大期挤压、两大期拉张或走滑,并有两期明显的反转。对20条贯穿全区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尽管盆地内不同构造区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有所区别,但总体力学性质及发育时期与构造样式所反映的构造作用较为一致,表现为T3挤压、J1+2相对稳定、J3+K1拉张、K2挤压、E—Q拉张的特点,古生界残留与埋藏正是受中新生代不同区的差异演化控制。古生界原生油气藏解剖表明,对于经历多期构造变动改造的叠合型盆地,构造演化史控制的古生界在埋藏过程中能否大量晚期二次生烃是成藏的关键之一。在古生界具备有效烃源岩的前提下,具有中生代浅埋或弱剥、新生代深埋的正负反转构造组合过渡带是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徐怀民,徐朝晖,李震华,刘得光,陈永军,刘 巍
    2008, 14(2):  217-222. 
    摘要 ( 1913 )   PDF (2268KB) ( 24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复杂多样,除规模较大的逆断层外,还发育一系列北西向的走滑断层。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断裂体系分析表明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的走滑断层可分为花状走滑断层和简单走滑断层两类,二者在成因、剖面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认为走滑断层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双重控制作用,即能作为有效的运移通道,又能够起遮挡作用而形成圈闭。
    川东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探讨——来自(U-Th)/He年龄和Ro的约束
    邱楠生,秦建中,Brent I A McInnes,王 杰,腾格尔,郑伦举
    2008, 14(2):  223-230. 
    摘要 ( 1640 )   PDF (1039KB) ( 22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和磷灰石与锆石的(U-Th)/He年龄一起模拟了川东北地区三叠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早三叠世的热流值在51~66 mW/m2,自晚三叠世至白垩纪随盆地性质由前陆盆地演化为陆内坳陷盆地,热流缓慢降低直至现今的44.5 mW/m2。但在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热流有一个微弱增高的现象。同时,磷灰石和锆石的He年龄揭示了川东北地区大致在晚白垩世期间开始隆升且抬升剥蚀量较大。因此,磷灰石和锆石的(U-Th)/He年龄可以揭示后期详细的冷却历史。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邹华耀,郝 芳,李平平,张元春
    2008, 14(2):  231-236. 
    摘要 ( 1567 )   PDF (814KB) ( 16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2 个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解剖,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多生烃凹陷与多层位源岩、多元(干酪根、储层和源岩沥青、已聚集油气)、多期生烃、输导体系和能量场的时空差异性和复杂的聚集后过程。多期构造控制下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和贫化,多灶、多源汇聚性叠加和同源多期继承性、强化性叠加是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机制,而多灶、多源离散性叠加、同源多期调整改造性叠加可导致油气的贫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楚雄盆地油气地质异常评价
    周廷全,胡建武
    2008, 14(2):  237-242. 
    摘要 ( 2073 )   PDF (1063KB) ( 12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次分析是一种将难于定量化的复杂问题, 逐层分解为一系列可定量化的简单问题, 进而进行求解的数学方法。将层次分析法用于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在楚雄盆地定性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生烃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圈闭条件、运移条件、油气微渗漏等专题信息,对楚雄盆地有利油气勘探区带进行了评价,认为楚雄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是牟定断弯背斜带及黑井凹陷超覆带之间的交际地带;片角凹陷;会基关穹窿背斜带。而有利储集带,长期发育的低势区,良好的圈闭条件是此区成藏最有利的控制因素。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封闭性研究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姜向强,柳广弟,张年富,何 周,韦恒业,张运波
    2008, 14(2):  243-249. 
    摘要 ( 1632 )   PDF (1085KB) ( 11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带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小,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钠氯比值小于0.7。断裂开启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走向交角小于45°,断裂带断层泥不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大,地层水以NaHCO3和Na2SO4型为主,钠氯比值大于0.85。断裂开启段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充注点,而断裂封闭段是下盘油气的主要封堵段,是下盘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准噶尔盆地克-百地区中生界输导层及物性下限与成藏关系
    张越迁,黄志龙,高 岗,何 周,刘振宇,姜向强,郭天旭
    2008, 14(2):  250-255. 
    摘要 ( 1450 )   PDF (1393KB) ( 1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渗透性地层称为输导层,它是油气运移的通道。输导层的油气输导能力与岩层物性有密切关系。物性越好,输导能力越强,物性越差,输导能力越差。通过克- 百地区中生界输导层的研究,油气输导层的物性下限不是一个固定值,输导物性下限与埋深、原油性质和总体物性条件有关。输导层的分布直接控制油藏的分布,只有分布在有效输导层上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五八开发区二叠系原油特征与成藏关系探讨
    王绪龙,高 岗,杨海波,柳广弟,黄志龙,韦恒叶
    2008, 14(2):  256-261. 
    摘要 ( 1769 )   PDF (1033KB) ( 13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五、八开发区二叠系原油地球化学与物理性质特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具有早期成藏、早期稠化破坏、中晚期连续成藏与保存的特点。二叠系原油的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主要来自二叠系风城组湖相烃源岩,但由于成藏时期与次生改造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原油分为A1 和A2 两类。A1 类原油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时间早,经历了早期的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次生改造作用,原油密度和粘度普遍较高,成藏期主要在海西中晚期,原油稠化时间主要在海西末期—印支早期,分布范围不大。A2 类原油生成时间晚,运移、成藏时间主要应在中生代及其以后,分布广,目前所发现的多数二叠系油藏都属于该类原油。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五、八开发区佳木河组天然气与石油成藏差异性研究
    杨海风,柳广弟,雷德文,韩永强,黄志龙,高 岗
    2008, 14(2):  262-268. 
    摘要 ( 1603 )   PDF (1466KB) ( 15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中拐、五、八开发区佳木河组天然气与石油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天然气与石油在成藏上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分布特征、母质来源、成藏期次及直接盖层条件等四个方面。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远离盆地边缘主断裂的区域,而石油分布在主断裂附近;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佳木河组腐殖型烃源岩,石油来自风城组腐泥型烃源岩;晚期成藏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特征,石油的成藏时间则相对较早;当直接盖层厚度小于10 m 时,难以形成纯气层,但是可以形成小规模的油藏。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侏罗系油藏分布规律及评价
    侯加根,高 建,李桂萍,周基爽,李昭宇,吴育林
    2008, 14(2):  269-275. 
    摘要 ( 1681 )   PDF (1238KB) ( 12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研究区835 口井资料和8 口取心井岩心观察分析,采用测井相分析手段,认为湖湾区齐古组和八道湾组属于辫状河沉积,储集砂体主要为心滩和河道微相,砂体呈北东向宽带状分布,属于中高孔高渗储层;根据两种油层定量识别模型在钻遇齐古组砂体的老井中重新识别出56 个油层,描述了湖湾区侏罗系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认为齐古组油藏主要属于岩性油藏,八道湾组属于地层油藏,为断裂台阶式成藏模式和地层不整合成藏模式;八道湾组地层油气藏具有进一步勘探潜力,齐古组岩性油藏有望实现连片分布。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六七开发区侏罗系有利目标评价
    薛新克,岳大力,吴胜和,蒋婷婷,阿布力米提,黄治赳,陈诗波
    2008, 14(2):  276-282. 
    摘要 ( 2092 )   PDF (1425KB) ( 14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陆相储集层油藏评价中储层非均质性及地下资料本身的不完备性带来的困难,利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六七开发区侏罗系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从沉积微相分析、油层测井评价、储量分布等多角度对研究区齐古组J3q3 砂层组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认为J3q3 砂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心滩及辫状河道微相,泛滥平原微相分布比较局限。油层分布受断层和沉积微相双重控制,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且心滩发育的位置是最有利的油层分布区。基于微相分析和油层测井评价结果的储量计算表明,新增控制储量719×104 t,新增含油面积8.37km2。根据构造、沉积微相、油层及储量分布研究成果优选出两个有利目标区,设计4 口评价井,为油藏进一步投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