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9-20
    文章目录
    论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
    徐克勤 王鹤年 周建平 朱金初
    1996, 2(3):  241-256. 
    摘要 ( 1417 )   PDF (388KB) ( 19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海底喷流-沉积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液成矿理论的发展,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古代海底喷流块充化物矿术的研究水平。本文指出喷流-沉积是重要的成矿作用,提出喷流-沉积矿床是华南Cu、Pb、Zn、Sn、Ag、Au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矿床,并将华南许多曾被认为属夕卡岩矿床重新确认为喷流-沉积岩床。文章还论述了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分类、时空分布及其成矿特点等问题,提出断裂拗陷带型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华南具有特色的类型,而陆相断陷盆地中喷流-沉积矿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新疆乌伦古富碱花岗岩带碱性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刘家远 袁奎荣
    1996, 2(3):  257-272. 
    摘要 ( 1843 )   PDF (320KB) ( 17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东准噶尔西北部乌伦古河南岸,受乌伦古深断裂控制、沿扎河坝-萨尔铁列克-塔斯嗄克-线,发育着一系列碱性花岗和偏碱性花岗岩侵入体,构成了东准噶尔境内一条颇具物色的富碱花岗岩带,与乌伦古蛇绿岩带相伴产出,显示其重要的构造意义。花岗岩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同国内外已知A型花岗岩相对比,乌伦古富碱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碱性花岗岩的某些特性,如岩石化学成分上相对较高的Fe2O3和MnO含量,Na2O>K2O 等,通过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的系统研究,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地幔物质活动+脱水的硅铝质源岩部分熔融+花岗质岩浆分异作用+张性地质环境”这一A 型花岗岩的复合成因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A 型花岗岩的成因机理。通过一系列地球化学图解的判别,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的分析,得出了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形成于中、晚石炭世碰撞造山之后的拉张构造环境的结论。乌伦古带碱性花岗岩重要的构造意义,在于不仅它的形成代表着东准噶尔造山作用的结束,而且它的空间分布,同其南侧卡拉麦里带碱性花岗岩一道,标志着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两大板块之间巨型缝合带的客观存在,从而揭示了花岗岩类的研究 探讨和解决大地构造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的趋势面分析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杨晓勇 王奎仁 孙慕荣 汪祥云
    1996, 2(3):  273-283. 
    摘要 ( 1505 )   PDF (396KB) ( 12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试图以数学推演和计算机图形显示相结合的手段,对安徽沙溪斑岩型铜矿床多年来勘探成果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分组,应用趋势分析方法揭示了沙溪斑岩型铜矿体的空间形态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化特征。结合全区的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点探讨了矿体空间分布与控矿构造以及矿化蚀变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趋势分析和计算机成图技术求得的矿体空间分布与矿区勘探揭露的结果有着较一致的对应性。
    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
    王桂梁 马杏垣 荆惠林 云武 王大庆 谭海憔 李海玉
    1996, 2(3):  284-294. 
    摘要 ( 1850 )   PDF (433KB) ( 13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 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冉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内充填。九佛堂裂陷期之后该区地壳掀斜隆升,盆地南侧的义县地区开始反转抬升而不再接受沉积,西缘的F2断层也停止活动,到沙海组充填时盆地已演化为受F1断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沙海期裂陷终止后F1断层停止活动,阜新组裂陷是在向东移的F1盆缘断层控制下半地堑内发育的。阜新期裂陷结束后盆地又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反转,许多断层发育成了逆正的复合断层,井出现正花状构造。中白垩世孙宗湾组的沉陷进一步向东侧移,形成了以F1断层为盆缘断层的半地堑;孙家湾期后发生本区最强烈的整体反转、隆升和褶断,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历史。阜新期盆地间歇侧移式的裂陷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为盆地反转建立一个新的构造模式。
    断层岩与断层模式
    林爱明
    1996, 2(3):  295-306. 
    摘要 ( 1460 )   PDF (796KB) ( 16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断层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力学成因研究现状的综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断层岩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其结构特征直接反映所处境的地质构造运动特性所以通过研究断层岩的内部组构可以直接了解形变环境及其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2)断层财的线理和面理结构既可以在韧塑性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脆性条件下形成,因此是否具有线理与面理结构不能作支岩分类的决定性基准;(3)断层岩母岩结晶的大小直接影响断层岩粒度大小的变化,所以利用粒度大小对断层岩进行分类时必须考虑母岩的粒度:(4)通过把断层岩研究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流变学以及岩石力学等学科的研究相结合,解明断层的力学性质,可以了解发震断层的成因机制以及建立趋向于现实的断层模式。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
    滕吉文 张中杰 胡家富 尹周勋 刘宏宾 万志超 杨顶辉 张秉鸣 张慧
    1996, 2(3):  307-323. 
    摘要 ( 1368 )   PDF (513KB) ( 20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唐山赵各庄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球化学特征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林雨萍 刘燕
    1996, 2(3):  324-331. 
    摘要 ( 1594 )   PDF (245KB) ( 12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唐山赵各庄长山剖面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上、下的地层进行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在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处,不仅三叶虫动物群面貌有明显变化,而且几乎所有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依据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层段的碳酸直成岩环境的碳酸盐岩成岩环境为海底成岩环境。
    新疆伊犁盆地上二叠统研究
    崔智林 梅志超 屈红军 陈世悦 郑国强 杨雷 刘俊霞 吴亚红 熊利平
    1996, 2(3):  332-338. 
    摘要 ( 1901 )   PDF (225KB) ( 20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犁盆地上二叠统主要为河湖相泥岩和砂、砾岩、晓山萨依组以孢粉Cordaitina-Hamia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为特征,与准喝尔乌拉泊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哈米斯特组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凝灰质砂砾岩,含Palaeonodonta Anthraconauta等双壳化石,可与井井子沟组部分或大部分对比;铁木里克组以细粒沉积为特征,含“MPPAO”双壳组合和Cordaitina-Crucisaccites-Protohaploxypinus孢粉组合,与准噶尔芦草沟组的特征相似;巴卡勒河组仍含“MPPAO”双壳组合,但类别较丰富,与红雁池组相同。本组顶部的舟形类组合和孢粉组合显示可能属于下仓房沟群;巴斯尔干组产晚二叠世介形类,相当下仓房沟群。
    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层序地层及扬子地区五峰组沉积环境的讨论
    肖传桃 姜衍文 朱忠德 李艺斌 潘云唐
    1996, 2(3):  339-347. 
    摘要 ( 2225 )   PDF (286KB) ( 15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宜昌地区奥陶系划分为三个Ⅱ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及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奥陶纪存在三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个旋回发生于两河口期早期至晚期;第二个旋回发生于两河口期末期至大湾期初期;第三个旋回发生于大湾期早期至五峰期末期,并识别出两个平衡型碳酸盐岩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宜昌地区下奥陶统生物礁均形成了高峰海平面时期,五峰期早期为海平面的最大上升期,五峰页岩属典型的凝缩段沉积,观音桥段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在对五峰组沉积速率、生态及沉积特征等分析基础上,认为五峰组页岩段和琨音桥段均形成于深海盆地环境中。
    下扬子区二叠系层序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
    杜小弟 黄志诚 陈智娜 刘家润
    1996, 2(3):  348-356. 
    摘要 ( 1624 )   PDF (262KB) ( 16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安徽巢县平顶山、鬼门关剖面为例,阐述了二叠系沉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即灰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的岩石学特征及稀土元素组成特点;划分出七种沉积相类型,即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三角洲相、汪 相和陆缘泻湖相;识别出七个Ⅲ级层序,其中四个为Ⅰ型层,三个为Ⅱ型层序。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氧碳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差异,并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对氧、碳同位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影响机理不同所致。
    定量动力地层学简述
    吴智勇 姜衍文
    1996, 2(3):  357-360. 
    摘要 ( 1486 )   PDF (181KB) ( 12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动力地层学是应用数学定量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动力学、地层学、沉积学和水力学属性,最终获得盆地沉积相展布和地层分布模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对定量动力地层学的提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作了简要介绍,并用实例阐述了定量动力地层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