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20
    文章目录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
    滕吉文 张中杰 胡家富 尹周勋 刘宏宾 万志超 杨顶辉 张秉铭 张慧
    1996, 2(2):  121-133. 
    摘要 ( 1542 )   PDF (2617KB) ( 10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合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特征,对青藏高原 整体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了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圈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理解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在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分析;第五,请坐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研究表明,南部印度板块向北运移井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北部则受古亚洲板块阻隔并向南推移。在长期的碰撞与挤压作用下,造成了高原地区异常的地震活动和应力场,Lg波能量向南快速衰减和Q值向南递增,水热活动强烈和地壳“南热”、“北冷”及岩石圈中“壳热” “幔冷”的格局。喜马拉雅南、北麓重力未达均衡,高山仍在上升,沿雅鲁藏布江山深部上涌的蛇绿岩套长达1700km,系列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强烈的形变,形成了南界恒河平原北缘、北抵雅鲁藏布江的宽约300~500km的碰撞挤压过渡带。基于此,青减高原隆升和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由软流圈的拖曳作用,促使印度板块与欧亚饭块的碰撞和长期的挤压作用,其动力学模式由在碰撞挤压过程中,印度板块地壳物质沿藏南地区地壳中部的低速滑脱面和地壳底部低速层向青藏高原下地壳“楔入”,形成了当代喜马拉雅碰撞构造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中亚大陆古生代构造形成及演化
    施央申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 蔡东升 吴世敏
    1996, 2(2):  134-145. 
    摘要 ( 2027 )   PDF (3164KB) ( 2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伯利亚、塔里木及哈萨克斯坦诸古板块中的微陆和地体构造了中亚十分复杂的拼贴构造图案。古生代时,南天巴准洋-阿萨伊锡弧沟弧系和额尔齐斯洋-成田弧沟弧系构成了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原型,塔里木板块陆壳块体在泥盆纪相对于阿萨伊锡岛弧的左行低角度斜俯冲和碰撞,造成此弧的解体、走滑堆叠和山弯构造。与此同时,成田岛弧南北两侧分别受到南天巴准洋和额尔齐斯洋的俯冲。在晚古生代晚期这两个沟弧系演变为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基本构造单元。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白银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及韧性变形
    张建新 许志琴 李海兵
    1996, 2(2):  146-154. 
    摘要 ( 1707 )   PDF (2033KB) ( 13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的白银地区可划分出四个构造单元(B1、B2、B3和B4):B1属于中宫变质地块,B2为古祁洋在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杂岩,B3属于加里东期的古火山岛弧B4为弧后残余海盆。本区存在两期韧性变形,和线期韧性变形以形成近垂直于造山带的ES-SW向拉伸线理为特征,剪切标志显示其主要为一系列从N-S的逆冲叠覆构造2,与古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有关,第二期韧性变形形成四条韧性平移剪切带(SZ1,SZ2,SZ1和SZ4 ),具有近水平NWW-SEE向拉伸线理和近直立的叶理,教构造、石英组构及同构造变质作用反映其变形温度条件为500℃~350℃(从SZ1→SZ4逐渐降低)。剪切带内的剪切标志显示其为与造山带走向平行的右行平移特征,代表加里东期俯冲及碰撞作用后遭山带的陆内挤出作用。
    辽南金州隆起区构造变形及流体作用
    曾令森 李海兵
    1996, 2(2):  155-165. 
    摘要 ( 1952 )   PDF (2752KB) ( 1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宏观及微观构造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结果表明,自中生代以来,本区至少经历了两期变形,即早期的收缩为及后期的伸展反应,收缩应变主要表现为滑脱--逆冲推覆作用,具有显著的构造层次性,自中、下构造怪次至上支次依次表现为:基底与盖层之间以角闪石及长石碎斑为主的糜棱岩为特征的韧性滑脱剪切罗系之上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构造2剪切主上部盖层中的寒武系,石炭系等逆冲于侏罗系之上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表明当时的区域热流值较高。伸展应变及同时发生的基底隆升作用,主要表现为基底和盖层中的韧性正剪切带及大量的正断层,基底中大量的NNE向张性白垩纪花岗斑岩脉及区域性的NNE向白垩纪盆地的形成都和本期构造活动相关。辽南地壳基底中大量的沿糜棱面理发育的长英质岩脉表明剪切变形过程中具有局部熔融作用的发生。对长英质岩脉经流体包裹体成分测试表明主要成分为分子水。在野外对长英质脉体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两期:形成与滑脱作用有关的长英质脉体为含钾长石少、斜长石多、白色;而和伸展应变有关的长英质脉体钾长石含量明显增大,呈红色。两种长英质脉的褶皱变形反映了各自的变形机制。剪切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动态局部熔融作用,具有自反馈的自组织特征,从而使长英质脉体在糜棱岩中呈现出韵律分布特征。辽南地壳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从收缩应变向伸展应变的转化。原因可能为收缩应变导致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并且同期的花岗岩浆的活动表明滑脱作用过程中莫霍面的初始温度较高并且区域热流值亦较高。这种地壳及其热状态的不均衡,导致地壳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基底的隆升及相伴随的伸展作用。
    北秦岭中,晚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周鼎武 刘良 华洪 董云鹏
    1996, 2(2):  166-175. 
    摘要 ( 1382 )   PDF (2441KB) ( 9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秦岭地区较广泛发育不同岩类组合、不同古构造环境的中、晚元古代地质体,并构成断续残留的古构造岩相岩带,它们是在晋宁期(1000Ma±)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于以块南部的古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华北古板块南部曾经历中元古代早期板块裂解、向洋发展;中元古代晚期洋盆俯冲、消减;中元古代末-晚元古代初(晋宁期)碰撞造山的构造作用过程,鉴于秦岭造山带显生宙板块运动的分隔性,在未恢复显生宙板夫运动的前提下,北秦岭和南秦岭在晋宁运动期间形成的结构、构造持征不能以现今状态作简单的时、空对比和分析。
    鄂西清江两水利枢纽坝址区地震危险性对比分析
    吴树仁 晏同珍 梅应堂 徐瑞喜
    1996, 2(2):  176-186. 
    摘要 ( 1488 )   PDF (2044KB) ( 10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研究清江流域及外围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1、2个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同时探讨区域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及各潜在震源区对隔河岩和水布垭两坝址的影响烈度、进而复泊松模型,评价两坝址的地震危险性,获得了丙坝址不同期限内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及其相应的超越概率。根据对比分析,水布垭坝址的地震危险性比隔洒岩坝址小。
    闽北570隐爆破屑岩型铀(银,钼)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物质来源研究
    章邦桐 陈培荣 陈迪云 倪琦生
    1996, 2(2):  187-197. 
    摘要 ( 1354 )   PDF (2501KB) ( 10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产出在闽北中生代陆相长英质火山质中受陷爆碎屑岩控制,以铀、银、钼共生为特征的570矿床流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温度为150-180℃,成矿流体以富含HCO3、F、SO4^2-、K、Na等组分为特征,铀主要以UO2(CO3)2^2-,UO2(UO3)3^4-、UO2F4^2-、UO2F3形式运移,成矿富集作用与两种不同成因水溶液(火山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有关。对火山岩、基底变质岩和花岗岩的铅、硫同位素及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570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与基底岩石(花岗岩及变质岩)关系密切,具多源特点,高溪花岗岩体和南园组火山岩是铀的主要贡献者,钼主要来自火山热液,而银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
    东天山北部哈尔里克晚古生代推覆构造与岩浆作用研究
    王赐银 舒良树 赵明 马瑞士 卢保奇 汪振国
    1996, 2(2):  198-206. 
    摘要 ( 1466 )   PDF (2147KB) ( 10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天山北部哈尔里地荀晚古生代火山弧,石炭纪末发生区域性逆冲推覆作用,研究表明,在晚石炭世碰撞造山过程中,哈尔里克地区国三个不同阶段屿性质的构造变形,变民岩浆作用;即346-312Ma从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对应于这期从北向南的俯冲事件;312-260Ma从北向南的推覆作用,对应于晚石炭世的陆-陆碰撞陆内变形事件:260-230Ma洞东西方向的右旋走滑作用,对应于造山期末发生在边界断裂附近的变形事件,大型推覆作用,在中深地壳层次形成长石石英变形相,在地壳浅部形成了脆性变形带。区域规模的构造活动导致了不同期次花岗岩体侵人。
    胶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花岗杂岩形成机理
    孙景贵 刘春华 郑常青
    1996, 2(2):  207-217. 
    摘要 ( 1335 )   PDF (2263KB) ( 10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露在胶东东部地区的中生代中酸性花岗花岩,普遍含有大量的细粒闪长岩类包体,对主体岩石和包体岩石的地质学、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证实这些主岩是中生代壳幔分层熔融形成的同生壳源岩浆和幔泊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混合岩浆,然后通过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花岗杂财的不同类型。
    矿产资源价值论及其模型
    刘金平 宋晓秋 田家华
    1996, 2(2):  218-221. 
    摘要 ( 1295 )   PDF (858KB) ( 1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讨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正、负价值问题,进一步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系统价值模型,依此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分为发展型、萎缩型及滞长型三类。
    元素点异常概率统计在新疆和丰县地区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查仁荣
    1996, 2(2):  222-229. 
    摘要 ( 1306 )   PDF (1544KB) ( 11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分散岩石样品的元素点异常概率统计方法,并以1:5万地质填图为例,探讨了该方法的区域含矿性评价、化探异常Ⅲ检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认为:Ⅰ号铜异常主要由次火山岩引起民,并与已知次火山岩型铜矿点的元素组合特征相似,主要成矿元素是全区点异常概率较高的元素,优选出四个找矿预测靶区,初步确认了S3-D1W地层的旧属。岩层点概率元素组合较了反映了岩层形成时的和形成后所经历的地质作用,成矿作用和构造特征。
    洛川黄土序列时间标尺的初步建立
    鹿化煜 安芷生 杨文峰
    1996, 2(2):  230-236. 
    摘要 ( 2044 )   PDF (1401KB) ( 19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缠绵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洛川黄支的时间标尺。通过古地磁场倒转时间的检验以及与宝鸡黄土序列时间标尺对比,表明本文所论述的时间标尺适用于该地区古环境演化的研究。
    陕西蓝田黄土剖面中的微生物初步研究
    滕志宏 郭爱莲
    1996, 2(2):  237-240. 
    摘要 ( 1698 )   PDF (901KB) ( 10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对陕西蓝田公王岭120万年以来的黄土剖面中微生物的种类、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早更新世晚期(Q)以后的黄土和古土壤中含有芽孢菌,少量青霉菌,无有放线菌;剖面自上而下,微生物含量有递减规律,而且相邻的黄土和古土壤层中,微生物含量是古土壤中多于黄土中;霉菌主要见于中、早更新世分界面附近及其以下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