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3-20
    文章目录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郭令智 卢华复 施央申 马瑞士 孙岩 舒良树 贾东 张庆龙 J.Charvet M.Faure
    1996, 2(1):  1-13. 
    摘要 ( 1717 )   PDF (2991KB) ( 14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一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代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地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同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数-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万天丰 朱鸿
    1996, 2(1):  14-27. 
    摘要 ( 1678 )   PDF (2637KB) ( 15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采用断裂带两盘地壳变形速度的估算方法,求得郯庐断裂带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390km;根据中朝地块南缘断裂被错断的现象来判断,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采用古地磁学方法求得最大左行走滑断距约为300-400km。最大左行走滑活动时期当在中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郯断裂带为逆断层,白垩纪时期的走滑活动量不大于100km,早第三纪的走滑断距不明显,晚第三纪-早更新世可能有50km左右的左行走滑断距,新构造期(<0.73Ma以来)的右行走滑断距小于lOOm。
    重力和构造力在地壳中的作用
    吕古贤 刘瑞珣
    1996, 2(1):  28-37. 
    摘要 ( 1474 )   PDF (2417KB) ( 10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于“上覆岩石重力数值等同于静水压力数值”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看法,地壳中应力场T可以看成是一个静水压力P和一个差应力σ的复合、则静水压力P是由重力附加静水压力PR和构造力附加静水压力PS两者叠合而成,而不仅仅是来自上覆岩石的总重量,有限元模型计算表明,在同样外力条件下,从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到引张变形带中的各带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呈降低变化,即PC〉PZh〉Pt,因而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得造成局部静水压力不均匀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这一问题研究,作者提出:① 地壳探处同一水平面上静水攫力井不相等;②建立“构造校正成矿深度谢算”方法,即先从总压力中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测算上覆岩石厚度;③ 研究成岩成矿构造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领域;④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金刚石柯石英可能是壳内作用的产物;⑤ 介绍开展实验的新设想;⑥ 报道用构造物理化学场成矿理论开展隐伏矿床预测的进展。
    断裂带中硅的化学活动类型和变质平衡系统
    孙岩 万玲
    1996, 2(1):  38-47. 
    摘要 ( 1319 )   PDF (2039KB) ( 10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东北地区数十条断裂带横剖面上断层岩的化学分析资料表明,硅含量的递变有是 规律。从变质作用,成分组合、显微构造、分带分异和构造背景等的不同表现,元素硅持球化学行为可分为低级变质作用和甚低级变质作用两咱类型。硅在断裂带中变化的复杂性,依实例分析为低级变质作用和甚低级变质作用两种类型。硅在断裂带中变化的复杂性,依实例分析同长石的分解密切相关,此系动力分异的一所导致的变质分异和化学分异多次性的结果,并形成SiO2-K2O-Al2O3-MgO-MnO等多种硅的动力变质平衡系统:文中最后还简述了上述讨论对资源环境地质研究的意义。
    火山型被动陆缘演化与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
    张臣
    1996, 2(1):  48-57. 
    摘要 ( 1252 )   PDF (2512KB) ( 10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讨论了被动陆缘演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大陆岩石圈拉伸的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主“对”被动陆缘新概念、详细论述了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构造背景及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强调在陆间型褶皱带研究中拉张型过渡的划分和研究肯有重要意义。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竺国强 陈梓军 杨树锋 陈汉林
    1996, 2(1):  58-64. 
    摘要 ( 1839 )   PDF (1596KB) ( 14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刘芬霞 程启荣 原海涵 张庆国
    1996, 2(1):  65-74. 
    摘要 ( 1734 )   PDF (1665KB) ( 12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论述了在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上古生界测井解释方法,提出二叠系石盒子组与山西组砂岩包括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两部分,前部分岩石的骨架参数Pma=2.65g/cm^3,△tma=182μs/m后部分的Pma=2.7g/cm^3,△tma=164μs/m;计算孔隙度用密度、声波孔隙度最小值及地区经验方程两种方法,其中以密度、声波时差孔隙度最小值为最佳,其公式为Φ=min(ΦD,ΦS);计算渗秀率用粒度中值、岩石比而和束缚水三种方法,其中以粒度中值、孔隙度与自然伽玛相对值同归方程效果最佳,其公式为:lgK=1.313+1.0005lgφ+1.298lgMd,lgMd=-0.0736-0.02△GR,△GR=(GR- GRmin)/(GRmax- GRmin),上述研究成果以通过66口井的验证,效果良好。
    阜平地区麻粒岩的P—T路径研究
    刘树文
    1996, 2(1):  75-84. 
    摘要 ( 1405 )   PDF (2204KB) ( 1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平麻粒岩分布于阜平大柳树和坊时一带的原阜平超群下亚群索家庄组花岗质片麻碉中,以不同规模的透镜体,似层状体产出。麻粒岩主要由石榴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石英。根据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可将其变质作用演化上个阶段;①石榴石中的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等变质矿物包体代表峰前阶段;②粗粒平衡共生的角闪石、单斜辉石、石榴石、斜长石±紫苏辉石±石英等代表了峰期变质阶段;③ 石榴石变斑晶后生合品反应边中外侧细粒斜方辉石、斜长石和石英集合体代表了峰后变质阶段;④ 后生合晶反应边中内侧角闪石、斜长石等,代表了晚期退化变质阶段。这四个变质阶段演化的P-T条件依次为:峰前阶段636℃、0.824GPa.峰期阶段751℃~ 833℃、0.854~ 1.085GPa,峰后阶段670℃~ 740℃、 0.55~0.70GPa,退化变质阶段665℃、0.727GPa.构成了一条顺时针的P-T路径,反映了该变质区从早期褶皱增厚到晚期构造抬升的地质动力学过程。
    岩背斑岩锡矿特征和成因
    沈渭洲 王德滋 刘昌实 熊小林 赖鸣远
    1996, 2(1):  85-91. 
    摘要 ( 1706 )   PDF (1375KB) ( 1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冉背斑岩锡矿为Sn-F型,不同于玻利维亚斑岩锡矿(Sn-B型)。含矿的火山-侵入杂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矿体赋存于流纹斑岩和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物质成分较为复杂;围岩蚀变的分带现象较明显,自内向外依次为黄英岩化带、绿泥石化带和绢云母化带。根据同位素资料,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物质来源上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泥晶灰岩的成岩作用与微孔隙研究
    梁百和 王英华 黄志诚 朱素琳
    1996, 2(1):  92-99. 
    摘要 ( 2198 )   PDF (2003KB) ( 1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岩石学方法结合超微技术及现代测试手段研究泥晶灰碉的成岩作用微孔隙。结果表明,对泥晶灰岩微孔隙形成有得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溶、溶解和一定程度的云化及去云化、硅和去硅化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扩大微孔主微裂隙,使之有可能具有储集性能。
    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的成因:稀土元素研究
    黄智龙 王联魁 朱成明
    1996, 2(1):  100-111. 
    摘要 ( 1856 )   PDF (2513KB) ( 1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与金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密切共生。主要元素分析表明,本区煌斑岩属钾质-富钾质钙碱性煌斑岩;与原始地幔和大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岩石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模拟计算表明,岩石来源于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交代富集地幔;地质发展史、不相容元素分配型式、Sr、Nd同位素组成及有关模拟计算表明,俯冲进入地幔楔的地壳物质脱水 流体是引起该区地幔交代作用的主要因素。
    扬子地台震旦纪海水碳同位素的变化
    王宗哲 杨杰东 孙卫国
    1996, 2(1):  112-120. 
    摘要 ( 1438 )   PDF (2040KB) ( 1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测定了湖北宜昌三峡剖面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震旦纪扬子区海水的δ^13C值显示出大幅度变化,南沱冰期δ^13C为低值(-4‰);陡山沱早期δ^13C值迅速上升,达到5-6‰,陡山沱期δ^13C值一般在0-5‰之间;灯影期δ^13C值较平稳,一般在2.0-3.4%之间,导致震旦经水δ^13C值大幅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疑在和近岸为藻类等光合作用的海洋植物群体为主体的大量生物的繁盛、全球海洋沉积速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海洋深部水柱中缺氧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