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9-20
       下一期
    文章目录
    大型断裂系统在古板块研究中的意义
    何国琦 陆书宁 李茂松
    1995, 1(1):  1-10. 
    摘要 ( 1170 )   PDF (2346KB) ( 1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亚地区由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等三个古板块构成。研究发现,三个古板块均对应着各自具有特征的大型断裂系统。后者的表现是:各断裂系统中主要的一组断裂与对应的古陆缘平行,而次要的一组断裂与对应的古陆缘垂直或呈大角度斜交,也表现在每个大型断裂系统内部运动学的协调性。本文还讨论了大型断裂系统的研究在古板块划分、恢复古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和复原古板块原始形态三方面的意义。

    论板块碰撞运动学研究
    施央申 舒良树 郭令智 孙家齐
    1995, 1(1):  11-21. 
    摘要 ( 1769 )   PDF (2808KB) ( 10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板块碰撞构造运动学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构造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近年来在江南和东天山造山带的工作实践,对板块碰撞的地质标志、运动学研究的多项重要内容、韧剪带的成因类型等作了总结,最后对江南和东天山造山带的碰撞运动学特征和新认识作了简要介绍。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时淡路岛上出现的地震断层的形态特征
    林爱明
    1995, 1(1):  22-33. 
    摘要 ( 1874 )   PDF (3583KB) ( 1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时在淡路岛上出现的地表地震断层主要由三条地表破裂带组成、野岛地震断层、松帆地震层和楠本地震断层。野岛地震断层从淡路岛北端的淡路町住西南延伸到一宫町的尾崎,长达18km,其北段沿着早期存在的野岛断层分布,而南段则作为新断层出现,野岛地震断层的断层的北段主要由一些相互平行或次平行的右列剪切断层和许多左列和性裂隙组成,其南段则是由集中在十多米宽的大量不连续的地表破裂带所组成。野岛地震断层一般走向N30°~60°E倾向SE,地貌错位和断层擦痕均显示出此断层为一具有逆断层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沿一些主要露头测定的北段水平位移量一般为100~200cm,垂直位移量为5O~100cm;而南段的水平、垂直位移量均只有几厘米至20cm。最大位移量在平林断层崖测得;水平180cm、垂直l30cm、实际位移量2l5cm。松帆地震断层走向N40°~60°W,沿着淡路岛北端部的海岸线分布,长达约1km。楠本地震断层沿早期存在的楠本断层出现,分布于淡路岛东北部的海岸边上,走向N35°~6O°W倾向NW 。根据地表地震断层的形态及地貌错位特征,野岛地震断层可被分为四条断层段,并在形态上呈现右列。地质和地貌证据以及余震分布的特征清楚地表明这4条断层段的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是受早期存在的地质构造所控制的,同时也说明了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具有拉分(pulling-apart)和推隆(pushing-up)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产生了张性裂隙、拉分盆地、逆断层和挤压隆起等构造。
    广东省Ⅰ型和S型花岗岩的弹性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姜继双 杨树锋 陈汉林 竺国强 汪振国 季钟霖 张伯友 郭素洁
    1995, 1(1):  34-40. 
    摘要 ( 1568 )   PDF (1569KB) ( 9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采自广东台山财区和云开大山地区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的定向标本在常温常压、加温或加压下对花岗岩的波速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获得了广东两类花岗岩常温常压下三种波速的平均值、Vp/Vm比值和泊松比以及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波速变化曲线,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两类花岗岩的各向异性参数。结合岩石学、地球主岩石磁性的研究,分析了广东省两类岗岩在微观结构和成岩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并进一步提示了两者形成时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一研究对花岗岩成因、岩石圈内部的结构构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疆西天山的变形序列解析
    崔可锐
    1995, 1(1):  41-49. 
    摘要 ( 1198 )   PDF (2047KB) ( 10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西天山的构造演化中,至少发生了三个变形旋回和六个变形世代的构造事件,并伴随着密切相关的沉积事件、变质事件和岩浆事件。这些变形序列的详细研究,为认识西天山地区地质发展和找矿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扬子大陆的陆内俯冲与大陆的缩小
    邓晋福 赵海玲 莫宣学 刘厚详 罗照华
    1995, 1(1):  50-57. 
    摘要 ( 1444 )   PDF (2029KB) ( 13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简要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二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的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华击大卢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的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的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由于陆内俯冲怍用缩小了约一半;另一可能方案是,消失的主要是夹持于扬子太陆与江南造山带之同的一个微大陆,扬子大陆与秦岭造山带之问的壳内构造边界不具陆内俯冲性质,而是逆冲推复-走滑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江南造山带与龙门山造山带应分属两个上叠大陆,而不属于扬子大陆。华南中生代造山带内侧属于高喜马拉雅型陆内俯冲带(缝合带内无蛇绿岩伴生),而不是雅鲁藏布江型(缝合带内有蛇绿岩伴生)。陆内俯冲作用是华南大陆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它经受过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陆内俯冲事件,可能属于雅鲁藏布江型。多次陆内俯冲和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导致亲陆壳金属元素富集,可能是华南W-Sn-Sb-Nb-Ta-REE-U 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与群集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华北地台中生代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胡受奚 叶瑛 赵懿英 刘红樱
    1995, 1(1):  58-66. 
    摘要 ( 1470 )   PDF (1943KB) ( 11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阐述的是在海西末期自初始欧亚板埠形成后,具有早前寒武结晶基底的华北地台,自中生代开始,便处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以及与北面西伯利亚板块,南面华南板是一步挤压俯冲所造成的两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环境中。前者所造成的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和NNE走向,并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我国东部大陆的Farallon、Kula和Ianagisl板块都具有左行运动的特征,这就造成华北地台、整个中国东部大陆NE和NNE的构造带及有关花岗岩带和成矿带的分布,并使矿床、矿田、矿带等普遍地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后者板块问南北向挤压造成EW向花岗岩带和有关的热液矿床、矿带的分布。 古太平洋板块作用于初始欧亚板块所产生的“面距离效应”是随着离开俯冲带或海岸线而减弱。本文以华北地台东缘胶北地体和南缘华熊地体内部中生代金、铝等热液矿床、矿田、矿带和成矿带为例,讨论了热液成矿的构造环境。
    矿物氧扩散与氧同位素退化交换作用
    傅斌 汪学军 郑永飞
    1995, 1(1):  67-79. 
    摘要 ( 1550 )   PDF (2851KB) ( 1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理论上解论上解析了同位素封闭体系内的矿物氧扩散性质,火成岩从冷却为质岩从高峰变质温度冷却过程中的所发生的扩散作用会层致矿物晶体内部及晶粒间的氧同位素重新分配,两种不同的矿物氧扩散-同位素交换模式都可以用来模拟这种性质。实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扩散对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挪威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单斜与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及其成因
    顾连兴 尹琳 F.M.Vokes
    1995, 1(1):  80-92. 
    摘要 ( 1855 )   PDF (3998KB) ( 10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石的镜下结构研究进一步确证,挪威加里东造山带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绝大部分是沉积-成岩作用的直接产物,并在其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期次的变形和退火,还有一部分磁失矿是在退变质阶段形成的,或者是由变质热液形成的。这次研究中未发现由黄铁矿变质而成的磁黄铁矿。 磁性胶体法研究揭示,无论是原生的、退变质的还是变质热液的磁黄铁矿,都可能含有六方与单斜变体的紧密交生。交生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由结晶方位控制的叶片状交生以及受裂隙和颗粒边界控制的不规则状交生,其成因分别为六方固溶体的出溶和富硫热液的交代。尽管如此,大部分矿石的碰黄铁矿中缺乏单斜出溶叶片,其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 1)矿石形成于海底贫硫环境; 2)矿石形成时的温度低于254℃;3)原有的单斜变体在矿石变质、重结晶和退火过程中受到了均匀化。
    贵州烂泥沟金矿床中辉锑矿的构造成因矿物学初析
    陈武 张富生 钱汉东 胡勇
    1995, 1(1):  93-96. 
    摘要 ( 2073 )   PDF (2381KB) ( 1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贵州烂泥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辉锑矿显微形貌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辉矿晶体中出现显微波纹扭裂纹,沿扭裂纹部位被辰砂充填交代和辉锑矿晶体中存在大量变形双晶、层错、位错壁、亚晶粒等变形超微结构,从而为成矿过程中锑、汞矿化之间这段区间发生构造应力作用了微观的成因信息。
    山东省德州市"中华碘泉"矿泉水的发现与开发
    曹钦臣 赵广涛 孙悦鹏
    1995, 1(1):  97-100. 
    摘要 ( 16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山东省德州市首次探明国内稀有含碘饮用用天然矿泉水--“中华碘泉”,研究表明,矿泉水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弱碱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与含水介南长期水-岩反应中经溶滤形成的,矿泉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含碘水苏打型矿泉水,但氟含量偏讥;为合理开发这一富足资源,可选用电渗析,倾析方法降低氟含量,并将其作为规模化含碘矿泉水生产的技术工艺。
    相山铀矿成矿古水文地质分析
    周文斌 李学礼
    1995, 1(1):  101-108. 
    摘要 ( 1540 )   PDF (1874KB) ( 1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山矿田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热铀矿田。该矿田产于生代相山火山岩盆地古水热系统之中,是水热系统中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查明当时的古水文地质条件对于研究矿床成因、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山地区的地质基础资料、构造演化历史和古气候条件、运用构造、古水文地质分析法,对该矿田进行了古水文地质分期、分区、分析了古地下水的补给区、排泄区和径流途径,并对成矿古水热系统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
    深海锰结核中螺旋状超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富生 边立曾 林承毅 周旅复 杜德安 陈建林 沈华悌 韩喜球
    1995, 1(1):  109-116. 
    摘要 ( 1912 )   PDF (2615KB) ( 13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东太平洋深海瘤状锰结核透射电的系统观察和分析表明,瘤状锰结核的包壳,即奇异叠层石的建造者米级的螺旋状微生物、螺旋状微生物体的菌落呈圆盘状至不规则分枝状,菌落主下陷,营养菌丝体呈辐射状从中央向周围生长,营养菌丝体的束宽度为17~60nm,呈双分叉。生殖菌丝体由粗细不等的螺旋状丝体组成。螺旋状丝体的宽度3~25nm,长度为36~200nm。螺环宽度为2~4nm、螺旋状生殖丝体分太、孢囊呈球形,深陷于螺旋状生殖菌丝休之中,孢囊直径为9~50nm。孢囊内赋存有球形孢子,球形孢子直径为4~6nm。本文将谈纳米级螺旋状微生物化石暂归入放线苗纲,建立一个新属种,即太平洋螺球孢菌(Spirisosphaerospora pacifica)。毫无疑问,纳米级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对深海锰结核以及生命起源的研究将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生物矿物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成矿理论、微生物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北方保德期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特征与分布
    张云翔 薛祥煦
    1995, 1(1):  117-121. 
    摘要 ( 1622 )   PDF (1307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