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岩石·矿床·地球化学
南海洋脊抽吸作用对其周边新生代玄武质岩浆活动的影响
曾 罡,郑丽波,陈立辉,刘建强,张 欢,张甬江,施金华
2017, 23(3): 373.
摘要
(
463
)
PDF
(11657KB) (
6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洋中脊与地幔柱相互作用诱发的洋脊抽吸作用,被认为是产生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以及某些洋岛和海山的重要地质过程。但是,对于边缘海扩张是否同样会产生洋脊抽吸作用并控制其周边的玄武质岩浆活动,目前仍不清楚。南海海盆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海盆之一,它的扩张时间为~32~16Ma。由于其周边分布有大量的软流圈来源的玄武岩,因而是讨论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区。文章对相对远离南海扩张中心的浙江省新生代玄武岩进行了K Ar定年工作,发现浙江余姚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形成于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2~217Ma),属于南海扩张期的玄武岩。前人研究发现,南海周边的新生代玄武岩主要是形成于南海盆地扩张结束之后。结合前人数据和此次研究的年龄结果发现,越远离南海扩张中心,中国东南部的南海扩张期玄武质岩浆活动越密集。洋脊抽吸作用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时空分布规律,因为上涌的地幔流会汇聚在南海扩张中心的区域。而在浙江地区发现了南海扩张期玄武岩,则表明该区域深部的地幔流并没有受到南海洋脊抽吸作用的显著影响。
内蒙古东南缘芝瑞盆地流纹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巫建华,郭佳磊,祝洪涛,吴仁贵,刘 帅
2017, 23(3): 383.
摘要
(
924
)
PDF
(11936KB) (
5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芝瑞盆地位于内蒙古东南缘克什克腾旗境内,处于西拉木伦河长春缝合带以南、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带以北的辽源地
块上,属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北东段,流纹斑岩侵位于晚侏罗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中,由南店、上柜、水泉沟等岩体组成。
SHRIMP锆石U Pb年龄表明,南店和上柜流纹斑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555±15Ma(n=14,MSWD=070)和1547±19Ma(n=11,MSWD=111),属于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与芝瑞盆地流纹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流纹斑岩具
有较高的SiO2含量,A/CNK<10,标准矿物刚玉含量<1%,源区具岩浆岩的特征;在SiO2 (Na2O+K2O CaO)和SiO2 FeOT/MgO图解中落于A型花岗岩区;ΣREE含量较高,铕负异常明显,具右倾轻稀土富集型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
素Rb、Th、U、G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与Sr,10000Ga/Al=352~458,(Zr+Nb+Ce+Y)=987×10-6~1339×10-6,在NbY 3Ga和Y/NbRb/Nb图解中落入A2型花岗岩区,在ZrSrBa图解中落入低SrBa流纹岩区;具有较高的(87Sr/86Sr)i=0707084~0709303、较低的εNd(t)=-711~-621、较年轻的TDM2=1448~1521Ma、较低的(206Pb/204Pb)t=1713~1730、(207Pb/204Pb)t=1541~1545、(208Pb/204Pb)t=3741~3750和低的δ18OV SMOW值=40‰ ~51‰,在εNd(t) (87Sr/86Sr)i图解中位于下地壳和亏损地幔之间,在(207Pb/204Pb)t (206Pb/204Pb)t和(208Pb/204Pb)t (206Pb/
204Pb)t图解中位于下地壳和地幔之间,说明流纹斑岩可能是源于DMM型、EMⅠ型地幔和少量古老下地壳混合形成的年轻下
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且与俯冲的经历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洋壳有关。
基于DEM 的中国北方新生代火山锥降解过程研究
崔晓歌,尹京武,徐 旸,安博博,孙洪艳
2017, 23(3): 397.
摘要
(
538
)
PDF
(8452KB) (
3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北方有着众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火山群,为研究火山锥降解问题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通过30m精度DEM统计
了来自五大连池、柴河—阿尔山、诺敏河—奎勒河、新疆阿什库勒、大同五个火山群共40座火山的锥体形态学参数Hco与Wco
值,并搜集了对应的锥体年代学数据对火山锥的降解过程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对火山锥进行了Hco/Wco—年
龄分组,结果显示在五个火山群中具有实际喷发年龄的40座火山中,符合分组规则的火山锥为31座,火山锥实际年龄值与按
照分组规则所得的理论年龄值区间的统计重合率高达80%,充分表明了锥体形态学参数测量对判断火山喷发时代的可信性。
(2)火山锥降解模型表明在刚开始的1Ma内,火山锥Hco/Wco值下降较快,1Ma以后,火山锥的Hco/Wco值下降变慢,整个火山
锥降解过程中Hco/Wco值下降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慢。(3)通过分析气候条件对不同地区火山锥降解速率的影响表明:东部
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气候湿润,火山锥降解速率较高;而西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小,气候干旱,火山锥降解速率较低;这就
导致东部地区火山锥Hco/Wco值的下降速率要高于西部地区。
漂塘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形态分带定量分析
刘向冲,张德会,赵 波,廖泽忠,刘才平
2017, 23(3): 408.
摘要
(
615
)
PDF
(3080KB) (
8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形态分带模式是中国地质工作者提出的经验成矿模式,在钨矿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然而该模式的形成机制尚未阐明。文章通过定量分析漂塘钨矿床脉体形态和成矿元素统计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趋
势,发现随着深度增加,脉幅分形维数逐渐减小,表明宽脉比例逐渐增加和脉体系统连通性增强。钨锡品位的分形维数都向
深部逐渐降低,说明高品位矿石比例增加。钨锡含量都服从混合对数正态分布,二者在深部都由三个子分布组成,均值较高
的子分布反映了漂塘最主要钨矿的成矿阶段;在浅部钨含量由两个子分布构成,锡含量服从单一对数正态分布。钨锡含量子
分布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反映深部成矿期次叠加多于浅部。成矿元素分形维数在深部较低是由深部均值较高的子分布
造成的,深部多期次裂隙张开和成矿充填过程可能是深部宽脉较多的重要原因。
江苏冶山矽卡岩型硼矿成因机制研究:来自硼酸盐矿物学制约
孙 浅,赵 明,张文兰
2017, 23(3): 417.
摘要
(
478
)
PDF
(31895KB) (
5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冶山硼矿是中国典型矽卡岩型硼矿床。文章利用电子探针和粉晶X射线衍射测试手段,对冶山硼矿中硼酸盐及共
生脉石矿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矿物种类等方面详细研究,并对该矿床中硼酸岩矿物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研
究发现,冶山硼矿中矿石矿物为硼镁铁矿和硼镁石。硼镁铁矿多为纤维状和针状集合体产出,属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产物;
硼镁石主要为片状结构,少量为纤维状结构,且有四种赋存状态:(1)无定型分布硼镁石I,此种硼镁石与蛇纹石共生;(2)网
脉状硼镁石II,穿且或环绕早期片状硼镁石;(3)与细粒磁铁矿共生的硼镁石III;(4)充填状硼镁石IV,此种硼镁石为纤维
状,充填于其他矿物的晶间。背散射电子图像表明,网脉状硼镁石II晚于片状硼镁石I,二者应该是形成于富硼热液与水镁
石的相互作用;条带状硼镁石是由富硼热液与早期的硼镁铁矿之间的反应形成;充填在其他矿物之间的纤维状硼镁石可能直
接从富硼热液中结晶而成,应该属于最晚期。
云南石屏热水塘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王文元,高建国,刘心开,侬阳霞,陈欣彬
2017, 23(3): 431.
摘要
(
1035
)
PDF
(12069KB) (
7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石屏热水塘铅锌矿床赋存于前震旦纪与震旦纪、寒武纪碳酸盐岩的不同层位中,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脉状和透
镜状产出,矿石矿物组合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脉石矿物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
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中CO2的碳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溶解作用产生;δ34S的变化范围较大(-720‰ ~2797‰),表明成矿
流体中的S可能为各时代碳酸盐地层的海相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的产物,少量硫可能有生物成因的硫参与;206Pb/204Pb、207Pb/
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43~18768、15441~15946、37061~38628,赋矿围岩和下伏地层均有可能提供了成矿物质,铅来源于上地壳和造山带,铅为多来源。铷锶同位素计算年龄为2059±33Ma,为印支晚期成矿年龄。综合各类
地球化学信息,认为热水塘铅锌矿床形成工业矿床时间为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即热水塘铅锌矿床是在印支运动强大的驱动
力作用下促使成矿元素活化—混合—迁移—聚集成矿的。
广东大宝山铁龙AMD中赭色沉积物的含铁次生矿物研究
邹 琦,陈 莹,刘奇缘,程银鹰,陈炳辉
2017, 23(3): 442.
摘要
(
478
)
PDF
(6553KB) (
9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广东大宝山铁龙酸性矿山废水(AMD)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个采样点的赭色沉积物样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
(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FESEM/EDS),对AMD中赭色沉
积物的矿物相及形貌进行鉴定。现场测定采样点水体物理化学参数(pH/Eh),探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对含铁次生矿物相的
影响。结果表明,大宝山铁龙AMD中赭色沉积物的含铁次生矿物主要有施威特曼石、黄钾铁矾、针铁矿、水铁矿等,此外沉积
物中还含有七水铁矾、叶绿矾、四水白铁矾、针绿矾、纤铁矾、锡铁山石及羟铝矾等可溶性硫酸盐。施威特曼石具有带骨针棒
状、海胆状形貌,针铁矿常呈针状及肾状集合体产出,黄钾铁矾呈六方板状,施威特曼石常可与黄钾铁矾或者针铁矿共生。赭
色含铁次生矿物能在AMD较大范围的pH条件下存在,但倾向于Eh高的环境。当pH值增大时,施威特曼石有转变为针铁矿
的趋势,并且针铁矿能保存施威特曼石的形貌特征。
东昆仑它温查汉西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杨 涛,李智明,张 乐,宋忠宝,张洲远,杜亚龙,赵辛敏
2017, 23(3): 452.
摘要
(
490
)
PDF
(42203KB) (
6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是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又一典型矽卡岩型矿床,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
和二长花岗斑岩成岩时代分别为2360±23Ma和2299±20Ma。二者均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成因类型分别属于I
型和A型;二者稀土元素配分表现为富LREE、贫HREE以及中等Eu负异常的特征,微量元素具有Th、U、K、Zr、Hf相对富集和
Nb、Ta、Ti、Sr、Ba相对亏损的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的碰撞—后碰
撞转化阶段,与区域上的大规模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从形成花岗闪长斑岩到二长花岗斑岩过程中地壳
具有由厚减薄的趋势。
昆明石林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张 涛,季宏兵,温月花,张晓娟,冯晓静,熊 凯,李亚翠
2017, 23(3): 465.
摘要
(
683
)
PDF
(2450KB)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昆明石林两个典型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在化学风化作用下的迁移特征及分布规律,为
进一步认识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演化过程以及红土剖面的物质来源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两个红土剖面的研究结果显示:
(1)SiO2、Al2O3和Fe2O3T是两个剖面红土样品的主要成分,三者占到总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SiO2的含量最高;(2)化学蚀
变指数CIA(90以上)较高,硅铝系数和硅铁铝系数较低,显示出两个红土剖面经历了较强的风化淋溶作用,体现出研究区亚
热带高原气候,温暖湿润的化学风化环境;(3)两个剖面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范围分别在21151×10-6~41640×10-6和
29067×10-6~62689×10-6之间,其稀土配分曲线均具有Eu亏损的轻稀土显著富集型特征,两个剖面都表现出轻稀土元素
间分异较大而重稀土元素间分异较小的特征,这主要与剖面风化成土过程中的三价氧化物的强烈固定作用有关,且KP剖面
的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4)两个剖面经历了相似的风化迁移过程,结合元素对Al2O3 TiO2、Al2O3 Fe2O3T、Y Yb相关性分
析以及SiO2/Al2O3 Na2O/Al2O3相关图解可以得出,KP和CH剖面是由于下伏基岩风化而来。
构造地质学 · 能源地质学
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
韩晓影,张青林,庞 雄,任建业,杨林龙,张航飞
2017, 23(3): 478.
摘要
(
394
)
PDF
(28110KB) (
7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
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对比靖海凹陷东、西部结构样式差异性;通过沉降史模拟结果和典型拆离断层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恢复
了靖海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研究区深部资料与国外深水盆地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盆地结构和构
造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以及破裂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靖海凹陷东部与西部的盆地结
构样式存在差异性,西部发育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系统,东部则呈现为由多个简单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盆地
所构成的复式地堑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其中断陷又可细分为断陷Ⅰ幕和断陷Ⅱ幕。盆地断陷Ⅰ
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阶段,高角度断层普遍发育;盆地断陷Ⅱ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减薄阶段—剥露阶段,拆离断层
发育;当南海北部岩石圈完全破裂之后,盆地进入到坳陷期.
临界角库伦楔在盐下楔状体的应用: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林 川,尹宏伟,汪 伟,李长圣,能 源,周 鹏,周 露
2017, 23(3): 481.
摘要
(
441
)
PDF
(6290KB) (
9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界角库伦楔模型的建立,确定了楔状体坡度与楔状体及底部滑脱层岩石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库车坳陷克拉
苏构造带盐下发育的褶皱冲断带楔状体,由于有上层盐岩对楔状体的压力,临界角库伦楔模型的定量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文中考虑了上层盐岩的压力,推导出了适用于盐下楔状体的临界角库伦楔公式。根据重新推导后的临界角库伦楔公式
对库车坳陷底部滑脱层的性质进行了计算,得出底部滑脱层内摩擦角为137°~184°,与泥岩或碳质页岩的性质相符。根据
临界角库伦楔模型分析结果及地震资料解译,认为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楔状体的滑脱层为中下三叠统泥岩。
鄂尔多斯盆地紫金山地区煤孔隙分形规律及其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王博洋,秦 勇,申 建,汪 岗,孙泽飞
2017, 23(3): 499.
摘要
(
562
)
PDF
(2583KB) (
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紫金山地区气肥煤样的孔隙结构测试,在重点阐述主煤层孔隙发育特征及分形规律的基
础上,分析其主控地质因素,并挖掘了分维特征所暗示的煤层气可采潜力信息。结果表明:紫金山地区煤孔隙率整体偏低,孔
隙结构以微孔为主,过渡孔与大孔次之,中孔最少,其中微孔孔容及孔比表面积贡献率最大,反映主煤层有利于煤层气的储
集。基于压汞曲线将本区煤孔隙划分三种类型,结合压汞参数分析,指出8+9#煤开放孔较多、孔喉分布比较集中且相对较
大,比4+5#煤更有利于煤层气渗流。基于压汞数据分形分析,将研究区煤样吸附孔与渗流孔界限确定为100nm。孔隙分形
特征受变质程度影响较大,4+5#煤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8+9#煤则受到相对较强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其中深成变质作
用有利于煤吸附能力的增加,而区域岩浆变质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煤孔隙结构,增强孔隙连通性,提高煤层的解吸、扩散、渗
流能力。此外,分形特征还受灰分产率与煤岩组分的影响。结合含气性等参数分析,在资源量相近时,8+9#煤具有较高的可
采性。
基于压汞和核磁共振对致密油储层渗透率的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刘 刚,吴 浩,张春林,刘锐娥,陈 胜,杜 威,马天骄,侯高峰
2017, 23(3): 511.
摘要
(
565
)
PDF
(1987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喉半径、T2弛豫时间的相关性,在分析目前对常规储层渗透率评价方法的
基础上,基于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适应于长7致密油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于常规储层和其他类型的致密砂岩储层,长7致密油砂岩累积进汞饱和度5%所对应的孔喉半径(r5)与渗透率产生了良好的相关性,是渗透率预测的最佳孔喉半径,且在这个孔喉范围内孔喉大小主要介于01~1μm,由微孔和中孔构成;核磁共振渗透率评价参数T2截止值(T2cutoff)和T2谱峰(T2peak)对长7致密砂岩储层不再适用,而T2几何平均值(T2gm)是长7致密砂岩渗透率评价的重要参数,其与渗透率、孔隙度产生良好的关联性,建立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预测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非常接近,吻合度较高(R2=09599)。利用孔喉半径和T2弛豫时间建立的渗透率评价方法匹配使用,对今后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质量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超深水与极超深水沉积及油气地质意义
钟建华,倪良田,邵珠福,陈 鑫,马 锋,孙洪滨,刘 宝,王志坤,夏景生
2017, 23(3): 521.
摘要
(
470
)
PDF
(10986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及其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之
一。用地震方法解析三角洲前积层的厚度来研究水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文章采用这一方法,并结合部分测井、录井资
料及岩心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的辽西凹陷、中部的南堡凹陷和近南部的东营凹陷沙三中期的古水深进行了研究,发现辽西凹陷
在沙三中期发育了一个大型三角洲扇体,在其前缘相发育了含大量灰—深灰色撕裂泥砾的重力流沉积,并获得了辽西凹陷沙
三中期最大古水深为1092m;南堡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暗色的泥页岩夹砂岩,最大古水深在552m;东营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
暗色泥岩夹含暗色漂浮泥砾的粉砂岩,也为一套重力流沉积,结合史128井—牛43井地震测线的连井剖面,获得了最大古水
深在681m。这三个古水深揭示了整个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是一个极超深水(≥500m)的盆地,为形成大面积分布
的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含油气盆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学科
渭河盆地蓝田始新世红河组沉积物特征和古环境记录
孙文峰,鹿化煜,王逸超,冯 晗,王翰林,
2017, 23(3): 533.
摘要
(
596
)
PDF
(19823KB) (
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盆地渭南—蓝田地区堆积着连续的始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是揭示新生代亚洲季风气候演化和环境变迁的良好材
料。文章对陕西蓝田支家沟厚约330m的红河组典型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和环境替代指标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红河组发育
时间属于中、晚始新世,是在较为稳定的沉积环境下的河湖相堆积。古流水方向为从南到北,且整个地层沉积环境稳定,从红
河组上部到下部古水流方向未发生改变。赤铁矿是红河组的主要载磁矿物,可能含极少量磁铁矿。基于地层序列、岩性、哺
乳动物化石和沉积物特性分析,渭河盆地地区在中、晚始新世时气候相对暖湿,植被覆盖度高,有湖泊、沼泽分布,东亚季风气
候雏形可能已经出现;到早渐新世,气候趋向相对冷干,与全球范围内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气候转型相一致。研究为认识
始新世中国中部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材料。
藏南卧龙剖面下侏罗统海相地层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解思伊,李永祥
2017, 23(3): 545.
摘要
(
551
)
PDF
(3719KB) (
9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侏罗纪早托阿尔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古海洋和古气候事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西特提斯域的记录,而对其在东特提斯域的响应研究很少。此次研究了位于东特提斯域的西藏定日卧龙剖面下侏罗统普普
嘎组—聂聂雄拉组海相地层,初步厘定了卧龙剖面TOAE层位,并对包含TOAE层位的20m厚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
研究。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显示出四个演化阶段,Ⅰ、Ⅱ、Ⅲ和Ⅳ。其中阶段Ⅰ和阶段Ⅳ分别记录了TOAE事件之前和之后的
沉积过程。阶段Ⅱ记录了TOAE的早、中期,表现为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减少及之后的铁硫化物含量的增加,很可能是对海侵引
起的大洋低氧带(OMZ)扩张的响应。阶段Ⅲ记录了TOAE的晚期,表现为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含量的显著增加,可能指示沉积
区海洋环境由还原环境转变为氧化环境。总之,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可以为理解东特提斯域TOAE的演化提供重要的启示。
轴对称单轴压缩岩石材料应变局部化剪切带数值模拟研究
程 详,赵光明,李英明,孟祥瑞,董春亮
2017, 23(3): 555.
摘要
(
544
)
PDF
(6972KB) (
7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FLAC3D数值软件中的应变硬化—软化本构模型,模拟轴对称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试件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
过程,同时对不同端面效应下长径比效应对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岩石试件的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
启动、发展到最终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端面效应和长径比效应均影响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形状和岩石强度。光滑
边界应变局部化剪切带形成于试件上下端面,摩擦边界形成于试件中部区域,且摩擦边界时试件的峰值强度高于光滑边界,
峰值强度后的软化阶段陡峭于光滑边界。随着岩石试件长径比的增加,岩石的峰值强度在逐步降低,达到峰值强度所需的时
步却呈增加的趋势。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理解岩石破坏过程。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