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栏目文章信息
地球化学·岩石·矿床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亚热带小流域花岗岩化学风化及CO
2
消耗速率研究
肖 洒, 赵雨晴, 张幼宽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375-384.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26
摘要
(
1000
)
PDF
(1713KB)(
494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选择深圳市的亚热带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采集流域内降水、泉水、岩石及风化残积土样品,分析所有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探讨流域水体的化学成分组成和主要成分来源以及岩石化学风化程度和风化趋势,结合流域水文气象数据估算了花岗岩化学风化速率及CO
2
消耗速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
3
-Na型,主要受控于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花岗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为47.15~57.47,残积土的CIA为59.24~82.71。A-CN-K三角图指示风化初期Na,Ca活泼性元素流失,风化中后期K元素流失,Al元素逐渐富集。花岗岩的平均化学风化速率为14.40 m/Myr。岩性、离子径流通量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化学风化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大气酸沉降对岩石风化的贡献约占总化学风化量的11.73%。研究区平均CO
2
消耗速率为0.59×106 mol/(km2 yr),酸雨使得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对大气/土壤中CO
2
的消耗减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多聚磷酸盐在羟基氢氧化铝矿物表面的吸附:基于
31
P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机制研究
李咏芳, 任 超, 周 强, 李 伟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385-39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12
摘要
(
810
)
PDF
(2121KB)(
1067
)
可视化
收藏
多聚磷酸盐(Poly-P)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无机磷酸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研究多聚磷酸盐在自然界的迁移转化对理解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至关重要。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反应是控制元素在沉积物和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一个关键过程,因此本研究选取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勃姆石(Boehmite),即羟基氧化铝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勃姆石在不同初始磷浓度、不同pH条件下对多聚磷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初始磷浓度的增加,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吸附率均接近100%;而随着pH的升高,勃姆石对多聚磷的吸附量逐渐降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XRD、SEM、
31
P NMR技术对吸附产物进行了表征,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勃姆石吸附多聚磷的过程中伴随着多聚磷水解,长链中间的P-O-P键随机断裂,生成了许多短链多聚磷和正磷酸根,两者以内圈络合的形式吸附在勃姆石表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湘西南猫儿界花岗斑岩锆石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周维法, 陆建军, 张 强, 章荣清, 吴劲薇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394-40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31
摘要
(
778
)
PDF
(3048KB)(
609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苗儿山—越城岭地区西北侧猫儿界花岗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研究,探究
了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三件花岗斑岩样品LA-ICP-MS 锆石U-Pb定年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年龄分别为
824.3±4.5 Ma、825.4±4.1 Ma和826.8±4.8 Ma,表明猫儿界岩体属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物。猫儿界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铝饱
和特征,富集Cs、Rb、U、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 Th、Hf 等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Ba、Sr、Ti等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
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形,并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7~0.43)。岩体的εNd(t)值为-6.3~-8.7,TDM2 (Nd)值为 2.00~2.20 Ga,
表明岩体由老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在猫儿界岩体三个定年样品中发现了10颗年龄在852~861 Ma的继承锆石颗粒,加
权平均年龄为856.3±7.4 Ma, 说明在苗儿山—越城岭地区可能存在~856 Ma的岩浆岩,推测猫儿界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可能有
~856 Ma的岩浆物质的卷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东昆仑祁漫塔格拉陵灶火中游基性变质岩年代学、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王盘喜, 郭 峰, 王振宁, 冯乃琦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408-42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15
摘要
(
615
)
PDF
(4746KB)(
472
)
可视化
收藏
拉陵灶火中游基性变质岩体原岩侵位于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片麻岩之中。文章对基性变质岩体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原岩及源区性质、成岩构造环境、年龄及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基性变质岩为斜长角闪岩、变质辉绿岩和角闪岩,原岩应属于亚碱性系列岩石,既有拉斑系列,又有钙碱性系列和钾玄质系列。岩石中SiO2含量为44.04%~54.39%,全碱(Na
2
O+K
2
O)含量为1.97%~6.53%、且Na
2
O>K
2
O,MgO含量为5.01%~9.58%,TFe
2
O
3
含量为7.71%~13.46%,TiO
2
含量为0.56%~1.49%;ΣREE平均为83.60×10-6,δEu为0.89~1.55,平均为1.14,呈轻微正异常;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稍右倾的较平滑曲线,具有轻、重稀土轻微分异的轻稀土略富集特征;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K、Sr、U、Pb,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略微亏损P和Ti。采用SIMS锆石U-Pb定年,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拉陵灶火中游地区斜长角闪岩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928±25 Ma)、早寒武世末期(514±11 Ma)、中晚奥陶世(451±11 Ma)和早中泥盆世时期(392±12 Ma)的岩浆—变质事件,其中928±25 Ma和514±11 Ma是斜长角闪岩捕获的锆石年龄,451±11 Ma 是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结晶年龄,392±12 Ma是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拉陵灶火中游基性变质岩体原岩是俯冲板片脱水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应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桂西地区二叠纪至白垩纪构造演化对沉积型铝土矿成矿的制约
许箭琪, 陈有斌, 庞保成, 李学森, 陈 涛, 刘 旺, 尹本纯, 黎家龙, 周业泉, 卢光辉, 徐海棚, 廉吕型, 王 泽
高校地质学报 2021, 27 (
4
): 422-43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024
摘要
(
445
)
PDF
(3740KB)(
979
)
可视化
收藏
桂西地区地处右江盆地,位于华南板块扬子陆块之上,是中国重要的铝土矿产地之一。为了探讨沉积型铝土矿对本
地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的响应,分析其对铝土矿成矿过程的影响,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及地层学的角度,剖
析了沉积型铝土矿赋矿地层及周边地区地层岩性记录的构造信息。结果显示,桂西沉积型铝土矿的成矿和改造过程始终受
区域性构造运动影响:东吴运动时期的地壳抬升和剧烈的火山喷发活动为本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的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条
件和容矿场所;在华南板块印支期和燕山期的陆内变形和挤压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沉积型铝土矿受到改造,表现为矿
体形态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