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沉积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湖相白云岩地质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林春明,王兵杰,张霞,张妮,江凯禧,黄舒雅,蔡明俊
    高校地质学报   
    2. 龙门山前带中侏罗统近源冲积体系砂体展布与叠置模式
    于海跃,刘君龙,郝运轻,孙炜,刘玲
    高校地质学报   
    3. 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邢智峰,林佳,周虎,李妲,齐永安,郑伟
    高校地质学报   
    4. 滇中梅树村剖面筇竹寺组等深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李向东,陈海燕
    高校地质学报   
    5. 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期超深水湖泊的研究
    钟建华,李勇,邵珠福,陈彬,倪良田,肖淑明,赵海燕,王书宝,饶孟余
    J4    2015, 21 (2): 32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
    摘要1424)      PDF (7130KB)(1191)    收藏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 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 发育;五个地震剖面的统计结果揭示了三角洲前积层的平均高度在485 m,校正后反演的覆水深度在681 m,说明东营三角洲 在形成时期的湖泊古水深可达485~681 m;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一套细粒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和暗色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常含 漂浮泥砾,是一种沿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进一步反映了深水的沉积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6. 云南省南涧地区下白垩统南新组砾岩层 砾组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张杰,肖渊甫*,田晓敏,纪相田,彭博,李洪孝,王良果
    J4    2015, 21 (2): 32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
    摘要1027)      PDF (2789KB)(1836)    收藏
    该文通过对哀牢山构造带西侧云南省南涧地区下白垩统南新组砾岩层的砾性、砾度、砾态和砾向等的详细研究与分 析,结合盆地基岩地层特点和周边构造带的岩性组合特征,发现南新组砾岩总体上具有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较差、磨圆程 度中等-较好(次圆状-圆状)、风化程度较低等特征;探讨了砾岩层本身的性质、物质来源,以及砾石沉积时盆地的水动力条 件、气候环境、古地貌特征和构造条件。认为南新组砾岩层为半干旱-干旱古气候条件下的一套冲积扇-辫状河相粗碎屑沉 积,具有快速堆积的特点;砾岩层沉积前砾石遭受了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根据盆地基岩及周边地层岩性特点和砾石扁平面 倾向统计,砾石的主要来源是盆地内部的基底地层及其东缘的哀牢山构造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江苏高邮凹陷深凹带古近系戴南组地震沉积学
    赵东娜,朱筱敏,梁兵,马英俊,薄永德,吴冬,刘芬,孙书洋
    J4    2015, 21 (2): 336-.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
    摘要1041)      PDF (67048KB)(2169)    收藏
    :江苏高邮凹陷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砂体沉积厚度薄,横向变化快。根据地震沉积学基 本原理与方法,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内,运用90°相位转化、分频处理、属性优选及地层切片等关键技术,对高邮凹陷深凹 带戴南组储集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通过对典型地层切片进行精细地质解释与标定,明确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规律,并最终建立了适用于断陷湖盆沉积充填的沉积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磁性地层的渭河盆地灞河组研究
    王斌,郑洪波*,何忠,王平
    J4    2014, 20 (3): 415-.  
    摘要917)      PDF (3131KB)(1431)    收藏

    渭河盆地东南缘蓝田—渭南一带发育较连续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包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灞河组中产
    出典型的三趾马化石,并曾据此建立了灞河期标准生物地层。鉴于灞河组及灞河期沉积地层在中国北方环境变化及古生物
    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陕西蓝田灞河南岸厚约246 m的段家坡灞河组典型剖面进行了详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分
    析确定的极性序列可与标准古地磁年表(GPTS) 较好对比,结果表明段家坡剖面灞河组年龄为11~7 Ma,属于晚中新世。
    本研究支持灞河期单独作为一个地层年代单位,为哺乳动物化石的区域对比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年代界定,同时结合与其它
    盆地同时期沉积的对比探讨了灞河组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认为当时为半干旱型草原气候,沉积环境和气候与上覆的蓝田
    组有很大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9. 新疆乌苏地区新近系石膏脉特征及形成过程
    杨少春,赵晓东*,刘桓,向奎
    J4    2014, 20 (3): 425-.  
    摘要860)      PDF (6644KB)(1474)    收藏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及采集样品的微观分析,文中详细研究了新疆乌苏地区新近系发育的石膏脉特征,并从古沉积环
    境、成岩作用、风化作用和溶盐水注入期次等方面分析了石膏脉的形成过程。该区石膏脉发育形态特殊,主要是由两横两
    纵4条线状主控石膏脉派生出的各种产状石膏脉组成,呈龟壳状。通过分析认为该石膏脉的形成过程共经历过4个阶段,炎
    热的古沉积环境为沉积大量的石膏矿物奠定了基础,先成岩后胶结的成岩作用为石膏脉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加上强烈的
    风化作用和多期地表溶盐水注入和析出,形成了现今的龟壳状结构石膏脉。该套石膏脉的存在为推测盆地中心可能存在天
    然储层裂缝改造区提供线索,并对西北地区新近纪干旱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的定量方法及其
    在白垩纪大洋红层中的应用
    李响,蔡元峰
    J4    2014, 20 (3): 433-.  
    摘要942)      PDF (1087KB)(3062)    收藏

    赤铁矿和针铁矿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两种铁氧化物,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圈层。很多沉积物的颜色都是由它们引
    起的,它们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实验室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表征和鉴定手段很多,但受其含量低、结
    晶差、颗粒细小难分离等因素的困扰以及某些测试方法自身的限制,能用于铁氧化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少。文中就常用的
    基于X射线衍射(XRD) 和漫反射光谱(DRS) 的铁氧化物定量方法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
    XRD的K值法获得西藏床得剖面红色页岩中赤铁矿的含量为3.81%~8.11%,采用DRS与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北
    大西洋ODP1049C孔12X岩芯段棕色层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分别为0.13%~0.82%和0.22%~0.81%,橙色层中赤铁矿和
    针铁矿的含量分别为0.19%~0.46%和0.29%~0.67%。与其它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这两种定量方法在白垩纪大洋红层中的
    应用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时,首先要通过XRD和DRS相结合来提高定性分析的准确性,然后通过综合分析铁氧化物的
    预判含量范围和结晶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定量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下扬子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瘤状灰岩成因再探讨
    靳学斌,李壮福*,陆鹿,冯乐
    J4    2014, 20 (3): 445-.  
    摘要1070)      PDF (5950KB)(2067)    收藏

    巢湖地区下三叠统整体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广泛发育瘤状灰岩。针对目前该瘤状灰岩成因机制认识争议较大的现
    状,文中依据野外实地观测及室内宏观、微观的系统观察,结合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与瘤状灰岩形成的关系分析,对瘤状
    灰岩的成因机制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形成是沉积和成岩作用综合作用的产物,沉积时期不平整CCD界面
    的周期性浮动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化的基础,而CCD界面的周期性浮动可能与早三叠世气侯冷暖周期性变化以及海底底流
    作用有关。后期基质泥岩中酸性孔隙水的溶蚀是造成瘤状灰岩细颈处折断的重要原因,压溶作用产生的局部应力场变动造
    成瘤状灰岩瘤体杂乱状分布。而前人总结的3种瘤状灰岩,即顺层串珠型、断续型和杂乱型瘤状灰岩,是在沉积与成岩改
    造作用逐渐加强条件下依次形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2. 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灰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 伟,罗 雷
    J4    2012, 18 (4): 724-.  
    摘要1611)      PDF (784KB)(1859)    收藏

    该文采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沉水剖面和双龙剖面船山组核形石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离子质谱对样品进行了系
    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核形石灰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介于6.26×10-9~25.1×10-9之间,均值为15.3×
    10-9。LREE 相对富集,HREE 相对亏损,但总体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高,且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比重稀土元素稍高,
    分馏程度可能与核形石的成因有密切关系。δCe 介于0.43~0.74 之间,均值为0.59,表明Ce 亏损严重,指示了船山期的海水
    总体属于强氧化状态。Y/Ho 值接近现代海水Y/Ho 值的下限,表明当时海水可能受到冰融淡水影响。稀土元素不仅来源于海
    水,还与生物碎屑的含量和核形石的成因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3. 江西铅山晚石炭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李二恒,刘家润,倪 培,蔡逸涛,赵葵东,叶春林,朱筱婷
    J4    2012, 18 (4): 735-.  
    摘要1491)      PDF (925KB)(1533)    收藏

    江西铅山晚石炭世硅质岩大多呈条带状、少量呈层状和结核状产出,赋存于灰岩层内或层间;主要由微晶石英
    组成,含有少量蛋白石或玉髓,未见硅质生物及硅化特点。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晚石炭世硅质岩的SiO2 含量为
    74.51%~98.48%,Al2O3,TiO2,MgO 及ΣREE 含量低, 分别为0.10%~3.42%( 平均为0.45 %),<0.01%~0.12%( 平均
    <0.02%),0.07%~1.46%(平均为0.20%)和<1.52×10-6~24.66×10-6(平均不足4.84×10-6);δCe 值为0.15~0.70(平均为
    0.42),呈负异常。Al2O3 与TiO2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两者与SiO2 相关性极低。在双变量SiO2-Al2O3,SiO2-MgO 和三变量
    Al-Fe-Mn,Fe-Mn-(Ni+Co+Cu)判别图上,硅质岩几乎都落入热液成因及生物沉积成因区;在双变量Fe2O3 / TiO2-Al2O3
    /(Al2O3+Fe2O3) 判别图上,落入大陆边缘沉积区范围。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薄片观察结果,可以认为研究区硅质岩形
    成于大陆边缘,其成因主要与海底热液活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4.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源岩TOC含量预测方法
    高 岗,王绪龙,柳广弟,王银会,阿不力米提,张越迁
    J4    2012, 18 (4): 745-.  
    摘要1575)      PDF (1164KB)(2252)    收藏

    根据对准噶尔盆地三叠系暗色泥岩在不同层段发育特征的分析,发现暗色泥岩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中、下三叠统
    分布有限。针对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实测有机碳含量数据偏少、测井曲线系列较完整的实际情况,利用声波测井
    与电阻率测井重叠法,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估算了主要探井上三叠统暗色泥岩
    的有机碳含量。综合预测和实测有机碳含量平面分布特征发现,上三叠统有机碳含量显示有4 个相对高值区,分别位于乌
    伦古坳陷的索索泉凹陷、中央坳陷带的阜康凹陷、盆1 井西凹陷和玛湖凹陷,以索素泉凹陷有机碳含量最高,阜康凹陷和
    盆1 井西凹陷其次,玛湖凹陷总体较低。有机碳含量表明上三叠统为一套中等- 较好的烃源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5. 晚第四纪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Fe/Mn 变化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胡 钅容,陈天宇,凌洪飞
    J4    2012, 18 (4): 751-.  
    摘要1812)      PDF (989KB)(2425)    收藏

    大洋铁锰结壳是沉积于海山硬质基岩上的“壳状”沉积物。水成型铁锰结壳被认为是从海水中直接沉淀出来的,并
    且,形成以后Fe,Mn 等元素活化迁移程度很小。因此,铁锰结壳的Fe,Mn 含量可以大致反映其生长沉积时的海水化学特征。
    由于结壳生长通常会受到许多因素(包括水动力环境)的影响而使其生长不够稳定,从而难以准确获取结壳元素在千年尺
    度上变化的规律。为了克服这一影响,本文选取了中北太平洋两块生长韵律较好,结构致密的结壳(MP3D07 和CXD55)
    进行了高精度化学成分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两块结壳的Fe/Mn 比值都可以和~1 Ma 以来的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很
    好地对应起来,冰期结壳的Fe/Mn 比值比间冰期高。铁锰结壳的Fe/Mn 比值在冰期- 间冰期的显著变化,说明至少1 Ma 以来,
    铁锰结壳中Fe-Mn 的含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我们认为冰期结壳较高的Fe/Mn 比值,是由于冰期风沙输入量增
    大带来大量的Fe 和其它营养元素,加之亚北极水流的影响,使得太平洋表层的生物生产力增大,进而导致由生物颗粒向深
    水释放的Fe 通量增高造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应立朝,梁 斌,王全伟,朱 兵,郝雪峰,王 鑫,刘 亮,付小方
    J4    2012, 18 (4): 759-.  
    摘要1470)      PDF (541KB)(1978)    收藏

    川西平原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网纹红土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Fe2O3 和
    Al2O3 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平均值为90.92%;K2O,Na2O,CaO 和MgO 等易溶组分含量低,除K2O 含量略高于1% 外,其余氧化物均不足1%。相对于上陆壳(UCC)平均组成,主量元素富集TiO2,TFe2O3,贫Na2O,MgO,P2O5,K2O,MnO。样品中的Fe2O3,Al2O3,R2O3(Fe2O3+Al2O3)与SiO2 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网纹红土符合亚热带地区脱硅富铝或脱硅富铝铁的成土过程,总体形成于湿热环境。通过化学蚀变指数(CIA)、风化淋溶系数(BA)和A-CN-K 图解等对比分析,该区中更新世网纹红土的化学风化强度与九江红土、宣城红土相近,认为该区网纹红土在湿热环境下遭受了强烈的化学风
    化作用,同时也表明中更新世川西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相似的古气候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17. 甘肃西峰黄土中细菌16S rDNA 文库的构建与组成初步分析
    黄 晟,陈旸,潘雪莲,崔益斌,季峻峰,陈 骏
    J4    2012, 18 (4): 765-.  
    摘要1629)      PDF (1797KB)(1787)    收藏

    对黄土高原西峰地区黄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进行了总DNA 提取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通过克隆测序技
    术构建了含有44 个克隆子的细菌16S rDNA 文库。对16S rDNA 系统发育的分析表明,西峰地区的黄土沉积物中细菌可分属
    13 个类群,包括:酸杆菌(Acid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厚壁菌(Firmicu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浮霉菌(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蓝细菌(Cyan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TG1。其中酸杆菌为最主要优势类群,变形菌为次优势类群,二者占黄土细菌总克隆数的70%,且大多为不可培养的基因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8. 藻类腐殖化模拟中胡敏酸的红外光谱及热失重特征变化
    刘 恒,刘文汇,李玉成,王 杰,腾格尔,马亮帮
    J4    2012, 18 (4): 773-.  
    摘要1472)      PDF (747KB)(1500)    收藏

    用红外光谱分析和热失重分析法对从蓝藻腐殖化过程中提取的胡敏酸的元素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蓝藻好氧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机碳、有机氮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好氧阶段大于厌氧阶段。至模拟实验结束,C/N 比由最初
    的5.939 升至9.962,趋近于其中所含胡敏酸的C/N 比10.93。胡敏酸的红外光谱解析显示,不同处理阶段样品胡敏酸在波数
    (2920+2850)/1630(脂肪碳/ 芳碳)处吸收峰面积比分别为1.23, 2.73, 0.78, 0.83,芳碳含量增加,表明厌氧过程有助于胡敏
    酸结构的芳构化。热失重分析显示发酵生成的胡敏酸有两个明显失重峰值290℃和340℃,主要是非核部分脂肪侧链及氢键
    结合OH 的裂解,说明蓝藻发酵生成的胡敏酸主要以脂肪族为主,结构相对于土壤胡敏酸较为简单。结合样品中可溶性有
    机质族组分中饱和烃与芳香烃含量的比较,厌氧处理中芳香烃组分成倍增加,亦说明胡敏酸芳构化程度增高,为腐泥型干
    酪根早期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