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4月18日 星期五
分享到:

栏目文章信息

    岩石·矿物·地球化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赣北阳储岭钨矿区花岗斑岩成因
    黄 玉, 黄旭栋, 陆建军, 章荣清, 吴劲薇, 严济池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795-80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49
    摘要1507)      PDF (2668KB)(636)    收藏
    赣北阳储岭钨矿区出露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来自相同源区,后者比前者岩浆演化程度更高。钨矿化主要呈细脉浸染状分布于二长花岗斑岩中,花岗斑岩呈脉状切穿矿体。文章对阳储岭花岗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化学分析和Sr-Nd-Hf同位素研究,通过与前人发表数据对比,探讨了花岗斑岩与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差异,为揭示钨矿成因提供了新的约束。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144.6±1.8 Ma,与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一致。花岗斑岩具有高硅、富钾和弱过铝质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Nb、Sr、P和Ti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显示负Eu异常,指示长石、黑云母、磷灰石和钛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分离结晶。花岗斑岩的全岩(87Sr/86Sr)i比值为0.711329~0.711726,εNd(t)值为-5.3至-4.9,εHf(t)值为-4.6至-4.2,锆石εHf(t)值主要为-6.0至-3.0,说明其源岩主要为古老的地壳物质。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相比,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HFSE、ΣREE含量、AMF值、Sr/V比值和更低的Mg#值、Ti/Zr比值、全岩εHf(t)值,暗示它来自更富长英质组分的源区,是古老变质沉积物部分熔融的产物。与二长花岗斑岩相比,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Na2O+K2O)/CaO、Na2O/CaO、Ba/Sr、Rb/Sr比值和更低的CaO、MgO、TiO2、P2O5含量、δEu值,表明它经历了更强烈的岩浆结晶分异过程。花岗斑岩不成矿反映其源区贫钨,而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源区相对富钨。花岗岩源区富钨和岩浆分异演化都是促使阳储岭钨矿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晚期小河A 型花岗岩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王美璇, 王智毅, 赵静欣, 齐泽秋, 何 俊, 陈福坤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09-83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3
    摘要1353)      PDF (3050KB)(573)    收藏
    华北克拉通南缘出露的古元古代花岗岩是研究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重要载体。文章报道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组成,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意义。小河岩体的岩性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根据其稀土元素特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具有中等分异特征,第二类具有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中稀土亏损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具有高分异特征。锆石U-Pb年龄表明两种类型岩石形成于~1.80 Ga,为同一期次岩浆活动。两类岩石均具有富硅、富碱和弱过铝质特征,属于高钾碱钙质—钙碱质系列;富集Rb、Th、U、K等元素,亏损Ba、Sr、P和Ti等元素。两类岩石有相同的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其岩浆源区可能均为华北克拉通南缘晚太古宙基底物质。此类铝质A型岩浆作用可能是与伸展体制相关的岩浆—热事件,暗示在约1.80 Ga时华北克拉通南缘为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北秦岭地体东段早白垩世大规模的新生地壳再造:黄花墁岩体地球化学组成和岩石成因
    齐泽秋, 于 洋, 赵静欣, 葛东莉, 何 俊, 陈福坤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31-846.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46
    摘要1327)      PDF (4319KB)(891)    收藏
    秦岭造山带东段记录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作为深部地壳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岩石探针,二者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复杂的岩浆源区物质组成。文章报道出露于北秦岭地体东部黄花墁岩体的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U-Pb年龄数据:锆石U-Pb年龄分析显示,主体岩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约119~117 Ma之间,岩浆作用规模大、延续时限短。研究区的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显著的Eu负异常;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和相对亏损的Nd同位素组成,初始εNd值-5.7~-4.1,显著区别于北秦岭地体晚侏罗世花岗岩和华北陆块南缘晚中生代花岗岩。这一相对亏损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于同期形成的东段老君山岩体和西段太白岩体,暗示北秦岭地体早白垩世期间经历大规模的新生地壳再造作用。新生地壳物质可能来自北秦岭地体基性地壳岩石或俯冲至其下的扬子陆块/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地壳岩石。这些早白垩世岩体与北秦岭地体晚侏罗世蟒岭岩体和牧护关岩体存在明显的 Nd同位素组成差异,表明下覆的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的复杂性造成花岗岩组成的多样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喜马拉雅东部拉隆岩体伟晶岩中的铌铁矿族矿物特征及两期铌钽成矿作用
    李雪姣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6): 847-861.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06
    摘要1478)      PDF (8863KB)(578)    收藏
    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广泛分布着淡色花岗岩,近期研究表明多个岩体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东部拉 隆岩体中花岗质伟晶岩发育有铌钽成矿作用,主要赋存在铌铁矿族矿物中。本次研究考察了该岩体的伟晶岩,观察了这些 铌铁矿族矿物的产状,并对它们的主量、微量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岩相学特征的差异,拉隆伟晶岩被分为边部带、 过渡带和核部带。铌铁矿族矿物大多出现在过渡带中,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根据产状和Ta# [Ta/(Ta+Nb)]可将铌铁矿族矿 物分为两类,第一类矿物成分均一,自形程度好,晶体内部缺少内部结构。第二类矿物自形程度差,分布于第一类矿物的 边部、填充于第一类矿物的裂隙或交代其核部,并发育有一系列的亚显微结构(包括韵律环带结构、交代结构、溶蚀孔洞 结构和裂隙填充结构)。第一类铌铁矿族矿物是Ta # 较低(0.08~0.34)的铌铁矿,而第二类为Ta#相对较高(0.45~0.60)的 铌铁矿和钽铁矿。这两类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Eu呈强烈的负异常,δEu的范围为0.001~0.020。配分曲线总 体呈海鸥型,四分组效应不明显;LREE/HREE值范围为0.016~0.044,反映出重稀土元素富集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 征。根据铌铁矿族矿物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拉隆岩体存在两期铌钽成矿作用,第一期与岩浆作用相关,形成了第一类低Ta # 铌铁矿族矿物;第二期成矿受到岩浆—热液共同作用的影响,结晶出第二类铌铁矿族矿物,热液流体对第一类矿物进行了 交代。铌铁矿族矿物的稀土成分特征对岩浆—流体过程指示不显著。铌铁矿U-Pb同位素年龄为22.3±0.3 Ma,为该岩体第一 期铌钽成矿时代,指示了新喜马拉雅期(25~14 Ma)的淡色花岗岩体具有铌钽成矿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粤北下庄地区白水寨岩体的成因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意义
    李 坤, 陈卫锋, 高 爽, 沈渭洲, 黄国龙, 刘文泉, 伏顺成, 凌洪飞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4): 497-513.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117
    摘要1959)      PDF (2375KB)(1195)    收藏
    白水寨岩体是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田西北部竹筒尖特富型铀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目前其成因及其与铀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为此,文章对该岩体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白水寨岩体侵入于下庄大型岩基内,主要由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构成,单颗粒锆石SHRIMP定年结果显示,两类花岗岩均形成于印支期,年龄分别为229.4 Ma和231.8 Ma;显示了高硅、富碱(Na2O+K2O)、低FeOt+MgO+TiO2含量,低P2O5含量,Rb、Th和U等相对富集,Ba、Sr、P和Ti相对亏损,ACNK≥1.1,富铝矿物含量高等特征,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与下庄花岗岩相比,白水寨岩体的两类花岗岩中均富继承锆石,且具有更高的SiO2、Rb/Sr和更低的(FeOt+MgO+TiO2)、Zr/Hf、P2O5和黑云母的Fe2+/(Fe2++Mg)值,指示该岩体源自华南富还原组分的富长英质变泥质岩经低度部分熔融,而并不是源自富镁铁质变泥质岩的下庄花岗岩的母岩浆经分异演化的产物。此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白水寨白云母花岗岩具有显著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更低的稀土总量、Zr/Hf比值和Eu/Eu*值,表明白云母花岗岩在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富F的流体与岩浆相互作用。白水寨岩体的两类花岗岩均富铀,可成为区内形成热液型铀矿床的铀源岩,其中的白云母花岗岩更富铀,更有利于成为铀成矿作用的铀源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铜陵矿集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的区域对比研究
    王家宇, 徐 亮, 谢巧勤, 刘 童, 周跃飞, 李振生, 徐晓春, 陈天虎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4): 514-526.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08
    摘要1441)      PDF (3286KB)(368)    收藏
    通过对安徽铜陵和巢湖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剖面碳酸盐岩矿物学和微量元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铜陵黄龙组底部为一套含草莓黄铁矿的白云岩,中、下部和船山组均是灰岩,矿物组合为:黄龙组底部的白云石+高岭石+黄铁矿+石英(黄龙组底部)→方解石+高岭石+石英(黄龙组中下部)→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龙组上部和船山组)。而巢湖黄龙—船山组碳酸盐岩为一套含高岭石、石英的灰岩,但从黄龙组底部至船山组顶部剖面中高岭石有增加趋势。微量元素显示,铜陵黄龙—船山组碳酸盐(特别是黄龙组底部白云岩)的V/Cr、Ni/Co、V/Sc比值显著高于巢湖,且Ce与Fe、Mn的无相关性,显著不同于巢湖碳酸盐的正相关特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铜陵黄龙组底部碳酸盐沉积于偏还原的环境,黄龙组中上部和船山组碳酸盐沉积于相对贫氧的环境,而巢湖碳酸盐则形成于更加氧化的环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石炭世铜陵古岛的存在可能是导致铜陵沉积环境有别于巢湖的主要原因,该沉积环境为铜陵地区胶状黄铁矿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特提斯喜马拉雅然巴地区早白垩世变基性岩的岩浆源区和成因机制
    俞有志, 刘志超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4): 527-542.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07
    摘要1579)      PDF (4128KB)(955)    收藏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中出露有大量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记录了印度大陆北缘在新生代碰撞造山前的深部构造—岩浆过程,其成因机制是研究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文章对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然巴地区出露的早白垩世变基性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变基性岩主要包括角闪石岩和斜长角闪岩,以脉体或透镜体形式出露于然巴穹窿周边的变沉积岩地层中。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它们的原岩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较低的SiO 2含量(44.78~47.42 wt%),TiO 2含量变化较大(0.73~2.16 wt%),较为富MgO(7.31~9.60 wt%)和FeOt(9.68~15.87wt%),Mg#值中等偏高(46.4~63.9)。在同位素组成上,这些变基性岩的ε Nd(t)值主要变化于5.7~6.5之间,落入印度洋MORB范围内,指示亏损地幔源区的贡献。另一方面,这些变基性岩具有类似于E-MORB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特征,指示岩浆中应存在富集组分的物质贡献。由于然巴变基性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高场强元素亏损特征,同时它们的Nb/U比值与地幔系列岩石相近,因此推测这些基性岩在成岩过程中受陆壳混染的程度不高,其富集组分主要应是来自富集地幔源区的贡献。综上,然巴早白垩世基性岩可能是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与富集的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该岩浆作用发生在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早期(约140 Ma),是凯尔盖朗地幔柱活动早期阶段引发软流圈地幔上涌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花岗质岩浆侵位的构造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李盈莹, 王 博, 曹婷婷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4): 543-55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2055
    摘要1411)      PDF (7635KB)(793)    收藏
    构造作用产生的变形空间是花岗质岩浆上升和侵位的重要通道,岩体就位后的最终几何形态也会受到构造变形的控制。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岩浆侵位过程的重要方法,文章梳理了前人在岩浆侵位物理模拟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和实验相似性原则,总结了不同构造环境下各构造要素对岩体几何形态的影响并指出:(1)构造平静期(前构造静态条件下)岩体形态主要受控于围岩的性质;(2)在构造活动期(同构造动态条件下),围岩厚度与流变学分层、变形速率与总变形量、岩浆注射速率与总注射量、岩浆注射通道的位置、岩体侵位与构造活动的相对先后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岩体的最终形态和浅部围岩的构造变形样式,同时浅部构造变形又会反过来影响岩体的几何特征;(3)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变形速率与注射速率、围岩流变学分层等因素对岩体形态的影响总体一致。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岩浆侵位物理模拟研究的若干局限性,并提出工业CT扫描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作为岩浆侵位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凤县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倪春雨, 姜耀辉
    高校地质学报    2023, 29 (4): 559-570.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1121
    摘要1627)      PDF (1868KB)(579)    收藏
    文章对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印支期凤县岩体开展了岩相学,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凤县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侵位于中三叠世(~237.5 Ma);岩石SiO 2含量为61.7~66.7 wt%,属准铝质岩石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有较高的Mg#值(0.53~0.58),富集轻稀土,无Eu负异常,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高Sr(474×10-6~629×10-6>400×10-6 ),低 Y (6.85×10-6~7.60×10-6<18×10-6 )和Yb(0.57×10-6~0.72×10-6<1.9×10-6 ),高的Sr/Y和La/Yb 比值;全岩初始 87Sr/ 86Sr比值为0.7072~0.7077,ε Nd(t)值为-4.2~-5.8,锆石原位ε Hf(t)值为-1.1~-4.3。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凤县花岗质岩石形成于阿尼玛卿—勉略洋洋壳北向俯冲环境,是由俯冲洋壳上覆沉积物发生部分熔融并伴随熔体上侵过程中与地幔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凤县花岗岩成因暗示阿尼玛卿—勉略洋洋壳在237.5 Ma之前已经向西秦岭之下俯冲,西秦岭东段至少在中三叠世仍处于陆缘弧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显微构造与有效黏度
    顾筱彤, 王 勤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01-616.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46
    摘要661)      PDF (5907KB)(836)    收藏

    超高压变质岩提供了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的变形机制和流变差异性的窗口。文章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榴辉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显微构造。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基本呈无序分布,绿辉石发育较强烈的晶格优选定向,[001]轴的极密平行或近平行于拉伸线理,(100)面的法线近垂直于面理,退变榴辉岩中角闪石的(100)[001]组构可能继承了绿辉石的晶格优选定向。退变榴辉岩和长英质片麻岩中的石英记录了(0001)<a>低温底面滑移和{1010}<a>中温
    柱面滑移,反映了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中地壳的韧性变形;而斜长石的(001)<110>和(010)[100]组构形成于折返到下地壳的角闪岩相变质条件(>600℃)。根据主要矿物的流变律计算了俯冲与折返过程中无水矿物的有效黏度变化。俯冲过程中,钠长石=硬玉+石英的分解反应以及石英-柯石英相变导致长英质片麻岩的有效黏度和密度都显著增高,有利于陆壳深俯冲。但是折返过程中由于温度较高,这两个反应带来的有效黏度变化较小。>80 km深度,石榴子石的流变强度>硬玉>绿辉
    石>柯石英,俯冲上地壳的流变由柯石英和硬玉控制,下地壳的流变由绿辉石和石榴子石控制。超高压变质岩流变强度的差异有助于上—下地壳力学解耦,使相对低密度、低黏度的上地壳物质在俯冲隧道内快速折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醇羟基对碳酸钙矿物成核物相及界面能影响研究
    杨 阳, 朱 辰, 王洪涛, 花 浩, 江锐捷, 毛 玮, 赵 良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17-627.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56
    摘要807)      PDF (1403KB)(613)    收藏
    文章通过对醇类物质参与下的碳酸钙成核过程进行研究,探讨生物流体中常见的羟基对矿物物相以及界面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羟基醇有利于亚稳定球文石的形成,醇的加入会增加方解石和球文石的界面能,醇的羟基定向吸附造成的吸附位密度降低是提升矿物界面能最可能的机制,而溶剂氢键数量决定了碳酸根的自由度,有利于对称度低且CO 3 2 - 不平行的球文石形成。水和乙醇—水体系氢键作用弱,界面能低的方解石物相成为热力学优势物相。研究结果凸显了生物成矿流体受羟基影响强烈,通过控制流体中羟基物质含量,生物体可以完全掌控碳酸钙物相的形成部位,加深了对生物成因碳酸钙形成过程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川南普格玄武岩中沥青质杏仁体的矿物学与成因
    张良钜, 阮青锋, 杨育富, 李东升, 曾伟来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28-638.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0004
    摘要1077)      PDF (4980KB)(735)    收藏
    川南普格玄武岩顶部发育了一系列杏仁体,沥青、绿泥石、石英、自然铜等矿物以各种产状出现在杏仁体中。系统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杏仁体中的绿泥石为辉绿泥石,形成于中—高温富有机质成矿热液环境;沥青属于石油沥青,有机质来源于下伏地层的中二叠统阳新组(P2 y)生物碎屑灰岩;绿泥石、沥青、石英及自然铜等矿物是玄武岩成岩后的构造应力与晚期基性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含有机质成矿热液演化的结果,其形成过程为:玄武质岩浆末期(基性岩浆作用末期)→含铜的火山热液(火山热液作用)→构造应力→含有机质的成矿热液→绿泥石→第一世代沥青→乳白色石英→烟灰色石英、第二世代沥青、自然铜→辉铜矿→葡萄石。玄武岩中含沥青的杏仁体、晶洞以及构造破碎带可以作为该地区的铜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右江盆地中三叠世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以贵州册亨地区为例
    陈 兴,彭成龙,陈建书,吴开彬,张德明,王文明,龚桂源,邓贵标,骆 珊
    高校地质学报    2020, 26 (6): 639-655.   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60
    摘要825)      PDF (3559KB)(1043)    收藏
    右江盆地中三叠世充填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其过渡岩石,其独特的沉积特征颇受国内外地质学界关注,但目前对该套碎屑岩的物源尚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册亨地区中三叠世碎屑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碎屑岩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具近源沉积特征。SiO 2(平均为58.49%)含量较低,变化范围较大,说明石英含量较低;Al 2O 3(平均为12.46%)含量较高,说明粘土矿物及长石含量较高;Al 2O 3/SiO 2的比值平均为0.22,与杂砂岩(0.20~0.23)一致,说明碎屑岩成熟度较差,亦具近源沉积特征;CaO(平均为7.83%)含量较高,说明含碳酸盐类物质较多。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Rb、Th、La、Nd、Hf和Pb以及相对亏损P、Ti、Sr、Nb和Ta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ΣREE变化范围大,轻稀土富集,Eu亏损的特点。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碎屑岩的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有少量中性岩及石英质沉积岩的混入;源区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为主,兼有被动大陆边缘及活动大陆边缘特
    征。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为53.93~74.80,均值为65.12。通过CIA以及Th/U比值,表明碎屑岩源区主要经历了中等化学风化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西准噶尔库什库都克石英闪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乔耿彪,赵寒森,陈隽璐,白建科,彭素霞,樊金生
    高校地质学报   
    15.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同盛茂晚石炭世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张乔,李玉宏,陈高潮,韩伟,王靖
    高校地质学报   
    16. 三江口东岩体岩石成因及产铀潜力分析
    兰鸿锋,凌洪飞,陈卫锋,刘建伟,欧阳平宁
    高校地质学报   
    17. 沙子江铀矿外围地化特征、元素迁移及铀成矿机理
    王正庆,范洪海*,陈东欢,郑可志,罗桥花,刘军港,王凤岗,王勇剑
    高校地质学报   
    18. 云南富乐铅锌矿床中铜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李珍立,叶霖*,黄智龙,周家喜,胡宇思,念红良
    高校地质学报   
    19. 修水地区下寒武统富铀地层特征及其铀富集机制研究
    薛玮玮,凌洪飞*,李达,卫炜,魏广祎,高梦奇
    高校地质学报   
    20. 滇东地区碳酸盐岩上覆风化层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
    马海欧,王立发,郭松,李双双,蔡晓娟,季宏兵
    高校地质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