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9-20
    文章目录
    美国艾奥瓦州文尼希克Lagerstatte及其沉积环境
    刘怀宝,R. M. McKay,B. J. Witzke,D. E. G. Briggs
    2009, 15(3):  285-295. 
    摘要 ( 1778 )   PDF (3989KB) ( 25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agerst¨atte 是指保存丰富或精美化石、因而具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化石层。这类地层所含的化石常具有经矿化的生物软体甚至未变实体,从而为古生物的分类学、组织学、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埋藏学等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材料。近年来发现于美国艾奥瓦州的文尼希克化石层, 以其特异保存的多门类不常见化石分子为特征,成为目前仅知的中奥陶世Lagerst¨atte。这一生物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化石记录中的一些空白,也为中奥陶世的生物辐射事件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在赤道附近非正常海洋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群面貌窗口。 而且,其中所含的不同类别矿化生物残留,在有机物的分解、置换以及生物成岩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初步研究表明,文尼希克生物群的生活环境与化石保存,可能与陨石撞击事件有关,从而为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的起因可能与太空星体爆裂有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验证材料。
    贵州金沙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的高肌虫
    杨兴莲,祝明金,朱露艳,崔 滔
    2009, 15(3):  296-303. 
    摘要 ( 2205 )   PDF (3878KB) ( 25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描述了贵州金沙岩孔镇长岩沟下寒武统(纽芬兰统—寒武系2 统)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中呈碳质薄膜保存的高肌虫化石,共2 属1 种1 相似种和1 未定种:朵氏昆明虫Kunmingella douvillei, 昆明虫(未定种)Kunmingella sp. 和新月形遵义虫相似种 Tsunyiella cf. luna。这些高肌虫化石与最古老的三叶虫Tsunyidiscus(Mianxiandiscus)共生,其层位可与云南的Abadiella带对比,表明Kunmingella和Tsunyiella的下限层位已下延至筇竹寺阶的底部。本应属于早寒武世高肌虫分布中区的金沙一带却发现了西区的典型分子Kunmingella和中区的Tsunyiella,说明西区与中区间的混生区的范围应从长宁—镇雄小区扩大至贵州的金沙和织金一带。贵州寒武系底部大量高肌虫的发现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组成,对研究寒武纪早期生物的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川长宁双河晚奥陶世赫南特贝动物群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李贵鹏,詹仁斌,吴荣昌,
    2009, 15(3):  304-317. 
    摘要 ( 2043 )   PDF (1202KB) ( 18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晚奥陶世赫南特贝动物群在空间上随水深和温度等环境梯度变化的分布型式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该动物群在纵向上演变型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以四川长宁双河上奥陶统观音桥组的赫南特贝动物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动物群的腕足动物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演变趋势以及与水深、氧含量和生物扰动等环境因子的协同变化,探讨了动物群演变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多样性和个体密度在观音桥组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最后整个动物群快速消亡,而氧含量和生物扰动强度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奥陶纪末冈瓦纳大陆冰川的扩张所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下降可能是影响赫南特贝动物群演变的主要环境因素,但氧含量的突然降低和生物扰动强度的增加也会对群落的一些特征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成为重要的控制因子。赫南特贝动物群多样性在观音桥组顶部达到峰值,但随着海平面的突然下降迅速消亡,相比较其从下而上多 样性逐渐增加的过程而言要迅速得多。
    新疆库车坳陷古近系苏维依组高精度层序地层及其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
    刘景彦,丁孝忠,邱以钢,刘 俊,纪云龙
    2009, 15(3):  318-327. 
    摘要 ( 2011 )   PDF (1513KB) ( 2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古近系苏维依组沉积期为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河流- 三角洲和滨浅湖碎屑岩建造。库车坳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苏维依组野外大面积连续出露,为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相对易于追踪对比的水进期稳定泥岩为界,在苏维依组2 个三级层序中进一步划分出10个四级层序和数十个五级层序。四级层序中发育有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下切水道、曲流砂坝、干盐湖等沉积。其中四级层序Pss1和Pss6中的曲流河道砂坝、下切谷充填和四级层序Pss3,Pss5,Pss8中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等砂体构成区内的主力储层,与上覆的浅湖泥或干盐湖膏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四级层序地球化学特征和准层序的叠置样式表明,高精度层序发育是构造沉降背景下气候作用、湖平面波动和沉积物源供给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和沉积物源供给起了决定性作用。干旱和潮湿气候影响了湖平面波动,控制着层序充填和准层序叠置形式;逆冲带近端、远端与盆地中部沉积物源供给不同,决定了盆地内不同部位的层序发育样式和准层序的叠置形式不同。
    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陈留勤, ,段凯波,霍 荣,胡水清
    2009, 15(3):  328-338. 
    摘要 ( 2035 )   PDF (2739KB) ( 19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扬子北缘上三叠统4 条实测露头剖面和1 条测井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三叠统可以划分为4 个三级层序(TS1,TS2,TS3 和TS4),进一步归为1 个二级构造层序。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约为1 200 m,4 个层序发育完整;向东至汉川、鄂州一带地层变薄不足40 m,向西越过黄陵背斜至秭归、利川一带层厚100~300 m,后两者保存残留不全的上三叠统只能归为1 个三级层序。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不整合面、河流冲刷侵蚀作用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中扬子北缘晚三叠世从TS1-TS2 到TS3-TS4 沉积组构发生了由低能到高能的转变。在构造、古地理背景和气候因素共同控制层序发育样式的背景下,研究区经历了从湖沼体系到冲积体系的转变,体现了晚三叠世中扬子北缘前陆盆地发育早期的沉积特征。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丁巍伟,黎明碧,何 敏,唐 勇,方银霞
    2009, 15(3):  339-350. 
    摘要 ( 2580 )   PDF (1176KB) ( 26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作为南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记录了大陆张裂到海盆扩张的丰富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新生代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同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工作,建立了新生代演化模型。研究显示南海中北部陆架-陆坡区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的裂陷阶段、渐新世—早中新世的裂陷-坳陷过渡阶段以及中中新世以来的坳陷阶段。沉积环境经历了河流-湖泊、浅海和深海的演化过程。南海北部陆缘下NW-SE方向流动的地幔流的存在使得伸展活动具有由北向南发育的机制。同时陆坡区盆地(如白云凹陷)显示出韧性伸展的特征,这与地幔上涌热岩石圈伸展引起的该区域地壳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相关。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研究现状
    祁 鹏,张俊霞
    2009, 15(3):  351-357. 
    摘要 ( 2294 )   PDF (576KB) ( 33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是伸展环境中重要的一种褶皱类型,是由于隐伏基底正断层活化向上传播而引起上覆地层发生的弯曲。多年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向上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式剪切调节过程,断层的上端点限定了三角剪切区的顶点。运用三角剪切的速度模型很好地拟合和描述变形区内物质的运动,三角剪切区的顶角和断层向上传播/断层向下滑移比值(p /s)是控制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变形过程和几何形态的重要的运动学参数。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的发育过程可以根据断层是否切穿上覆盖层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沉积过程中,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作用对生长地层的几何形态和叠置样式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通过对保留的生长地层几何形态的分析,可以确定隐伏基底断层的初始破裂点和断层传播量,并最终重建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的变形过程。
    汶川8.0级地震前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的地形变异常现象
    荆 燕,张鸿旭,孙 毅,李 宏,范良龙,熊玉珍
    2009, 15(3):  358-364. 
    摘要 ( 1681 )   PDF (1404KB) ( 18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倾斜连续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研究中重要内容。汶川8.0级地震前,布设在四川德阳金河测点的新型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了明显的地形变异常现象。分析其观测结果可知,汶川8.0级地震前约半月时间内德阳金河测点的地倾斜运动速度较过去的平均运动水平提高了数十倍,且震前地表快速倾斜的方向在N25°W左右。除此之外,德阳金河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测点还观测到较为完整的,对应于可以反映地表应力集中、释放过程的震前地表破裂过程。上述现象为今后研究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介绍与分析了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其它类型地倾斜仪在震前的观测结果。事实证明,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在强震前的浅表过程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地震前兆台网工作中进行推广。
    汶川地震对现代河流形态的影响与水文效应
    许 领,戴福初,涂新斌,王明明
    2009, 15(3):  365-370. 
    摘要 ( 1875 )   PDF (9005KB) ( 17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发震构造为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NE向映秀- 北川断裂地表破裂带,彭县—灌县断裂破裂带以及NW 向的小鱼洞破裂带,表现为逆冲- 走滑性质。目前,有关地表破裂、次生地质灾害及堰塞湖等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而地震对河流形态的影响还缺少较为系统的分析。在野外地震地貌考察的基础上,根据河流走向与断层位置关系,并结合地表破裂特征,总结了汶川地震对现代河流形态影响的几种地貌类型: 顺向陡坎跌水,河道错动,断塞湖(塘),河流改道等,并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汶川地震的河流水文效应:地震增加了河流泥沙含量,改变了河流水质,同时,也使得河流与地下水系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利用石膏产状研究汶东盐湖相沉积与烃源岩特征
    刘 庆, ,张林晔,宋国奇,宋长玉,王 茹
    2009, 15(3):  371-379. 
    摘要 ( 2704 )   PDF (3632KB) ( 32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石膏矿物类型和产状以及其它相标志,对汶东凹陷汶ZK16 钻孔的古近系盐湖相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不同沉积相的烃源岩开展了地球化学评价。汶东凹陷石膏矿物组合较好的反映了古盐湖沉积环境、水深、盐度和底水含氧量等的变化,不同的石膏矿物组合对应着不同的沉积相和不同质量的烃源岩,其中干化泥坪相和盐化泥坪相石膏矿物组合以分散胶结状和结核状为主,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发育非烃源岩到差烃源岩;干盐湖相石膏矿物组合以肠状石膏和透镜状石膏为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发育好到优质烃源岩;而深水盐湖相石膏矿物以纹层状石膏为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总体达到优质烃源岩的标准。据此,建立了盐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模式。该模式对于中国第三系盐湖烃源岩,特别是高演化程度的盐湖相烃源岩原始烃源岩类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王传远,段 毅,车桂美,翟瑞华,郑朝阳,吴保祥,康 晏
    2009, 15(3):  380-386. 
    摘要 ( 2219 )   PDF (783KB) ( 22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对其进行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源型,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及相模式
    张 震,鲍志东,童亨茂,王 勇
    2009, 15(3):  387-397. 
    摘要 ( 2055 )   PDF (3226KB) ( 2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是深层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沙三段岩芯、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浊积扇、远岸浊积扇、断槽重力流水道、滑塌浊积扇及湖泊等7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扇三角洲和浊积扇中各砂体微相的相互重叠构成区内最好的储层;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5套沉积体系,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在沙三段早中期,湖盆为水进沉积序列,西斜坡发育的扇三角洲和远岸浊积扇的砂体逐渐东移,展布范围逐渐扩大,而东陡坡扇三角洲中各亚相相带逐渐变窄,近岸浊积扇砂体呈长条状展布;到沙三段晚期,湖盆为水退沉积序列,西斜坡砂体展布范围、砂体厚度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东陡坡扇三角洲内各亚相相带逐渐变宽,并且向湖盆凹陷中心推进;沉积相带展布与迁移特征反映了古地形、边界同生断层、湖平面的相对变化以及物源的供给量等因素对沉积格局的控制。
    山东桩海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帅 萍
    2009, 15(3):  398-406. 
    摘要 ( 2438 )   PDF (3239KB) ( 10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X-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桩海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海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多期次的溶解作用和裂缝形成作用;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B,中成岩A1,A2 和中成岩B期。储集空间以溶解孔隙和裂缝为主,裂缝主要有构造裂缝、压实裂缝和解理裂缝;溶解孔隙主要有长石溶解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孔隙,其成因主要与大气降水溶解作用和沙河街组、东营组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溶解作用有关。桩海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控制了碎屑岩杂基、分选、磨圆等结构特征,进而控制了原生孔隙结构,为后期溶解作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流体运移通道为溶解作用提供酸性介质,断层和不整合的规模越大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越明显,距离断层和不整合面越近的储层物性越好。溶解作用受沉积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控制,在原始孔隙结构好、压实作用和早期胶结作用弱以及裂缝发育的地区,溶解作用强烈、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物性好。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下,中生界顶底及内部不整合面附近发育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中生界顶部处于中成岩A1 亚期的储层次生孔隙最发育。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盆地性质研究——对大柴旦凹陷的解剖
    楼谦谦,肖安成,,杨 浩,黄宏升,丁卫星,沈中延,王 亮,陈元忠,沈 亚,汪立群,周苏平
    2009, 15(3):  407-416. 
    摘要 ( 1823 )   PDF (7409KB) ( 20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灰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与隐伏花岗岩的关系——以栗木水溪庙矿区为例
    周朋飞,马东升,蔡 杨,丁海峰,姚春彦
    2009, 15(3):  417-428. 
    摘要 ( 2617 )   PDF (760KB) ( 22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栗木水溪庙矿区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的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该地区灰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可提供隐伏花岗岩隆起及其相关流体的重要信息。受隐伏花岗岩侵入驱动的流体与上覆融县组灰岩发生反应的温度在110℃左右,流体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为δ18OSMOW=-3‰,δ13CPDB≤-7‰,反应的水岩比值(w/r)可能小于5。这种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与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使得地表灰岩的δ18O和δ13C值降低,产生负异常。研究表明,围岩的δ18O值降低受反应的水岩比值和温度控制;δ13C值降低主要与反应的水岩比值有关。反应的温度越高,w/r值越大,灰岩的碳氧同位素负异常越明显。因此,水溪庙矿区地表出露的碳酸盐地层中的碳氧同位素变化可在地球化学勘查中用于指示下伏花岗岩岩脊的隐伏位置。
    Citrobacter freundii 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态演化过程研究
    马 恒,李福春,苏 宁,李学林
    2009, 15(3):  429-436. 
    摘要 ( 1799 )   PDF (1765KB) ( 19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少微生物都具有形成球状碳酸盐矿物的能力。对形成过程的动态跟踪研究是了解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机理的关键。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Citrobacter freundii作用下球状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晶体在有机物质的包裹下逐渐聚集,最终生长为具有辐射状内部结构和菱形表面纹理的球状构造。在球状构造形成之前,矿物集合体经历了花形、哑铃形、花菜形、纺锤形以及类似于十字形的多种过渡形态。对最初、过渡和最终形态进行总结,有助于理解微生物作用下的球状碳酸盐矿物形成机理,为识别微生物活动在沉积环境中遗留的痕迹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以往的研究极少涉及Citrobacter freundii诱导碳酸盐矿物的形成。研究结果将丰富微生物促进球状碳酸盐矿化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