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文章目录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舒良树,王德滋
2006, 12(1): 1-13.
摘要
(
1806
)
PDF
(4852KB) (
14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时空演化、成因机制、耦合样式、演化历史,对这两个盆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岩石学、年代学、成因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本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存在许多相似处,包括:(1)中、新生代均属太平洋构造域,均受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2)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开始时间相同,均为中侏罗世,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宽度相近;(3)板块俯冲角度均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发生变化,从低角度转为高角度,导致弧后进一步伸展垮塌、岩石圈减薄;(4)均程度不等地发育了科迪勒拉型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5)伸展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形成背景相似,盆岭空间相伴,成因相关,时间相近。正是这些相似性,使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和北美西部盆岭构造的对比成为可能。同时,两岸盆岭构造也存在若干差异,如:(1)岩石组合差异;(2)形成时代差异;(3)地幔柱活动差异;(4)俯冲带位置迁移差异;(5)基底固结程度与变质核杂岩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的不同地域特色和地质地貌景观。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
谢建磊,杨坤光,马昌前
2006, 12(1): 14-21.
摘要
(
2301
)
PDF
(2682KB) (
12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作为雪峰山隆起带北西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包含了隆起带很多的演化信息。对断裂带宏观构造、微观构造、ESR定年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综合研究表明,其经历了挤压、伸展、走滑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北西段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强,中生代以来变形以浅部的脆性为主,并伴随了多次的低温热液活动。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温度的众数值主要集中在120~150℃,180-200℃和270-330℃3个阶段。断裂带的石英脉ESR定年表明,其中生代以来剧烈活动时间处于燕山中-晚阶段(86-131.8Ma)。根据石英脉的野外产状和流体包裹体温度特征,结合前人资料认为雪峰山隆起带中生代从挤脏向伸展的转换时间应在131.3~120Ma之间,至110Ma年左右伸展作用趋于强烈。
花岗岩体的冲断变形以酒泉盆地东部金佛寺花岗岩为例
吴建勇,唐其升,陈汉林,肖安成,程晓敢,毛启明
2006, 12(1): 22-29.
摘要
(
2033
)
PDF
(2337KB) (
8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酒泉盆地东部金佛寺花岗岩体野外变形特征调查和地震剖面解释的研究,分析了金佛寺花岗岩体受后期区域构造作用的冲断变形特征,认为该岩体在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强烈的冲断作用,岩体平均推覆距离大于15km。在主冲断层和次级冲断层的控制下,岩体内部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复杂的断层传播褶皱。主逆冲断层的下盘掩覆了酒泉盆地中、新生代前陆坳陷的一部分,发育了一受控于深部滑脱断层的断层传播褶皱。
辽东中生代晚期和古近纪玄武岩及深源捕虏晶对岩石圈地幔性质的制约
王微,许文良,纪伟强,杨德彬,裴福萍
2006, 12(1): 30-40.
摘要
(
1738
)
PDF
(3466KB) (
1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Ma。本区玄武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占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39~0.7045和+1.60~+3.69,反映了亏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
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郑刘根,刘桂建,张浩原,高连芬,薛翦,ChouChenlin
2006, 12(1): 41-52.
摘要
(
2266
)
PDF
(3039KB) (
8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淮北煤田二叠系10,7,5,4和3煤层中采集34个样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中子活化(INNA)、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方法对样品中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利用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煤中矿物质及其煤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在各种测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稀土元素含量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参数和分布模式,探讨了淮北煤田二叠纪煤中稀土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煤中的主要赋存方式。研究表明:与华北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本区煤层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产于石盒子组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山两组的,在同一煤层中自下而下稀土元素含量有增高趋势,在顶底板中可能出现富集。Ce呈正异常,Eu明显负异常,不同煤层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相似,稀土元素和灰分具有较好的正相关,∑REE与灰分、灰分中的主要元素以及典型陆源灰分中的微量元素正相关,与反映海相的低灰组分相关性较差。结合煤中矿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获知,淮北煤田二叠纪成煤环境基本不受海水影响,稀土元素主要由陆源供给,而且主要赋存在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的粘土矿物中。
南极格罗夫山普通球粒陨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分类
梁英,王鹤年,季峻峰
2006, 12(1): 53-61.
摘要
(
1358
)
PDF
(2894KB) (
10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回收的11个陨石均具有球粒结构,确定为普通球粒陨石。研究了这些陨石的岩相学特征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了化学群-岩石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1个普通球粒陨石中,4个为H群,6个为L群,1个为LL群。其中GRV 020010(LL3)和GRV 021481(H3)的两个陨石是稀少的、在我国尚末见过的非平衡普通球粒陨石。进行了陨石磁化率的测试,初步探讨了磁化率在陨石化学群分类中的作用。
新疆新源县城南石炭纪火山岩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郭璇,朱永峰
2006, 12(1): 62-73.
摘要
(
1597
)
PDF
(3412KB) (
9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新源县南部那拉提山北坡出露的石炭纪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该火山岩中玄武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安山质岩石和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轻稀土轻微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Th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岩浆可能是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后,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微量元素模拟计算表明,该玄武岩岩浆可以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经3%~6%的部分熔融得到;安山质岩浆可由玄武岩岩浆经15%-28%的分离结晶形成。
阿尔金南缘榴辉岩带中花岗片麻岩的时代及构造环境探讨
王超,刘良,车自成,陈丹玲,张安达,罗金海
2006, 12(1): 74-82.
摘要
(
2025
)
PDF
(2549KB) (
1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南缘江尕勒萨依一带榴辉岩的围岩花岗片麻岩具有高SiO2(〉70%)、高铝(Al2O3〉13%)和高碱(ALK=7.52-8.91)的特征,铝饱和度指数ASI=1.10~1.27,属于钙碱性过铝质花岗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Th,中等富集K和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Hf,Y和Yb;具典型大陆碰撞型花岗岩相应的元素丰度特征;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总体呈右倾的“V”型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壳源型花岗岩特征;在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于同碰撞花岗岩区。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典型岩浆钻石的特征,利用LA-ICP-MS方法进行锆石微区U-Pb同位素定年,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为923±13Ma,表明江尕勒萨依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阿尔金新元古代同碰撞花岗岩的确定,不仪明确了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在该区的存在,而且对区内新元古代早期造山作用的鉴别,重塑西部古大陆的演化历史、构造格架以及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深入探讨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与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约束资料。
湖北恩施双河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郑翔,钱汉东,吴雪枚
2006, 12(1): 83-92.
摘要
(
1411
)
PDF
(2889KB) (
1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恩施双河硒矿床赋硒岩石的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不仅相对较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Al2O3,K2O,TiO2,MgO含量相对较高。主要氯化物比值与火山或热水成因硅质岩接近。在氧化物协变图解中样品主要投影在火山成因区内。Al/(Al+Fe+Mn)的半均值约为0.72,最大值为0.93,大于生物成因型硅质岩沉积物,说明有富Al的陆源物质加入。来自深源的向量元素Se,Te,Mo表现出超异常的富集;而V,Ag,Sb,Cr等元素也有较高程度的富集,这些特征与世界上火山成因硅质岩相似。更为重要的是在赋硒岩石夹层中首次发现了泥化的火山碎屑角砾,由此表明该矿床物质来源与火山碎屑沉积物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同时研究区样品中的Co/Ni〈1,U/Th〉1;在P2O5-Y的相关图解中亦呈现出某些热水成因的特点。稀土元素8Ce呈负异常,平均值为0.61;REE总量和同期、邻区的峨眉山玄武岩相近;HREE有富集趋势,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以不同程度略向左倾斜,这些特征又表明该矿床在其成岩成矿过科中一定程度上受热水作用影响。
广东云浮硫铁矿山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生长规律研究
蒋磊,周怀阳,彭晓彤
2006, 12(1): 93-97.
摘要
(
1347
)
PDF
(1576KB) (
1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广东云浮硫铁矿坑水中分离得到了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Y1菌株,并对其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培养基溶液中的Fe^2+浓度与细菌数量呈明显的负相关,间接证明了A.f菌通过钒化Fe^2+来获得能量。当溶液中Fe^3+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形成黄钾铁矾沉淀,而溶液的pH值会先变大后变小,维持在2.0~2.5之间。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和变质岩系中"放射虫硅质岩"的再研究
王玉净,杨群,尹磊明,舒良树,楼法生,王博
2006, 12(1): 98-105.
摘要
(
1684
)
PDF
(2329KB) (
8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代“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验证上述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的准确性,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多领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研究显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和扳岩的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样品中未产出放射虫化石,但是在部分硅质岩和板岩样品中却发现了中-新元古代的疑源类化石。有关硅质岩的主量元素、稀上元素中Ce异常值、(La/Ce)x比值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沉积作用与陆源物质有关,沉积环境接近大陆边缘、远离深海远洋环境。
贵州松林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中的球状海绵化石
赵元龙,杨荣军,杨兴莲,毛永琴,
2006, 12(1): 106-110.
摘要
(
1513
)
PDF
(1839KB) (
10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遵义松林牛蹄塘生物群含球形海绵2个属,即麦粒海绵Triticispongia(Mehl et Reitner),1993和鬃毛状海绵Saetaspongia(Mehi et Reitner),1993。描述了产自松林中南村黑沙坡牛蹄塘组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中球状海绵化石的2个种,即Triticispongia diagonata(Mehl et Reitner),1993及Saetaspongia derma(Mehl et Reitiner),1993,丰富了这两属种的特征和分布资料。
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分界线的岩相古地理制约
陈懋弘,梁金城,张桂林,李文杰,潘罗忠,李容森,
2006, 12(1): 111-122.
摘要
(
1888
)
PDF
(3685KB) (
10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量化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可以为判别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提供制约依据。采用“单元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结合古流向、沉积特征等实际资料,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桂北桂东地区加里东期的岩相古地理,并认为研究区加里东期自南华纪开始新一轮裂解之后,荔浦断裂北西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逐渐从深海盆地演变为扬子大陆边缘斜坡,其坡面倾向南东,古流向由北西向南东,陆源碎屑来源于西北,属于扬子(或康滇)古地理体系;而荔浦断裂南东的桂东地区为华夏大陆斜坡,并在奥陶纪最终演变为陆棚-滨岸环境,其坡面倾向北西,古流向由南东向北西,陆源碎屑则来自东南,属于华夏古地理体系。岩相古地理证据表明荔浦断裂为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的分界断裂。
泥质砂岩复电阻率的频散特性实验
肖占山,徐世浙,罗延钟,王东,朱世和,
2006, 12(1): 123-130.
摘要
(
2052
)
PDF
(1822KB) (
10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孔隙流体特性的岩石复电阻率频散实验,是复电阻率测井资料评价水淹层和低阻油层的岩石物理基础。通过水驱水、水驱油、油驱水的岩石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实验研究,发现泥质砂岩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受含油饱和度的影响较大,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较小,尤其是异相电阻率,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更小;与含水泥质砂岩相比,含油泥质砂岩的相角相对较大,且随着含油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含水岩石和含油岩行在频散特性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岩石频散特性发展起来的复电阻率测井技术,可以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藏的破坏类型与机理
刘卫红,郭泽清,李本亮,饶孟余,温志峰,杨和山
2006, 12(1): 131-141.
摘要
(
2116
)
PDF
(3530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藏破坏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地质历史时期任何类型的油气聚集都是短暂的动态变化史体,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地质因素的影响下遭到破坏。根据构造演化史和成藏史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世-第四纪是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和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时期。野外地质考察发现油气藏破坏的地面显示类型多样,主要有:油砂、固体沥青和石蜡以及泥火山或油墩子。对油气藏的破坏因素分析表明:柴西油气藏破坏类型主要有断裂活动破坏、油藏抬升剥蚀破坏和异常高压作用破坏3种类型,而且油气藏破坏往往是断裂活动和汕藏抬升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研究对当地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油藏规模序列法在胜坨油区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严科,徐守余,蔡传强,郭振海,崔志昆
2006, 12(1): 142-146.
摘要
(
1584
)
PDF
(1366KB) (
1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胜坨油区已勘探开发40多年,油气勘探程度高。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对该地区资源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胜坨油区仍有124个30×10^4级地质储量以上的待发现油藏,剩余资源总量达1.46×10^8t。待发现油藏的规模不仅局限于百万吨级储量以下的小规模油藏,百万吨级储量以上的油藏还有35个,地质储量9672×10^4t。应用油藏规模序列法所计算的胜坨油区剩余资源量及其规模分布能够为该地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地质学研究中常见逻辑方面的问题分析
章雨旭
2006, 12(1): 147-152.
摘要
(
1304
)
PDF
(2182KB) (
12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地质学研究的特殊性,即一般只能是由已经观察到的结果推断其原因,所以逻辑推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地质学学术论文中,常见一些逻辑问题和错误,如:定义不清、不完全归纳、不当的归纳、与对比、推不出、因果倒置、循环定义或循环论证等。对此一些分析与见解提供参考。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