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6-20
    文章目录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杨志华 李勇 邓亚婷
    1999, 5(2):  121-136. 
    摘要 ( 1642 )   PDF (4638KB) ( 11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详细论述了北秦岭与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和太白-佛坪-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重新划分和阐述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位及其发展演化。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拼贴、镶嵌、叠置、堆垛而成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其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板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和造山带转换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
    北秦岭晋宁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构造背景探讨
    裴先治 王涛 王洋 李厚民 李国光
    1999, 5(2):  137-147. 
    摘要 ( 20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秦岭主要发育元古宙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古元古代秦岭杂岩、中元古代峡河岩群、宽坪岩群和武关岩群、中元古代晚期松树沟蛇绿岩构造岩片、新元古代丹凤岩群和二郎坪岩群的下部地层单位等。北秦岭广泛存在晋宁期的强烈构造-岩浆-变质地质事件,且是新元古代主体形成的古老造山带。晋宁期的地质事件可能并不代表扬子地块和华北地块之间的直接碰撞拼合,而是具扬子地块基底特征的“中秦岭微地块 与北秦岭微地块或华北地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拼台 震旦纪之后又逐渐开始发生大陆裂解,进入显生宙的构造演化阶段。新元古代晋宁期(1000-800Ma)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和有限的俯冲-碰撞拼台及震旦纪之后又逐渐开始发生裂解与国外一些地质学家提出的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700~570 Ma期间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不谋而台
    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
    郭进京 张国伟 陆松年 赵风清
    1999, 5(2):  148-156. 
    摘要 ( 1878 )   PDF (2498KB) ( 16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块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90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合带发生过一次全面的多块体复杂拼贴。这次拼贴过程是全球性新元古代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拼合的古中国地块在当时位于Rodinia超大陆中北部澳大利亚、劳伦提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地块之同。中国的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只不过是巨型格林威尔碰撞带之中夹裹的一些小型地块,且都处于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破裂的中心部位,这些正是中国大陆上克拉通地块活动性大的早期地质背景。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薛爱民 金维浚 袁学诚
    1999, 5(2):  157-163. 
    摘要 ( 2367 )   PDF (1570KB) ( 12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降升变化,侏罗系沉积作用分布于整个盆地,中、晚侏罗世盆地内地层遭受广泛剥蚀。白垩纪沉积物局限于盆地东部,最大剥蚀区在盆地东南部。下第三系沉积集中于断裂带控制的断陷盆地中,剥蚀主要在盆地东部和南部。根据南北向平衡剖面分析,早侏罗世盆地为南北挤压,晚侏罗世盆地拉张松驰形成东西向断层;白垩纪受东西向挤压,早第三纪为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在盆地内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南北向巨型隆起,隆起形成干早白垩世早期延续到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经历了早侏罗世前挤压推覆,侏罗-白垩纪松驰下陷,白垩纪盆地西部及中部隆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盆地受南北向拉张作用。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晚第三纪挤压降升。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俯冲带探索
    李武显 周新民
    1999, 5(2):  164-169. 
    摘要 ( 1474 )   PDF (1359KB) ( 12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岩浆弧位置变化追溯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变化的原理计算了180-85Ma时段内,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俯冲角变化(从大约10°增大至约80°),讨论了导致俯冲板块俯冲角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以及它对中国东南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福建平潭培长石的微结构研究
    薛纪越 蔡元峰 赵晓宁
    1999, 5(2):  170-174. 
    摘要 ( 1511 )   PDF (1270KB) ( 10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平潭岛角闪辉长岩中有60%-70%的矿物为培长石(简称平潭培长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其牌号变化在84-88范围内。电子衍射研究表明培长石晶体结构为原始格子,其c和d类衍射漫散,并有拉长现象,且c和d两类衍射相对于a和b类衍射的强度在各个选区有变化。电子显微学研究发现该矿物晶体广泛发育着一种非常细小的调制结构,调制结构延长方向近于平行(010)。钠长石律双晶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此外,此外,在该晶体中广泛存在着由位错发育而成的小角晶界,这些晶界是岩浆期后热渍的通道,并在其问生出层状硅酸盐矿物。作者认为,近于平行(010)的调制是一种成分调制,也就是由富钙和略贫钙的畴区相闻掏成的调制。作为Huaenlocher连晶中的富钙相的培长石(An85-88)实际上已经分解。
    内蒙古白乃庙白银都西群的形成环境及其构造意义
    张臣 吴泰然
    1999, 5(2):  175-182. 
    摘要 ( 1641 )   PDF (1766KB) ( 14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乃庙地区的白银都西群主要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具有以长英质变粒岩类、云母质片岩类和角闪质岩石为主的岩石组合特征。白银都西群长英质岩类主要原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和泥质岩石,属于在不稳定陆壳上形成的过渡型陆屑建造,原岩形成环境相当于一种非稳定陆壳基底上的盆地环境;白银都西群中角闪质岩石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岩石化学成分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原岩来自幔源,但含有较多陆壳组分,其形成环境相当于大陆边缘。白银都西群沉积和岩浆建造特征表明,其形成环境是拉张条件下古大陆边缘裂陷槽环境,具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建造特征,代表中晚元古代陆缘拉张解体早期阶段形成的拉张型过渡壳。
    德国哈茨山St.Andreasberg热液矿床方解石巨晶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李龙 郑永飞 M. Schoell W.Stahl
    1999, 5(2):  183-196. 
    摘要 ( 1871 )   PDF (2808KB) ( 10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德国哈茨山St.Andreasberg热液Pb-Zn矿床的方解石脉中,发现了一个方解石巨晶。对该方解石三个不同方向上的C和O同位素分析发现,方解石晶体内部存在明显的C-O同位素环带。通过对方解石同位素环带的理论模拟,发现在方解石生长过程中,有三种流体参与了作用。它们分别为A:温度约为60℃的近地表流体,δ^13C=-18.5‰,δ^18O=0‰;B:温度约为140℃的深源流体,δ^13C=-7.0%O,δ^18O=+10.0%o;C:温度小于20℃。δ^18O≤%O ,δ^13C≥ 14.0%o的大气降水 作用过程有四个阶段:① 方解石在流体A中等温生长;② 流体B开始与流体A在封闭体系内均匀混合;③ 流体B缓慢注入的同时,发生了一次性流体C的快速不均匀混合;④ 流体B继续与A缓慢混合,混合体系开放。流体混合的发现,为认识St Andreasberg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颟的视野。
    湘中锑矿带断裂构造信息维特征及其意义
    卢新卫 马东升 孔兴功
    1999, 5(2):  197-202. 
    摘要 ( 1360 )   PDF (1577KB) ( 13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信息维的原理与方法对湘中锑矿带断裂构造体系的二维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维较之容量维更能反映断裂体系的结构特征,各矿带信息维值的差异定量地刻画了断裂的相对发育程度及分布特点。结合各矿带内锑矿床的分布特征,可发现信息维值的大小对成矿流体的运移和矿床定位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锑矿(点)产出较多、矿床储量较大的地区,其信息维值较大。
    塔里木盆地轮台断裂封堵性研究与“雅南I号”构造油气预测
    刘清林 王世星 李成猛 沈林克 王士敏 韩革华
    1999, 5(2):  203-210. 
    摘要 ( 1800 )   PDF (1597KB) ( 9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轮台断裂的构造特征,提出了应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轮台断裂封堵性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在地震资料精细保幅处理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进行速度反演,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出断层上、下盘附近地层的泥质含量、泥质涂抹量、孔隙度、地层压力等。通过研究并置接触关系、孔隙连通性、压力差异等判别断裂封堵能力,结合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并预测雅南1号构造的含油气性。
    山东淄博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刘建立 朱学愚 陈余道
    1999, 5(2):  211-220. 
    摘要 ( 1691 )   PDF (2150KB) ( 9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以解决评价区供水面积大、精度要求高的矛盾。首先根据实际的开采量和长期观测孔的水位资料,校正数学模型,反求有关参数;然后给定开采方案进行未来水头的预测;最后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水源地或单一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已被证明是先进的、有效的。本文是对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大面积的区域,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一种尝试,可供类似地区参考。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朱蓉 朱学愚
    1999, 5(2):  221-227. 
    摘要 ( 1977 )   PDF (1613KB) ( 13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江苏苏锡常地区地表水由于遭受严重污染,致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又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从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为使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和保护同步发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对策。
    古岩溶和古岩溶地球化学概念与研究展望
    李定龙
    1999, 5(2):  232-240. 
    摘要 ( 1688 )   PDF (2523KB) ( 10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岩溶地球化学是古岩溶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在详细评述了有关古岩溶研究现状(包括概念、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古岩溶地球化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认为岩溶岩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岩溶岩地球化学信息来解释和恢复古岩溶发育环境是其概念的基本内涵。研究方法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分析、综合解释为主。最后对古岩溶和古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