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新闻公告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文章目录
下地壳拆沉作用及大陆地壳演化
高山 Mihai N. Ducea 金振民 Jason B. Saleeby
1998, 4(3): 241-249.
摘要
(
1705
)
PDF
(1822KB) (
14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并以近来对秦岭-大别造山带和美国西部内华达岩基地区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了下地壳拆沉在两地区壳-幔演化方面可能起的重要作用。
地壳中流体的大规模流动系统及其成矿意义
马东升
1998, 4(3): 250-261.
摘要
(
1813
)
PDF
(2661KB) (
12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壳中的水量相当于海洋体积的水量,已确定的水溶液活动深度可达20km,根据驱动力的不同,地壳中主要存在三大流动系统,即重力,浮力和应力驱动系统。本文评述了当前国际上有关大规模流体运移研究扩要进展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有关流动系统的模式和运动机制,并简要论述了其成矿意义。文章指出,目前区域古流体场地球化学背景问题已成为区域规律和热液成矿理论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关键课题,地壳中大规模流动系统将成为今后地质流体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变质作用研究
魏春景 王式光 张立飞 陈晶
1998, 4(3): 262-270.
摘要
(
1342
)
PDF
(1951KB) (
1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大别山东段江岭地区的南大别碰撞杂岩主要由榴辉岩、云母片岩-变粒岩及片麻岩系组成,这三套岩石具有不同的变质演化阶段和P-T轨迹:榴辉岩有5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超高压型、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云母片岩-变粒岩有4个变质阶段,早期出现高压型,晚期为中压型;片麻岩系仅有一期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三套岩石变质历史的差异,反映其所经历的构造过程不同,三者在构造作用下混杂到一起,构成碰撞混杂岩。
微细浸染型金矿深源成矿流体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刘显凡 倪师军 卢秋霞 金景福 朱赖民
1998, 4(3): 271-278.
摘要
(
1545
)
PDF
(1831KB) (
9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黔西南和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围岩,矿石和热液硅化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及硅质阴极发光特征的研究发现,原生硅化石英不发光,而围岩中的石英和次生硅化石英明显发光、与对对应,围岩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的热液硅化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也可以明显分开。
南京汤山膨润土矿地质特征,物化性质及矿床成因
陈淑祥 陈克荣 曾家湖
1998, 4(3): 279-285.
摘要
(
1743
)
PDF
(1355KB) (
1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南京近郊汤山膨润土矿床的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该矿床的成因及其矿石的物化性能。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是以流纹岩及凝灰岩为成矿原岩,在特定的条件下,经热液蚀变改造而形成的矿床。此矿床之矿石属钙基膨润土,经适当选矿后可用于深加工。
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特征
李亚林 张国伟 宋传中
1998, 4(3): 286-293.
摘要
(
1546
)
PDF
(1769KB) (
10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郎坪弧后盆地是北秦岭早生古代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二郎坪岩群是古弧后盆地的物质残存,记录了盆地演化方式和过程,沉积建造和岩浆作用研究发同,在二郎坪弧后盆地南北两侧各发育一套活动型陆缘沉积体系和一系列府冲型花岗岩,变形构造解析反映出主造山期早期沿弧后盆地两侧各形成一套韧性推覆构造系,并具对冲型几何学样式,为俯冲带典型构造,综合分析表明,弧后盆地在造山早期分别俯冲于南部秦岭古岛弧和北部宽坪古陆之下,具双向式俯冲特征。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叠加构造分析
陈楚铭 卢华复 王国强 贾东 蔡东升
1998, 4(3): 294-302.
摘要
(
1646
)
PDF
(1841KB) (
1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叠加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时序、叠加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隆起的叠加构造可以划分出:以二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挤压构造,以三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挤压构造,主要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的拉张构造,这三期构造在空间上、时间上复合叠加,从而在塔北隆起形成了轮南构造带、南喀-英买力叠加褶皱带以及羊塔克-提尔根负反转构造带等叠加构造变形区。上述叠加构造变形区均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深成构造作用研究进展
李江海
1998, 4(3): 303-312.
摘要
(
1508
)
PDF
(2534KB) (
10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准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克拉通及古老造山带深层结构,元古代超大陆恢复对比、早期地壳性质及生长等主要问题上开展多学科研究计划的实施。其中,同位素年代学,特别是锆石U-Pb方法,地震反射、P-T计算及古地磁研究对前寒武纪地质学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个古陆克拉通区域地质学的持质研究积累,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新的科学思想涉及到早期陆壳组成及区划,太古代克拉通化历史,太古代-元古代界限及性质,元古代造山带网络与克拉进陆块拼合,大陆下地壳剖面及其组成等同题。华北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包括:华北麻粒岩相带与克拉通基底构造的关系,克拉通基底构造区域,早期陆壳性质及其记录的重大构造一热事件幕,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典型陆块构造演化对比等。
河南登封煤田下石盒子组植物古生态学研究
孙柏年 何锡麟
1998, 4(3): 313-317.
摘要
(
1373
)
PDF
(1022KB) (
8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系统的植物化石采集,详细的古生态样方测量和等离子光谱定量分析,对河南登封煤田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植物古生态进行了细致地研究,探讨了该区早二叠世晚期植物化石埋藏特征,沉积环境特征和植物古群落特征,建立了一个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落-Chiropteris reniformis湿生植物群落。
江西修水流域上奥陶统五峰组的笔石分带
曹奇原 王海峰 方一亭 王海峰
1998, 4(3): 318-323.
摘要
(
1607
)
PDF
(1174KB) (
10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新研究了江西武宁官塘源五峰期地层剖面,将原五峰组和原新开岭组合二为一称为五峰组,并对五峰组的笔石带进行了修订:取消Paraorthograptus uniformis带,改称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为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修订后的笔石序列自下而上是: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Tangyagraptus typicus带和Diceratograptus nurus带
塔里木盆地非背斜圈闭的勘探方法
刘清林 李成猛 陈林 万有林 王举红
1998, 4(3): 324-330.
摘要
(
1846
)
PDF
(1817KB) (
11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塔里木盆地可能存在的非背斜圈闭的类型和地质特点,提出了勘探非背斜圈闭油气藏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依据异常高点验证圈闭的新思路。对其勘探的四个步骤和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常规精细处理、AVO技术、反演技术、目标化解释技术、非背斜圈闭的表征及非背斜圈闭的评价方法等作了具体论述。寻找非背斜圈闭油气藏在于地震运动学与动力学信息的充分应用,在于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和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匀性研究
杨少春 王志欣 周海民
1998, 4(3): 331-337.
摘要
(
1505
)
PDF
(1760KB) (
1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通过对岩心薄片,铸体薄片,电镜、X-衍射等试验数据以及测井储层评价数据分析,揭示冀东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质特征为:储层岩石居分复杂,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分选差,含泥沙质结构;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粘土矿物转化现象普遍,成岩变化大;中小孔细喉结构,连通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宏观非均质性较强,层内纵向上渗透率差异明显,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值较大;层间非均质程度与层内的相近 平面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差,有效砂层系数较小,非均质参数在平面上变化太。采用压裂措施,降低储层非均质性,改善储层连通性,可提高开发效果。
任丘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水水质演化特征研究
陈锁忠 韩宝平 余俊吉 单爱琴
1998, 4(3): 338-345.
摘要
(
1253
)
PDF
(1403KB) (
12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任丘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水水质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人工注水对油田水质的演化影响,其结果表明,注入水对油田水泊稀释混合作用明显,破坏了油层内部水-岩作用平衡,改变了井下原来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根据诺模图求得的一些离子含量与其实际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机械混合与水-岩相互作用并存,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关于花岗岩岩石包体的成因及岩基的定位问题——与杜杨松教授讨论
陈国能
1998, 4(3): 346-349.
摘要
(
1122
)
PDF
(961KB) (
1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秦岭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新认识
周鼎琥 张成立 华洪 胡健民
1998, 4(3): 350-360.
摘要
(
1433
)
PDF
(1837KB) (
108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运用板块动力学模式研究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南秦岭构造带区域地质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中、新元古代南秦岭曾经历了晋宁期造山作用和澄江期裂解作用两次重大构造事件,它们控制了区内不同岩石建造的形成和时,空分布,据此对区域内中,新元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提出了新的认识。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友情链接
南京大学
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
中国科学D辑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Earth-Science Reviews
Geology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