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6-20
    南岭花岗岩与成矿研究
    南岭成矿地区矿山深部找矿新进展
    吕志成, 张志, 李永胜, 刘鹏, 甄世军, 姚磊, 张明超
    2013, 19(2):  175. 
    摘要 ( 760 )   PDF (1170KB) ( 11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在南岭地区共安排项目30 项,累计投入总经费4.7143×108 元,其中中央财政
    2.4796×108 元,地方财政投入2.595×107 元,矿山企业投入资金1.9388×108 元。新增332+333 铅锌金属资源量5.737×106 t,
    三氧化钨资源量3.94×105 t, 锡金属资源量2.62×105 t,钼金属量资源量2.75×105 t,金金属资源量35.5 t,锑金属资源量4.2
    ×104 t,铁矿石量3.968×107 t,银金属资源量5149.7 t,铜金属资源量2.26×105 t。 9 个项目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新增资源
    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6 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新增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7 年,稳定职工就
    业49 464 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在深部找矿获得了一些新认识,对该区矿山深部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桂北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分布规律与找矿标志
    邓 军, 王瑞湖
    2013, 19(2):  182. 
    摘要 ( 734 )   PDF (465KB) ( 13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桂北地区是广西有色、贵金属、稀土和稀有等多金属矿产的重要资源基地,是1999 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以来
    重点部署地区之一。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精心组织和各项目承担单位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已初步控制
    锡铅锌多金属(333+3341)资源量:铅3.92817×105 t(金属量,下同),锌7.21406×106 t,金17.167 t,银456 t,锡2.56845
    ×105 t,铜3.2480×104 t,镍3.9491×104 t,钴3141 t,钨2.1026×104 t,锑7691 t;新发现矿产地 22 处,其中大型锡 2处,
    中小型锡5 处,中小型铅锌6 处,中小型钨3 处,中型镍1 处,小型金4 处,小型锑1 处。本文通过综合桂北地区各工作项目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总结该区锡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南岭地区重要找矿发现及“十二五”总体部署
    龙宝林, 张生辉, 蔺志永, 董庆吉
    2013, 19(2):  189. 
    摘要 ( 715 )   PDF (1786KB) ( 14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岭地区是我国W,Sb,Sn,Bi,Pb,Zn 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传统基地,该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矿业基础好、
    工作程度高,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确定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本文以南岭地区为对象,简要分析了该区的地质特征、资
    源现状和找矿潜力,全面总结了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国家公益性地质找矿工作的工作部署情况,从发现一大批重要找矿线索、
    提交一批大中型矿产地和新增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等三个方面对取得的找矿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十二五”地质找
    矿工作的部署思路、原则、主攻方向和重点工作内容。

    南岭地区锡(钨)矿成矿规律及找矿
    付建明, 马丽艳, 程顺波, 卢友月
    2013, 19(2):  202. 
    摘要 ( 777 )   PDF (1345KB) ( 2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可分为壳源重熔及其分异型(C 型)、壳幔混合及其分异型(H 型)和铝质A 型花岗岩三大类。
    原生锡矿(包括云英岩型、变花岗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斑岩型六个主要类型)与H 型和铝质A
    型花岗岩关系密切。本区矿床(点)主要沿古板块结合带、大型隆起区与坳陷区结合部、深大断裂(带)等三个部位分布,
    具体分布在一带(NE 向锡田—骑田岭—九嶷山—花山、姑婆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和六区(康家湾—大义山锡多金属成矿
    集中区、都庞岭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粤北赣南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湘东赣西锡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丹池锡铅锌多金
    属成矿集中区、九万大山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南岭地区从晋宁期到燕山晚期均有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点)形成,其
    中,燕山期150~160 Ma 为南岭成岩成矿高峰期。提出南岭成矿带作为找矿重点的11 个找矿远景区,具体找矿工作应围绕以
    下几个方向展开:(1)老矿山的深部及外围找矿;(2)深入岩基找矿;(3)隐伏花岗岩分布区找矿;(4)区域性不同方向
    构造带交汇地带找矿;(5)寒武系与泥盆系不整合面附近有望找到破碎带蚀变岩型(底砾岩型)钨锡矿;(6)远离花岗岩
    岩体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矿的寻找。

    广东始兴地区钨锡多金属矿找矿实践与探索
    肖惠良, 陈乐柱, 鲍晓明, 范飞鹏, 周 延, 姚正红, 武 玲, 吴涵宇
    2013, 19(2):  213. 
    摘要 ( 731 )   PDF (530KB) ( 12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栗木矿区牛栏岭岩体印支期年龄的厘定及其意义
    张怀峰, 陆建军, 王汝成, 章荣清
    2013, 19(2):  220. 
    摘要 ( 922 )   PDF (7417KB) ( 1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牛栏岭细粒铁锂云母花岗岩和似斑状铁锂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 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
    岩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源区性质及其与成矿关系。两种岩性锆石的LA-ICP-MS U-Pb 定年表明,其加权平均年龄分
    别为(223.6±1.7)Ma 和(223.7±1.7)Ma,属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相对富集SiO2,K2O,Na2O,P2O5 和贫
    CaO,MgO,TiO2 ;A/CNK 值为1.08~1.31,落入强过铝质花岗岩区域;CIPW 计算结果给出的岩体标准矿物刚玉的含量为
    1.6%~4.5%;岩体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呈轻微右倾形,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为0.01~0.05。岩体富集Cs,
    Rb,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Pb,Hf,Ta 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Ti 等元素;锆石饱和温度
    介于631℃ ~681℃之间,低于S 型花岗岩的平均锆石饱和温度。岩体中发现有(248±4)Ma 和(1947±23)Ma 的继承锆石,
    暗示其源区可能为晚古元古代的壳源物质,印支早期岩浆物质也可能参与了岩体的形成。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岩体可能为牛栏岭地区的W-Sn 成矿作用提供W-Sn 来源,暗示牛栏岭地区可能存在有224 Ma 左右的成矿作用,印支期成矿
    作用可能成为栗木矿区乃至南岭西段今后找矿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

    其他学科论文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示踪
    朱小辉, 陈丹玲, 刘良, 王超, 杨文强, 曹玉亭, 康磊
    2013, 19(2):  233. 
    摘要 ( 863 )   PDF (3350KB) ( 16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北缘西段团鱼山花岗闪长岩体SiO2 含量为66.35%~70.04%,具有富碱(Na2O+K2O=7.20%~7.57%),富钠(Na2O/
    K2O=2.37~3.38),弱过铝质(A/CNK=1.00~1.02)以及低镁指数(Mg#=23~26)等特点,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
    具有较低的Y(4.65×10-6~6.31×10-6), Yb(0.38×10-6~0.54×10-6) 以及较高的Sr(858×10-6~1020×10-6) 含量,Sr/
    Y=162~192,显示了高Sr 低Y 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U- Pb 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团鱼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437.4
    ±3)Ma。结合柴北缘地区超高压变质年龄(423~458 Ma),认为该岩体是在陆壳俯冲背景下,基性下地壳加厚脱水引发部
    分熔融的结果,熔融温压条件可能为P >1.2GPa 和T >800℃,源区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 角闪石。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其εHf(t )值变化于-11.4~8.15,二阶段模式年龄存在888~1078 Ma(具正的εHf(t )值颗粒)和1300~1699 Ma(具负的εHf(t )值颗粒)两组,另有两个核部测点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5 Ga 和3.00 Ga(对应测点的U-Pb 年龄>2.4 Ga),表明团鱼
    山花岗闪长岩源区物质组成复杂,主要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和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同时暗示柴北缘地区在太古
    代已有地壳形成。

    安徽安庆铜铁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董玉翠, 张智宇, 杜杨松, 龙旺生, 滕传耀, 李湘莲
    2013, 19(2):  245. 
    摘要 ( 927 )   PDF (6022KB) ( 16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庆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本文对该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
    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其演化过程,探讨了成矿机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Ⅰ型含子矿
    物三相包裹体(L+V+S)、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及少量Ⅲ型气相包裹体(V);气成- 高温热液期的透辉石与石榴子
    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相对较少,以Ⅰ型包裹体为主;而热液期的石英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大量发育,以Ⅱ型包裹体为主。
    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近似地看作不饱和的NaCl-H2O 体系。从早矽卡岩阶段至碳
    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456.1~578.1℃)、高盐度(39.37%~54.58% NaCleq)向低温(112.3~312.4℃)、低盐度(7.59%~31.75% NaCleq)的持续演化。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流体沸腾作用和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其中,早矽卡岩阶段的水- 岩作用、沸腾作用与矽卡岩成岩作用有关,水- 岩作用,而石英- 硫化物阶段的沸腾作用与混合作用可能是铜矿形成
    的重要机制。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气成- 高温热液期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而在热液期中石英- 硫化物阶段至碳酸
    盐阶段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辽西台里地区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健, 张霞, 金巍, 郑培玺
    2013, 19(2):  259. 
    摘要 ( 810 )   PDF (3086KB) ( 16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辽西台里地区的斑状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这为了解该地
    区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特征和形成演化,以及探讨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台里地区
    花岗质岩石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斑状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晚于花岗质片麻岩,
    与其呈侵入接触关系。其具斑状结构,含较多碱性长石和石英斑晶,结构构造在不同地段表现各异。远离变形带产出的斑
    状花岗质片麻岩斑晶较大,无构造变形现象,而在变形带内,其变形强烈,发生糜棱岩化,具“眼球状”构造。斑状花岗
    质片麻岩的SiO2 和K2O 含量分别为67.54%~75.64% 和2.89%~4.67%。其富集轻稀土和Ba,Sr,亏损重稀土和Ti,Nb,Ta,P
    等元素,存在弱的负Eu 异常,推测当时源区残留相中含有较多石榴子石。斑状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其发
    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较高的Th/U 比(0.28~1.20)。两个样品的U-Pb 定年结果(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224.6±2.5)Ma
    和 (216.4±0.5) Ma。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I 型花岗岩,其源岩是下地壳的中基性火成岩。斑状花岗质片麻岩的原
    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岩石学标志。

    闽西北罗古岩岩体印支期年龄的厘定及其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
    向庭富, 孙涛, 陈培荣, 王凯兴
    2013, 19(2):  274. 
    摘要 ( 819 )   PDF (5961KB) ( 15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闽西北地区的罗古岩花岗岩岩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它的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
    并据此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LA-ICP-MS 锆石 U-Pb定年结果表明,罗古岩花岗岩岩体两个样品(LGY02 和LGY10)的年
    龄为(227±3)Ma(LGY02)和(234±2)Ma(LGY10),指示该花岗岩体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上表现为高硅(SiO2>74%)、富碱(K2O+Na2O =8.57%~9.22%,K2O/Na2O>1.4)、准铝(A/CNK 值多数小于1),贫钙、镁和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116.72×10-6~236.53×10-6),铕负异常强烈(δEu=0.17~0.37)。富集Rb,Nd,Th,U 和Hf 等元素,而Ba,Nb,Sr,Zr 和Ti 显示为负异常。Zr+Y+Ce+Nb(217.5×10-6~332.8×10-6)含量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350×10-6)。综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体应属高分异的I 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上,(87Sr/86Sr)i 位于0.7078~0.7130 之间,εNd(t )值较低(-12.17~-10.70),两阶段Nd 模式年龄为1.87~2.00 Ga ;岩浆锆石的εHF(t )值也较低但有较大的变化范围(-13.0~-6.8),两阶段Hf 模式年龄为1.69~2.08 Ga。结合印支期同处于浦城—武平断裂带上的洋坊正长岩和闽西北地区夏茂
    暗色岩脉的富集地幔组分的发现,本文认为罗古岩岩体是由类似于夏茂暗色岩脉的富集地幔组分与基底麻源群的熔融组分
    在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混合而成,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

    黔西南簸箕田卡林型金矿中含砷黄铁矿和毒砂的赋金特征研究
    潘谋成, 胡凯, 曹剑, 韩善楚
    2013, 19(2):  293. 
    摘要 ( 807 )   PDF (4062KB) ( 1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黔西南簸箕田金矿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中型卡林型金矿。该文在显微镜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包括背散射电子图像、点分析和面分析,对金矿中的赋金矿物展开了基本特征和赋金状态研究,发现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
    主要的赋金矿物。赋金黄铁矿又以环带状和细粒自形为主,莓球状、粗粒以及条带状次之。这些黄铁矿成因复杂,并且可
    能普遍受到热液蚀变作用影响。环带状黄铁矿核部中的金可能主要以“不可见”超显微包裹金(纳米级自然金,Au0)的形
    式赋存,而环带部分中的金可能以固溶体金(Au+)的形式赋存,并也可能存在纳米级自然金(Au0)。相比而言,莓球状、
    粗粒和条带状黄铁矿中的金既可能含有纳米级自然金(Au0),也可能含有固溶体金(Au+)。对于毒砂,单独的毒砂和黄铁
    矿- 毒砂集合体中的毒砂均为热液成因,都赋存金,但以单独的毒砂为主,金以“不可见”超显微包裹金(纳米级自然金,
    Au0)的形式存在。

    花岗岩侵入体-泥质围岩热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地质意义:以粤东典型接触带剖面为例
    马野牧, 陆现彩, 张雪芬, 李晓昭, 胡文瑄, 汪 恺
    2013, 19(2):  307. 
    摘要 ( 857 )   PDF (10609KB) ( 10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浆侵入作用可以引发水- 岩反应和多种形式的变质作用和金属富集,当侵入至富含有机质的泥质围岩时,其热效
    应不仅会造成热接触变质、改变围岩的成岩作用,还会促进围岩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热传输模型研究是定量- 半定量考
    察岩浆侵入体及其围岩热演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选取粤东典型的花岗岩- 泥岩接触带剖面,在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维热传输模型分析。模拟结果与地质基本一致,发现岩浆侵入能够显著提高接触带围岩和上覆围岩的
    地温,其中侧向传输的范围有限,根据多个规模不等的花岗岩岩体热传输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小型侵入体的热影响范围与
    其侵入体规模正相关,但对于大型侵入体而言,其侧向影响范围一般在2.5 km 左右。本文研究成果对认识与岩浆活动有关
    的成矿作用和油气成藏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黑龙江伊春市北部白垩系美丰组钾玄岩系列的厘定及地球化学特征
    潘荣, 朱筱敏, 苏春乾, 汪浩, 王慧
    2013, 19(2):  316. 
    摘要 ( 781 )   PDF (3675KB) ( 1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黑龙江省伊春市北部乌伊岭地区美丰组的一套以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进行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系
    统研究。根据其岩石具有富钾,富碱,w(Na2O+K2O)为3.90%~9.53%;贫钛,w(Ti2O)为0.37%~1.90%;高铝,w(Al2O3)为14.05%~18.24%,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和轻稀土元素等特征,结合岩石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斜长石斑晶,见伊丁石化橄榄石斑晶等矿物学特点,确定乌伊岭地区的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为钾质粗面
    玄武岩、橄榄玄粗岩、安粗岩和粗面岩。采用锆石SHRIMP U-Pb 年龄法,确定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5±1.5)Ma,时
    代归属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低角度深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的脱水作用是诱发发火山地幔源区熔融的主
    要因素,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板内拉张环境。

    江西富城岩体西部过铝质细粒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任海涛, 吴俊奇, 叶锡芳, 凌洪飞, 陈培荣
    2013, 19(2):  327. 
    摘要 ( 772 )   PDF (5821KB) ( 1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江西会昌富城岩体年代学的不同结论,对该岩体西部的细粒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并分析了细
    粒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和构造背景。细粒花岗岩LAICP-
    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表明,成岩年龄为219.1~221.5 Ma(平均220 Ma),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
    上表现为高硅(SiO2=71.7%~78.2%)、富碱(K2O+Na2O=7.16%~8.13%,K2O/Na2O=2.00~3.53)、强过铝(A/CNK=1.11~1.26),贫Ca,Mg; 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72.9×10-6~203.0×10-6),Eu 负亏损强烈, 富集Rb,Cs,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Ta,Zr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P,Ti 等元素;综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S型花岗岩。粗粒花岗岩定年结果表明,成岩年龄为227 Ma,也为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组成上同样表现为高硅
    (SiO2=75.1%~76.3%)、富碱(K2O+Na2O=7.39%~8.72%,K2O/Na2O=1.79~2.60)、弱过铝到强过铝(A/CNK=0.9~1.14),贫Ca,Mg。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25.5×10-6~160.2×10-6),Eu负亏损强烈,富集Rb,Cs,K,Pb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Ta,Zr 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P,Ti 等元素;综合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S 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方面,富城细粒花岗岩体的εHf(t )值变化于-2.3~-10.8 之间,平均为-7.5,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4~1.96 Ga,粗粒花岗岩体的εHf(t )值变化于-5.0~-19.8之间,平均为-8.8,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59~2.51 Ga,表明源岩为元古代壳源富泥质变质组分经过部分熔融,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在同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了富城细粒花岗岩和粗粒花岗岩。

    川西龙泉山白垩系泥质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李明欣, 梁斌, 王全伟, 朱兵, 郝雪峰, 应立朝, 刘亮, 付小方
    2013, 19(2):  346. 
    摘要 ( 775 )   PDF (712KB) ( 19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泉山作为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带,记录了龙门山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川西平原东侧龙泉
    山白垩系泥质岩样品的进行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根据泥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的性质、构
    造背景及风化等特征,为探讨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过程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资料。研究区泥质岩的K2O/Al2O3,
    Al2O3/TiO2,Cr/Zr 和Th/Sc 的比值均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REE 配分模式中,(La/Yb)N 的均值为8.99,δEu的均
    值为0.70,表现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并呈中等负Eu异常的特征;La-Th-Sc 和Th-Sc-Zr/10 三角图表明物源区经历了
    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示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的
    平均值分别为71 和1.43,表明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的风化作用,揭示了白垩纪时期物源区及四川盆地均属炎热的半干旱- 干
    旱气候环境。

    尼日尔三角洲新生代褶皱作用及相关的油气圈闭
    陈书平, 王春修, 肖华, 张兰英, 韩煦
    2013, 19(2):  355. 
    摘要 ( 646 )   PDF (2488KB) ( 14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重要的含油气区,褶皱构造在其油气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尼日尔三角洲的石油
    勘探资料,分析了褶皱的成因类型及不同类型褶皱的时序关系。尼日尔三角洲从陆上到海上可以划分为伸展带、过渡带和
    挤压带等三个构造带,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重力滑动构造体系。伸展带以逆牵引滚动背斜为特征,以背斜型圈闭为主,断
    块圈闭和岩性- 地层圈闭为辅;过渡带为泥底辟相关的披覆褶皱,以背斜型圈闭为主,伴生泥底辟肩部和之间的砂岩尖灭
    圈闭;前缘挤压带发育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发育背斜和断背斜圈闭,背斜肩部和背斜之间发育砂岩尖灭圈闭。褶皱时间分
    别始于始新世、中新世以及中中新世—上新世。褶皱作用引起的地层剖面的缩短平衡了伸展作用引起的剖面的伸长。尼日
    尔三角洲与褶皱相关的圈闭,包括背斜、砂岩透镜体等富集了尼日尔三角洲绝大部分的油气。

    特低渗透砂岩的核磁共振水驱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高辉, 王小鹏, 齐银
    2013, 19(2):  364. 
    摘要 ( 709 )   PDF (1627KB) ( 13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特低渗透砂岩的水驱油特征,揭示影响水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样
    品进行了水驱油前后的T2谱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样品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T2谱呈双峰形态,两峰之间的交点在16.68 ms
    左右,可动油参数对渗透率变化敏感;水驱油后T2谱右峰下降程度不同,左峰的下降与毛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关,发挥好毛
    细管的自吸作用,有助于提高采收率。38块样品的平均可动油百分数达到了57.62%,驱油效率为37.33%,还有约20.29%的
    可动油没有被驱出,水驱油后的开发潜力仍然较大。物性、孔喉匹配关系、微裂缝发育程度、粘土矿物赋存形态是影响驱
    油效率的主要因素。驱油效率与可动油百分数之间的对比结果从实验角度印证了核磁共振可动油百分数是驱油效率的上限。

    学术讨论与争鸣
    含水中基性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能形成C型埃达克岩吗?——与张超等商榷
    焦永玲, 汪洋, 姚瑶, 仝立华
    2013, 19(2):  373. 
    摘要 ( 815 )   PDF (546KB) ( 16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基性(SiO2= 50%~60%)成分源岩在中等压力(p =1.0~1.2 GPa,相当于35~40 km)下的失水部分熔融残留相中斜
    长石比例大,而石榴子石的比例不超过20%,与之平衡的中酸性熔体难以具备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钾源岩部分熔
    融体系中钾的地球化学行为不遵循稀溶液的Henry 定律,基于强不相容假设的模拟计算很可能会过高估计熔体中的钾含量。

    关于“含水中基性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能形成C型埃达克岩吗?”的回复
    张超, 马昌前, Francois HOLTZ
    2013, 19(2):  381. 
    摘要 ( 921 )   PDF (417KB) ( 12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永玲等对笔者发表在《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第18 卷第1 期的“含水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别山C型埃达克
    岩成因探讨”一文提出质疑。针对他们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回复,并提出:(1)大别山C 型埃达克岩的源岩可能是基性的
    (SiO2 含量50% 左右),但是比较准确的成分估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变质含水基性岩(角闪岩)在1.0~1.2 GPa 压力下(相当于35~40 km)可以形成含石榴石20% 以上的残余体;(3)中钾的角闪岩(K2O 含量1% 左右)部分熔融可以形成高钾钙碱性长英质熔体(K2O 含量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