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质学报 ›› 2025, Vol. 31 ›› Issue (03): 363-374.DOI: 10.16108/j.issn1006-7493.2024046
李忠华1, 2,李朝阳1, 2*, 董冬冬3,郭德乐1
LI Zhonghua1, 2,LI Chaoyang1, 2*,DONG Dongdong3,GUO Dele1
摘要: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浅部形变的深部动力响应机制,文章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的基础上,以深地震剖面、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等资料为控制点,逐步求得最佳基准面,反演了莫霍面的空间展布形态。结果显示,响应于浅部构造形变的空间变化,柴达木盆地莫霍面深度东、西部差异性同样显著。盆地西部浅部形变较强,广泛发育逆冲缩短构造,莫霍面相对较深,约55~61 km。盆地东部整体形变较弱,主要集中于盆地边缘,莫霍面则相对较浅,约48~61 km。除此之外,东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东部之间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陡阶带,莫霍面突变幅度可达15 km左右。以上特征表明,在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背景下,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壳缩短显著,并逐渐增厚,东部则仍保持了与稳定克拉通盆地相似的特征,地壳厚度变化微弱。阿尔金断裂带深切走滑引发的壳幔混合作用,可能是促进柴达木盆地西部缩短增厚,进而导致莫霍面东、西部空间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