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3-20
    文章目录
    关于天然放射性的成因
    许靖华, Chen Min-pen, Huang Chao-kai
    2003, 9(1):  1-10. 
    摘要 ( 1432 )   PDF (2059KB) ( 1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放射性衰变通常被认为是自发性的行为,并且这种衰变有一个恒定的半衰期,尽管有一些实验和经验性的证据对上述基本理论曾提出质疑。许靖华(1994)提出过这方面的问题-衰变作用是否是自发性行为?以及衰变作用是否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检验β衰变是由中微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论点,对C-14衰变进行实验监测。我们的研究假设,β衰变速率的变化与中微子流的数量之间呈相关关系。在一个短实验周期里,具有较长半衰期的C-14样品的衰变速率应该是一个近似常数。然而我们的实验发现,检测到的衰变速率偏离理论值达1%。这种变化的信号强度超过本底噪声1000倍以上。曾经有一种假说提到,β衰变是由于中子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碰撞产生的,而上述变化与太阳活动无关。经过一年半的实验检测,发现该衰变速率与在北京测量到的宇宙射线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作者提出的,β衰变是被宇宙射线的中微子激活的假说相符合。
    早全新世降温事件的湖泊沉积证据
    金章东 , 沈吉, 王苏明, 张恩楼
    2003, 9(1):  11-18. 
    摘要 ( 2266 )   PDF (1765KB) ( 1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封闭湖泊流域化学风化历史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次级的气候环境波动过程。高精度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物理及生物参数变化表明,在全新世早-中期过渡阶段存在一次强降温气候事件,具体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减弱(高Rb/Sr比)、湖泊产生力减弱(低有机碳)以及湖泊水位下降。虽然该事件的寒冷程度比Younger Dryas弱,但是其与来自湖沼(包括北极、非洲、北美、西欧、青藏高原、祁连山等)、海洋(比北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等)、欧-美大陆生物组合、极地冰芯等在内的环境记录的冷事件发生时间基本一致,集中发生于8.0-8.5ka B.P.之间。
    青藏高原中部2.8Ma以来的化学风化与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陈诗越 , 王苏民, 金章东, 沈 吉
    2003, 9(1):  19-29. 
    摘要 ( 1590 )   PDF (2693KB) ( 9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泊钻孔近200m以上深处、形成于2.8Ma以来的沉积岩岩芯中Sr,Rb,Zr含量变化及Rb/Sr,Zr/Rb比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其岩性、粒度、粘土矿物组成,分析了该地区2.8Ma来化学风化的相对强度和古环境演化过程。研究表明,2.8Ma来青藏高原中部的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在深约197-170m(2.8-2.5Ma)岩性段,低Sr含量,高Rb/Sr和Zr/Rb比揭示的是较弱的化学风化过程,反映了与当时强烈的高原隆升运动有关;在约170-38.5m(约2.5-0.8Ma)段,高Sr含量,低Rb/Sr和Zr/Rb比记录的是该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阶段,与高原在稳定期中部总体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的结论吻合;在38.5-0m(约0.8-0Ma)段,总体Sr含量处于相对低值,Rb/Sr比相对较高,化学风化相对较弱,表明高原中部处于较寒冷的环境之中,高原整体已隆升到4000m以上。
    北疆地区早全新世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姜加明 , 吴敬禄
    2003, 9(1):  30-37. 
    摘要 ( 1531 )   PDF (1995KB) ( 10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北疆地区艾比湖沉积物的孢粉组合及其碳酸盐δ^18O,δ^13C,δ^13Corg,TOC,TON和Rb/Sr比等地球化学指标分析,重点对全新世早期气候环境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8.0-11.cal ka B.P.)温度总体偏低,初期(11.5-10.6cal ka B.P.)较为温湿;早全新世向中全新世转换时期(8.9-8.0cal ka B.P.)气候波动显著。特别是3层泥炭沉积显示了艾比湖地区早全新世气候的强烈不稳定性。泥炭的发育程度及其同位素、孢粉分析数据等都显示,8.2cal ka B.P.,8.6cal ka B.P.,10.5cal ka B.P.的气候状况具有显著的冷湿特征,反映了早全新世的3次冷湿事件。
    16ka以来青海湖湖相自生碳酸盐沉积记录的古气候
    刘兴起, 沈 吉, 王苏民, 张恩楼, 蔡元峰
    2003, 9(1):  38-46. 
    摘要 ( 1922 )   PDF (2089KB) ( 12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青海湖沉积物碳酸盐的组成、来源及其同湖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建立了文石饱和指数同温度和湖水Mg/Ca比值(可指示盐度)的关系,利用碳酸盐的组成探讨了青海湖16ka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碳酸盐大都是自生的,16ka B.P.以来沉积碳酸盐以文石为主。文石的高含量时段同暖湿气候相对应,低含量则同冷干气候相对应。15.2ka B.P.为末次冰期盛冰阶进入晚冰期的界限,晚冰期气候的冷暖波动频繁,幅度较小,13.4-13ka B.P.,11.6-12ka B.P.和11-10.4ka B.P.之间的冷颤动分别相当于老仙女木、中仙女木和新仙女木事件,12-13ka B.P.和11.6-11ka B.P.之间的暖期则分别对应于博令和阿勒罗得暖期。全新世初期(10.4-10ka B.P.)白云石含量的突然增高和文石的消失,可能同淡水快速补给前期盐度较高的湖水有关,反映了全新世开始时气温和降水的增加具有突变性的特点。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即6.7ka B.P.左右时湖水的盐度较低。6.7-4ka B.P.为气候转型过程中的冷暖和干湿的快速波动期。4ka B.P.以后碳酸盐含量急剧降低,气候逐步向冷干化方向发展。
    晚更新世以来潍河古河道沉积及其对现代咸水入侵的控制
    刘恩峰 , 张祖陆, 沈 吉, 杨丽原
    2003, 9(1):  47-53. 
    摘要 ( 1970 )   PDF (1955KB) ( 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莱州湾潍河古河道沉积区选取4条典型的地质剖面,对典型钻孔岩芯进行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100余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潍河晚更新世以来古河道的沉积特征。沉积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潍河以东古河道砂层厚30-50m,连续性好;潍河以西古河道砂层厚度小于20m,连续性较差。沉积特征的不同导致潍河以东地区咸水入侵发生早,后期变缓,为上淡下咸二层水文地质体;潍河以西地区咸水入侵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大规模的入侵,沿古河道入侵距离可达9-10km,为淡-咸-淡三层水文地质体。研究古河道沉积与咸水入侵的关系,为咸水入侵的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贵州扁平紫松晚期—罗甸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
    董 琳, 刘家润, 杨湘宁, 朱李呜
    2003, 9(1):  54-62. 
    摘要 ( 2019 )   PDF (2188KB) ( 9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沉积记录,分析了该区在二叠纪早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扁平地区在早二叠世紫松晚期-罗甸期存在6次连续的三级旋回海平面升降过程,其中,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的是第3次旋回;水体深度最大的是第4次旋回;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第5次旋回。该时期的Ting类生物事件可能与这些特征有关。
    陕南柞水石瓮子上泥盆统滑塌沉积及其地质意义
    崔海峰
    2003, 9(1):  63-71. 
    摘要 ( 1469 )   PDF (2306KB) ( 9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盆纪是秦岭构造与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岭的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南秦岭。资料表明,南秦岭泥盆系不是在统一的盆地中形成的,而是被古陆分隔的几个裂陷盆地的沉积产物。柞水石瓮子地处镇安盆地北缘,该处滑塌块体和斜坡砾岩广泛发育,物源为沿山阳-凤镇断裂向南作大规模逆冲推覆而被掩盖消失的小磨岭古陆,其形成受早古生代南秦岭区域抬升、全球海平面下降以及区内山阳-凤镇断裂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强烈活动的控制。区域性同造山陆块隆升与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了南秦岭晚古生代与早古生代地层之间区域性的不整合,一南秦岭在继续向北俯冲的同时,又沿南缘的勉略-巴山断裂带发生扩张,其内部也因拉张作用形成裂陷与块断隆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南秦岭区域性隆起和裂陷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和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相关联。
    上扬子区震旦纪南沱冰期后碳酸盐岩帽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杨瑞东 , 王世杰, 董丽敏, 姜立君, 张卫华, 高 慧
    2003, 9(1):  72-80. 
    摘要 ( 1662 )   PDF (2090KB) ( 9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贵州铜仁和湖南大庸两地南沱冰碛岩层之上白云岩层的岩石、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认为该白云岩层具有快速沉积所形成的沉积结构和构造,碳同位素特征可与全球同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帽(Cap Carbonate)进行对比;特别是在白云岩中发现有机碳同位素低的沥青结核体,支持了冰期后碳酸盐岩快速沉积是由于海底固态CH4发生脱气作用,导致碳酸盐岩帽快速沉积的观点。
    赣西北幕阜山—九岭山一带前震旦纪构造变形
    章泽军, 张雄华, 易顺华
    2003, 9(1):  81-88. 
    摘要 ( 1885 )   PDF (2132KB) ( 12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西北幕阜山-九岭山一带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是一套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成层有序的正常沉积地层。其内近东西向褶皱(同构造期热液事件)叠加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为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在板内留下的痕迹,板内构造与拼贴带为同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根据侵位于东西向褶皱核部的漫江单元、山口单元(斜长花岗岩)单颗粒锆石直接蒸发年龄(分别为846±7Ma与805±75Ma),以及与东西向褶皱伴生的古断裂特征等证据表明:该区构造变形至少发生在800Ma之前的前震旦纪,可能与格林威尔运动相当,由此证明江南古陆是客观存在的。
    甘肃白银厂矿田早—中寒武世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王金荣, 郭原生, 翟新伟, 李双文, 孟桂生, 杨永钧
    2003, 9(1):  89-98. 
    摘要 ( 1853 )   PDF (2034KB) ( 1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银厂矿田早-中寒武世火山岩主要由钙碱性玄武岩和流纹岩及少量的安山岩组成,被认为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产物。本文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具有低Ti,Nb和Ta负异常、富集LREE,相对亏损HFSE,Th/Ta比值高(介于9-15),La/Nb>1.4,低Ni,Th/La为0.32-0.56;低Zr/Nb(<16),(^87Sr/^86Sr)i为0.704-0.707,εNd(t)=-6.46,δEu≈1的地球化学特点;流纹岩同样具有低Ti,Nb和Ta负异常,Th/Ta为6-12,低Ti/Zr比值(介于6.1-53)之间;稀土元素配分为MREE负异常,δEu为0.5-1.1,(^87Sr/^86Sr)i为0.7026-0.7048,εNd(t)为+5.60-+6.14。综合两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测它们是陆缘弧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并非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玄武岩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明显的陆壳混染作用,而流纹岩应为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与地幔物质混合作用的产物。
    东濮凹陷沙三段高频湖平面变化及低位砂体预测
    纪友亮, 冯建辉, 王声朗, 张宏安, 王德仁
    2003, 9(1):  99-112. 
    摘要 ( 2165 )   PDF (3147KB) ( 11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湖平面变化频繁,有长周期,也有短周期,根据录井及岩芯等资料识别出的湖平面变化的6级周期,其变化频率约为1000次/Ma。根据计算,东濮凹陷沙三段沉积时期湖水最大深度为30m。在高位期,盆地沉积中心发育暗色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在水位下降期,边缘相砂体不断向盆地中心进积;在低水位期,盆地沉积中心发育盐膏岩沉积,因此在垂向上常发育深水相暗色泥岩与砂岩频繁互层,以及深水相暗色泥岩与盐膏岩频繁互层。这种砂体多为低水位期三角洲成因,是东濮凹陷很重要的含油气储层。
    河南济源凹陷邓2井油藏成因分析
    赵伟卫 , 金强, 王伟锋, 李朝阳
    2003, 9(1):  113-122. 
    摘要 ( 1512 )   PDF (2145KB) ( 8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源凹陷是河南省油气勘探前沿区,由于构造活动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仅在邓2井发现了下第三系油藏。作者通过对该井砂岩储层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内外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分析,提出该油藏成藏温度为75℃左右,成藏深度为2200m左右(现今深度为690m左右)。该油藏的原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藏前原油只有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结合圈闭发育史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中生代原生油藏被破坏后,在下第三系形成的次生油藏。
    一个剪切位移公式的几何证明
    刘瑞殉, 吕古贤, 王世锋, 夏林
    2003, 9(1):  123-127. 
    摘要 ( 1505 )   PDF (1267KB) ( 12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剪切位移测量公式是研究韧性剪切带中的常用公式,但该公式的代数推导较为复杂,难以被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人们所接受,作者提出了更直观和易董剪切位移测公式的几何证明法。
    区域地质测量野外作业子系统的实现
    王 敏, 王志敏, 江思珉, 朱国荣, 吴本君, 吴 涛, 马锐, 胡 波
    2003, 9(1):  128-138. 
    摘要 ( 1405 )   PDF (1857KB) ( 1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南京大学巢湖区域地质测量教学基地为研究背景,运用了RS,GIS和GP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区域地质测量野外教学”学习课程建设了一套数字地质测量系统。整套系统包括实测地层剖面子系统、区域地质测量野外作业子系统和地质图件后期处理子系统。重点讨论了野外作业子系统的建设思想及其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