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3-20
    文章目录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
    郭令智, 钟志洪, 王良书, 施央申, 李华, 刘绍文
    2001, 7(1):  1-12. 
    摘要 ( 2107 )   PDF (3104KB) ( 14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该舅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上新世一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甘肃昌马盆地构造特征与成因
    王胜利, 卢华复, 贾 东, 石火生, 叶尚夫
    2001, 7(1):  13-20. 
    摘要 ( 1836 )   PDF (1798KB) ( 13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金断裂是由阿尔金主干断层及其他次级断裂面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其分布规律符合左行走滑挤压模式。昌马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它的古应力场与阿尔金断层的运动方向一致。昌马盆地北界是阿尔金主干断层;南界由锯齿状相交的半截子井-野马山断层、野观山断层、石板墩-龚岔口断层、中祁连北缘断层组成,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S面、小型Y面、P面、S面;东界由香毛山西断层、马舌头断层、青石岩断层组成,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X面、S顶、R’面,昌马盆地是由这些断层围限的狭长三角形。因此,昌马盆地是阿尔金断裂带中主干断层与分枝断层联合作用形成的走滑分枝盆地。盆地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拉张作用,接受了巨厚的沉积;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盆地反转,处于受挤压状态,形成走滑分枝盆地。通过对昌马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认为昌马盆地具有形成油气的有利地质条件,应加强勘探力度。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深部条件制约
    徐鸣洁, 舒良树
    2001, 7(1):  21-33. 
    摘要 ( 1622 )   PDF (3383KB) ( 11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中国东南部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获得了如下认识:1.区域构造作用和基底物质成分影响并制约着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岩浆岩的分区性具有很好的地表与深部一致性;2.按岩浆岩类型可分为三区,即沿海钙碱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区、武夷山弱过铝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区和赣江以西强过铝花岗岩区,三者之间分别被政和-大埔断裂与赣江断裂所分隔;3.在沿海地区,存在局部高导层,推测与拉开裂解有关。玄武岩浆底侵和碱性花岗岩形成与晚白垩世拉张作用关系密切;4.政和-大埔、赣江和长乐-南澳三大断裂是重力梯度带或梯度宿突变带,且深部地球物理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是壳幔作用剧烈的场所;5.存在中地壳低速带,厚2-4km,为地壳部分熔融或韧性变形产物,推测是部分晚中生代花岗岩浆的策源地;6.支持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板块俯冲+陆内玄武岩浆底侵的成因模式,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是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消减的俯冲带和缝合带。
    香港滑坡区雷达图像上线性弱信息与低序次断裂的关系
    林珲, 石火生 , 单寅
    2001, 7(1):  34-42. 
    摘要 ( 1576 )   PDF (1985KB) ( 10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地质势险要,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香港地区北侧边界为深圳断裂,南侧为海丰断裂。这两条主干断裂呈北东展布,左行剪切。它们导致香港地区的三套断裂系统:北东向的区域断裂;北东东到东西向的断裂系统;次级的北西向断裂系统。这三组断裂控制了香港地区的构造地貌,在雷达图像上清晰的表现出岩块的破裂程度和断裂配套格局。全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花岗岩炎山岩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均,地表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再加上高频率、高强度暴雨袭击,以及坡积物不易固积等原因,极易导致滑坡和山泥侵泻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经济损失。香港滑坡泥石流主要受地形条件、土体结构与强度、暴雨入渗特征、植被复盖以及人为搅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滑坡泥石流规模小、密度大、频率高,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还广泛地使用遥感方法。在新界地区,许多滑坡与微地貌有关。在复盖层较簿或缺失的地方,微地貌基本上反映了基岩的微构造。雷达对线性构造的探测有其独到的优势,低序次构造规模小但数量多在雷达图像上以线性弱信息分布。这种线性信息在构造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极其重要,在GIS的支持下可以数字化,即实现定量。本文利用香港的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小范围内对线性弱信息所反映的低序构造进行分析,以确定滑坡产生的构造机制,并预测滑坡产生的潜在区域。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左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控制着微地貌的发育。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城门水塘北东侧P面主位为坡积物重力波滑部位。该具有强应变带构造背景。新近产生的一次坠落滑坡位於城门水塘南东侧,属於构造拉张部位,与R面方位的低序次转换位分作用有关。
    太古宙一元古界线研究现状
    李江海, 黄雄南, 钱祥麟, 刘树文
    2001, 7(1):  43-49. 
    摘要 ( 1525 )   PDF (1980KB) ( 1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大量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对太古宙-元古宙界线(A/P)及其附近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论述了有关构造-岩浆事件的研究及其意义,结合我国华北A/P界线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认为在五台山和太行山乖地的变质岩区选择典型剖面,对太古宙基底的变基性岩体进行构造背景、精确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盖层的沉积特征等多科综合研究,是今后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关键,其研究成果对明确我国A/P界线标志将提供重要依据。
    南岭西段金鸡岭复式花岗岩基地质及岩浆动力
    章邦桐, 戴永善,王驹, 柏仇勇, 刘洪磊
    2001, 7(1):  50-61. 
    摘要 ( 2048 )   PDF (2917KB) ( 10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南岭西段金鸡岭复式花岩岩基进行的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确定Ⅰ阶段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等时线年龄为169.5MaⅡ、Ⅲ阶段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150.7Ma,其ISr值分别为0.7163和0.7206,表明该复式岩基属燕山早期。金鸡岭复式花岗岩基岩石属钙碱性系列,从Ⅰ阶段到Ⅱ、Ⅲ阶段表现出有规律的演化特征:岩石由准铝质(Ⅰ),演化为过铝质(Ⅱ)和强过铝质(Ⅲ);钾长石有序度由0.33(Ⅰ),增高到0.69(Ⅱ)和0.80(Ⅲ);斜长石油An37(Ⅰ)降低到An26(Ⅱ)和An7(Ⅲ);黑云母由铁质黑云母(Ⅰ)向铁叶云母(Ⅱ)和铁白云母(Ⅲ)方向演化;氧化物(SiO2,Al2O3,TFeO,MgO,TiO2,CaO)-DI图解上呈良好的线性演化关系;成岩温度逐阶段降低,由745℃(Ⅰ)降低到673℃(Ⅱ)至505℃(Ⅲ)。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估算出金鸡岭岩基的侵位深度约为6.3km,成岩压力为180MPa,具中深成相特征,属S型花岗岩并形成于华南板块内部的碰撞构造环境。
    浙东南中生代晚期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及其他地层学意义
    俞云文, 徐步台, 陈江峰, 董传万
    2001, 7(1):  62-69. 
    摘要 ( 1478 )   PDF (1898KB) ( 8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东南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地层可划分为三个火山旋回,通过对不同层位火岩岩Nd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得出结果:第一至第三旋回火山岩(自下而上)εNd(t)值依次为-14.1-6.2,平均-9.9;-7.7--6.4,平均-7.0及-7.5-+0.1,平均-4.6。t2DM值依次为1.6-1.8Ga,平均1.7Ga;1.4-1.6Ga,平均1.5Ga及0.9-1.5Ga。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火山旋回之间具有明显的Nd同位素组成特征差异,它反映了该区中生代晚期火山活动随时间的推移,在构造环境和岩浆来源上所发生的有序变化,从而,Nd同位素示踪信息也就有可能作为火山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安徽月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周涛发,岳书仓, 袁峰, 刘晓东, 赵勇
    2001, 7(1):  70-80. 
    摘要 ( 1957 )   PDF (2293KB) ( 9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具代表性的大型矽卜岩-热液脉型铜(铁)、金、多金属矿田中成矿岩体-月山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制约与反演讨论,认为该岩体为深源的碱性玄武质岩浆经过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联合作用(AFC过程)形成的,其中,幔源物质约占70%,同化的壳源物质占30%。这种开放岩浆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对于该区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
    刘德良, 陶士振, 张朝明
    2001, 7(1):  81-86. 
    摘要 ( 1310 )   PDF (1404KB) ( 10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裂构造带温气体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直接指示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及水化学特征。郯庐断裂带温泉气体成分以N2为主(多数大于90%),CO2含量较低(多数小于1%)。δCco2在南北不同地段存在明显差异,北段为-5.8‰--7.8‰,CO2主要为岩石化学成因。而中段和南段δ^13Cco2均小于-10‰,CO2有机成因。^40Ar/^36Ar为295-363,其中较低者(300左右)主要来源于大气,较高者来自地壳岩石中^40K的衰变。本文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探讨断裂带不同地段温泉气体的组成及其来源,而且有助于揭示郯庐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赣东北中—新生代超基性岩与金刚石找矿前景
    楼法生, 黄志忠, 吴新华, 罗小洪, 吴明仁, 谢清辉
    2001, 7(1):  87-91. 
    摘要 ( 1376 )   PDF (1220KB) ( 10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东北地区发现有中-新生代超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白垩系红色盆地中,主要有玻基辉橄岩、角砾状玻基辉橄岩等。角砾状玻基辉橄岩呈岩筒状。岩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处超基性岩中,SiO2含量为38.19%-44.28%,K2O+Na2O含量为2.01%-2.93%,MgO含量为7.67%-11.10%,CaO含量为8.25%-12.67%,Al2O3含量为11.94-14.51%,与曲型的玻基辉橄岩岩石化学成分相近。赣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超基性岩的发现,为重新分析评价赣东北地区金刚石找矿前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江西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及其包体希土元素地球化学
    段芸, 赵连泽, 范洪海, 王德滋
    2001, 7(1):  92-98. 
    摘要 ( 1656 )   PDF (1718KB) ( 9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合性地报道了江西相山中生代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基底变质岩、火山岩、次火山岩及闪长质包体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差异性。认为此套火山-侵入杂岩具同源演化关系,推测它们均来源于前震旦系结晶基底,成因上属于陆壳重熔型。这与前人对此研究的主流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辽河盆地东部地区新老第三纪界面地层剥蚀量研究
    昊智平, 刘继国, 张卫海, 查 明
    2001, 7(1):  99-105. 
    摘要 ( 1356 )   PDF (1540KB) ( 8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盆地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N/E)形成于盆地由裂隐发育阶段向坳陷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裂隐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在运用声波时差资料计算了近40口单井的地层剥蚀量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形对地层剥蚀的控制作用,恢复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就地区N/E间断面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圈。结果显示该区域内N/E间断面地层剥蚀量的横向变化具有北部大、南部小、古河道两侧大、河道所在位置小的特点。
    西藏岗巴晚白垩世有孔虫动物群与海平面变化
    赵文金
    2001, 7(1):  106-117. 
    摘要 ( 1888 )   PDF (2802KB) ( 7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上白垩统的有孔虫动物群十分丰富,经鉴定共有52属130种。根据岩性,该地区上白垩统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冷青热组、岗巴村口组及宗山组。依据其中有孔虫的形态结构、生态环境、系统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可以划分出五个主要的有孔虫动物群,Rotalipora动物群,Whiteinella-Helvetoglobotruncana动物群,Dicarinella-Marginotruncana动物群,Globotruncana-Globotuncanita动物群及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这五个有孔虫动物在晚白垩世相继绝灭,其绝灭与古水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斑岩型油气藏的确定及其意
    顾连兴, 任作伟, 吴昌志, 赵明
    2001, 7(1):  118-120. 
    摘要 ( 1424 )   PDF (675KB) ( 8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