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岩石学与矿床学
    赣中早白垩世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系列火山岩的厘定及成因研究
    吴俊奇, 谭桂丽, 章邦桐, 凌洪飞, 陈培荣
    2011, 17(4):  479-491. 
    摘要 ( 2144 )   PDF (952KB) ( 20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赣中地区打鼓顶组第四岩性段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表明,这一岩性段的火山岩具有高碱、
    富钾、低钛、贫铁以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特征,据此厘定其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组合,属典型的大陆板内橄
    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这套火山岩的全岩Rb-Sr等时年龄为(138±8.8) Ma, I Sr偏高,中等的εN(d t),富放射性成因铅。盛
    源盆地及邻区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的△7/4Pb值为14~19.6( 平均值为16),△8/4Pb值为70.5~97( 平均值为89.2),△Sr值为
    121.5~161.8( 平均值为136.3),显示存在典型的Dupal同位素异常。根据Sr-Nd,Sr-Pb,Nd-Pb,Pb-Pb同位素相关性分析,判
    明赣中地区橄榄玄粗岩是由亏损地幔端元(DM)和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LEM)在源区混合形成的。按Nd,Sr双变量二元
    混合方程式计算,得出源区物质中亏损地幔端元(DM)和岩石圈富集地幔端元(LEM)所占份额分别为37%(平均值)和
    63%( 平均值)。赣中地区早白垩世橄榄玄粗岩系火山岩的形成反映了华南板块内部在燕山晚期发生的一起重要的伸展构造
    事件。

    浙东南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物质的指示意义
    崔玉荣, 谢 智, 王 斌, 陈江峰, 俞云文, 贺剑锋 
    2011, 17(4):  492-512. 
    摘要 ( 2320 )   PDF (1621KB) ( 2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东南部晚中生代上、下火山岩系(以下简称上、下岩系)中均有玄武岩产出,本文对这些玄武岩分别进行了元
    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不同岩系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均表现出富碱、富Al等特征。但微量元素存在差异,下岩
    系天台和青田样品具有轻稀土富集以及Ba, Pb和Sr富集,Eu负异常,Nb, Ta, Zr和Hf亏损的特征。上岩系玄武岩的元素特征
    也有差别,永嘉花坦、宁波玄坛地、新昌镜岭和永嘉镜架山等地样品的元素特征表现出的性质与下岩系样品相似,武义玄
    武岩样品没有Ta, Nb亏损特征,金衢盆地玄武岩的元素特征则介于两者之间。对应的,这些玄武岩样品的同位素组成也有
    明显差异,下岩系玄武岩的初始同位素组成范围为 I Sr=0.70850~0.70897,εN(d t) = -5.6~-4.1,(206Pb/204Pb) i =18.21~18.38,(207Pb/204Pb) i =15.55~15.58,(208Pb/204Pb) i =38.26~38.49,接近下岩系中酸性岩浆岩的范围,反映了下地壳物质对其岩浆源区的显著影响。上岩系玄武岩有明显差异,表现出与元素特征对应的分组现象。其中永嘉花坦、宁波玄坛地、新昌镜岭和永嘉镜架山样品 I Sr = 0.70734~0.70936, εN(d t)= -7.1~-2.1,( 206Pb/204Pb) i =18.01~18.40,( 207Pb/204Pb) i = 15.54~15.62,( 208Pb/204Pb) i=37.99~38.62, 具有富集特征, 可能来自活动大陆边缘; 而武义和金衢盆地样品的 I Sr=0.70533~0.70589, εNd( t) =0.4~3.3,(206Pb/204Pb) i =17.23~18.11,( 207Pb/204Pb) i =15.46~15.53,( 208Pb/204Pb) i =36.91~38.43,具有类似OIB特征,趋向亏损地幔端元。上下岩系玄武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表明,玄武岩的物质来源有较明显的差别,且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其中下岩系玄武岩源区中可能有古老岩石圈地幔、下地壳物质和俯冲蚀变洋壳物质的贡献,而上岩系中玄武岩源区有可能是类似下岩系玄武岩性质的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和下地壳物质等的贡献。浙东南晚中生代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但不能排除岩石圈地幔拆沉的影响,具体的讨论还需要更多的岩石学和/或地幔包体资料的补充。

    湘南荷花坪锡铅锌矿区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厘定
    章荣清, 陆建军, 王汝成, 姚 远, 朱金初, 马东升 
    2011, 17(4):  513-520. 
    摘要 ( 2451 )   PDF (2997KB) ( 18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王仙岭花岗岩侵位于印支期。过去一直认为荷花坪锡铅锌矿为印支期矿床,与王仙岭岩体有关。经多年的野外考察
    和钻孔资料研究发现,荷花坪地区存在隐伏花岗岩体,其岩性不同于王仙岭花岗岩。本文选取钻孔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
    利用La-MC-ICP-MS法对其进行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U-Pb年龄为(157.1±0.8) Ma,显示其为燕山早期。荷花坪花岗岩
    A/CNK比值为1.02, REE总量为357×10-6, LREE/HREE比值为2.83, Zr+Nb+Ce+Y含量为398×10-6,与A型花岗岩特征一致,
    明显不同于王仙岭S型花岗岩。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南岭地区含锡花岗岩非常类似。南岭地区钨锡成矿大爆发发生在燕山早
    期,荷花坪锡铅锌矿可能与此燕山期隐伏岩体有关。

    基于熵权法的新疆阿尔泰成矿区金矿床定位预测研究
    张明超, 申 维, 崔 静, 陈 辉, 刘向冲
    2011, 17(4):  521-530. 
    摘要 ( 1959 )   PDF (708KB) ( 1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结合信息熵和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地质变量和矿床单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圈定成矿靶区的目的。在地质、
    物探、化探、重砂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提取了87个综合信息地质变量。在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将研究
    区域划分为16个金矿床密集单元和14个金异常密集区为单元,引入熵权法对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分别计算信息熵和变量权
    值,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定量解析单元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重力梯度、航磁、重磁吻合以及汇水盆地异常
    等地质变量可以作为研究区域寻找金矿的有效地质标志,6号、 22 号、 18号和19号等单元可以作为一级远景成矿靶区,这与
    很多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表明该方法能被有效应用于圈定找矿靶区。

    与湘南白腊水锡矿床有关的骑田岭花岗岩的绿泥石化研究
    招湛杰, 陆建军, 姚 远, 章荣清, 郭维民, 张怀峰, 谢 旭
    2011, 17(4):  531-545. 
    摘要 ( 2155 )   PDF (5927KB) ( 2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南白腊水锡矿床位于骑田岭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中。绿泥石化是这一含矿花岗岩中常见的热液蚀变现象,对采自
    钻孔的岩石样品研究发现,花岗岩的绿泥石化程度变化较大。本文选择三组绿泥石化蚀变程度显著不同的花岗岩样品进行
    研究,探讨了与锡成矿密切相关的含矿花岗岩的绿泥石化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绿泥石化花岗岩中的绿泥石,在产出
    形式与化学成分上均表现出一系列明显不同的特征。依据绿泥石产出形式、化学成分、绿泥石化花岗岩地球化学等特征认
    为,绿泥石对花岗岩造岩矿物的交代顺序为: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绿泥石形态特征的变化一方面与
    绿泥石成分有关,另一方面与被其交代的造岩矿物晶体结构有关;花岗岩绿泥石化越强烈,全岩的烧失量和Zn含量就越
    高,原岩的Cl丢失到蚀变流体中去的量也越多。随着花岗岩绿泥石化程度的加强,其绿泥石的主要成分含量会呈现出规律
    性的变化。绿泥石的Si含量在绿泥石化过程中逐渐减少;长石遭受破坏溶解后释放出的Al在厘米尺度范围内发生迁移与再
    分配,引起绿泥石Al含量的升高;Fe从热液中带入,蚀变花岗岩中绿泥石矿物含量的多少与水-岩反应体系中Fe的多少有
    关;形成绿泥石所需的Mg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暗色矿物内Mg的释放与再分配;Mn则主要由外部流体带入。

    地球物理与工程地质学
    穿透曲线反演管壁溶质通量的实验研究
    李光泉,高 阳,赵 蓓
    2011, 17(4):  546-551. 
    摘要 ( 1626 )   PDF (796KB) ( 1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泉口穿透曲线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岩溶含水层中污染物的运移。在旱季,滞留在石灰岩中的污染物通
    过岩壁释放入管道,与管道水相混合并运输到下游泉口,因此,泉口穿透曲线能够反演出污染物释放时的管壁溶质通量。
    笔者利用一个基于运移稀释模型的解析解,由40条实验室测量的穿透曲线来反演出相应的管壁溶质通量。结果表明,其基
    本形状与穿透曲线相似,管壁透水的非均匀性在穿透曲线上明显表现出来,而在管壁溶质通量上表现为强振荡。因此,管
    壁溶质通量比泉口穿透曲线对管壁透水的非均匀性有更高的分辨率。该通量是一个连接泉口穿透曲线和污染物在岩石中早
    期分布的中间量,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管壁污染物释放过程的新方法。

    杭州西湖区域断裂分形研究及其对岩溶塌陷分布的影响
    沈 超, 潘 懋, 赵增玉, 梁 河
    2011, 17(4):  552-561. 
    摘要 ( 1364 )   PDF (1562KB) ( 1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网格覆盖法,研究了杭州市西湖区的断裂分形特征,并对该区的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进行了
    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断裂分数维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并计算出西湖周边区域断裂分布的总体分数维
    及北东向、北西向的分数维,表明本区断裂分数维能很好的反映断裂分布的空间特征;其次,结合研究区的岩溶塌陷分布,
    讨论了断裂分数维和岩溶塌陷之间的关系,表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分布在空间上互补;且岩溶塌陷分布情况和断裂分数
    维呈正相关关系;最后,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该区断裂对岩溶塌陷分布的控制,对当地工程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位加权叠加方法在探测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结构中的应用
    陆一锋, 徐鸣洁, 王良书, 米 宁, 李 华, 于大勇
    2011, 17(4):  562-568. 
    摘要 ( 2094 )   PDF (2621KB) ( 2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各台站的接收函数,并利用相位加权方
    法进行单台多震叠加、H -κ叠加以及共转换点叠加,获得了研究区莫霍过渡带的深度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莫霍的
    深度由鄂尔多斯块体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在不同区域莫霍具有不同的特征:鄂尔多斯的莫霍深度在42~38 km;渭河—山
    西地堑的莫霍出现约3 km的上隆;熊耳—伏牛山的莫霍深度在35~33 km;河淮盆地的莫霍形态比较复杂。相位加权叠加方
    法能有效地压制相关性不好的噪音,在部分受噪音及沉积层多次波干扰的台站记录中,对突出莫霍的转换波Ps震相有很大
    的帮助。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鄂尔多斯东缘地壳上地幔结构
    黄 韬, 米 宁, 王良书, 徐鸣洁, 李 华, 于大勇
    2011, 17(4):  569-576. 
    摘要 ( 2850 )   PDF (2465KB) ( 2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1876个远震三分量P波地震图组成的数据集,取自布置于鄂尔多斯—太行山一线的宽频带流动台站。通过阵列反
    卷积方法,得到地下界面响应的接收函数,并通过共转换点偏移叠加得到地下结构的图像。图像显示,从鄂尔多斯至渤海
    湾盆地地壳厚度总体上逐渐变薄,Moho面总体呈小角度向西倾斜。鄂尔多斯块体中部地壳最厚,达到52 km,向东到鄂尔多
    斯边缘,地壳厚度减小至43 km。太行山至渤海湾盆地地壳厚度从45 km减小至37 km。山西地堑下方Moho面上隆,和两边的
    Moho面相比,抬升8~10 km,且其Moho面的上隆和新生代地堑的凹陷呈镜像关系。

    能源地质学
    塔里木板块塔中83井—16井区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结构
    王振宇, 张云峰, 杨红强, 苏东坡, 张丽娟, 邓小杰, 李 越 
    2011, 17(4):  577-585. 
    摘要 ( 2057 )   PDF (4285KB) ( 21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板块塔中I号坡折带的塔中83井—塔中16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地层钻遇厚度170~300 m,这套镶边
    台地型沉积相一般展示为4~5个礁滩复合体叠加旋回,岩相以及之后的岩溶、构造作用是控制圈闭单元形成的决定因素。根
    据岩芯、薄片及测井的各类指标分析,储集空间类型可划分为溶洞、孔洞、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生物
    格架孔、裂缝等类型;据孔隙结构特征及结合方式可确认孔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3种比例相当的构建方式。孔隙度、
    渗透率相对较高的有利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靠近塔中I号坡折带的台缘区,与礁滩体建造密集带相吻合。台地边缘外带具
    有良好的原始岩相基础,经历多期溶蚀改造且充填程度低,储层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为主,属于I,Ⅱ类厚度大的优
    质储层。而台地边缘内带沿塔中12井—塔中16井区储层类型以裂缝型为主,但后期充填程度较高,多属Ⅱ,Ⅲ类储层。

    济阳坳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研究
    刘 庆,张林晔,宋国奇,王 茹
    2011, 17(4):  586-593. 
    摘要 ( 2154 )   PDF (2449KB) ( 1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沉积构造、古生物组合、有机质赋存方式等特征研究,明确了沉积过程底水含氧量对古近系湖相烃源岩中有机
    质的组成和含量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借鉴沉积有机相和古氧相研究的成果,将济阳坳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湖相烃源
    岩划分为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为缺氧相、短暂充氧相、低氧相、充氧相,并且确定了不同类型沉积有机相的判识标志。
    并结合测井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沉积有机相的单井、连井及平面分布特征分析,提出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发育存在着明显
    的东西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而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差异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的
    分布规律对于下一步勘探决策的制定和深层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石油充注对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的影响
    袁 珍, 李文厚, 郭艳琴
    2011, 17(4):  594-604. 
    摘要 ( 1781 )   PDF (4990KB) ( 17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石油充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后的成岩反应系
    统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石油充注对储层成岩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区储层成岩作用的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延
    长组长石砂岩储层在石油充注后有机酸和CO2大量出现,pH值降低,促进了岩石骨架颗粒长石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
    育,增强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但未能增加石英的溶解度;但是由于含油饱和度偏低,石油的充注使成岩环境的变化仅在很
    小程度上抑制伊利石的生长,并没有完全阻止伊利石的生长,伊利石“搭桥”胶结孔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层的储集性
    能;同时石油的充注也使成岩早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出现溶解,当成岩温度>100℃时,有机质热演化产生较高的CO2分
    压,缓冲了pH值使含铁碳酸盐大量沉淀从而使储层致密化。石油充注对储层的这些影响对下一步的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依
    据。

    深部煤系软岩遇水崩解的宏观特征及微观机理研究
    钱自卫, 姜振泉, 孙 强, 朱术云, 李东林
    2011, 17(4):  605-610. 
    摘要 ( 1446 )   PDF (3945KB) ( 19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煤层开采层位的加深,对煤系软岩水稳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巨野3号煤顶底板岩层以泥质岩为主,赋存深度900~1200 m,为典型的深部煤系软岩。通过水理性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对巨野煤田深部煤系软岩遇水崩解的宏观特征及微观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软岩水稳性较差,浸水后在30 min内开始崩解;岩样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及蒙伊混层为主,结构上表现为明显的疏松性及定向排列性。通过分析认为深部煤系软岩崩解是粘土矿物内外膨胀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软岩结构特征是导致该类岩石遇水崩解的主要因素。

    第四纪地质学
    新疆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李传想, 宋友桂
    2011, 17(4):  611-619. 
    摘要 ( 3595 )   PDF (853KB) ( 2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堆积洛川剖面的对比,对伊犁黄
    土常量元素分布规律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伊犁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
    示着沉积后两者所经历的风化作用相似。与黄土高原相比,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除CaO,MgO和Na2O,P2O5分别出现较大程度的
    富集和较小程度的亏损外,其它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IA指数、Na/K比值及A-CN-K图解显示伊犁黄土和古土
    壤均经历了低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弱于黄土高原的洛川黄土及古土壤,黄土和古土壤风化分异作用不明显。气候条件
    尤其水热组合模式(降水、温度和蒸发量等)对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的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
    罗勤民, 秦永鹏, 贾珍臻
    2011, 17(4):  620-627. 
    摘要 ( 1807 )   PDF (6232KB) ( 2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分析了青岛唐岛湾的形成机制与海岸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唐岛湾的
    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NNE—NE向断裂的活动奠定构造格局并控制其岸线的延伸方向;第四纪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
    中间低洼、两岸较高的基底地形;约10 ka BP 前的大规模海侵使海水突破口门的阻挡进入湾内,唐岛湾正式形成。其海岸
    形态自全新世以来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主控因素为海平面变化、海浪和潮汐作用,宋代时刘家岛与石岭子之间连岛沙坝
    的形成标志着唐岛湾成为半封闭性海湾,清代时其海岸形态接近现今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