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12-20
    文章目录
    无锡梅村坠冰的研究
    胡中为 李兆麟 李汝谅 蒋浩深 王尔康 田笠卿 蒋燕灏 徐锡元 田伟之 郑淑惠
    1997, 3(4):  361-369. 
    摘要 ( 1399 )   PDF (1848KB) ( 10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11月17日,从天空飞来一个冰块,坠落于锡山市(原无锡县)梅村乡陈三房村的麦田里(“梅村坠冰”)。现场和有关部门调查排除了人为成因,气象成因以及来自飞机的可能性。坠冰样品的实验分析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它跟地球物质有差别,与地外物质相似,这有利于该坠冰来自无外的看法,或许可能来自慧星。坠洋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慧星性质,探讨水以及有关地质,气象,天文问题可能有重大意义。
    天体运行与板块构造运动驱动力探索
    王征东
    1997, 3(4):  370-378. 
    摘要 ( 1768 )   PDF (2259KB) ( 1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研究公转角动量各自独立的星云状物质演化原始天体开始,着重讨论由天体内部力源分布不均衡而产生的物质对流运动理论,地球周围引力场特征及响应,绕银心公转运行的地球壳,核相对运动特征,大陆地壳大规模经向水平运动周期与银河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中前地质构造运动旋回期的对比,从而产:天体内部物质相对运动-地壳大规模经面水平运动行为,是天体尊守以转角动量守恒的一种反映。
    川西丹巴地区变质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沈渭洲 徐士进 王汝成 钟宏 林雨萍 骆耀南 侯立玮
    1997, 3(4):  379-383. 
    摘要 ( 1500 )   PDF (1106KB) ( 9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巴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根据变质程度差异划分出6个变质带:矽线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带、石榴子石带、黒云母带和绢云母-绿泥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片岩和石榴石带斜长角闪岩与变玄武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9.0±7.1Ma,160.0±13.0Ma和150.2±2.4Ma,它们代表该区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本文还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讨论了丹巴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史
    鲁西中生代富钾火山岩及煌斑岩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
    邱检生 王德滋 曾家湖 Brent I.A.McInnes
    1997, 3(4):  384-395. 
    摘要 ( 1436 )   PDF (2520KB) ( 9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西中生代富钾火山岩产于断陷型陆相火山岩盆地中,煌斑岩多位于火山岩盘地的外圈。二者形成时代相近,产出的构造背景相同,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索等特征上极为相似,均表现出富碱富钾、富轻稀土及大离于亲石元素和贫高场强元素及亲铁元素的特点,并具有显著偏低的εNd值和明显偏高的Isr值。研究结果表明,富钾火山岩和煌斑岩均起源于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
    福建首次发现软玉
    汤德平 林国新 江爱耕 俞建长 陈文彬
    1997, 3(4):  396-399. 
    摘要 ( 13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在福建南平地区发现软玉,其质地细腻,白色-浅绿色,RI=1.61 ̄1.62,密度2.979 ̄2.989g/cm^3,硬度6.0 ̄6.1,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为透闪石,局部含少量透辉石包裹体。化学成分接近于透闪石的理论成分,FeO的含量很低,是一种品质较好的玉雕材料。
    凹凸棒粘土的除氟作用研究
    孙承辕 季峻峰 赵梅芳
    1997, 3(4):  400-404. 
    摘要 ( 1213 )   PDF (1010KB) ( 12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凹凸棒粘土主要由坡缕石组成,后者为发育有一系列孔道的层链状硅酸盐矿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凹凸棒粘土的吸氟作用实验表明,其吸氟量随着溶液中氟离子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酸性含氟溶液中,凹凸棒粘土对溶液中氟的吸附量及溶液的降氟率都明显增加,而在碱性含氟溶液中,凹凸棒粘土对溶液中氟的吸附能力则大大降低,甚至不吸附。
    锶,硼和氟联合作用的亚急性毒理实验及环境意义
    章敏 张景荣 朱法华 范晓莹
    1997, 3(4):  405-410. 
    摘要 ( 1595 )   PDF (1305KB) ( 11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自由饮水给药方式进行了锶、硼和氟联合作用的亚急性实验,以探讨锶、硼对氟的拮抗作用。实验结果,给予小鼠200×l0^-6 F 六个月后,可使其骨氟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碱性磷酸酶活力(ALP)显著增高(P<0.01),4、5个月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力亦显著增高(P<0.O1),同时给予80×l0^-1 B3+、100×l0^-6Sr2+ 时,可以显著降低骨氟含量,抑制血清、肾碱性磷酸酶的活力,表明锶与硼对氟存在拮抗作用。
    试论陆壳增生的两种基本模式及其对比
    竺国强 程晓敢 杨树锋 陈汉林
    1997, 3(4):  411-418. 
    摘要 ( 1764 )   PDF (1778KB) ( 13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陆地壳是地球形成演化的必然产物。大陆地壳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地体的拼贴而增生;同时已形成的大陆地壳沿着新的断裂分裂、离散而碱小。因此大陆地壳是地体拼贴增生与分裂离散的综合结果。太古代早期,原始陆壳形成后,主要通过环太平洋型与天山型两种基本模式达到陆壳的增生。环太平洋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于陆块的边缘,由古大陆向大洋方向单向增生,增生年代由老到新,增生地体一般都有较大距离的移置,其增生与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有关。天山型陆壳增生模式出现在陆块的内部,其形成与陆块的开台作用密切有关,可以但不一定伴随有俯冲作用。当古大陆沿一定方向断裂带分裂、离散。其间形成新的海槽接受碳酸盐岩和正常陆源碎屑沉积物与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的火山物质。由于壳下应力条件改变,两侧古陆相向运动,海槽中物质受两侧古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造山带,并把两侧的古大陆“焊接”成新的、范围更大的大陆地壳。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何建坤 卢华复 张庆龙 朱斌
    1997, 3(4):  419-428. 
    摘要 ( 1478 )   PDF (2159KB) ( 9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大巴山是一个形成于T3-K1,滑脱深度小于8-10km 的扬于板块北缘薄皮冲断锲它主要由发育在显生宙地层中台阶状逆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构成的逆冲岩席、双重推覆体和冲起构造等组成。变形扩展以前列式为主。经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因冲断南大巴山地壳缩短率平均达49.3%。并以每年约1.28mm 的速率总体缩短约64km,它的成因受控于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扬于板块北缘A型俯冲所提供挤压应力,在向南扩展时,由于古大陆边缘形态不一所诱发的右旋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
    粤西黄岭岩组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剪切深熔机理
    杨坤光 彭少梅 郑建平
    1997, 3(4):  429-437. 
    摘要 ( 1359 )   PDF (1924KB) ( 10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粤西黄岭岩组片麻状花岗质岩石属于云开地块的基底岩系(2600Ma~1700Ma)。自下而上发育3种均造样式:下部透入性剪切变形带;中部平直均匀变形带;上部为揉皱带。应变分析表明,近水平分层剪切作用以及剪切应变带的向上迁移形成了上述不同构造样式,化学分析显示不同构造样式的花岗质岩石具有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特点。它们可能是形成于浅海一半深海的碎屑原岩在原地或准原地剪切深熔的结果。剪切深熔深度约13km~15km,峰期变形在2000Ma~1700Ma。
    核—幔相互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刘亮明 彭省临
    1997, 3(4):  438-444. 
    摘要 ( 1208 )   PDF (1602KB) ( 1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核-幔边界是地球内部反差最大的一个边界,也是最重要的边界,界区的核-幔相互作用过程在整个地球动力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概述了该-边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有关核幔物质的化学反应和D”层的形成,核-幔间的质量传递及其对地幔对流之贡献,核-幔耦合与动量传递等的研究成果及有关问题。
    广东两类花岗岩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遥感意义
    刘华根 杨树锋 陈汉林 张登荣
    1997, 3(4):  445-450. 
    摘要 ( 1867 )   PDF (1181KB) ( 11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物波谱信息是多光谱遥感的基础、光谱信息所具有的特征反映了地物本身的存在、变化和差异。作为花岗岩岩石物理特性研究的一部分,笔者选择了广东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两类花岗石及其围岩的反射光谱特征,并且依据它们光谱特性的差异。确定了遥感图象处理的技术和方法,为下一步该地区遥感图象识别花岗岩奠定了基础。
    室内土工模型试验的新方法——桩基渗水力土工模型试验
    方磊 李广信 黄锋
    1997, 3(4):  451-457. 
    摘要 ( 1378 )   PDF (1598KB) ( 10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桩基渗水力工模型试验实例,介绍了一种新的室内土工模型试验方法-渗水力土工模型试验。它利用水在土体中的渗流来提供土工模型试验中必须的体积力,因而克服了常规模型试验和离心模型试验中一些缺陷。该方法在桩基研究及工程实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正在萌芽段的震积地层学
    梁定益 聂泽同 宋志敏 万晓樵
    1997, 3(4):  458-461. 
    摘要 ( 1501 )   PDF (1116KB) ( 12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是地球节律的一种反映。震积岩一词是Seilacher A(1969)首先提出的,随后欧美学者掀起了研究高潮。Mutti等(1984)认为浊积岩即震浊积岩,可以作为一个事件地层单元进行填图与追索。我国学者宋天锐(1988)最早提出地震-海啸序列,可以作为燕山地区雾连山组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乔秀夫等(1994.1995) 在华北上震旦统一下寒武坑中建立了“碳酸盐岩液化地震序列”与“萨布哈震积序列”并对华北东部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与成因地层学研究。笔者(1991.1994)指出扬子西缘的二叠系震积岩由原地相的地震干扰层与异地相的滑来震积层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问被震积不整台面分开 在伸展构造环境下,震积不整合即伸展不整合,它是瞬时间于水下形成的。滑来震积层表现为多旋回的震积序列,其中的化石混积层具有正向有序混积现象,这也与盆地边界正断层多次活动有关。由此,提出“扬子西缘的东吴伸展运动”新认识。将震积岩的研究与构造灾变事件,事件地层学接轨。我国地史上也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在我国土地上,完全有可能哺育出现代地层学的一门新分支—— 震积地层学。
    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质疑
    魏春景
    1997, 3(4):  462-463. 
    摘要 ( 1041 )   PDF (439KB) ( 10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球内部物理和演化的几个核心论题:Ⅱ地球动力体系
    陈胜早
    1997, 3(4):  464-480. 
    摘要 ( 1430 )   PDF (4428KB) ( 19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成于岩石圈底部的“大陆根”与地幔羽的形成过程有关,其主要证据来自3-D地震成象和实验、数值模拟结果。地幔上涌和地幔下涌分别代表高温、低速带和低温、高速带。长波长的地幔构造与表层构造特征相关,地球内部边界层-热边界层或化学边界层将对全球动力体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因此,深入研究这些边界层的结构、形态、热力学和物理化学特性,对解决地幔整体对流与成层对流体系中某些相冲突的问题具有关键意义。全球地震成象和深源地震资料表明,某些破碎的早期俯冲板片可能连续或间断性地下沉到核-幔边界处,并返回到起源于该边界层的地幔羽中。今后的任务不是重提地幔整体对流或是成层对流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两者的统一模式。整体地幔对流体系在时间和空间演化过程中与成层对流、局部小规模对流或次生对流相伴生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将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