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12-20
    岩石学与矿床学
    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邱检生,胡建,李真,刘亮
    2010, 16(4):  413-425. 
    摘要 ( 2400 )   PDF (1422KB) ( 2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 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 I 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 I 型花岗岩构成 I-A 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 A 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 PA 型或 A2 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 Nb, 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美国Spruce Pine与新疆阿尔泰地区高纯石英伟晶岩的对比研究
    张晔,陈培荣
    2010, 16(4):  426-435. 
    摘要 ( 3013 )   PDF (2093KB) ( 3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Spruce Pine 地区白岗岩 / 伟晶岩和新疆阿尔泰白云母花岗岩 / 伟晶岩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两个地区的伟晶岩可能是过铝质花岗岩浆通过熔体 - 蒸汽分异作用的产物。美国产高纯石英的伟晶岩发育在片岩、片麻岩的背景之上,主要造岩矿物中富含斜长石,Na 大于 K,大离子亲石元素 Sr 和 Ba 含量高,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低,Eu 正异常,石英中杂质元素含量低。这些特征可作为高纯石英伟晶岩的判别标志。我国阿尔泰地区的伟晶岩脉十分发育,所研究的样品中,有些样品已经具有这些特点,阿尔泰伟晶岩区具有产高纯石英的成矿前景。

    湘南荷花坪花岗斑岩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Hf同位素制约及地质意义
    章荣清,陆建军,朱金初,姚远,高剑峰,陈卫锋,招湛杰
    2010, 16(4):  436-447. 
    摘要 ( 4390 )   PDF (3756KB) ( 29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荷花坪花岗斑岩位于王仙岭岩体的东南侧,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矿床主要有锡石硫化物型锡矿、斑岩型锡矿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三种类型。花岗斑岩中锆石的LA-MC-ICP-MS年代学研究表明,其U-Pb年龄为154~156 Ma,加权平均值为(154.7±0.5) Ma(MSWD=0.085,n=21), 显示为燕山早期侵位。锆石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176Hf/177Hf比值在0.282403~0.282597之间,ε Hf(t)值介于-2.84~-10.14之间,峰值在-6.5左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38 Ga到1.84 Ga之间,峰值在1.55 Ga左右,指示岩浆为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区域内同期锡成矿花岗岩中的继承锆石年龄信息,认为含锡成矿花岗质岩石可能来源于中元古代基底的重熔。

    西藏邦铺大型钼铜多金属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及地质意义
    周雄, 温春齐, 张学全, 曹盛远, 吴鹏宇, 周玉, 费光春
    2010, 16(4):  448-456. 
    摘要 ( 3183 )   PDF (5705KB) ( 2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典型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以钼、铜为主,共生铅、锌。本文通过二长花岗斑岩全岩 Rb-Sr 法和含钼铜矿石中的黄铁矿 Rb-Sr 等时线法,分别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3.88±0.38)Ma (MSWD=1.7)和(11.0±1.5)Ma(MSWD=3.5),代表二长花岗斑岩成岩、钼铜晚阶段的成矿年龄,结合锆石 SHRIMP U-Pb年龄(13.9±0.3)Ma 及含钼铜脉石英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 年龄(13.9±0.9)Ma,显示邦铺钼铜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年龄具有一致性,成矿时间持续约 3 Ma。锶同位素初始值(0.706538~0.709190)及幔源成分(Pm)含量(4.03%~51.65%)暗示邦铺二长花岗斑岩原始岩浆可能来自地幔,在冈底斯伸展构造背景下就位(14 Ma 前),幔源岩浆和硅铝质地壳物质发生交换并遭受地壳物质混染,以幔源物质为主,壳源物质为辅。

    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学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中的伸展断层转折褶皱分析
    田继强,贾承造,段书府,李本亮,张荣虎,吴兴宁
    2010, 16(4):  457-464. 
    摘要 ( 1861 )   PDF (3655KB) ( 19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一个典型中新生代陆相箕状断陷。本文在阐明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认为其断层上盘存在明显的膝折变形,符合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的应用前提。运用该理论对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进行了正演模拟,恢复了乌南次凹断陷期构造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张裂孕育阶段、初始张裂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和稳定张裂阶段,不同构造变形阶段的褶皱样式、沉积厚度和水平伸展量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水平伸展量为 3.42 km。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黄晖,米宁,徐鸣洁,王良书,李华,于大勇
    2010, 16(4):  465-474. 
    摘要 ( 2322 )   PDF (4518KB) ( 2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 12 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 8 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 P 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
    运用H-k 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 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 0~80 km 范
    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S 波速度结构。H-k 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 28.4~32.8 km 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
    从南到北变厚;沿着 NW—SE 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
    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
    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的构造特征及应力场模拟
    庄建建,杨风丽,赵文芳
    2010, 16(4):  475-482. 
    摘要 ( 2163 )   PDF (3160KB) ( 20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深入探讨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应用SHELLS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该时期下扬子区的构造应变率和块体位移速率。结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相接地带为强压应力区,南黄海东部为强张应力区,而苏鲁造山带及江绍断裂带为压扭应力区。下扬子地块应变率大小为5.0×10-15/s~1.0×10-14/s,块体位移速率约50 mm/a。在该应力场控制下,下扬子地块表现出大规模的南北“对冲”推覆构造样式。

    吴哲等:琼东南盆地岩石圈特征的构造模拟约束
    吴哲,杨风丽,吴建勋
    2010, 16(4):  483-491. 
    摘要 ( 2345 )   PDF (3970KB) ( 2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是晚始新世时期发育于南海北缘的伸展性盆地。本文在利用盆地内区域 2D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 2D 构造模拟软件对琼东南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地区的有效弹性厚度在 1~5 km,最佳取值为 3 km;拉张因子在 1.3~1.5,其中裂后阶段反演模拟的拉张因子为 1.5,裂陷阶段正演模拟的拉张因子为 1.3 左右。最后对红河断裂新生代的活动以及南海扩张运动对模拟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鱼嘴构造在相邻能干层能干性估测中的应用
    林彦蒿,曾佐勋
    2010, 16(4):  492-497. 
    摘要 ( 1458 )   PDF (584KB) ( 18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不同类型鱼嘴状石香肠构造恢复能干层原岩的初始厚度,并进一步分析原岩发生在应变椭球Z轴方向和X方向
    的线应变,以应变差折射流变计的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求相同基质中相邻能干层粘度比的估测方法。以湖北大冶铁山
    地区采集的两块鱼嘴状石香肠标本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得到大理岩基质中两层不同的角岩鱼嘴状香肠体的粘度比分别为
    3.07和0.75。

    地层学与沉积学
    南京秦淮河流域汉府街第四纪标准钻孔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熊振,侯康明,李清河,陈杰
    2010, 16(4):  498-509. 
    摘要 ( 2201 )   PDF (1969KB) ( 16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对南京秦淮河流域第四系标准钻孔(钻孔编号:N06S6)系统的岩性描述、沉积相分析、采样测龄和孢粉分析,初步提出了南京秦淮河流域第四纪晚期地层的划分方案,建立了秦淮河流域晚第四系河流相地层单位——汉府组,并依据N06S6钻孔显示的岩性及其沉积相差异,将汉府组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孢粉的研究结果,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变化恢复为5个阶段,并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形、地貌大体相似,总体面貌变化不大,反映这一时期本区新构造运动较弱。

    安徽东南部二叠系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
    杜叶龙,李双应,孔为伦,王 松
    2010, 16(4):  510-517. 
    摘要 ( 2489 )   PDF (870KB) ( 18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是研究盆地沉积物源及其构造演化的重要途径。龙潭组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含煤层位之一,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物来源和源区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安徽东南部二叠系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为:单晶石英含量为25%~40%,多晶石英含量为30%~65%,而且细砂岩中,石英多具有溶蚀的边缘;长石含量变化较大,在细砂岩中含量在5%~15%之间,在中粗粒砂岩中含量仅为1%左右;岩屑在细砂岩中的含量为15%~25%,在中粗粒砂岩中含量为10%~20%。砂岩物源分析结果显示,龙潭组砂岩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与消减杂岩带的混合蚀源区,结合含近源砾石特征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可推测研究区龙潭组物源区很可能来自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的接壤地带——江南造山带。

    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沈德福 ,李世杰 ,蔡德所,张宏亮 ,赵湘桂,李春海
    2010, 16(4):  518-527. 
    摘要 ( 2788 )   PDF (993KB) ( 20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泊湿地的环境演变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桂林岩溶湿地寺湖沉积物,分析了该地区近450年来导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岩芯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流域过程的侵蚀程度、径流与成岩作用强弱、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等4个影响因子。其中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小,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数值迅速增大,表现为磷元素沉积通量迅速增大。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因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石油地质学
    塔河油田混源油地球化学及多元数理统计学对比研究
    陶国亮 ,秦建中,腾格尔,张美珍,付小东,楼章华
    2010, 16(4):  528-539. 
    摘要 ( 2204 )   PDF (910KB) ( 2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源油的定量判识是当前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中聚集的混源油为典型研究实例,通过地质地球化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定量研究混源油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原油普遍混源,并表现出多期充注特征,早期充注原油遭受了生物降解,因此目前原油中的轻烃、链状烃、规则甾烷等生物标志物主要反映的是后期充注原油的特征,不能很好地指示早期充注原油。据此,选择受生物降解影响相对较小的三环萜烷和藿烷定量数据,采用多元数理统计学交替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了原油成因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现今混源油中可划分出4个端元,其中端元1和2可能主要代表了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贡献,而端元3和4则可能主要代表了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塔河主体区以寒武系原油聚集为主,而外围地区则以中上奥陶统原油聚集为主,并且在整个塔河油田,总体上以寒武系原油的贡献比例相对最高。这一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多元数理统计学方法在混源油的比例计算、端元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地球地球化方法研究的有效补充,值得推广应用,此外,研究认识还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信息。

    商河油田储层特征及同沉积断层对其影响作用
    李尊芝 ,杨志军 ,王思文 ,李亚辉 ,纪友亮 ,康 云 ,张竹林
    2010, 16(4):  540-547. 
    摘要 ( 2082 )   PDF (2298KB) ( 1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商河地区为自北向南成明显阶梯状分布的多级构造调节带及多级坡折带,受其构造特征影响,储层特征也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通过对该区大量储层物性数据的统计,结合构造研究认为,商河油田具有同一层位,自北向南,商一区、商二区、商三区、商四区储层物性为依次变差的特点;同一地区,整体上自上向下随深度增加储层物性也逐渐变差。由于商河地区的分界大断层主要为同沉积断层,各区块地层厚度分布主要受同生断层活动的控制,自北向南依次变厚,因此由同沉积断层引起地层厚度的变化是商河地区不同区块同一层位储层特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物源分析
    朱宗良 ,李文厚 ,李克永 ,陈全红 ,郭艳琴 ,袁 珍
    2010, 16(4):  547-555. 
    摘要 ( 2466 )   PDF (311KB) ( 1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物源区大地构造性质、沉积格局及古水流等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砂岩组分,轻、重矿物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对盆地南部晚三叠世物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确定物源的差异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积物源主要为太古生界深变质的结晶片岩、片麻岩及震旦亚界和古生界的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在物源分异的影响下,不同的沉积体系分布区轻、重矿物组分特征明显不同。在镇原—泾川地区砂岩碎屑中石英含量相对较高,岩屑主要为沉积岩屑,向东南部铜川—耀县一带,长石含量逐渐增加,岩屑中火成岩和变质岩岩屑也增加。盆地南部重矿物主要为锆石、电气石及石榴石为主的组合,其分布受到了沉积水系的控制,形成了西南部的环县—庆阳—泾川一带、南部的长武—宁县一带、东南部的黄陵—铜川地区和东北部富县—延安一带的4个重矿物集中分布区,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古水系及沉积物扩散区。在REE配分模式上,富县—延安地区延长组地球化学特征及配分模式曲线与盆地东北缘太古代及早元古代变质岩一致,二者有较大的亲缘关系;镇泾地区和盆地西南缘变质岩REE分配模式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