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校地质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6-20
    综述
    我国能源前景与能源科技前沿
    贾承造
    2011, 17(2):  151-160. 
    摘要 ( 2006 )   PDF (1525KB) ( 3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通过国内外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发现,煤炭在我国一
    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很大比重, 2030年能源消费预测煤炭的降低幅度有限,核能、水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上升幅度也有
    限。本文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总结能源科技前沿领域,提出能源资源各领域重
    大科技问题,以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步伐。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
    金之钧
    2011, 17(2):  161-169. 
    摘要 ( 2871 )   PDF (1943KB) ( 20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一个中心,两
    条途径”。一个中心是指以油气藏为中心进行剖析研究,两条途径是指采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准噶
    尔盆地中部地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原油的有机(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2大油气成藏体系,
    即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地区二叠系成藏体系、莫索湾中东部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再通过无机地球化学(储层成
    岩方解石)分析,发现研究区还存在另外2个成藏体系,即东道海子凹陷周边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石东地区二
    叠系成藏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各成藏体系中的油气潜力,以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因此,油气成藏体系
    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勘探的指导;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是对过去通常主要根据有机地球化学
    方法进行分析的拓展与补充完善,形成了新认识,值得在今后的油气成藏体系研究中加强深入探索。

    全球大型油气田的盆地类型与分布规律
    贾东, 武龙, 闫兵, 李海滨, 李一泉, 王毛毛
    2011, 17(2):  170-184. 
    摘要 ( 2114 )   PDF (18673KB) ( 13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世界大型油气田的文献资料及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按照国际上关于
    原型盆地的经典分类方案,将世界上877个大型油气田及其赋存的153个主要含油气盆地进行重新梳理,构建4幅不同盆地
    分类方案的全球主要含油气盆地和大油气田分布图及其8幅盆地类型与大型油气田对比关系直方图,明确了全球大型油气
    田主要赋存的盆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而比较分析不同原型盆地分类方案对大型油气田分布规律的影响。同时,考虑这
    些盆地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历史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尝试以盆地构造性质的转换或继承关系为主线,进行叠合盆地分类。
    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从叠合盆地类型来看,正反转盆地最有利于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发育,继承裂谷盆地和继承前陆盆地
    居其次,负反转盆地一般不利于形成大型油气田。

    油气地质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控藏作用及大型油气藏勘探方向浅析
    郭召杰, 吴朝东, 张志诚, 陈伟
    2011, 17(2):  185-195. 
    摘要 ( 1927 )   PDF (9532KB) ( 20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以来准南前陆地区发育一系列冲断褶皱带,本文对该褶皱带的生长地层识别、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和平衡剖面
    恢复,并结合前人磁性地层学年龄结果,对准南冲断构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准南山前三排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
    自天山向盆地逐渐变新,其中第一排的构造发生时间为~7 Ma,第二排构造为~2 Ma,第三排构造在1 Ma之后。系统的沉积
    层序分析表明,准南地区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均与天山南缘的库车地区差别不大(除盖层非盐岩层外),但
    是准南地区相对较晚的构造形成时间和双层滑脱层系(下滑脱层为中侏罗统的煤层,上滑脱层为安集海河组泥岩)的发育,
    可能是造成准南中上成藏组合没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准南地区下部成藏组合(即被下白垩统区域盖
    层覆盖的上侏罗统储集层系)是源于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大型天然气藏形成的有利目标,应在今后的勘探中给予高度关注。

    煤、油、气共存富集的地球化学判识模式
    姚素平, 胡文瑄, 焦堃
    2011, 17(2):  196-205. 
    摘要 ( 1552 )   PDF (1174KB) ( 1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煤都是由生物先质经有机质的成岩和变质作用转变而成的,生物先质的转化方向取决于沉积有机相。沉积
    有机相由于集沉积学、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于一体,所以是综合评价盆地煤、油、气等能源矿产成矿潜力的最有效
    方法。本文通过对油、气、煤生成的地球化学条件综合分析,提出以显微组分分析为基础的四端元划分法则划分沉积有机
    相和综合判识油、气、煤成矿潜力,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和中国东南部吴家坪期沉积划分为高位木本有机相(A)、低位木
    本有机相(B)、低位木本-残殖壳屑有机相(C)、覆水木本-藻质有机相(D)、深覆水草本-藻质有机相(E)和开阔水体藻质有
    机相(F),典型的油源岩和典型的腐殖煤是两种极端的有机相,也是鄂尔多斯和其它煤、油、气共存盆地的共同特征和主要
    的有机相类型,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和萍乐盆地龙潭组存在一系列的由煤到油转化的过渡类型的有机相,对油、气、煤
    成因理论及多种能源共同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将沉积有机相进行了数值化,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沉积有
    机相按其对成油、成气和成煤的贡献大小进行赋值,提出了沉积有机相类型指数的数学模型,为可燃有机矿产共存富集的
    地球化学定量判识提供了基础。

    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潜力分析
    胡广, 胡文瑄, 曹剑, 姚素平, 谢小敏, 高玉巧
    2011, 17(2):  206-219. 
    摘要 ( 1930 )   PDF (2751KB) ( 1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野外剖面的实际观测,结合对其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
    烃源岩特征,讨论了油气潜力。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下白垩统发育有早晚两期泥页岩类烃源岩,早期可以福建地
    区的坂头组暗色泥岩为代表,晚期可以浙江地区的馆头组暗色泥岩和暗色钙质泥岩为代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总体达到
    中等—好质量烃源岩标准,并且早期优于晚期;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见II型及I型,晚期烃源岩好于早期;有机质热
    演化总体大部分进入高过成熟演化阶段,部分受火山作用影响较小的有机质尚处于成熟演化阶段;因此,综合评价认为,
    对于早期烃源岩,粤北地区成烃潜力较大,对于晚期烃源岩,浙江沿海和闽西地区的潜力较大。这一研究可能揭示了区域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西藏仁布地区上三叠统复理石物源分析
    徐文礼, 李祥辉, 王尹, 曾庆高, 孙勇, 尼玛次仁
    2011, 17(2):  220-230. 
    摘要 ( 2245 )   PDF (2374KB) ( 17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砂岩碎屑组分、古水流、微量和稀土元素方法对西藏南部仁布地区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进行了分
    析。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盆地中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部分来自造山之前的混合区,少数源
    于大陆基底,且物源区蕴含有造山前的大陆边缘岛弧过程;物源区母岩主要为沉积再旋回和后太古代再旋回沉积物;古水
    流测量分析表明,朗杰学群和涅如组的物源可能均来自北边,但前者物源偏于东北方向,后者物源偏于西北方向,且前者
    较后者离物源区相对较近,符合现今二者地层的分布特征。这些认识为研究区上三叠统复理石可能来自北部甚至拉萨地块
    的观点提供了新的支持。

    姬塬地区长8砂岩储层渗流曲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杨艳芳, 罗静兰, 杨金龙, 刘小洪
    2011, 17(2):  231-239. 
    摘要 ( 2516 )   PDF (3622KB) ( 1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8油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延长组主力油层,但是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产量变化迅速,因此对该区4口钻井
    岩样进行了相渗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渗流曲线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通过20片铸体薄片的显微镜下
    观察和图像粒度与孔喉分析,以及岩样的高压压汞、粘土矿物敏感性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
    驱油实验,重点分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粘土矿物以及成岩作用对渗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渗流曲线可以细
    分为油相上凹型和直线型;上凹型曲线对应储层为分流河道微相,具有高骨架矿物含量、粗粒径,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
    和各种溶孔为主,孔径大,孔隙间连通性好,颗粒间以点、点-线接触为主,喉道为粗长型,储层面孔率、渗透率高,流
    体连续性好。此外,发育裂缝的储层,适当的注入水流速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对于高含量水敏、速敏性粘土矿物储层,应
    该采取逐渐加压的方式提高注入水压力,以解决粘土矿物对孔隙的堵塞问题。该研究成果对于油田开发初期储层渗流特征
    的认识,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印尼东爪哇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
    杨福忠, 罗良, 贾东, 祝厚勤, 武龙, 李夏
    2011, 17(2):  240-248. 
    摘要 ( 1908 )   PDF (6471KB) ( 2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爪哇盆地是印尼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可以概括为:两期裂谷和两期挤压。始新世裂谷
    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南北向俯冲形成的弧后裂谷性盆地。渐新世期间,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俯冲方向发生变化,在东
    爪哇地区形成了第二期东西向裂谷。15 Ma以来,东爪哇南面的Roo Rise洋底高原与巽他大陆发生碰撞,导致盆地内部早期
    的正断层形成反转构造,是研究区重要的圈闭类型。3.5~2 Ma开始,澳大利亚大陆坡与Banda岛弧发生碰撞,并远程影响
    到东爪哇盆地,引起盆地内的第二期挤压变形。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石炭系、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郑朝阳, 柳益群, 段毅, 于文修, 樊婷婷, 张学军
    2011, 17(2):  249-259. 
    摘要 ( 2778 )   PDF (1506KB) ( 20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迄今为止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其成因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采样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分析,研究了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Pr/Ph比值相对较低,
    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原油中含有相对丰富的伽马蜡烷和C30+藿烷,说明原油形成于海相咸水环
    境;原油中含有丰富的三环萜、四环萜和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指示其母质来源为菌藻类;原油中重排甾烷/规则甾烷、Ts/
    (Ts+Tm)和C29ββ/ (ββ+αα)参数值分别为0.24~0.40, 0.28~0.50和0.56~0.63,均指示原油为成熟原油;25-降藿烷的检
    出说明原油受到一定的生物降解;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石炭系和三叠系原油主力烃源岩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腰滩地区古近系阜宁组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张妮, 林春明, 俞昊, 姚玉来, 周健
    2011, 17(2):  260-270. 
    摘要 ( 2362 )   PDF (3023KB) ( 1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腰滩地区古近系阜宁组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
    成熟度中等到好。腰滩地区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四种类型, 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研究区储
    层的储集物性受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 其中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
    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储集物性变差,而溶解作用则是导致次生孔隙发育及改善砂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压实作
    用主要表现为刚性颗粒发生脆性破裂、塑性颗粒挤压变形或刚性颗粒嵌入塑性颗粒中、颗粒之间呈线接触和凹凸接触、碎
    屑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等; 溶蚀作用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 胶结物主要为自生黏土矿物、碳酸盐和自生石英。交代作
    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交代石英、长石及岩屑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之间的相互交代等。构造运动使局部的储层物性得到改
    善。

    松辽盆地宾县—王府凹陷构造特征分析
    程三友, 刘少峰, 苏三
    2011, 17(2):  271-280. 
    摘要 ( 2309 )   PDF (7005KB) ( 1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松辽盆地宾县—王府凹陷为对象,采用构造-地层分析方法,通过选取多条地震剖面进行二维构造-地层解译和平
    衡恢复研究,并计算伸展量和伸展率,揭示出宾县—王府凹陷的发育过程,并分析盆地总体结构特征和盆地形成机制。结
    果显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子组属于初始裂陷期沉积;登娄库组沉积前的断陷盆地相受断层控制,登娄库组沉积
    期向塘坊镇隆起上的超覆明显,盆内一些正断层对盆地沉降具有一定控制。登娄库组之后盆地已完全进入坳陷沉降期,表
    现为区域性整体沉降,沉降中心与早期断陷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凹陷沉降已经不受早期断陷控制;泉头组,特别是泉头
    组三段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盆地主要表现为坳陷沉降;凹陷整体结构清楚地表现为下断上超的特点;凹陷的形成与近南北
    向右旋转换伸展作用有关。

    利用重力梯度张量研究黑龙江省虎林盆地的断裂构造
    高丽坤, 蒋甫玉, 黄麟云
    2011, 17(2):  281-286. 
    摘要 ( 1586 )   PDF (1905KB) ( 15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重力异常为依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了虎林盆地的重力全梯度张量。根据Vxx和Vyy的零值线能突出场源
    体的边界以及走向近似于x或y轴方向的地质体、Vzz能够圈定异常体的位置和范围以及Vzx,Vzy和Vxy能够突出显示NS,
    EW和NE(NW)向的断裂构造线,分析虎林盆地重力异常及其梯度张量展布特征。推断研究区存在近NE,NW,NEE,近
    EW向和NS向断裂,对其中5条深大断裂进行了描述。根据重力异常及其全梯度张量和断裂展布特征,可以将虎林盆地划
    分为3个隆起和2个凹陷,与迎春隆起、虎林河凹陷、虎林中央隆起、东林子凹陷和兴凯湖隆起5个构造单元存在很好的对
    应关系。

    前陆冲断带深度剖面的建立及三维可视化研究——以酒泉盆地南缘金佛寺冲断带为例
    朱民, 陈汉林, 程晓敢
    2011, 17(2):  287-296. 
    摘要 ( 1637 )   PDF (14805KB) ( 1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佛寺冲断带因无法直接获取花岗岩体速度数据,且岩体本身属地震波高反射介质,导致岩体下伏深部构造在时间
    域与深度域地震剖面影像的形态产生较大的偏差。本文利用已获取的模拟花岗岩体地下深部温压条件下波速与深度的实验
    室测试数据,定量化花岗岩体地下深度与波速的关系,进行金佛寺冲断带二维地震剖面的时深转换,并进行深度域剖面与
    时间域剖面之间掩伏构造形态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gocad软件对冲断带构造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并讨论其深部构
    造特征,认为下伏中新生界整体为南西倾单斜,局部发育掩伏构造,掩伏构造高点埋深较大,两翼倾角减小。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冯进来, 胡凯, 曹剑, 陈琰, 王龙刚, 张英, 王牧, 赵健
    2011, 17(2):  297-307. 
    摘要 ( 3095 )   PDF (3126KB) ( 40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
    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
    相混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是潮汐作用、相对比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有利于低等生物发育的浅海环境,控制滨浅湖相混积
    岩发育的因素是频繁的湖平面和气候的变化;因此认为深入探讨混积岩的沉积微相及其环境因素,对于完善和统一混积岩
    独立的分类方案和命名体系是一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湖相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初
    步提出了湖相和海相的混合沉积综合模式示意图;根据与混积岩相关的烃源岩和油气储层的研究资料认为,滨、浅海相和
    滨、浅湖等海(湖)陆过渡地带的混合沉积,也可成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勘探靶区。

    盐构造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
    尹宏伟, 王哲, 汪新, 吴珍云
    2011, 17(2):  308-317. 
    摘要 ( 3211 )   PDF (3893KB) ( 20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膏盐层的存在对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盐上构造与盐下构造形态的明显不同。盐上
    构造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而盐下构造则以紧密排列的冲断层为主。我们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库车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库车盐构造变形主要受区域挤压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影响。在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
    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为区域挤压作用,而在构造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的主控因素则为邻区拜城凹陷的巨厚
    同构造沉积。

    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特征及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关系
    杨孝群, 汤良杰, 朱勇
    2011, 17(2):  318-326. 
    摘要 ( 2152 )   PDF (3822KB) ( 27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东缘地震剖面的解释,揭示了丰富多样的盐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关系。滨里海
    盆地东缘盐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底辟、盐枕、盐滚、盐焊接、龟背构造和盐边凹陷等,表现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
    自东向西依次为盐焊接带、盐滚带、盐枕带、盐底辟带。盐层控制了盐上层和盐下层的构造变形,以盐层为界,上构造层
    主要发育正断层,下构造层主要发育逆断层。平衡剖面分析表明,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重力变形和差异
    负载变形两个阶段,并与乌拉尔造山运动有紧密联系。乌拉尔造山运动引起滨里海盆地东缘地层发生倾向反转,进而控制
    了盐层沉积及随后的重力变形和差异负载变形过程。

    金属矿床
    赣南茅坪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胡东泉, 华仁民, 李光来, 韦星林, 黄小娥
    2011, 17(2):  327-336. 
    摘要 ( 2298 )   PDF (3257KB) ( 20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赣南茅坪钨矿是近年来探明的一个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矿床由石英脉型矿体和云英岩化花岗岩型矿体组成。本文
    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该矿床含矿石英脉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并尝试用
    红外显微镜对黑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结果表明,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富液相的两相(H2O-
    NaCl)型水溶液包裹体,其中石英中尚有极少量的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范围较宽
    且均一温度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区间,石英中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高温区间
    较为一致,盐度则明显低于后者,但均一方式不同。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盐度最高,黄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
    一温度及盐度较高且分布范围较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特征表明了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和流体演化的复
    杂性。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流体的早期沸腾作用和晚期混合作用可能是茅坪钨矿床石英脉型黑钨矿形成的主要机制。

    西藏甲玛矿区铅锌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找矿意义
    郑文宝, 唐菊兴, 黎枫佶, 应立娟, 王焕, 唐晓倩
    2011, 17(2):  337-350. 
    摘要 ( 2553 )   PDF (2213KB) ( 2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冈底斯成矿带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之一。本文通过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与典
    型喷流沉积矿床的对比研究,指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因是与斑岩成矿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由产于斑岩中的
    钼(铜)矿体、产于矽卡岩中的铜多金属矿体、产于角岩中的钼铜矿体以及外围独立金矿体构成了完整的甲玛斑岩成矿系
    统。甲玛矿床同典型喷流沉积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地质特征:岩浆热液不仅在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扩容空间内可形成
    层状矽卡岩,而且在林布宗组的泥质灰岩夹层中也可形成小规模、透镜状、囊状矽卡岩;矿区不存在喷流岩,前人认为的
    喷流岩实际上是矽卡岩化角岩;矿床的主成矿年龄为14~16Ma,成矿与中新世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生拆沉、大规模的地壳
    伸展作用及大规模斑岩体侵位有关;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不存在喷流沉积矿床所特有的二元结构,矽卡岩顶部与顶板围岩
    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粗粒结构的矽卡岩亦是岩浆热液长时间补给而使矿物自形生长的结果。②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地球
    化学特征方面成矿元素组合以Cu,Mo,Au,Ag为主,少量Pb,Zn;多底沟组灰岩中Mn相对于区域背景含量为负异常;甲玛铅
    锌矿体的Zn/ (Pb+Zn)比值较低,主要集中在0~0.1和0.2~0.45两个区间内;矿床的矿化分带表现出:由岩体中心向四周Mo
    →Cu+Mo→Cu→Pb+Zn,为典型的斑岩铜钼矿成矿系统的矿化分带。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硫同位素比值主要呈负值且
    变化范围很窄,而硅同位素比值则以正值为特征。此外,文章建议在念青唐古拉具有类似甲玛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地区,以
    岩浆热液矿床成因为指导,建立依据浅边部铅锌矿(化)体,向深部(中心)追索铜钼矿体或钨矿体的找矿模型。